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編考公是年輕人的常態
考編考公是年輕人的常態了嗎
目前本科畢業大學生約有60%的選擇考研,高校畢業生中有80%人的會選擇考公務員、事業編以及教師編。考編考公是年輕人的常態,應屆生考公考編熱原因有很多,太多了分析不完,這里提供兩點給大家參考。
疫情帶來的后遺癥
疫情三年,很多的企業崩盤,有又很多的期業誕生,疫情期間,有的企業經不住疫情的沖擊,紛紛垮塌。
在疫情期間倒了多少企業,很難用數字表明,年輕人為了追求安穩,于是乎紛紛加入了考證考編的隊伍之中。這是疫情帶來的后遺癥,如果沒有三年疫情也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疫情期間,很多單位處于關閉狀態,唯有一些機關單位正常營業,為了生存,這也是社會給年輕人的教訓。在疫情期間,有多少人吃不上飯,有多少人因為沒錢而無法生存。
一次疫情顛覆了很多人的想法,為了安穩,為了生存,紛紛加入考證考編的隊伍。如果沒有發生疫情,考證考編也沒有如此強烈,年輕人希望干一番轟轟烈烈事情的大有人在。
鐵飯碗的人生
誰不想讓自己的人生活的精彩,誰不想自己的人生出類拔萃。美好的生活誰都向往,美麗的青春都想綻放,誰不想擁有一個成功的人生,誰不想擁有一個成功的事業。
真的有時候,事事難料,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未來無法預測。疫情結束了,有些人似乎又有了創業的沖動,各行各業飛速發展,一些單位逐漸走向正規。
營利模式已經開啟,年輕人有了施展才華的機會。當然在目前的社會體系中,這樣的一種獲得工作的方式也是底層人民,尤其是沒有背景的家庭子女最穩定,也是最實惠的一種保證
大環境背景下
每年都有將近1000萬的畢業生,而參加考公考事業編的人數就有將近400萬,這個數據已經遠遠超過了這個緯度上所需要的公共服務的行政人員。
換句話說,在這個競爭的道路上,已經嚴重的飽和而在很多的領域,其實很多的人都放棄了本專業的學習和工作崗位,轉而投入到考公的大軍中,這一點我覺得是有點人才的浪費。
這種扭曲的現象,讓我想起了中考的分流其實職業教育與普通的教育應該是并行不悖的,但是傳統觀念以及我們現在職業教育發展的不充分,家長的不認可,導致職業教育被稱為考不上高中的無奈備選。而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考工的大環境中如果有本事都去參與考公,而考不上了之后只能被迫去上班,甚至有的人上班之后心里還不踏實,還一邊上班一邊備考。
我想這與我們傳統的比較,崇尚官員的官本位思想,以及中國的大環境有很大的關系因為在古代以來,當官都是別人所羨慕,向往的,他有至高無上的社會地位和交際圈子,受人尊敬,自己更加的體面。
而很多人對于自身的定位并不是很明確,就貿然地加入到這個大軍中碌碌無為。所以這兩年,你看教培行業不景氣,但是考工行業卻依然井噴火爆,例如中公,華圖等考公培訓機構。
穩定、薪資待遇高、社會地位高
其實前面我們一直在說編制崗位的好處,無外乎就是工作穩定,只要不犯原則性錯誤就沒有失業風險。
薪資待遇高,雜七雜八的補貼加在一起,每個月至少能拿到1萬+薪資,相比其他白領崗位,工資高很多;
社會地位高,公職類高位雖然是服務性質的工作,但是受到大眾的尊敬,社會地位很高,公職崗位人員在婚戀市場非常吃香。
年輕人扎堆考公考編不僅僅是看重其穩定性
每天渾渾噩噩的上班,下班,無可奈何而又不得不鎖傷在兩點一線之間的生活,卻又感慨什么時候才能千里馬遇伯樂,金子什么時候才會發光。
在這樣的生存狀態里面苦苦掙扎,而又時時寄希望于某些小舉動的僥幸來改變自己的生活,這可能就是現在大多數人的動態。
而大家往往忽略了某些層面上的堅持,當然了,堅持上班也是一種態度,可是平臺的性質決定了你堅持的結果,所以很自然得出一個結論,具有積累性質的堅持,才能稱得上“正確的堅持”。
說到這里,邏輯鏈條又衍生出一個論點,我們是否真的理解“選擇大于努力”的重要性以及選擇的正確方法。
沒錯,我也承認的確是選擇大于努力,但首先你得掌握選擇的正確方法,通俗的說就是你得學會,真正的學會權衡利弊。
什么行業,什么賽道,什么崗位,才是你正確的選擇,從來在這樣的位置和方向上去努力。為什么現在那么多人會去選擇考編或者考公,不光是因為起穩定性的考慮,而是大家都懂得,如果我不離開平臺,那么最重要的是平臺永遠存在。那么考編考公的投入就相對比其他領域更具有確定性,不管是時間,金錢還是人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