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公示全文內容
“開門做規劃”,在全過程公眾參與中,“以人民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草案)》(以下簡稱“上海2040”)8月22日面世。下面小編整理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公示全文內容,歡迎閱讀。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公示全文內容
《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6-2040)》(簡稱“上海2040”)編制工作自2014年5月6日上海市第六次規劃土地工作會議后正式啟動,截至目前已形成規劃草案,于8月22日起正式啟動為期一個月的社會公示。
“上海2040”是中央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后第一個展望至2040年并向國務院報批的超大城市總體規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成立了規劃編制工作領導小組,韓正書記擔任組長,楊雄市長擔任第一副組長。規劃緊緊圍繞當好“改革開放排頭兵”和“創新發展先行者”的要求,全面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和“尊重城市發展規律、強化五個統籌”的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基本要求,將國家戰略、民眾期待、上海實際結合在一起,積極探索規劃新理念、新方法、新機制,引領和促進城市持續健康發展。此次規劃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開門做規劃”,強調專家把關、跨界合作、多方協調、公眾參與。主要成果包括八個方面:
一是確立了上海至2040年的發展新目標。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提出建設“卓越的全球城市,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科技創新中心和文化大都市”的發展目標,以及三個重點領域的子目標,即建設“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
二是探索超大城市“底線約束、內涵發展、彈性適應”的創新發展模式。在堅守“建設用地、人口規模、生態環境、城市安全”四條發展底線要求下,引導高密度超大城市由外延增長型向內生發展型轉變。以城市有機更新促進城市空間立體、復合、可持續利用;建立空間留白和動態維護機制,探索具有彈性和韌性的城市結構。
三是構建開放協調的空間新格局。以“開放市域、服務全國、面向國際”的規劃視野,構建“網絡化、多中心、組團式、集約型”的區域空間格局。在“主城區-新城-新市鎮-鄉村”組成的市域城鄉體系下,搭建由“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地區中心、社區中心”構成的城市公共活動中心體系,形成“大都市圈-城鎮圈-生活圈”空間架構。
四是打造更具活力的繁榮創新之城。強化科技創新、金融商務、文化創意、高端制造等“全球城市”核心功能;建設具有較強輻射和服務能力的國際樞紐門戶和低碳、便捷的城市交通體系;打造與創新經濟和創新發展相適應的服務設施和服務環境,吸引全球創新創業人才,激發城市持續活力。
五是營造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積極應對未來人口結構變化和生活方式發展趨勢,營造宜居、宜業、宜游、宜學的15分鐘社區生活圈,為全年齡段人群提供覆蓋高品質公共服務、舒適的公共空間和開放共享的社區環境,構建可負擔、可持續的住房供應體系,促進職住平衡,提升市民生活幸福感;實施嚴格的風貌保護政策,加強歷史資源活化利用,塑造國際化大都市和江南水鄉風貌特色;建設高品質文化設施,促進文化事業發展,弘揚城市精神和軟實力,激發全社會人文魅力。
六是建設更可持續的韌性生態之城。強化生態基底硬約束,劃定生態保護控制線,構建“雙環、九廊、十區”多層次、成網絡、功能復合的市域生態空間體系。加大海洋、大氣、水、土壤環境的保護力度,顯著改善環境質量,提高城市水資源、能源供給安全,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完善城市防災減災體系,保障城市安全運行。
七是建立“目標(指標)-策略-機制”的成果體系。突出規劃公共政策屬性,落實“郊野單元規劃”、“土地利用全生命周期管理”等融規劃和土地政策于一體的實施性政策工具,有效保障城市總體規劃的實施。
八是促進城市治理現代化。一方面加強大數據分析、智能決策等信息化技術在規劃“編制-實施-監測-評估-維護”過程中的運用,通過建立城市空間基礎信息平臺和城市發展戰略數據庫(SDD),實現規劃的智能動態維護,發揮城市規劃在供給側改革中的源頭治理作用;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社會和市場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中的主體作用,拓展公眾參與渠道和載體,促進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