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知識匯總
語文復習要注意文言文的翻譯,同時文言文知識也要牢牢掌握。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您整理的關于高中語文必修四《蘇武傳》課內文言知識匯總的相關資料,供您閱讀。
高中語文必修四《蘇武傳》課內文言知識匯總
蘇武傳
【重點語句整理】
1詞類活用
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壯。
誠甘樂之 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樂。
使動用法
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動用法,使……受苦。
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名詞活用
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2.惠等哭,輿歸營
①<名>車子。《勸學》:“假輿馬者,非利足也。”
②<名>轎子。《晉書•王導傳》:“乘肩輿,具威儀。”
③<動>抬。《蘇武傳》:“武氣絕,半日復息,惠等哭,輿歸營。”
3.而收系張勝。
①<動>懸;掛。《賣炭翁》:“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②<動>梆縛;拴。《過秦論》:“百越之君,俯首系頸,委下命吏。”
③<動>拘囚;關押。《譚嗣同》:“君既系獄……以八月十三日斬于市。”
④<動>繼;連接。班固《東都賦》:“系唐統,接漢緒。”
⑤<名>帶子。《陌上桑》:“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
⑥<名>世系;系統。杜甫《贈比部簫郎中十兄》:“漢朝丞相系,梁日帝王孫。”
⑦<動>聯系;關聯。柳宗元《封建論》:“大業彌固,何系于諸侯哉。”
⑧<動>是。《葫蘆僧判斷葫蘆案》:“因那日買了個丫頭,不想系拐子拐來賣的。”
⑨<動>附著;隨著。《蘭亭集序》:“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
4.會論虞常,欲因此時降武。
①<動>討論;議論。《出師表》:“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②<動>評定賞罰;判定。《出師表》:“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③<動>說。《桃花源記》:“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④<動>辯論。《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今日廷論。”
⑤<動>研究;研討。《五蠹》:“論世之事,因為之備。”
⑥<名>言論;主張;學說。《甘藷疏序》:“余不侫,獨持迂論。”
⑦<名>文體的一種,即議論文。《文選序》:“論則析理精微,銘則序事清潤。”
5.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
①<名>米倉。《論積貯疏》:“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
②<名>官府供應的糧食。《送東陽馬生序》:“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
③<動>儲藏;積聚。《素問•皮部論》:“廩于腸胃。”
6.扶輦下除
①<名>臺階。《史記•魏公子列傳》:“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②<動>清除,去掉。《荊軻刺秦王》:“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出師表》:“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③<動>逝去,過去。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④<動>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于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⑤<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當無見期。”《陳州糶米》:“,則除是包龍圖那個鐵面沒人情。”
⑥<動>任命,授職。《<指南錄>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
7.如惠語以讓單于
①<動>責問;責備。《左傳•僖公二十四》:“寺人披請見,公使讓之,且辭焉。”
②<動>謙讓;禮讓。《鴻門宴》:“大行不顧細謹,大禮不辭小讓。”
③<動>讓給;讓位給。《五蠹》:“夫古之讓天子者,是去監門之養而離臣虜之勞也。”
④<動>亞于;比……差。《西廂記諸宮調》:“此個閣兒雖小,其間趣不讓林泉。”
⑤<動>推辭;拒絕。《諫逐客書》:“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8.前以降及物故
①事故。《南史·任昉傳》:“郡有蜜嶺及楊梅,舊為太守所采,昉 以冒險多物故,即令停絶,吏人咸以百餘年未之有也。”
②死亡。《漢書·蘇武傳》:“前以降及物故,凡隨武還者九人。”
【重點內容探究】
關鍵詞 人物描寫
作者塑造蘇武的形象相當成功。文章不是機械地鋪敘歷史事件,而是經過高度取舍剪裁,集中筆墨寫蘇武奉命出使匈奴,以及在異國十九年的種種遭遇和表現,主題鮮明,形象突出。用對比和襯托手法刻畫、烘托蘇武,生動地再現人物的性格和節操,收到了很好的藝術效果。
《蘇武傳》善用對照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其一,與張勝對照。匈奴突發事變,副使張勝卷入其中。事敗,張勝驚惶失措茫然失計,蘇武痛責自己屈節辱命。虞常被斬,張勝心驚,衛律“舉劍欲擊”,張勝觍顏“請降”。反觀蘇武,衛律“舉劍擬之”,蘇武巋然不動。同為使者,一個看重名節視死如歸,一個急功近利貪生怯死,兩人之素質有霄壤之別。其二,與衛律對照。衛律本是漢朝叛徒,“召武受辭”,自我炫耀趾高氣揚不知人間羞恥。對衛律,蘇武先是據理反駁,衛律理屈詞窮,復又厲聲痛斥,衛律顏面掃地。一個忠心赤膽大義凜然,一個色厲內荏恬不知恥,兩人如冰炭之不能同爐。
《蘇武傳》的人物描寫向為后人推崇,如對話描寫、細節描寫、環境描寫等,皆有可圈可點之處。試選擇一個角度,分析其對刻畫人物性格的作用。
蘇武的語言極有個性特點,充分展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蘇武獲知真相,語副使張勝:“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對形勢的準確判斷,對國家的一片赤誠,對同僚的婉轉告誡,盡見語中。面臨審判,蘇武語假吏常惠:“屈節辱命,雖生,何面目以歸漢!”言畢即自刺。堅持民族氣節,勇于為國獻身,以言為范以身作則,氣凌霄漢義薄云天。同衛律交鋒,蘇武詈罵其人“不顧恩義,畔主背親”一段話,富有表情性和動作性,忠貞剛烈咄咄逼人,令叛徒心驚膽戰不敢貿然相犯。人物形象的塑造,得力于人物的語言,正是這些個性化的語言,令蘇武的高風亮節感動了千年歷史。
高中語文必修四文言知識匯總





上一篇:《過秦論》原文及翻譯
下一篇:《過秦論》知識點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