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1到5課
初一歷史對剛小升初的同學來說是一門比較有探索欲望的一門課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歸納的內容,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1到5課
第1課時繁盛一時的隋朝
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581年北周外戚建立隋朝,定都長安,他就是隋文帝;年,隋滅掉陳,統一南北。
2、隋朝大運河:(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____________________。
(2)時間:在在位時開鑿。從605年起。 觀察課本第4頁的隋朝運河圖,填寫下面(3)至(6)項:
(3)三點:中心在,北達,南至。
(4)四段:大運河從北向南依次為、、邗溝、。
(6)作用:。
第2課時貞觀之治
1、隋朝的統治跟(朝代)很相似,只經歷兩代皇帝。隋朝第二位皇帝實行暴政,最終導致隋末農民起義。(隋朝:581-618年)
2、唐朝的建立:時間年,建立者是李淵(唐高祖),都城在。高祖退位以后,傳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號。
3、唐太宗在位期間,采取了許多鞏固措施,使唐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強盛,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
唐太宗采取的措施有:①吸取隋亡的教訓;②重視農業生產,減輕人民負擔;③注意節儉;④整頓吏治;⑤任用賢才和虛心納諫。
4、“房謀杜斷”指的是唐太宗時期重用的兩為宰相:、。而當時最著名的諫臣是,唐太宗把他比喻為可以“知得失”的一面鏡子。 5、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改唐朝的國號為,她在位期間,繼續實行唐太宗發展農業、選拔賢才的政策,使唐朝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國力不斷增強。人們稱她的統治“”。
6、 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左邊這段話的名言。這句話的意思是:統治者好比是船,人民就是水;水能使船在水上航行,也能把船打翻。這句話表明了人民力量的強大。
第3課時開元盛世
1、前期年號是開元,在他統治前期,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
3、唐朝經濟繁榮表現在:
農業方面:①水利事業發達;②耕作技術和栽培方法的進步;③新植物品種的出現(有新蔬菜品種和茶葉。唐朝時,飲茶之風全國范圍盛行,)④生產工具的改進——和。
手工業方面:①絲織業發達;②陶瓷業發達,和(最為有名)
商業方面:商業繁榮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廣州、揚州。既是當時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4、“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這句詩贊頌的哪位皇帝在位時出現的什么盛世局面?你能歸納一下該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嗎?
歸納一下該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嗎?
第4課時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的`誕生:
⑴隋文帝時期,為改變魏晉以來的選官制度,開始用的方法來選拔官吏。
⑵隋煬帝時,正式設置,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時科舉制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中以、兩科最為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 ⑴唐太宗:①擴充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②嚴格錄取應試者(進士的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
⑵武則天:武則天時創設了殿試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時,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②玄宗曾八次親自面試應試者。
3、科舉制的影響:
⑴科舉制改善了;
⑵科舉制促進了的發展;
⑶科舉制促進了的發展;
了解:科舉制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廢除。
第5課“和同為一家”
1、被稱為天可汗的是。之所以這樣稱呼他是因為他奉行的民族政策。
2、在西域設立軍事和行政機構的皇帝是和。
3、人是藏族的祖先。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
4、唐太宗時把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漢藏之間的友好關系。8世紀初,唐中宗時又將嫁到吐蕃。吐蕃贊普上書唐朝皇帝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5、是維吾爾族的祖先。其首領被唐玄宗封為懷仁可汗,后來回紇改名為回鶻。
6、居民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后來南詔統一六詔,唐玄宗封其首領為云南王。
7、連線搭配: 千尋塔吐蕃維吾爾族 大昭寺南詔藏族 布達拉宮回紇彝族、白族
一、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
“閉關鎖國”政策是指清王朝嚴格限制和禁止對外交往和貿易的政策。這種政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1)原因:A、清朝統治者堅持“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的政策。B、自給自足的封建經濟穩定使人們無需同外界進行太多的交往。C、清統治者以天朝大國自居,固步自封嚴重影響了中國的進步。D、清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外國侵略,害怕沿海人民與外國人交往,危及自己統治。
(2)具體表現:
A、嚴禁沿海人民擅自出海貿易。B、只開放四個后減至廣州一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C、嚴格限制進口的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
(3)影響:
清政府的閉關鎖國政策實行了近200年,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是,與世隔絕即看不到世界形勢的變化,也未適時地向西方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術,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了。
從根本上說,是一種消極防御的政策,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的政策,最終導致清朝脫離世界潮流。進一步導致了閉塞、停滯、倒退。
難點:“資本主義萌芽”是一種社會經濟現象,指的是一種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是在封建社會晚期,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條件時產生的。
①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條件:商品經濟的發展。明中期以后,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為獨立的手工工廠。
②明代資本主義萌芽產生的標志:蘇州出現以絲織為業的“機戶”,開設機房,雇傭機工進行生產,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就是早期的雇傭工人,“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種雇傭關系是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③清代資本主義萌芽緩慢發展的表現:手工工場的規模擴大了,分工細密了;具有資本主義萌芽的部門和地區增多了,廣東的冶鐵業、云南的采礦業、四川的煮鹽業、陜西的伐木業、北京的采煤業、臺灣的熬糖業等,都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
④中國資本主義萌芽幾乎和西方同時產生,但發展緩慢,長期不能進入工場手工業階段,中國全國范圍內,自給自足的封建自然經濟仍占主導地位。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A、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因而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B、封建國家奉行“重農抑商”政策,在國內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貶低商人社會地位,并嚴重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C、地主和商人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D、清政府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幾次禁止海外貿易。
⑤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說明我國封建社會已經走向衰落。
二、學法指導
(一)綜合法:明清是我國古代歷史的最后一個發展階段。可以將以前各朝代經濟發展的內容按農業、手工業、商業分類,并作一梳理、匯總,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如下:
1、農業
⑴農作物:河姆渡原始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商周時期:“五谷”;漢代北方種植小麥,南方種植水稻;唐代蔬菜有很多新品種,茶葉生產在江南農業生產中占有重要地位;北宋時期從越南引進占城稻;水稻在宋朝躍居糧食產量首位;明朝從國外引進高產農作物新品種玉米和甘薯。
⑵工具:商周時期:木、石、骨、蚌(少量青銅農具);春秋時期:鐵農具出現;戰國時期:鐵農具使用范圍擴大(鐵器時代的到來標志我國社會生產力的顯著提高);唐朝時期: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
⑶耕作技術:商周時期:選種、施肥、治蟲害;春秋戰國時期:牛犁耕并推廣(農業技術農用動力的一次革命);兩漢時期:耕犁裝犁壁翻土碎土,早歐洲千年;西漢播種耬車,二牛抬桿的牛耕法推廣。
⑷水利工程:春秋戰國時期:都江郾(戰國秦李冰);秦朝開鑿了靈渠;隋朝時期京杭運河;元朝的會通河、通會河
2、手工業
⑴青銅鑄造:商周手工業的主要部門。
⑵冶鐵業:春秋戰國:鐵農具使用,說明冶鐵業發展。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⑶陶瓷業:商周原始瓷器是我國陶瓷發展的一次飛躍。唐朝的唐三彩、越窯青瓷、邢窯白瓷最為有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后來成為的瓷都。
(4)紡織業:西漢絲織業使用提花機,染色技術很高。x疆出土的東漢絲襪,蜀國絲織業興旺蜀帛行銷三國。北宋絲織品以江浙和蜀地為中心。棉紡織業在南宋時擴展到江南,棉紡織業的興起標志著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明朝中后期,蘇州、松江等地絲織業發達。
(5)造船業:三國時期,吳國造船業發達,促進了海上交通的發展。宋朝造船技術在世界上處于地位,泉州、廣州是造船業中心。
(6)造紙業:西漢前期的紙(甘肅天水放馬灘繪有地圖的紙)是目前世界上所知最早的紙;105年,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
3、商業
⑴城市:
兩漢時期:城市都設有專門的商業區叫做“市”;西漢長安、東漢洛陽人稱東西二京,是世界上少有的大城市。隋唐時期,長安和洛陽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全國的商業大都會;長江流域的商業都市以揚州、成都為東西兩個中心;唐后期,揚州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城市。兩宋時的商業都市開封和杭州,有早市、夜市。元朝的都市以大都最為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學習總結。明清時期國內市場擴大,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品投放市場;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商貿城市;商品經濟向農村延伸,江浙地區以工商業著稱的市鎮興起。
⑵交通:
隋朝:開鑿大運河。隋唐時期交通要道上還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備有“驛驢”;以運河、長江為主的水運也很方便。元朝的交通運輸業:陸路橫跨歐亞的絲綢之路;海上南北海運的開通、內河航運開鑿了會通河、通惠河。
⑶貨幣:秦朝:統一貨幣圓形方孔錢
兩漢時期:漢承秦制,以黃金和銅錢為主幣(五銖錢)。北宋“交子”紙幣的推廣反映了商業的高度發展。
4、對外貿易:西漢武帝時,張騫出使西域,之后開通了溝通中西交通和貿易往來的路上要道“絲綢之路”,漢武帝之后,西漢商人還開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絲綢之路”。唐朝時政府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長安、洛陽、廣州、揚州都有頻繁的外貿活動。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文明世界的大商港,政府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
5、江南經濟的開發原因:
⑴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農業得到開發,使南北經濟趨于平衡,為經濟重心的南移打下了基礎。
⑵安史之亂后,我國的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⑶五代時全國的經濟重心繼續南移。
⑷南宋時全國的經濟重心已經由北方移到南方,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的經濟重心,流傳著“蘇湖熟,天下足”的說法。
(二)準確理解概念:在本科的學習過程中,出現了許多新的歷史概念,學生不易理解,在學習基礎知識的時候,應先準確把握這些基本概念。
機戶:中國古代專門從事手工、絲棉織業的從業戶。又稱機坊、機家或機房。自宋以至明清,絲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泛指個體手工業人戶和綢緞商人。機戶就是早期的資本家,擁有大量資金、生產資料、機房,靠工人生產獲得利潤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七年級下冊《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材梳理。
機工:早期的雇傭工人,靠給機戶工作領取工資。
機戶與機工間的關系: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即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
閉關政策:閉關原指關閉城門,后引申為斷絕往來,在這里指嚴格限制對外交往,閉關政策在清朝時得到了嚴厲的執行。閉關政策的具體表現海禁,一方面禁止國人出海貿易,另一方面限制外商來華貿易,只準廣州一地通商。
(三)列表法:明清經濟的發展主要講述了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和資本主義的萌芽四方面內容,通過列表將農業、手工業、商業發展的表現以及資本主義萌芽出現的情況歸納、整理,以體現明清經濟“發展”的含義。并且使我們對歷史知識體系有一個條理清晰的把握:
引進的農作物: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向日葵
經濟作物的引進,促進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原料;農業、手工業的發展是商品經濟發展的基礎;商品經濟發展,導致工商業城鎮興起;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城鎮發展基礎上產生了資本主義的萌芽手工業南北方都有棉紡織業基地;蘇州、南京先后成為絲織業中心;景德鎮全國的制瓷中心商業商業城鎮興起,北京、南京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商人數量大大增多資本主義萌芽明朝中后期,紡織業中出現了一生產商品為目的的機戶,雇傭工人為他勞動,這就是資本主義的萌芽。
初一下冊歷史知識點1到5課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