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地圖使用方法
對于地理的學習有別于其他學科,既有文科的形象生動與靈活,又具有理科的嚴密性和邏輯性。只要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和技巧,學習就會變得簡單而有趣。那么接下來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地理地圖使用方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地理地圖使用方法
1.善用地圖,事半功倍: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善于讀圖、用圖是學好地理的基礎。把地理事物落實到圖上,形成空間觀念,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圖文結合,高效學習:學習時要做到看書與看圖相結合,將地理知識逐一在圖上查找落實,熟記;平時要多看地圖,圖不離手,把地圖印在腦子里,并能在圖上再現知識。
3.抓讀圖,明空間:地圖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可以培養觀察力、想象力,發展思維能力和記憶力。
4.學會讀圖,注意順序:
(1)讀圖的主題,即圖名;
(2)看清地圖三要素:圖例、比例尺和方向;
(3)注意細節:知道該圖表現的內容、范圍;
(4)觀察圖的具體內容:觀察要仔細全面,不要漏掉任何一個信息;
(5)聯系實際,學會變圖:如圖圖轉換、圖文轉換等。
5.運用政區圖記國家、省區、市縣等的空間分布及相對位置。讀政區圖,要注意觀察國家、省(區)的輪廓特征、境內山川河流等地理事物,并在此基礎上多次重復閱讀,逐漸地在頭腦中形成國家或地區的政區圖。
6.運用示意圖及有關概念、地理規律、地理原理來學好地理這門課。在復習中要記憶的概念、原理、規律很多,有的在文字表述上還較為相似,這就給記憶帶來了麻煩。若能借助示意圖,寓文于圖就能在一張十分簡單的示意圖中,把有關概念、原理的本質反映的淋漓盡致,印象深刻。
學好高一地理的技巧和方法:
1.從客觀因素上來說,高中地理課本的內容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主要講的是各種地理事物之所以存在的原因以及發展的規律,不象初中課本那么淺顯易懂,特別是高一上冊是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的地球和大氣部分,本身是自然地理中的難點內容,所以學生剛開始接觸這些知識確實會感到困難的。
2.從主觀因素上來說,學生的地理知識基礎較差,有的學生頭腦中儲存的地理知識幾乎是空白,這當然不能怪同學們,主要是中考不考地理,同學們只在初一社會課中學過地理,兩年過后忘得也差不多了,所以一些同學到了高中還不知道“上北下南,左西右東”,分不清“黃河、長江、珠江”。在這樣的基礎下,一下子要運用地理原理,分析判斷地理事物當然是困難的。
3.是學法上的問題,很多同學還用初一時的方法來學地理,當然是學不好了,因為初一學的是世界地理和中國地理基礎知識,內容比較淺顯,很多地名、物名只需記憶就可以了,所以學生往往是在考前“背地理”,效果也還可以。而高中地理是要在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的基礎上,判斷地理事物,并分析其分布規律和形成原因,所以光靠“背地理”肯定是學不好的。
4.是相關知識的聯系問題。高一第一學期,學地理所需的相應的數學和物理知識還未學到,所以同學們在學地球這一單元時,普遍缺乏空間想象力,而在學大氣這一單元時,對“氣壓梯度力”這個概念的理解也有困難。在上述四種背景條件下,高一學生學地理確實是會遇到一定困難的。
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
區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發點和歸宿,任何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規律原理都可以在詮釋區域事物中得到完美的體現,并能反映出學生基本的地理思維能力狀況。同時區域地理也是難點,知識點繁、雜,只要是地球上的區域都有覆蓋。再加上課堂時間緊張,補充的課外知識有限,所以必須在有限的時間里把區域地理學習到位。 考試是通過概括區域特征、比較區域差異、解決區域問題和分析區域發展條件來考查地理學科特點之一——區域性的。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是我們要抓住區域“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和“怎么辦”的問題。
1.“在哪里”,即是準確的區域定位,這是學習區域地理的基礎,也是很多學生學習的難點。培養讀圖、識圖能力的措施:
(1)掌握絕對定位:根據經緯度分布規律來確定該區域的大致范圍;或根據地理坐標來確定該地理事物的區域位置和占據的空間。
(2)掌握輪廓特征:包括國家、大洲、省區輪廓、河流、湖泊形狀輪廓和鐵路的走向等。
(3)掌握海陸位置:了解海陸位置,更好地定位。
(4)抓住特殊地理事物或區域典型特征來定位。不同區域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都有一定的規律性或特殊性,這些典型特征是區域判斷的重要線索,在學習中應特別的重視。
2.“有什么”,即通過地圖掌握本區域內氣候、地形等事物狀況,并以此推斷其他自然地理特征及人文地理特征等。有人說,學習區域地理特征時,可以把區域當做一個大籮筐,然后分成兩格,一格裝自然地理特征,另一格裝人文地理特征。
(1)自然地理:地理位置(經緯度位置、海陸位置等)、范圍(主要的地理界線)、地形、氣候、土壤、水文(河流、湖泊)、生物(植被、動物)、自然資源等。 (2)人文地理:人口、民族、宗教、歷史文化、農業生產(農業生產區位條件、地域類型、主要農作物等)、工業生產(區位條件、工業類型、工業基地、工業部門)、交通、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等。
3.“為什么”,即理解地理事物的聯系和差異,這是學習區域地理的難點所在。掌握了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只解決了“有什么”的問題,下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形成原因,即解決地理特征“為什么”的問題,如資源與工業生產;地形、氣候與農業生產;氣候、地形、河流、工農業與人口、城市的分布等,它們之間多存在著內在的聯系和影響。 “為什么”也是學習區域地理中較難的一關。所謂“地理”,除了有“地”(地理位置—在哪里),更重要的是還有其“理”(形成原因—為什么)。自然環境是一個整體,其各個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經濟、人文地理受自然環境的影響,故學習區域地理的時候應該把這一思想貫穿全過程,如學習中亞地區時應將“干旱”這一特征貫穿其自然、工農業。
4.“怎么辦”,即區域的環境與發展問題。新課程改革極力倡導“要學習有用的地理、學習生產、生活中的地理”。了解一個區域的地理特征后,最終目的是探究該區域的開發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問題,研究怎樣的開發利用既有利于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又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從而走向經濟持續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對該地當前和今后的發展重點、發展方向、發展目標及環境保護提出科學合理的建議,即解決“怎么辦”的問題。例如中亞地區,深居內陸,氣候干旱,降水少,大力發展灌溉農業,導致土地鹽堿化和湖泊萎縮,生態環境惡化。在今后的發展過程中要特別關注生態環境的保護,適當放牧,退耕還草,合理利用水資源,積極發展節水型農業。
5.針對多數同學反映的知識點太多,記了就忘,上課提到的地理事物,一時半會找不到等問題,建議:建立起自己的心理地圖,做到腦中有圖,腦中有網。這樣不僅可以將紙上的東西變成自己的,而且可以恒久記憶。
6.學習單獨的地理區域時,可以按照記憶把該區域的大體輪廓畫下來,然后在地圖上標注應重點掌握的地理事物和經緯度。世界地理學完后,也可以把各個單獨的地理區域綜合在一起,畫一張完整的地圖來幫助復習鞏固。在自己畫圖的過程中,勢必要高清該區域的輪廓、位置和重要的地理事物及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已達到掌握區域特征的目的。
地理地圖使用方法相關文章:
地理地圖使用方法





上一篇:初中地理的學習方法
下一篇:高中地理學習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