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知識點
失敗乃成功之母,重復是學習之母。學習,需要不斷的重復重復,重復學過的知識,加深印象,其實任何科目的學習方法都是不斷重復學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八年級歷史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初二歷冊知識點總結
內戰烽火
1、重慶談判:(見書93頁插圖)
(1)蔣介石邀請重慶談判的目的:
A為了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
B為了欺騙人民。
(2)談判的目的:
A為了爭取國內和平。
B也為了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
(3)談判的結果:國共雙方簽定了《雙十協定》,又稱《會談紀要》。
2、轉戰陜北:1947年,國民黨軍隊大舉進攻陜甘寧解放區,周恩來領導下,主動撤離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賀龍指揮西北人民解放軍采用“蘑菇戰術”,取得了清化砭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敵人的全面進攻。
3、挺進大別山:劉鄧大軍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挺進大別山。見書94頁插圖。
→意義:
A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嚴重的威脅了國民黨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
八年級上學期歷史知識點歸納
第十五課盧溝橋事變(又稱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五月二十九,小暑),日軍炮轟盧溝橋附近宛平城,二十九軍奮起還擊,佟麟閣、趙登禹為國捐軀,最終平津陷落。
影響:標志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過程:
1、九一八事變后,日軍侵略矛頭指向華北,中國共產黨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十年內戰的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3、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盧溝橋事變后,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新四軍)
八一三事變:1937年8月13日(農歷一九三七年七月初八),日軍發動八一三事變,大舉進攻上海。
南京.(最能反映日本軍國主義野蠻暴行的事件):1937年12月,南京被占,國民政府遷都重慶(陪都),日軍殺害中國軍民30萬人以上。
對南京.及日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的認識:戰爭是殘酷的。日本發動的侵略戰爭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的災難。日本右翼勢力企圖掩蓋、抹殺侵略事實,可見,日本對軍國主義罪行沒有真正反省,這是對世界和平的嚴峻挑戰。對此,我們要牢記日本帝國主義的深仇大恨,警惕法西斯勢力的復活,防止歷史悲劇重演。要反對戰爭,熱愛和平,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第十六課
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抗戰以來首次大捷。由八路軍一一五師取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臺兒莊戰役:1938年春,李宗仁指揮的徐州會戰中,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戰役的勝利。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的一次重大勝利。
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
百團大戰:由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取得,是抗戰期間中國軍隊主動出擊的規模戰役。
中共七大:
1、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的重要問題。
2、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七大。
3、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報告,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
4、大會為爭取抗日戰爭的勝利和實現中國的光明前途準備了條件。
抗日戰爭的勝利:
1、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廣島、長崎投擲兩枚原子彈;蘇聯出兵進攻駐中國東北的日軍;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大反攻。
2、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3、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A.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指導下,實行全民族的抗戰。
B.中國的抗日戰爭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是正義的戰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C.中國共產黨實行全面抗戰路線,堅持敵后抗戰;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頑強抗戰,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D.國民黨正面戰場上積極抗戰,成為抗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E.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和廣大愛國華僑與國際進步力量的支持。
4、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抗戰的勝利,扭轉了一百多年來中國人民反抗外國侵略的屢敗局面,洗刷了近代以來的民族恥辱,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到振興的轉折點。中國人民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也作出了巨大的民族犧牲。
初二下冊歷史知識點總結
一、司母戊鼎
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
二、華佗、張仲景和《傷寒雜病論》、李時珍和《本草綱目》
共同點:
(1)華佗擅長外科手術,制成全身.劑“麻費散”。
(2)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一書,書中全面闡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3)李時珍和《本草綱目》:明朝杰出的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三、都江堰
北:P54李冰石像圖
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代表了我國當時水利工程的先進水平,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
四、長城
北:(1)P72(七年級上冊)秦長城示意圖。(2)秦長城:為了防御匈奴,秦始皇派人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全長一萬余里,這就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
明長城:(七年級下冊)P117明朝時,在歷代修長城的基礎上,先后花了近二百年的時間修筑長城。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全長六千多千米。工程堅固,無論規模、質量都達到歷史水平結晶。
五、大運河
北:P4-5隋朝時開鑿的貫穿南北的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兩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勤勞智慧和偉大的創造力。
大運河通航后,不僅成為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運河的通航還促進了沿岸地區城鎮和工商業發展。歷朝對運河不斷疏浚、改造,使它持續發揮著貫通南北動脈的作用。
六、4大發明
北:P40印刷術、指南針和.,加上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這些發明對全人類的文明與進步產生了了巨大影響。
(一)造紙術
北:P87西漢前期,已經發明了紙。東漢時期,蔡倫在總結前人造紙經驗的基礎上,用樹皮、麻頭、破布和舊魚網做造紙原料,擴大了原料來源,降低了造紙的成本,同時又提高了紙的產量和質量,人們為了紀念他的功績,將他改進的紙稱為“蔡侯紙”。
(二)印刷術
北:P40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有明確時間記載的印刷品。
P81北宋時期,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一個活字可以重復使用多次,保存也比較方便。活字印刷術節省雕版費用,大大提高印刷效率,為近代印刷術的發展奠定基礎。中國的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對傳播知識和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三)指南針
北:P82宋代時,制成了指南針,指南針一經發明,很快就運用到航海上,南宋時,指南針經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為環球航行和新大陸的發現提供了重要條件。
(四).
北:P82唐朝開始運用于軍事,宋代廣泛應用于軍事。
八年級歷史知識點人教版相關文章:
人教版八年級歷史知識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