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三學習方法>高三語文>

    2017高考語文復習古代文化常識匯編附習題答案解析(6)

    時間: 映芳735 分享

      高考語文復習古代文化常識習題附答案解析

      26.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貞元,年號。年號是我國從漢朝初年開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號。

      B.明經,漢朝出現的選舉官員的科目,始于漢武帝時期,至宋神宗時期廢除。被推舉者須明習經學,故以“明經”為名。

      C.謚號是朝廷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跡進行評定后,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鄉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請求退職,回老家安度晚年。這是古代官員請求退休的萎婉說法。

      26.C【解析】朝廷不會給平民封謚號。

      27.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古代男子18歲時舉行加冠禮,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冠”,20歲才為成年。

      B.“進士及第”指科舉時代經考試合格后錄取成為進士,科舉殿試時的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即狀元、榜眼、探花。

      C.郊祭猶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禮儀中的主要部分,祭對象分為三類:天神、地衹、人鬼。

      D.古人對死的稱謂等級森嚴,“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祿,庶人曰死”。侯蒙屬大夫,故死為“卒”。

      27答案:A(古代男子20歲成年,行加冠禮,又稱"弱冠",而非18歲)

      2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彈劾”是指君主時代擔任監察職務的官員檢舉官吏的罪狀。

      B“經略”是指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掌管一路或數路軍、政事務,職位高于總督。

      C“世蔭”是指在封建時代,子子孫孫因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的功勛而世襲官職。

      D.“屯田”是指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組織勞動者在官地上進行開墾耕作的農業生產組織形式。有官屯與民屯之分,以官屯為主。

      29.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弘治,是中國明朝第九個皇帝明孝宗朱祜樘的年號。年號,是我國歷代封建王朝用來紀年的一種名號,始于漢武帝。

      B.疏,又稱“奏議”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進言使用文書的統稱。疏的本意為“疏通”,這里引申為分條說明的文字。

      C.父憂,為“丁父憂”的省寫。“丁憂”,古代官員父母親去世后必須停職守制的制度,丁憂期間,丁憂人不準為官。

      D.謚,謚號,是古代君主、諸侯死去之后,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給予的一個寓含善意評價或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29.D(是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人,比如本文傳主胡世寧就是大臣)。

      30.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謁廟,指古時帝后等外出或遇有大事,例須謁告于祖廟。廟指供奉祖先的房屋,如太廟。

      B.稽首,是古代漢族的一種跪拜禮,稽首與頓首、空首不同,一般說來,稽首是臣拜君之拜,頓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禮。

      C.太守,又稱郡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的地方行政官。

      D.檄,是古代寫在木簡上的官方文書,是官府用于曉諭、征召、聲討等的文書,特指聲詞敵人或叛逆的文書。

      30.B(應為“頓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國君回禮臣下之拜”。)

      高考語文文本閱讀分析

      北京高考語文試卷的第一大題為三篇非連續性的實用類文本閱讀,組材中心話題為“讓文物‘活’起來”,三則材料文字量約為2500字,較2016年的多文本材料文字量減少了約700字;而分值和小題數維持不變,可見命題更趨平易。在連續兩年的實用類多文本閱讀都偏重于科技說明類材料后,今年的測試素材側重在論述類,以文物之“活”來印證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判斷——“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并將之傳遞給每個應試考生,完成著“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

      “材料一”由首都博物館的精品展引入文物的價值闡述和工匠智慧,“材料二”以大量鮮活事例證明新科技讓文物“活”起來,“材料三”就文物的保護提出憂思和舉措,三則材料既有聚合也有離散。從選材上看,既呼應了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反映了文物從嚴肅高冷的館藏品走向通俗高漲的科普物的發展趨向;又體現了2014年11月發布的《北京中小學語文學科教學21條改進意見》中“加強教學和社會實踐的聯系”這一理念。本屆考生們在課改走向深入鮮活的當下,大多參加過走進博物館走近文物的社會實踐活動,帶著生活體驗來閱讀應考材料,又以應考材料導引未來學習生活,這就是多文本閱讀在考查閱讀能力的同時以選材傳達出豐富訊息的深意。

      非連續性的實用類文本閱讀從測試能力要求上看,注重考查考生的泛讀能力,要求能夠快速完成信息的篩選、辨析、理解以及整合信息,在考查閱讀基本能力的同時兼而考查語文基礎知識的積累和運用,8道小題充分檢測了考生的閱讀素養和能力,較2016年的試題,穩中有變的是加大了試題考查的綜合性。例如第2題,表面上看是讀音和字意的簡單判斷,但是“甫”、“罄”、“津”、“掬”四字都是雅正的文言詞語,其讀音和字意既要記憶積累、也要從字形字源上去理解分析,如“掬”字是提手旁,考生應能推斷出跟人的動作有關,所以“令人喜愛”的解釋就能判斷出是錯誤的。再如第4題,綜合了成語的運用和文意的理解;第5題,綜合了文意的理解與古詩的積累、應用,可以說是本年試題的亮點。

      從命題語言的表述來看,8道試題依然簡潔、指向性明確,7道選擇題中題干反面命題的有1、3、6、7題,這樣高的比例顯然是為了降低難度,維持試卷整體平衡,以保證測評的效度。第8題要求考生結合三則材料,簡述讓文物“活”起來的含義與作用,解答這道題,需要按照題干要求,檢索、篩選三則材料中的相關信息,整合信息之間的關系,并且概括性地表達。

      綜上所述,非連續性的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在立德樹人、文化傳承、民族自信方面的教育功能與測試功能的結合更加自然巧妙,測試的效度和信度更加清晰。這些素材和試題導引我們的語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要改變教學的封閉狀態,要培養閱讀的根本素養,要面向學生的未來發展。哪怕是高考考場上,閱讀材料也要讓學生心有所動,在思悟后有閱讀習慣的養成和文化自覺的意識,畢竟,教育是面向學生的未來。

      高考語文常用解題思路

      1、提問方式:這首詩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

      2、提問變體:這首詩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題型。所謂意境,是指寄托詩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綜合起來構建的讓人產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個方面。答題時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題步驟: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考生應抓住詩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語言再現畫面。描述時一要忠實于原詩,二要用自己的聯想和想像加以再創造,語言力求優美。

      ②概括景物所營造的氛圍特點。一般用兩個雙音節詞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注意要能準確地體現景物的特點和情調。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體。比如光答"表達了作者感傷的情懷"是不行的,應答出為什么而"感傷"。

      答題示例1:

      春行即興 李 華

      宜陽城下草萋萋,澗水東流復向西。

      芳樹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

      古人在談到詩歌創作時曾說:"作詩不過情、景二端。"請從"景"和"情"的角度來賞析這首詩。

      [參考答案]這首詩寫了作者"春行"時的所見所聞:有草有水,有樹有山,有花有鳥,可謂一句一景,且每個畫面均有特色(步驟一)。但詩又不是純粹寫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驟二)。詩中"花自落""鳥空啼"之景都顯出了山中的寧靜,從中更透出一絲傷春、凄涼之情(步驟三)。

      答題示例2:

      游月陂 宋·程顥

      月陂堤上四徘徊,北有中天百尺臺。

      萬物已隨秋氣改,一樽聊為晚涼開。

      水心云影閑相照,林下泉聲靜自來。

      世事無端何足計,但逢佳節約重陪。

      (1)這首詩營造了怎樣的意境,表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請結合詩歌內容分析。(3分)

      [參考答案]詩人寫了百尺高臺、美麗的水光月色,樹林和泉聲,(1分)營造了寧靜(或靜謐、幽靜等)(1分)的意境,表達了詩人閑適(或恬淡、自在)(1分)的心情。

      (2)"林下泉聲靜自來"一句詩用什么表現手法?請簡析其效果?(3分)

      [參考答案]反襯(以動寫靜,以有聲襯無聲)(1分)。淙淙的泉聲更突出了月夜的寂靜。(2分)

      >>>下一頁更多精彩“高考語文相關內容”

    307305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高h视频免费观看| 亚洲熟妇无码久久精品| 天堂网在线资源www最新版| 看免费的黄色片| eeuss影院机在线播放| 人妖视频在线观看专区| 女人高潮内射99精品| 理论片午午伦夜理片影院99| 99v久久综合狠狠综合久久|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播放| 欧美va亚洲va香蕉在线| 国产在线播放网址|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 国产97在线视频| 天堂va视频一区二区| 欧美又粗又长又爽做受| 黄色大片免费网站|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今天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天天摸天天做天天爽天天弄| 曰批视频免费30分钟成人| 狠狠色综合TV久久久久久| 老司机亚洲精品| 18禁无遮挡无码国产免费网站|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乱码|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专区| 欧美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69xxxx视频| 久99久热只有精品国产女同| 免费久久人人爽人人爽av| 亚洲欧美中文日韩在线v日本| 内射干少妇亚洲69xxx| 中文字幕乳授乳奶水电影小说| 99re66热这里只有精品17| 三上悠亚国产精品一区| 久久久久夜夜夜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