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知識點歸納
學習這件事不在乎有沒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沒有覺悟和恒心。任何科目學習方法其實都是一樣的,不斷的記憶與練習,使知識刻在腦海里。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一歷史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七年級歷史知識點歸納
張騫通西域
1、西域:漢代人把今天甘肅陽關、玉門關以西,也就是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廣大地區稱作西域。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38年
(2)目的:聯絡大月氏(zhi),共同夾擊匈奴。
(3)意義:了解了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愿望。
3、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1)時間:公元前119年
(2)目的:為了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聯系
(3)意義: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聯系所學的歷史、地理知識,設想一下在“開西域之跡”的過程中,張騫會遇到哪些艱難險阻?我們應該學習他的哪些優秀的品質?
(1)惡劣的自然環境,兩次被匈奴扣押等;
(2)張騫的優秀品質:具有堅強的意志,不畏犧牲,不怕艱難險阻的精神,忠于祖國、信守承諾、不辱使命。
造紙術的發明
1、紙的發明:西漢時期懂得造紙基本方法——缺點:質量差、產量低。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術(“蔡侯紙”)——為文化傳播作出了巨大貢獻。
(1)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2)蔡侯紙的特點:原料容易找到、便宜,質量也提高了。
3、造紙術的貢獻(或意義):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是中國對世界的偉大貢獻。
七年級下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江南農業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2、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絲織業“號為冠天下”)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宋朝的造船業成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聞名世界的大商港:廣州、泉州;
(2)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2)市舶司的設立(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
3、貨幣制度的變化(四川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七年級歷史學習方法
一、學會聽課
用新的方式聽老師復習階段的輔導課。復習階段聽老師講課,聽什么?聽思路,聽提煉,聽挖掘,聽補充、聽小結,聽解題方法的指導。聽課過程中,一有所得,當即記于課本天頭地腳處,以供備忘,正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二、學會課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歷史能力測試中,分成兩個部分:一是閉卷的選擇題;一是開卷的材料分析題。主要考察同學對歷史史實的認知和遷移以及運用基本的歷史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包括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千變萬化的能力測試題都離不開考察你對教材的認識。所以,要以不變應萬變,抓住教材為本。在整理教材的過程中注意以下幾方面:
(1)知識主干化。在知識結構的框架下,記住其中的主干知識,不要孤立的記憶它。所謂的主干知識,是指按課標要求掌握的重大歷史事件(或人物)的內容和影響(或作用)。表現在課文中,即是每一課子目的核心內容。這些內容不多,記住的目的是為了突出重點,并能由此而鏈接更多的知識點,提高對知識的積累量,進而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效力,以及準確性。這部分往往會在閉卷的選擇題部分來考察。
(2)知識線索化。在對每一單元知識結構整理的基礎上,聯系比較上一單元和下一單元的知識,整理出本冊書的知識線索,這需要在老師的引導下完成。在知識線索下,加強對知識因果關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證、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這些歷史對今天社會建設中的啟示。這類知識一般在開卷部分以材料為載體多重設問來體現。有的同學往往認為歷史考試中有很大部分是開卷的,所以沒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試中時間緊,如果對教材沒整體認識和熟悉,根本沒法在短短的時間內完成檢測內容。因此,教材知識的線索化這個環節尤其重要。
(3)注意教材中的插圖、文獻材料和注釋和課文中補充的小字。課文中的插圖:可以用來加深對課文中相關知識的理解。首先,要善于觀察,抓住其中隱含的歷史信息。其次,掌握一些識圖的技巧,如,注意地形圖中的圖示含義、線條的走向和古今地名國名的變化;了解人物圖中的神態;發現景物圖中的細節和特征等。文獻材料:一般在課文中用黑體字表現,它是史實來源的第一手材料或第二手材料,學習時,注意其出處,聯系課文相關內容,解讀其中語句的含義,這樣能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形成論從史出、史證結合的學習方法。小字部分往往容易在檢測中以材料的形式出現,考查學生的歸納和知識遷移能力。這個環節的培養有利于我們在考場上把沒見過的材料與我們所學的知識結合起來。
三、注意歷史復習中的記憶方法。
許多歷史知識需要記憶。有好的記憶方法,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歷史知識的記憶法很多,最常用最有效的記憶方法有以下幾種:濃縮記憶法、圖示記憶法、數字歸納記憶法、聯想比較記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