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經濟為什么不景氣
2015經濟為什么不景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不過要是經濟不景氣的話,對一個國家的危害也是很大的,為什么2015年經濟不景氣呢?以下就是學習啦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2015年經濟不景氣的原因:
一是國際因素:近年來全球經濟陷入低谷,特別是美俄因烏克蘭危機而挑起的經濟相互制裁、希臘債務危機、金融風暴等一系列事件,導致全球經濟雪上加霜。
二是內部因素:由于多年來實施的粗放型經濟,致使結構結構不合理、經濟效率低下等諸多問題的出現,制約了經濟健康持續向前發展。
2015經濟不景氣,實體店陣亡篇:
一、百貨篇。
1、百盛:外資第一店接連陷入關店風波
有著外資第一店美譽的馬拉西亞百貨商百盛商業集團,接連陷入關店風波中。繼北京東四環店宣布停業之后,唯一一家位于天津的門店也將于2015年3月31日閉店。
公開資料顯示,從2012年至今,百盛至少已經關閉8家門店。在大舉關店的背后,百勝集團的業績狀況也不盡如人意,連續三年業績滑坡及利潤下降,讓這家曾經無比榮耀的百貨公司,被迫選擇轉型。
如2012年9月份,百盛上線自己的網上商城;2015年,百盛集團宣布已通過全資附屬公司百盛商業有限公司就成立合資公司與馬來西亞餐飲品牌AUM訂立合資合同,在中國發展餐飲業務。
自我剖析:百盛一直有網購渠道的規劃,但遺憾的是目前公司對于品牌資源的掌控有限,還并未大舉涉獵。
外界評價:除外部環境原因外,百盛集團未及時順應市場和環境的變化而作出調整,商業模式不創新或是屢屢撤店的根本原因。
2、瑪莎百貨:8月前將在華關閉5家店
在經歷大約連續四年的下滑之后,英國最大連鎖零售商瑪莎百貨(M&S)銷售額首次增長。
瑪莎百貨透露,截止到3月28日的13個周里,其日用百貨銷量同比增長0.7%,結束了連續14個季度的下滑態勢。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因中國市場在其國際業務中所占份額并不顯著,所以瑪莎百貨在發布業績不久前確認,將于2015年8月份前關閉其在中國15家門店中的5家。
自我剖析:“我們對上海周邊二線城市的二級門店進行了細致的評估,發現在這些地區我們的品牌知名度不高,因而我們決定關閉這些地區的五家二級門店,從而加強優勢,更專注于中國業務的未來發展。”
外界評價:“瑪莎一開始就是把它英國的模式搬過來,瑪莎百貨里賣的都是自己的品牌。但是國內真正知道瑪莎百貨的都是二三十歲的年輕人,而它店里的服裝對中國來講卻更適合四十歲以上的人來穿,所以它的品牌定位和服裝有一點差距。”
3、華堂:關閉北京所有赤字門店
自2008年以后,沉迷于價格戰的北京華堂幾乎沒有太多利潤。北京市場的關店是由于沒有做出特色。與成都市場相比,二者差距也在不斷拉大。
去年,華堂在成都市場再添一子,今年還將有新店開出。反觀北京市場,在過去一年時間里,關閉了望京、西直門、北苑、右安門4家門店。
自我剖析:北京華堂錯失了2007-2008年最好的變革時期,這也造成不少優秀的供應商離開了他們。北京華堂將徹底放棄此前的價格戰策略轉向追求品質門店的經營。
4、尚泰百貨:成都店關閉意味泰國百貨品牌在華全軍覆沒
2010年,尚泰百貨在杭州萬象城開出首店。時隔一年,又跟隨萬象城來到沈陽市場。在去年6月12日和12月31日,尚泰百貨分別關閉了這兩家店。
即將于下月閉店的成都店是尚泰百貨在中國市場的第三家店,開業不足三年便折戟。據了解,成都萬象城內的尚泰百貨共5層,面積達2.09萬平方米。收回面積后,成都萬象城將把該區域打造成時尚空間以復合業態形式呈現。
自我剖析:尚泰百貨與萬象城曾簽訂了三年扣點合作協議,如果繼續留守將轉換到租賃的經營模式,經過成本核算后并不劃算因此退出。
目前決定暫停中國區的業務,但是會持續關注中國市場,在合適的時間以購物中心或者收購的形式再度進駐。
外界評價:對于本就在中國市場發展坎坷的外資百貨來說,目前的行業壓力與市場環境更是一場磨難。在一份記錄去年內外資百貨閉店情況的對比分析中,外資百貨閉店數量以57.89%的占比高于內資百貨15.78個百分點。
從關店城市分布來看,一線、沿海城市高于內陸城市,這也是百貨企業一般優先考慮的擴張路徑。由于北上廣深商業市場競爭過于激烈,也有后來者選擇了二線城市的突圍計劃。不過從目前來看,效果均不夠理想。
5、萬達百貨:大舉關閉10店,壓縮部分樓層
涉及關閉的萬達百貨位于寧波、青島、沈陽、蕪湖等城市,而涉及壓縮百貨樓層的萬達百貨則位于無錫、廈門、青島、煙臺、常州等地區。目前,部分門店已開始啟動調整。
外界評價:城市新區和中小城市的招商壓力使得萬達不得不建立自有主力店品牌作為主力店來為確保招商“撐場”,甚至“填場”。
這些主力店除了萬達百貨還有萬達院線、萬達酒店、萬達寶貝王、大歌星KTV等,當其定位為支持招商時,盈利能力就是第二位的,而地產開發與銷售業務對于商業運營的交叉補貼也是順理成章的。
而交叉補貼式的利益輸送也是萬達集團各業務板塊、各業態之間形成左右手互搏、在上市過程中屢被詬病的焦點之一。
6、樂匯百貨:關閉最后一家門店
天津津樂匯百貨于5月10日停止運營。此次閉店后,意味著市場中將再無津樂匯百貨。此次停業的是1-4層津樂匯百貨部分,津匯廣場內5層和地下1層的餐飲部分將繼續營業。
金瑤控股曾在天津、北京以及重慶三地建有津樂匯百貨門店,其中重慶和北京的門店已先后于2010年4月及今年3月關閉,此次關閉的天津津樂匯是市場中僅存的一家津樂匯百貨門店。
外界評價:從外部環境來看,隨著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轉變,注重體驗業態的購物中心對傳統百貨企業造成分流;另一方面,電子商務的快速崛起,也讓傳統百貨行業承受頗多壓力。對于依然幸存的傳統百貨企業來說,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加速轉型。
二、超市篇。
1、卜蜂蓮花:布局失利,去年關閉兩店今年或關一店
去年以來,卜蜂蓮花已相繼關閉了上海卜蜂蓮花天山店和北京卜蜂蓮花望京店兩家店,目前卜蜂蓮花在華總門店數共77家。
早前2月27日晚間,卜蜂蓮花有限公司刊發2014年的業績公告。期內,集團錄得公司股東應占虧損凈額為5840萬元,2013年則虧損9680萬元,虧損改善主要由于毛利率增加及嚴格支出管理抵銷其他收入凈額下降的影響。
自我剖析:公司將繼續擴張零售網絡,于2015年新開至少5家店鋪,大部分位于可支配收入增加及競爭較不劇烈的三四線城市。
外界評價:或主要是其布局上有所失利,導致規模及協同效應難以體現。
2、樂購:山東6家商城全關店,被指全面中國退市開始
入駐山東的6家樂購商城,已確定全部關閉。分別有已關閉的濰坊濰州店、東營東二路店、青島人民路店、濟南東二環路店、青島即墨店和將并入華潤萬家的濟南經四路萬達店。
去年5月華潤萬家與樂購(中國)業務進行合并,合并過后,華潤萬家持有80%的股份,樂購持有20%的股份。樂購將把目前在內地經營的135家門店及19家購物商場注入合資公司,并全改為“華潤萬家”。
自我剖析:樂購在中國的布局頗具規模,出現一些過度投資的現象,合并之后華潤方面會關掉少于10%的Tesco樂購店鋪。
3、沃爾瑪:將關閉30%中國門店
在截至2014年10月31日的財季中,沃爾瑪中國區的毛利下滑。沃爾瑪表示,這受到了中國零售通縮壓力的影響。沃爾瑪表示,將關閉約30%的現有中國門店,而沃爾瑪目前在中國擁有400家門店。
外界評價:洋超市對華市場變化和反應速度比本土超市遲緩,且租金優勢不再,我們認為是導致他們江河日下的主要原因。
大部分洋超市90年代的時候進入中國,政府給了很優惠的租金政策,拿地很容易。但是最近租約到期,租金成本不斷攀升,他們的運營成本也隨之逐漸升高,這是很大的成本壓力。
第一階段他們有政策優惠所以擴張得比較強勢,過于注重擴展速度和數量忽視了門店選址的精確度,所以埋下很多隱患。比如家樂福就是選址不夠謹慎的例子,沃爾瑪則是收購上不謹慎的例子。
4、人人樂:2014年關18家門店,將轉型社區超市
人人樂發布公告稱:“由于可比門店銷售出現加速下滑,為進一步減輕虧損門店給公司帶來的經營壓力,公司經慎重評估,在三季度報告披露后新增關閉了7家虧損門店,增加關店損失約8440萬元。”再加上此前三個季度,全年關店18家門店。
自我剖析:大賣場業態隨著人工、地租的上漲已經很難生存,我們決定轉型社區超市。但我們過去的傳統業務不是社區超市,其產品品類肯定少于大賣場,經營方式與大賣場有所不同。去年主要是摸索階段,效益暫時還不明顯。
經濟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