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人文因素總結歸納
勤奮學習,在成績面前永不滿足,不斷追求更進一步的理解,擴展更廣泛的課外積累,不斷對自己提出更高的學習目標。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中地理人文因素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人文地理
1.影響人口遷移的因素
(1)自然生態環境因素
①人類移居到自然環境比較優越、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
②因環境惡化、自然災害引起的人口遷移
③為保護當地生態環境而出現的人口遷移
(2)經濟因素(最主要的因素):追求更高的經濟收入;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人口遷移
(3)政治因素:政策、戰爭
2.人口遷移對遷入地和遷出地的影響
(1)人口遷移對遷入地的影響
①有利影響:彌補勞動力不足,促進資源開發與經濟發展;推動城市化發展;引進先進的技術和人才
②不利影響:加劇生態環境問題;給城市造成巨大壓力:就業困難、交通擁擠、居住困難、治安問題等。
(2)人口遷移對遷出地的影響
①有利影響:加強與外界的聯系;緩解當地人地矛盾,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經濟收入
②不利影響:造成勞動力和人才的流失
3.城市區位因素
(1)自然地理區位因素
①氣候:氣溫適中,降水適度
②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農耕,交通方便,且利于節省建筑投資而成為城市分布的理想地區
③河流:提供水源
(2)經濟地理區位因素
①交通:交通便利處、交通線沿線、交通樞紐位置以及交通運輸的改善和發展,對城市的形態、空間格局變化及興衰具有深遠的影響
②自然資源:靠近礦產資源產地,有利于形成工礦城市
③其他:商品農業基地、邊境通商口岸處
(3)政治文化地理區位因素
政策、宗教、旅游、科技等
4.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與解決措施
(1)城市環境問題的表現
①城市環境趨于惡化:大氣污染、水污染、固廢污染、噪聲污染
②人口密集,交通擁堵
③地價、房租昂貴
④就業困難、社會不安定
(2)解決措施
①合理布局工業企業,建立綠化隔離帶,治理城市環境
②建立衛星城和開發新區
③控制城市人口增長
④合理布局城市道路,改善城市交通條件
⑤加快住房建設,改善城市居住條件
⑥加快經濟發展,提供就業崗位
5.農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地形:平地適宜發展種植業;山地丘陵地區適宜發展園藝業、林業與畜牧業
②氣候:光照、熱量、降水、溫差
③水源:水質、水量
④土地:土地面積、土地質量(土壤肥力、酸堿性、透氣性、保水性等)
⑤病蟲害:炎熱濕潤地區病蟲害較多
⑥自然災害
(2)技術經濟因素
①勞動力:勞動力素質與經驗
②種植方式:單作、套作、混作、連作等
③耕作制度:又稱熟制
④技術裝備:有利于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
⑤生產技術:良種培育、耕作技術、作物栽培、水肥控制、病蟲害防治
(3)社會經濟因素
①勞動力:數量、價格
②市場:農產品消費狀況、市場的遠近、市場的規模等
③政策
④交通
6.農業地域類型的主要分布地與特點
7.工業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原料:數量、質量、遠近、價格
②燃料 ③水源 ④土地:面積
(2)社會經濟因素
市場、交通、政策、勞動力、地價、集聚、技術、資金、工農業(經濟)基礎、配套產業、基礎設施
(3)環境因素
①工業對環境的要求:高新技術產業多布局在環境優美的區域
②工業污染程度:無工業污染的企業,可有組織地布局在市區;有中輕度污染的企業,應布局在郊區;有重度污染的企業,應布局在遠郊
③工業污染種類:有大氣污染的企業,應布局在最大風頻的下風向或與盛行風垂直的郊外;有水體污染的企業,應遠離河流或者布局在河流下游;有固廢污染的企業,應遠離農田與居民區。
8.工業集聚的好處
①共享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降低成本
②節約運輸成本,降低能耗,集中處理廢棄物
③開展協作,促進科技創新,提高資源利用率
9.各交通運輸方式的優缺點及其貨物運輸方式的選擇
①公路運輸:靈活性好,連續性差,適宜短途運輸
②鐵路運輸:運速快,運量大,適宜長途運送大宗、笨重的貨物
③航空運輸:運速快,運費高,運量小,適宜長途運送“輕貴急”的貨物
④海運:運量大,運費低,速度慢,適宜長途運送大宗、笨重、時效性要求低的貨物
⑤河運:運量大,運費低,速度慢,適宜長途運送大宗、笨重、時效性要求低的貨物
⑥管道運輸:連續性好,受自然影響小,適宜運送氣態、液態的貨物
10.影響交通線布局的因素
11.港口建設的區位條件
12.交通線修建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13.資源跨區域調配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14.產業轉移對轉入區和轉出區的影響
(1)對轉入地的影響
①優化產業結構 ②改善區域環境質量
③促進產業分工與合作: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處于開發期和增長期階段的產業,注重產品設計、營銷
④(短時間內)就業崗位減少,失業人口增加
(2)對轉出地的影響
①優化產業結構 ②加重區域環境污染
③促進產業分工與合作: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資源密集型產業,發展處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階段的產業,注重產品的加工
④就業崗位增加,就業壓力緩解
15.濕地的成因以及生態價值與經濟價值
(1)濕地的成因
①來水多:雨水(積雪、冰川融水,地下水、湖泊水)補給量大;河網密布、支流眾多
②去水少:下滲、蒸發較少,排泄能力較弱
(2)濕地的價值
①生態價值:涵養水源、調蓄洪水、美化環境、調節氣候、凈化水體、維護生物多樣性
②經濟價值:航運、灌溉、提供農副產品
16.森林的生態價值
①凈化空氣 ②調節氣候 ③維護生物多樣性 ④涵養水源 ⑤保持水土 ⑥防風固沙 ⑦美化環境
17.荒漠化(沙漠化、石漠化、鹽堿化)的成因與防治措施
(1)沙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降水稀少,光照強烈,蒸發旺盛,氣候干旱,水源不足;土質疏松,植被稀少,大風頻繁,風蝕強烈
b.人為原因:過度放牧、過度開墾、過度樵采,不合理利用水資源,工礦交通建設中不注意環保
②防治措施
a.合理利用水資源:如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條件,推廣節水農業;干旱內陸地區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
b.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構筑防護體系:封沙育草、植樹造林等
c.調節農、林、牧用地之間的關系:退耕還林、還草
d.禁樵禁采,解決農牧區能源問題
e.控制人口增長,提高人口素質,適當生態移民
(2)石漠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地表物質疏松,植被稀少,山石裸露,石多土少,土層很薄;地形破碎,旱澇災害頻發,水土流失嚴重
b.人為原因:人口快速增長增加對土地的壓力,導致濫墾坡地、濫伐森林和超載放牧等
②防治措施
封山育林、植樹種草,退耕還林還草,生態移民等
(3)鹽堿化
①成因
a.自然原因:氣候干旱(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地形平坦,排水不暢;地下水位高;土質疏松,水分易蒸發
b.人為原因:大水漫灌、只灌不排;過量施用化肥等。
②防治措施
發展節水灌溉:噴灌、滴灌;排灌結合;井灌井排;引淡洗鹽;農田覆蓋(減少蒸發);植樹造林等。
18.農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1)生態可持續
通過一系列措施,治理土地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鹽堿化以及林木的亂砍濫伐等現象,為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創造優良的生態環境,促進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2)經濟可持續
①調整農業結構和農村經濟結構:根據各地的實際條件合理安排農、林、牧、副、漁業的比重;重視發展第二、三產業(如旅游業),增加農民收入。
②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積極推進以農畜產品深加工為主的龍頭企業建設,延長產業鏈,提高農畜產品附加值,加快農村經濟發展。
③加快農業技術的應用和推廣依:依靠科技完善農業科技推廣體系,提高農民的文化素質,培育新品種,增加農產品的科技含量,提高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
④采用保護性的耕作方式,如免耕、休耕、限耕等
⑤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農業用地,如采用輪作等方式
⑥完善交通、加強宣傳、打造品牌,擴大農產品銷售范圍
⑦完善保護政策,加強監督執法
(3)社會可持續
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改良不利于農業耕種的土地,治理易受旱澇威脅的土地,改善水源灌溉條件,創造高產、穩產的基本農田。
19.工業可持續發展對策
①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新興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 ②調整工業布局,合理規劃,保證各行業平衡發展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網,提高區域開放程度 ④發展科技,更新設備,提高資源利用率
⑤治理污染,美化環境 ⑥控制工業污染的排放,實行清潔生產
20.魯爾區早期興起的原因與衰落以及重振的原因
(1)早期興起的原因
①豐富的煤炭資源 ②離鐵礦區較近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利的水陸交通 ⑤廣闊的市場
(2)衰落的原因
①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②世界性的鋼鐵過剩 ③生產結構單一 ④新技術革命的沖擊 ⑤環境污染嚴重
(3)重振的原因
①促進經濟結構多樣化,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
②合并鋼鐵、煤炭企業,減少企業數量,擴大企業規模,提高生產效率
③發展科技,繁榮經濟 ④調整工業布局;美化環境 ⑤發展交通
21.梯級開發的綜合效益
防洪、灌溉、發電、旅游、航運
22.影響大壩選址的區位因素
(1)自然因素
①河流水量豐富 ②河流地勢落差大,流速快
③地質穩定 ④峽谷地形或口袋形地形
(2)社會因素
市場需求、資金、技術、勞動力、經濟基礎、基礎設施、庫區移民、政策等
23.某人類活動的意義、作用、好處、效益、對可持續發展影響類答題方法
①經濟:促進經濟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增加居民經濟收入;提高經濟效益;促進工業化進程
②社會:完善基礎設施;增加就業機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安定;促進城市化進程
③生態:減輕環境問題:促進資源合理、充分利用;減少環境污染;減少生態破壞等
高中地理人文因素總結歸納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