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廣泛,服務體系還未建立
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廣泛,服務體系還未建立
在人口高齡化、少子化、家庭小型化和空巢化的大背景下,家庭贍養和照護老年人的負擔將不斷加重,全社會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將日益加劇。對于養老,大多數老人更傾向于居家養老。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社區居家養老資訊,希望能幫到你。
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廣泛
社區居家養老社會需求廣泛,社會機構參與度開始提高,但是居家養老服務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很多方面仍需探討和摸索。這是8月5日召開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主題論壇上各方的觀點。這一論壇是第六屆中國國際養老服務業博覽會的內容之一。
北京市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北京市老齡協會會長王小娥在致辭中介紹,目前北京老齡人口33萬,占戶籍人口的24.1%,并以每天500人的速度增加,而高齡老年人每天增加120人。預計到2020年,全市老齡人口達到400萬人。北京今年將建6個區級養老服務中心,208個街鄉養老照料中心。此外,北京市年底前將建成350個社區養老驛站,政府將給予財政補貼。
近幾年,各地不僅支持扶持社會機構參與養老服務,也在積極推動中醫在防治未病方面發揮作用,提升老人健康狀況,減輕社會負擔。北京市中醫管理局今年6月啟動了“中醫治未病健康促進工程”,150余家醫療機構參與。北京中醫管理局副局長羅增剛介紹:“我們先期遴選出10萬名高血壓和糖尿病慢病患者,選派專家團隊,專門制定了中醫‘治未病,健康指導方案,為這些患者提供中醫健康管理服務。”其中,慈愛嘉是唯一一家居家養老服務機構參與這一工程。
傳統家庭支持功能弱化、長期護理服務缺乏系統規劃、完全失能老年人規模巨大等等都是我國人口老齡化面臨的問題。中國人民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互動業務部總經理助理齊維珊在發言中分享了海淀區居家養老護理失能互助保險案例,“希望搭建政府、保險公司、社會個人共同參與養老服務的制度框架,提供失能等級評估、照護服務、健康管理等服務,解決養老問題中的長期護理保障與服務問題。”
社區居家養老的優勢在哪里
01契合文化傳統
養老在我國不僅關乎社會保障,也關乎文化傳統。紓解養老困境,不能忽視深耕于文化傳統的養老觀念。從這個角度看,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更接地氣,也更契合我們的傳統文化與習俗。
俗話說,“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草窩”。再豪華的養老院、再高檔的療養所,都比不上溫馨的家庭。所謂老有所歸,家庭無疑是最好的歸宿。中國人的養老觀念更傾向于選擇居家養老。根據有關調研,選擇居家養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約10%的老年人選擇機構養老。大力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建設,把養老服務延伸到居家養老的老年人,滿足他們對社會化養老服務的需求,是必須著力解決的一個現實問題。
養老,既要物質上養老,更要精神上養老。由于子女長期在外,很多老人心里很空虛、很寂寞。在填補老人們的空虛和寂寞,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無疑具有先天優勢。以社區為平臺,整合社區內各種服務資源,為老人提供助餐、助潔、助浴、助醫等服務,老年人不但可以不用改變原來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而且還能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這樣的養老方式,讓老年人有了更多的歸屬感,少了離家的鄉愁之憂,更符合我們的文化傳統和風俗習慣。
02順應發展實際
現在獨生子女較多,孩子長大后,因為工作的原因不得不離開家,就留下老人,讓老人缺乏安全感。老人們為社會的發展辛苦了半輩子,也該是時候讓他們享享清福了。推進社區養老服務,實現就近養老,不但不需要用太多的時間去適應、磨合,而且投入小、經濟高效,無疑是順應時代發展的好辦法。
與發達國家在經濟高度發展基礎上步入老齡化社會不同,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在一定程度上呈現出“未富先老”特征。一個家庭如果有失能老人需要照顧,子女勢必要分散很大一部分時間和精力,很難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即便雇請保姆,從經濟的角度講也會帶來很大負擔。依托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組織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將養老服務延伸到社區和家庭,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各項服務,不僅能切實改善這些失能老人的生活品質,而且還大大節省了各種配套費用,減輕其家庭負擔,使其家庭成員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去。
實際上,在社區中,老人并非是完全被照料者,在力所能及的基礎上老人還可以自我照顧,甚至還能為社區做出自己的貢獻、發揮余熱。可見,社區居家養老不僅可以減輕社會養老負擔,還能提高老人晚年生活質量,減輕他們的依賴感,可謂一舉多得。
看了“社區居家養老需求廣泛”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