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2016(4)
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的通知2016
專欄16 公共安全與社會治理技術 |
1.公共安全風險防控與應急技術裝備。開展公共安全預防準備、監測預警、態勢研判、救援處置、綜合保障等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加強國家公共安全綜合保障平臺、公共安全視頻監控與智能化應用技術、超深井超大礦山安全開采技術、口岸突發事件應急處置技術等的研發,推動一批自主研發重大應急技術裝備投入使用,為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30%、全面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提供科技支撐。 2.重大災害風險監測與防范。深化對地球內動力演化、海陸空多尺度耦合影響重大自然災害發生的科學認知,發展天地空一體化觀測關鍵技術,提升危險性分析、風險評估和災害情景預測分析的精細化和精準度。加強高效數值模擬等技術研發,提升預警與災情快速評估時效與精度。加強相關儀器設備研制和業務平臺構建,強化各級政府防災、抗災、救災決策支撐能力,提高社會防范能力,有效減輕重大自然災害人員和財產損失。 3.社會治理與社會安全關鍵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加強社會基礎信息共享利用、城鄉社區綜合服務管理平臺、社會組織、流動人口、貧困人群和特殊人群監測、就業創業和流動人才管理服務一體化集成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強化社會安全基礎信息綜合應用、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信息數據共享交換、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新型犯罪偵查等技術研發和應用示范,構建社會安全立體防控技術體系。 |
第七章 發展保障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技術體系
圍繞國家和人類長遠發展需求,加強海洋、空天以及深地極地空間拓展的關鍵技術突破,提升戰略空間探測、開發和利用能力,為促進人類共同資源有效利用和保障國家安全提供技術支撐。
一、發展海洋資源高效開發、利用和保護技術
按照建設海洋強國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總體部署和要求,堅持以強化近海、拓展遠海、探查深海、引領發展為原則,重點發展維護海洋主權和權益、開發海洋資源、保障海上安全、保護海洋環境的重大關鍵技術。開展全球海洋變化、深淵海洋科學等基礎科學研究,突破深海運載作業、海洋環境監測、海洋油氣資源開發、海洋生物資源開發、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能開發利用、海上核動力平臺等關鍵核心技術,強化海洋標準研制,集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防災減災、航運保障等應用系統。通過創新鏈設計和一體化組織實施,為深入認知海洋、合理開發海洋、科學管理海洋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撐。加強海洋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培育一批自主海洋儀器設備企業和知名品牌,顯著提升海洋產業和沿海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
專欄17 海洋資源開發利用技術 |
1.深海探測。圍繞實施深海安全戰略的科技需求,突破全海深(最大深度11000米)潛水器研制,形成1000—7000米級潛水器作業應用能力。研制深遠海油氣勘探開發裝備,加快大洋海底礦產資源勘探及試開采進程,初步形成“透明海洋”技術體系,為我國深海資源開發利用提供科技支撐。 2.海洋環境安全保障。發展近海環境質量監測傳感器和儀器系統、深遠海動力環境長期持續觀測重點儀器裝備,研發海洋環境數值預報模式,提高海洋環境災害及突發事件的預報預警水平和應急處置能力,解決國家海洋環境安全保障平臺建設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構建海洋環境與資源開發標準計量體系,提升我國海洋環境安全保障能力。 3.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利用。圍繞海洋生物科學研究和藍色經濟發展需求,針對海洋特有的群體資源、遺傳資源、產物資源,在科學問題認知、關鍵技術突破、產業示范應用三個層面,一體化布局海洋生物資源開發利用重點任務創新鏈,培育與壯大我國海洋生物產業,全面提升海洋生物資源可持續開發創新能力。 4.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突破低成本、高效能海水淡化系統優化設計、成套和施工各環節的核心技術;研發海水提鉀、海水提溴和溴系鎂系產品的高值化深加工成套技術與裝備,建成專用分離材料和裝備生產基地;突破環境友好型大生活用海水核心共性技術,積極推進大生活用海水示范園區建設。 5.大型海洋工程裝備。突破超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和生產平臺、浮式液化天然氣生產儲卸裝置和存儲再氣化裝置、深水鉆井船、深水勘察船、極地科考破冰船等海洋工程裝備及其配套設備設計制造技術,形成自主研發和設計制造能力,建立健全研發、設計、制造和標準體系。 |
二、發展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技術
發展新一代空天系統技術和臨近空間技術,提升衛星平臺和載荷能力以及臨近空間持久信息保障能力,強化空天技術對國防安全、經濟社會發展、全球戰略力量部署的綜合服務和支撐作用。增強空天綜合信息應用水平與技術支撐能力,拓展我國地球信息產業鏈。加強空間科學新技術新理論研究,開展空間探測活動。開展新機理新體制遙感載荷與平臺、空間輻射基準與傳遞定標、超敏捷衛星與空天地智能組網、全球空間信息精準獲取與定量化應用、高精度全物理場定位與智能導航、泛在精確導航與位置服務、量子導航、多源多尺度時空大數據分析與地球系統模擬、地理信息系統在線可視化服務、空間核動力等核心關鍵技術研究及示范應用。全面提升航天運輸系統技術能力,開展新概念運輸系統技術研究。
專欄18 空天探測、開發和利用技術 |
1.空間科學衛星系列。開展依托空間科學衛星系列的基礎科學前沿研究,圍繞已發射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等任務,在暗物質、量子力學完備性、空間物理、黑洞、微重力科學和空間生命科學等方面取得重大科學發現與突破。研制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愛因斯坦探針衛星、全球水循環觀測衛星、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衛星等,爭取在2020年前后發射,為在地球空間耦合規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測、全球變化與水循環、太陽磁層與爆發活動之間關系等方面取得原創性成果奠定基礎,引領帶動航天尖端技術發展。 2.深空探測。圍繞太陽系及地月系統起源與演化、小行星和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地外生命信息探尋等重大科學問題,以提升我國深空探測與科學研究能力水平為目標,力爭獲取一批原創性科學成果。2018年發射嫦娥四號,實施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著陸巡視探測。2020年完成小行星、木星系、月球后續等深空探測工程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 3.首次火星探測。圍繞火星環境、地質等研究和生命信息探尋等科學問題,按照“一步實現繞落巡、二步完成取樣回”的發展路線,到2020年發射首顆火星探測器,突破火星環繞和進入、著陸與巡視核心關鍵技術,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和著陸巡視探測,開展火星全球性、綜合性的科學探測,高起點完成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實現我國月球以遠深空探測能力的突破。 4.地球觀測與導航。突破信息精準獲取、定量遙感應用等關鍵技術和復雜系統集成共性技術,開展地球觀測與導航前瞻性技術及理論、共性關鍵技術、應用示范等技術研究,為構建綜合精準、自主可控的地球觀測與導航信息應用技術系統奠定基礎。 5.新型航天器。突破分布式可重構彈性空間體系與技術體制、分布式可重構航天器協同測控和能量傳輸等關鍵技術;加強超強性能航天器平臺、可維修可重復使用衛星、空間機器人等技術研發;面向下一代新型空間系統建設,開發智能高品質新型衛星平臺等。推進我國空間體系戰略轉型、空間探測新機制、空間技術前沿理論與自主核心技術發展。 6.重型運載火箭。圍繞深空探測、載人登月等大規模空間活動任務需求,研制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百噸級重型運載火箭,2020年前突破10米級大直徑箭體結構、500噸級液氧煤油和220噸級液氫液氧兩型大推力火箭發動機等核心關鍵技術,確定合理可行的總體方案。全面開展工程組織實施,帶動一系列高新技術集群突破。 |
三、發展深地極地關鍵核心技術
圍繞深地極地探測開發的技術需求,重點研究深地資源勘探理論和技術裝備,開展極地環境觀測和資源開發利用。從構造背景、深部過程、成礦規律、勘探技術和成礦信息提取等方面開展全鏈條研究,深化對成礦過程的全面理解,提高深部資源探測能力,構建深地資源保障供應的資源可持續發展模式。研究海冰—海洋—大氣的稠合變化機理和極區環境變化對全球的影響,重點研究對我國氣候和災害性天氣的影響機理;探索和了解極區的油氣、礦產、漁業、航道資源并評估資源潛力和商業價值;開發耐低溫環境的儀器裝備,發展極區自動觀測網的組網技術,形成對極區的持續觀測能力;通過在極區觀測網、海底資源開發、深冰芯鉆探等領域的國際合作,探索設立大型極區國際合作研究計劃,提高我國極地科研水平和技術保障條件。
專欄19 深地極地技術 |
1.深地資源勘探。揭示成礦系統的三維結構與時空展布規律,構建深部礦產預測評價體系,拓展深地礦產開采理論與技術,開發礦產資源勘探關鍵技術與裝備,實現深部油氣資源8000—10000米、礦產資源1000—3000米的勘探能力,建立3000米深度礦產資源勘查實踐平臺、深層油氣和鈾礦資源勘查實踐平臺。 2.極區環境觀測。開展極區冰雪觀測、冰蓋運動與物質平衡,極區環境過程觀測與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極區生物的生命特征、生態系統及其演替,極區海洋沉積物結構及古氣候、古環境變化等方面研究。建立兩極海冰—海洋—大氣相互作用、協同集成的觀測系統,開發極區環境信息服務平臺,形成我國認識極地的多學科數據源。 3.極區變化對全球及我國氣候的影響。研究極區環流、海冰—海洋—大氣稠合變化及其氣候效應,研究南極深冰芯記錄、北極冰凍圈演變過程、極區空間天氣大氣過程的相互作用及其對全球氣候變化和我國氣候與災害性天氣過程的影響。 4.極區資源探測與利用。開展極區地質構造及潛在礦產資源探測,極區油氣和天然氣水合物資源探測,加強北極航道環境適航性探查與安全保障。 5.我國主導的大型極區國際合作計劃。實施北極長期觀測計劃、南大洋長期觀測計劃、南極深冰探測聯合研究計劃,提升我國在極區國際地緣政治中的影響力和話語權。 |
四、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支撐反恐的關鍵技術
強化科技對國家應對傳統安全和非傳統安全緊迫需求的支撐,支持信息安全、網絡安全、生物安全、反恐、保密等方面關鍵核心技術研發。
第三篇 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圍繞增加創新的源頭供給,持續加強基礎研究,布局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壯大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力爭在更多領域引領世界科學前沿發展方向,為人類科技進步作出更多貢獻。
第八章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
堅持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堅持鼓勵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相結合,加強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完善基礎研究體制機制,補好基礎研究短板,增強創新驅動源頭供給,顯著提升我國的科學地位和國際影響力。
一、加強自由探索與學科體系建設
面向基礎前沿,遵循科學規律,進一步加大對好奇心驅動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引導科學家將學術興趣與國家目標相結合,鼓勵科學家面向重大科學研究方向,勇于攻克最前沿的科學難題,提出更多原創理論,作出更多原創發現。切實加大對非共識、變革性創新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勵質疑傳統、挑戰權威,重視可能重塑重要科學或工程概念、催生新范式或新學科新領域的研究。
加強學科體系建設。重視數學、物理學、化學、天文學、地學、生命科學等基礎學科,推動學科持續發展;加強信息、生物、納米等新興學科建設,鼓勵開展跨學科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與融合;重視產業升級與結構調整所需解決的核心科學問題,推進環境科學、海洋科學、材料科學、工程科學和臨床醫學等應用學科發展。各學科論文總量和論文被引用數進一步增長,部分學科學術影響力達到世界領先。
二、強化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面向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關鍵科學問題、國際科學研究發展前沿領域以及未來可能產生變革性技術的科學基礎,統籌優勢科研隊伍、國家科研基地平臺和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超前投入、強化部署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究。
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部署基礎研究。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針對事關國計民生、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戰略任務,凝練現代農業、人口健康、資源環境和生態保護、產業轉型升級、節能環保和新能源、新型城鎮化等領域的關鍵科學問題,促進基礎研究與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緊密結合,為創新驅動發展提供源頭供給。
專欄20 面向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重點部署的基礎研究 |
1.農業生物遺傳改良和可持續發展。 2.能源高效潔凈利用與轉化的物理化學基礎。 3.面向未來人機物融合的信息科學。 4.地球系統過程與資源、環境和災害效應。 5.新材料設計與制備新原理和新方法。 6.極端環境條件下的制造。 7.重大工程復雜系統的災變形成及預測。 8.航空航天重大力學問題。 9.醫學免疫學問題。 |
面向世界科學前沿和未來科技發展趨勢,選擇對提升持續創新能力帶動作用強、研究基礎和人才儲備較好的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強化以原始創新和系統布局為特點的大科學研究組織模式,部署基礎研究重點專項,實現重大科學突破、搶占世界科學發展制高點。
專欄21 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 |
1.納米科技。 2.量子調控與量子信息。 3.蛋白質機器與生命過程調控。 4.干細胞及轉化。 5.依托大科學裝置的前沿研究。 6.全球變化及應對。 7.發育的遺傳與環境調控。 8.合成生物學。 9.基因編輯。 10.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科學研究。 11.物質深層次結構和宇宙大尺度物理研究。 12.核心數學及應用數學。 13.磁約束核聚變能發展。 |
以實現重點科技領域的戰略領先為目標,面向未來有望引領人類生活和工業生產實現跨越式發展的前沿方向,建立變革性技術科學基礎的培育機制,加強部署基因編輯、材料素化、神經芯片、超構材料、精準介觀測量等方面的基礎研究和超前探索,通過科學研究的創新和突破帶動變革性技術的出現和發展,為未來我國產業變革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科學儲備。
三、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面向基礎研究領域和重大全球性問題,結合我國發展戰略需要、現實基礎和優勢特色,積極參與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加強頂層設計,長遠規劃,擇機布局,重點在數理天文、生命科學、地球環境科學、能源以及綜合交叉等我國已相對具備優勢的領域,研究提出未來5至10年我國可能組織發起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調動國際資源和力量,在前期充分研究基礎上,力爭發起和組織若干新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為世界科學發展作出貢獻。
專欄22 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 |
1.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計劃。全面參與ITER計劃國際組織管理,提升我國核聚變能源研發能力;以參加ITER計劃為契機,帶動更多國內相關機構參與國際研發,提升我國參與大科學工程項目管理的能力,樹立我國參與國際大科學工程項目管理的典范。 2.平方公里陣列射電望遠鏡(SKA)計劃。積極參與SKA計劃政府間正式談判,繼續深入參與SKA國際工作包研發并確保我國工業界在SKA—1建設中的優勢地位,在國內部署開展科學預研及推動設立SKA—1專項。 3.地球觀測組織(GEO)。構建綜合地球觀測領域全球合作體系,主導亞洲大洋洲區域全球綜合地球觀測系統(GEOSS)的建設,運行我國全球綜合地球觀測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向全球發布專題報告。選擇“一帶一路”區域開展遙感產品生產與示范應用。 4.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瞄準國際前沿科學問題,驗證大陸破裂形成海洋的重大理論假說,解決南海北部油氣勘探開發中的關鍵問題。創新參與模式,提高我國的主導作用。 5.發起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在數理天文、生命科學、地球環境科學、能源以及綜合交叉等領域選擇全球共同關心的重大科學問題,發起實施若干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并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
四、加強國家重大科技設施建設
聚焦能源、生命、粒子物理和核物理、空間和天文、海洋、地球系統和環境等領域,以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和支撐重大科技突破為目標,依托高等學校、科研院所布局建設一批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支持依托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開展科學前沿問題研究。加強運行管理,推動大科學裝置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與國家實驗室等緊密結合,強化大科學裝置等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績效評估,促進開放共享。圍繞生態保障、現代農業、氣候變化和災害防治等國家需求,建設布局一批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完善國家野外觀測站體系,推動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的多能化、標準化、規范化和網絡化建設運行,促進聯網觀測和協同創新。
五、開展重大科學考察與調查
面向重要科學問題、農業可持續發展、生態恢復與重建、自然災害的防災減災、國家權益維護和重大戰略需求,組織開展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重大科學考察與調查,獲得一批基礎性、公益性、系統性、權威性的科技資源。在我國重要地理區、生態環境典型區、國際經濟合作走廊以及極地、大洋等重點、特殊和空白地區,開展科學考察與調查,摸清自然本底和動態變化狀況,為原始性創新、重大工程建設和國家決策提供支撐。
專欄23 科學考察與調查 |
1.重大綜合科學考察。在我國重要地理區、生態環境典型區等重點、特殊和空白地區,開展地理、地質、生態、環境、生物、農業、林業、海洋、健康等多領域多要素的科學考察與調查,采集、收集科技基礎資源,摸清自然本底和動態變化狀況。 2.南北極科學考察。圍繞極區快速變化及其對區域和全球氣候、環境、生態以及人類活動影響等重要方向,依托極地科考站、科考船和綜合立體觀測系統,開展極地雪冰、資源環境、海洋沉積、極光和電離層特征、地質構造等科學考察與調查,提高對極地系統的科學新認知,提升極地科學研究的能力與水平。 3.種質資源普查與收集。開展全國范圍內的種質資源普查和征集,開展典型區域的種質資源系統調查,搶救性收集各類栽培作物的古老地方品種、重要作物的野生近緣植物以及其他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質資源等,豐富種質資源的數量和多樣性。 4.科學調查。開展巖石、地層、古生物、構造、礦產、水文、環境、地貌、地球化學、重點疾病等科學調查,獲取相關學科研究所需基礎資料和信息。 |
六、加強基礎研究協同保障
完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充分發揮國家對基礎研究投入的主體作用,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加大對基礎學科、基礎研究基地和基礎科學重大設施的穩定支持。強化政策環境、體制機制、科研布局、評價導向等方面的系統設計,多措并舉支持基礎研究。積極引導和鼓勵地方政府、企業和社會力量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形成全社會重視和支持基礎研究的合力。
加強頂層設計和整體布局,完善國家基礎研究管理部門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按照新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對基礎研究工作進行系統性部署和支持。發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支持源頭創新的重要作用,充分尊重科學家的學術敏感,包容和支持非共識研究,構建寬松包容的學術環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以及基地和人才專項加強支持開展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和協同創新,建立按照國家目標凝練基礎研究重點任務的有效機制,進行長期穩定支持。
推進科教融合發展,結合國際一流科研機構、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支持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自主布局基礎研究,擴大高等學校與科研機構學術自主權和個人科研選題選擇權,支持一批高水平大學和科研院所組建跨學科、綜合交叉的科研團隊,促進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全面參與基礎研究,推進基礎研究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改善學術環境,建立符合基礎研究特點和規律的評價機制。自由探索類基礎研究采用長周期評價機制,實行國際同行評估,主要評價研究的原創性和學術貢獻;目標導向類基礎研究強調目標實現程度,主要評價解決重大科學問題的效能;確立以創新質量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
第九章 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基地
緊密圍繞國家戰略需求,大力推進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的科技創新基地建設,加強基地優化整合,創新運行機制,促進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夯實自主創新的物質技術基礎。
一、優化國家科研基地和平臺布局
以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為目標,著眼長遠和全局,統籌科研基地、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和科研條件保障能力建設,堅持優化布局、重點建設、分層管理、規范運行的原則,圍繞國家戰略和創新鏈布局需求對現有國家科研基地平臺進行合理歸并,優化整合為戰略綜合類、技術創新類、科學研究類、基礎支撐類等,進一步明確功能定位和目標任務。戰略綜合類主要是國家實驗室。技術創新類包括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國家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及對現有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工程實驗室、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化整合后形成的科研基地。科學研究類主要是國家重點實驗室。基礎支撐類包括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科技資源服務平臺等基礎性、公益性基地和平臺。
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統籌布局國家科研基地建設,推動地方和部門按照國家科研基地總體布局,建設適合區域發展和行業特色的科技創新基地,形成國家、部門、地方分層次的合理構架。進一步完善管理運行機制,加強評估考核,強化穩定支持。
二、在重大創新領域布局建設國家實驗室
聚焦國家目標和戰略需求,優先在具有明確國家目標和緊迫戰略需求的重大領域,在有望引領未來發展的戰略制高點,面向未來、統籌部署,布局建設一批突破型、引領型、平臺型一體的國家實驗室。以重大科技任務攻關和國家大型科技基礎設施為主線,依托最有優勢的創新單元,整合全國創新資源,聚集國內外一流人才,探索建立符合大科學時代科研規律的科學研究組織形式、學術和人事管理制度,建立目標導向、績效管理、協同攻關、開放共享的新型運行機制,同其他各類科研機構、大學、企業研發機構形成功能互補、良性互動的協同創新新格局。加大持續穩定支持強度,開展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的創新攻關,打造體現國家意志、具有世界一流水平、引領發展的重要戰略科技力量。
三、推進國家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基地建設
瞄準科學前沿和重點行業領域發展方向,加強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重要載體的科學研究基地建設,在孕育原始創新、推動學科發展和前沿技術研發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若干學科領域實現并跑和領跑,產出國際一流成果。根據國家科技計劃管理改革的整體要求,按照國家科研基地頂層設計,對現有國家重點實驗室進行優化布局,重點在前沿交叉、優勢特色學科擇優建設一批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省部共建、軍民共建及港澳伙伴實驗室建設發展工作。完善運行管理制度和機制,強化定期評估考核和調整,形成具有持續創新活力、能進能出的重要科學研究基地。
聚焦國家戰略產業技術領域,建設綜合性、集成性,面向全球競爭、開放協同的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面向行業和產業發展需求,整合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完善布局,實行動態調整和有序退出機制。在先進制造、現代農業、生態環境、社會民生等重要領域建設高水平的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基地。建成若干國家臨床研究中心和覆蓋全國的網絡化、集群化協同研究網絡,促進醫學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四、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與服務平臺建設
加強平臺建設系統布局,形成涵蓋科研儀器、科研設施、科學數據、科技文獻、實驗材料等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體系,強化對前沿科學研究、企業技術創新、大眾創新創業等的支撐,著力解決科技資源缺乏整體布局、重復建設和閑置浪費等問題。整合和完善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更好滿足科技創新需求。建立健全共享服務平臺運行績效考核、后補助和管理監督機制。深入開展重點科技資源調查,完善國家科技資源數據庫建設,強化科技資源挖掘加工、評價鑒定等。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提供高水平專題服務。建立科技資源信息公開制度,完善科學數據匯交和共享機制,加強科技計劃項目成果數據的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