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下的經濟思維
互聯網下的經濟思維
另一種互聯網思維:共享經濟下的組織結構變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準備的互聯網下的經濟思維,僅供參考!
互聯網時代其實就是共享經濟的時代
共享經濟,如果細究的話,有反現代市場經濟的歷史內核。比如公社概念,或者經典的“烏托邦”概念,其體現的才是“共享”要求。歷史上說,共享經濟的概念,與經濟民主等要求是疊合的,是人們提出的“反資本主義”,或者說“社會主義”概念。當下這個概念用到互聯網的商品經濟里,已經是濫用了。
互聯網時代就是共享經濟的時代,如果說企業要在壟斷行業里發展的話,其實是很不利的。這個生態是多元化的,企業也應該越做越小,越做越專業。這樣一來,社會分工就越來越細,由不同的大中小企業撐起這個生態的發展。分享經濟帶給我們的未來,不是只往其中的一個方向發展,而是往生態的角度發展。應該讓更多的企業和管理團隊發揮各自的特長,實現互相協作,企業組織也要進行相應的變革以適應這種變化,而在這其中,組織結構的變革最為明顯。
開放、共享、平等、協作,這本來就是應該的、正確的生產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
互聯網時代,企業外部發展環境日新月異,市場快速發展、跨界競爭激烈、用戶需求多變和產品快速迭代,傳統組織模型難以適應新環境、新變化,呈現出組織臃腫、層級復雜、反應遲緩等問題。迫于生存和競爭壓力,組織不變革是坐以待斃,效率低下;但組織變革又傷筋動骨,牽一發動全身。
組織結構變革是企業戰略轉型成功的關鍵,又是企業變革中受難實施的。《哈佛經典:變革戰略的選擇》中寫到,1973年,美國經濟咨商局(The ConfrenceBoard)邀請了13位知名權威人士,預測未來20年里可能會日益突出的重大管理問題。專家表示,“環境變化速度的加快將導致組織的重組需求日益增加。然而,人們對組織重組常常心懷恐懼,因為它意味著打破現狀,使人們在工作中的既得利益受到威脅,同時也會顛覆常規的行事方法。出于這些原因,公司往往會推遲必要的組織重組,從而導致效率降低,成本增加。”
互聯網以互聯互通為基礎,主張開放、共享、平等、協作,改變了以往工業經濟生產組織方式、資源配置方式和價值創造方式。互聯網在短時間內迅速崛起,對企業帶來了顛覆性變革,傳統企業組織結構方式難以與之匹配,需依據互聯網特性對企業組織進行重構。
組織變革方向永遠都是自我推翻,向一個更合理、更順暢的方向
織結構變革的目標,在組織層次上,是要使與其所處的環境相適應;在個體層次上,組織變革是要修正人的行為方式。
互聯網的快速迭代、“小而美”、機制靈活等特性與企業、尤其是大型企業組織結構的穩定、多層級、機制固化等產生著不可調和的矛盾。互聯網給原有組織模式帶來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一是組織要實現與用戶零距離,在互聯網時代,用戶和企業之間的距離可以無限接近,可以無縫隙實時連接,商業機會就蘊藏在同用戶零距離的接觸中。如何做到全員面向用戶,同用戶零距離,是組織變革面對的第一項挑戰;二是個體能力得到肯定與尊重,在傳統模式下,個體能力是有局限的,個體必須在組織范圍內獲取有效資源才能實現自身價值,但是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個體具備極強的主動權和積極性,個體價值得到極大的提升,同時也需要對其匹配相應的責權利,確保個體價值能夠得到很好的衡量與激勵,企業作為傳統時代的主角,需讓位于個人的主觀能動性;三是企業的核心能力發生變化,傳統企業追求成本最低化、質量最優化,穩定的組織和固化的流程是與之匹配的最佳狀態,但互聯網要求企業不斷創新、迭代和突破,需要有動態的組織與之匹配。
在不久的將來,你一天的工作就是起床,在網站上挑一個任務完成。研究表明,目前有40%的勞動力都是自由職業者,或是短工。而最近美國一項調查顯示,只有47.6%的人在做著全職工作。
打個比方,現在的職場,恰如俄羅斯方塊。一個黃色長方形掛在了求職網站上,一家公司恰好在短期內缺一個長方形,于是,這家公司便將這長方形放在了相應的插槽里。
“互聯網+”思維,更準確地表達了企業管理轉型的核心所在。為抓住產業互聯網發展機遇,應對動態競爭,企業必須打破原有組織結構,以更好的管理能力、更強的責任心,更適合的激勵機制和創新的管理體系為目標,實現企業的自我變革。
激活個體,不僅是互聯網時代的組織管理,而是一切時代的組織管理
信息科技和互聯網的迅猛發展,使我們可以把一件事分成好幾部分來做。計劃旅程、看電視電影、聽音樂、接收資訊等,這些體驗開始變得支離破碎,我們得以最大程度的掌握自己的生活。
在企業發展的過程當中,無論你有多好的判斷,無論你對轉型有多大的意愿,如果不能激活人員釋放所有的能力,沒有足夠的創造力,其實你是沒有辦法來面對今天這樣的一個市場。好比IBM從單點突破到系統突破,平臺、技術等領域戰略部署走在時代的前沿,真正做到效率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是立于不敗之地的法寶。
組織管理的真正突破點是:改變,一方面是組織能力,另一方面是個體能力。組織與個體是共生關系,必須用組織能力和個體能力的互動,利用組織的變化推進企業進程。組織需要打通內外部邊界,形成平臺性、開放性、協同性、具有幸福感的組織新屬性。
自2014年,人口紅利和市場資源配置重新分配,人們的生活不再是以傳統壟斷大佬所控制的消費渠道為基礎,國外一批橫沖直撞的“分享”型初具規模的創業公司正在影響中國消費市場。國外以Uber和airbnb為代表,打破了機構、資質限制,調動可利用的閑置生活資源,創造了更多的社會價值。
事實上,真正的變化不是互聯網,是共享的時代的來臨。企業的思維急需轉變為共享經濟思維,分散程度越高會使價值提升速度越快。第一、沒有永恒的成功經驗,因為市場自己在變;第二、互聯互通是經濟特點;第三、影響組織績效的外部力量是技術、員工和市場因素;第四、持續經濟價值的主要來源將是人力資源、客戶群、產品/服務創新。
不是憑著經驗看未來,而是好奇心推動的直覺
平衡當期目標與未來成長是企業一直以來的目標,組織效率是當期業績的來源,用不亞于任何人的努力改造當期業務,開放組織給年輕人為企業未來做布局。市場不斷演變出新的機遇與挑戰,企業家不能憑著經驗看未來,保持好奇心,一切皆有可能。
互聯網思維下的粉絲經濟
80、90群體,漸漸登上經濟發展的大舞臺,背負著買房購車的壓力,追求個性、張揚與另類的同時,娛樂化也成為了茶余飯后越來越被吹捧的對象。而在娛樂背后所催生出來的經濟效益,也成為一眾商家暴發的源頭。
微信的影響力毋須質疑,而最近微信一直響個不停,伴隨著炸雞和啤酒的不斷刷屏,滿屏幕的雪花飛舞。在這個再冷也下不了雪的廣州,也能感受到一場來自微信的雪災。這個來自星星的吃法,卻演變成為全民娛樂的話題。
春晚成為淘寶店家挖掘商機的前線。馮氏春晚還來不及謝幕,而諸多淘寶店上的某某同款服裝卻開始大賣。伴隨來自星星的大熱,如果不討論都教授和二千,如果不對炸雞和啤酒有欲望,都不好意思出門。的確,《來自星星的你》的熱播,與男主角教授和女主角千頌伊相關的一切都迅速紅了起來,而最為見效的就是服飾的熱銷。
一向以“光速”號稱的淘寶買家,第一時間開始男女主角各種服飾牌子的仿版預售,可謂誰搶到了時間誰就搶得了銷量。
幾年前,粉絲還只是定義為:一群風華正茂的少年,追捧偶像的標簽。那時的粉絲或許只是為了買一張偶像的CD唱片,或者是明信片和海報。而在互聯網思維下,粉絲不再只是偶像的專屬,品牌、商品也在不斷的傳播和鍛造中成為了偶像,也擁有了屬于企業和品牌的粉絲。
這種由粉絲的力量所帶來的經濟,也就是粉絲的效益。小米的營銷模式培養了其幾十萬的粉絲,粉絲群體的粘性和忠誠,讓小米能從當初的只賣手機發展到更加多元化的商品組合,能讓這家剛成立幾年而已的IT企業做到300多億的年銷售額。追根溯源,才覺悟,這群忠實的粉絲成就了小米今朝的輝煌。
既然說道粉絲,果粉的地位不容動搖。蘋果是粉絲最大也是經營粉絲最成功的IT企業。借助果粉近乎變態的溺愛,讓蘋果區區一款產品就能在全球大賣,而每年的新品發布會成為了果粉們的節日。當我們在新聞媒介上看到,蘋果旗艦店新品上市之時,果粉們排著長隊,爭先恐后的購買。當狂熱者拿腎去換iPhone所引發的悲劇和全民的聲討,你或許會感概這群人的不可理喻。但是你必須得承認和接收,果粉帶來蘋果的經濟效益。高端用戶必買蘋果,低端用戶想買蘋果,已經買過的就一個接一個的買蘋果的新產品,或者推薦朋友們買。有的蘋果粉絲甚至打算集齊蘋果的所有產品,蘋果已然成了收藏品,可見果粉與蘋果的感情有多深。
在微博里,意見領袖、名人和明星們需要粉絲,這是他們名氣的指標;在商界,一個企業和他們的產品同樣需要粉絲。
互聯網企業可以借助微博、論壇和線下活動,迅速聚集粉絲,聚攏人氣,讓傳統企業靠巨額銷售費、廣告費和渠道費用吸引用戶的開支壓縮到接近于零;互聯網電商模式,讓店面、線下倉儲成本壓縮到最低。當中間成本壓縮到最低,互聯網企業營銷的產品成本優勢也就顯現出來。
粉絲,往往是最專業、最熱心、最挑剔的一幫用戶,他們一旦發現一款性價比極高的產品,不但會毫不猶豫地成為購買者,還會自覺成為積極的推銷者,義務的宣傳員,免費的客服、甚至是免費的售后工程師。
粉絲是一群特殊的用戶,他們的“關注”行為,不僅僅是想知道,更有可能是潛在的購買者,或者是最忠實的購買者。經營粉絲,就是進行無時無刻的“用戶管理”,未來你能培養多少的粉絲,你就有多大的發展空間。
在傳統模式下,女人和孩子的錢是永遠也掙不完。而在互聯網思維乃至O2O的思維模式下,粉絲的錢才是真的難以掙完。
互聯網思維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