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大學成立前六年只招博士生學術評價不看論文數量
新中國第一所由社會力量舉辦、國家重點支持的新型研究型大學誕生——西湖大學10月20日在杭州成立。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西湖大學的相關內容,一起來看下。
辦學前六年只招博士生
校方稱,預計經過10~15年發展,部分學科達到國際一流水平,在基礎科研、技術原始創新,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作出有重大影響力的貢獻。
2015年,施一公等七位學者提交《關于試點創建新型民辦研究型大學的建議》,后成立辦校主體“杭州市西湖教育基金會”。2018年2月,教育部批準設立西湖大學。
西湖大學的目標是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探索者、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搖籃、世界前沿科學技術的引領者、國際化高等學府。校長施一公在成立大會上表示,西湖大學遵循“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的定位,翻開中國高等教育多元化的新篇章;以博士研究生培養為起點,創造中國高校從博士生再到本科生培養的先例;聘任世界一流科學家,用一流科研支撐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堅持發展有限學科,特別注重學科交叉,強化基礎研究,努力實現原始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重大突破。
目前,西湖大學在杭州云棲小鎮已擁有66畝的創建階段校區,即“云棲校園”,可以容納120個獨立實驗室和2000位科研及輔助人員,基本滿足前三年發展的空間需求。位于紫金港科技城的云谷校園4月已經開工,首期建筑面積45萬平米,預計2021年底交付使用,可容納300個獨立實驗室和3000名博士生。首批19位博士研究生、二期120位博士生已分別于2017年9月、今年8月注冊入學。
2016年7月開始,西湖大學面向全球招聘學術人才,至今年9月收到海內外五千多份申請,已有來自13個國家和地區的68位科學家簽約加盟,主要分布在物理、化學、工程、信息、生物、基礎醫學等學科,在各自研究領域擁有世界領先水平。
施一公表示,西湖大學將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科技評價標準和現代大學管理機制的探索。培養有社會責任感的拔尖創新人才是最根本的任務,創建前六年(2016~2022年)只致力于培養博士研究生,依托優秀師資培養一批敢為天下先的青年科學家,挑戰世界范圍內的科學難題,推進人類知識前沿;2022年開始小規模本科生培養。學生不僅要具備中國歷史、文化的通識,也要了解世界的發展與積累。
前沿科學探索在西湖大學舉足輕重。今后十年,學校將聚焦理學、醫學、工學三個門類,推動學科交叉,深度創新,為世界和人類探索未知、開創未來。
建設鼓勵創新的學術評價體系,學術論文數量和引用率,學術期刊影響因子不會成為學術評價的主要指標,對科學家的學術評價主要看其研究是否指向相關領域最前沿及其實質性進展。
西湖大學是新時代的產物
“‘人生只為一件大事來’,我這輩子的大事,就是創辦一所大學。”施一公坦言,“希望通過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使得西湖大學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所民辦的世界一流綜合性大學。”
一邊是以科學為夢想的頂尖人才團隊,一邊是以創新驅動發展的美麗城市,英才與名城攜手逐夢。
“西湖大學的創辦應該說是這個新時代的產物。”施一公說,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40年來,中國的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的進步,無論是數量還是規模,中國都已經是高等教育大國,目前正在穩步邁向教育強國。
在施一公看來,西湖大學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天時,就是中國經濟的發展、科教在國家發展中的核心作用、社會和百姓對優質高等教育的渴求、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這些都為新型研究型大學的創辦提供了前提條件;地利,就是浙江杭州,這樣一個開放包容的歷史文化名城,特別適合新型大學的誕生和健康發展;人和,則是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在海外儲備了一大批頂尖科學家和一大批優秀的青年學者,為創辦新型研究型大學提供了巨大的人才儲備,同時海外的高端人才也具有強烈的回國報效祖國的愿望。
正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西湖大學應運而生。
2015年3月,施一公和陳十一、潘建偉、饒毅、錢穎一、張輝、王堅,與國家__數千名專家和眾多科教工作者一起,集思廣益,希望在美麗的西子湖畔創建一所民辦的、研究型的、有望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成為世界一流的小型綜合大學。
他們憧憬:“這里,將擁有世界上最杰出的一批科學家,培養最優秀的青年人才,從事最尖端的基礎和應用研究,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科研教育體制機制,為中國的高科技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的引擎和支撐。”
從那時起,西湖大學就明確以“高起點、小而精、研究型”作為辦學定位,以世界一流大學作為發展目標,聚焦理學、生命與健康、前沿技術等方向設立一級學科;由國家“__”專家或其他頂尖人才領銜組建相關院系,進行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而后面向本科生。
如今,西湖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理學院、工學院已整裝待發。
大學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