高二地理期末必掌握的知識點分析
夢想,就像一粒種子,散播在“心靈”的土壤里,盡管它很小,卻能夠開花結果,假如沒有夢想,就像生活在荒涼的大漠,冷冷清清,沒有活力。有了夢想,也就有了追求,有了奮斗的目標,有了夢想,就有了動力。小編整理的高二地理期末必掌握的知識點分析,希望能幫助到你!
高二地理期末必掌握的知識點分析1
1、我國主要的大型資源跨區域調配工程: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南水北調、北煤南運等。
2、資源跨區域調配的必要性:
(1)自然資源的區域分布是很不均勻的,存在著明顯的資源富集區和資源貧乏區,且自然資源在區域之間一般不具有流動性;
(2)區域間的發展水平不平衡,各區域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與該區域所賦存的自然資源往往不匹配。
3、西氣東輸工程:
(1)基礎:新疆天然氣資源;
(2)目標市場:長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輪南油氣田.向東經過甘肅、寧夏、陜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最終到達上海。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結合、配套建設進行。
4、實施西氣東輸的原因:
(1)我國能源資源生產和消費的地區差異大:
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發達,對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對貧乏;
②西部能源豐富,但因經濟水平的限制得不到充分開發利用。
(2)我國調整能源消費結構的需要:
①煤炭一直是我國能源消費中的主導能源,帶來眾多的環境問題,還因為北煤南運對我國的交通運輸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②天然氣具有清潔以及燃燒效率高等突出優勢。
(3)我國油氣資源開發的戰略重點在西部:我國天然氣分布總體特征是西多東少、北多南少,陸地天然氣(四大氣區)主要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準噶爾盆地、青海柴達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陜甘寧鄂爾多斯地區。我國東北、華北等地區的油氣田開采已到了中后期,西北則成為戰略接替區,因此我國采取了穩定東部,發展西部的油氣發展戰略。
5、西氣東輸的影響:
(1)對西部地區的影響:推動中西部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將西部地區的資源優勢轉變成經濟優勢;推動天然氣的勘探開發和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就業機會。
(2)對東部地區的影響:緩解東部地區能源緊張狀況;優化東部地區能源結構(提高清潔能源使用比例);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刺激相關產業發展,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發展;改善大氣環境,緩解交通壓力。
(3)加強區際聯系,合理配置西部的資源優勢和東部的經濟、技術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促進東、西部的協調發展。
(4)對環境的影響:改善東部地區的大氣質量,沿線農村地區通過天然氣的推廣,減少植被破壞。
高二地理期末必掌握的知識點分析2
1.森林資源現狀
⑴屬性:既是自然資源又是環境資源。
⑵作用: 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吸煙除塵、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等 。
⑶森林分布:亞寒帶針葉林和熱帶雨林地區。因地廣人稀、自然條件嚴酷,或因難以通行、開發較晚,才免遭大規模破壞。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地球上現存面積、保存比較完整的一片原始森林。
2.熱帶雨林
⑴分布:熱帶雨林主要分布在赤道南北兩側,但在大陸向風地帶可以伸展道南北緯15-25度。集中分布在東南亞地區、非洲剛果河流域和南美洲亞馬孫河流域。
⑵雨林的全球環境效應:① 地球之肺:深刻的影響著地球上大氣中的碳氧平衡。 ② 地球的儲水庫:促進全球水循環、調節全球水平衡 ③ 世界生物基因寶庫:在生物進化史中,雨林成為地球上繁衍物種最多、保存時間最長的場所。
⑶雨林生態
①優越性:全年高溫多雨,光合作用強烈,生物循環旺盛,生物生長迅速。
②脆弱性: 雨林生長所需要的養分幾乎全部儲存在地上的植物體內 。
⑷熱帶雨林破壞
①根本原因: 當地發展中國家的人口增長、貧困以及由此產生的發展需求 。②直接原因: 人類開發 。
⑸熱帶雨林的開發(亞馬孫開發計劃)
① 20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生活方式落后,未開發,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
② 人口急劇增長,雨林遭到空前的破壞
③ 1970年,巴西政府又正式公布了的亞馬孫流域大規模開發計劃:修建亞馬孫橫貫公路、移民亞馬孫平原、鼓勵跨國企業投資開發。
⑹雨林的保護:在當前的背景下,面對雨林正在遭受毀滅性破壞的嚴峻形勢,應該把
保護 放在第一位。① 鼓勵保護性開發,如雨林觀光等 ;② 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公民環保意識 ;③ 森林選擇性采伐和更新造林相結合 ;④ 加強森林緩沖區建設 。
森林受到危害,也會影響著我們人類的社會生活,所以保護森林實現可持續發展人人有責。
高二地理期末必掌握的知識點分析3
1.自然地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①南方地區和北方地區界線(華北暖溫帶濕潤地區與華中_帶濕潤地區):秦嶺~淮河(1月0℃等溫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4500℃等值線)
②東北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與華北暖溫帶濕潤、半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3200℃等值線。
③華中_帶濕潤地區與華南熱帶濕潤地區界線:日平均氣溫≥10℃積溫7500℃等值線。
(2)西北干旱半干旱區內部自然地區界線。
內蒙古溫帶草原地區與西北溫帶及暖溫帶荒漠地區的界線:賀蘭山一線,相當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行政區界線
(1)南疆與北疆的界線(流動沙丘與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線):天山。
(2)湖北省與重慶市的界線:巫山。
(3)福建省與江西省的界線:武夷山。
(4)廣東省與湖南省的界線:南嶺。
(5)西藏自治區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界線:昆侖山脈。
(6)甘肅省與青海省的界線:祁連山脈。
(7)四川省與陜西省的界線:大巴山脈。
3.三大自然區界線
(1)東部季風區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400毫米等降水量線。
(2)青藏高寒區與東部季風區的界線:3000米等高線。
(3)青藏高寒區的北部與西北干旱半干旱區的界線:大體從昆侖山向東經過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