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我國當前經濟形勢發展論文2000字
當前,隨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我國的經濟實力不斷加強。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2017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謝謝你的閱讀。
2017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篇一
《試談金融危機影響下的我國經濟形勢析》
摘 要: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
關鍵詞:經濟發展 擴大內需
當前經濟形勢的概述
隨著世界金融危機的不斷擴大與蔓延,已經對我國的當前經濟形成了明顯的影響與沖擊,特別是對外進出口貿易造成的影響是最為突出的,外銷產品不論是數量還是種類都大幅度的減少,受成本激增、外部需求減弱、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中國部分以出口為主的企業生產經營壓力加大,一些中小企業面臨停產甚至倒閉的困境,原油、鋼鐵、水泥等原材料價格的大幅度下降。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狀況與趨勢還是被各國所看好。首先,雖然世界金融危機對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困難,但是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還是一直保持向上的。其次,我國政府積極地進行宏觀調控,積極穩妥的推進中西部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開拓國內市場、及時的調整貨幣政策、擴大內需,以此來拉動我國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再次,加大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出臺相關的扶持政策,盡快改變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不利影響。第三,積極采取相關優惠措施,以資金來支持,加大大學生就業,確保就業率穩步上升。就總體而言,中國經濟的增長只不過速度緩慢了而已,但對世界經濟早日走出困境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與影響。
國際環境現狀對我國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的壓力
中國的外匯儲備盤踞世界首位,多數用于對美國的投資(包括持有美國的國債),國際經濟形式的下滑,人民幣被迫不斷升值,使我國的外匯儲備縮水近四成;全球市場萎靡及各國的保護政策以及國際市場的疲軟,使我國的產品出口大幅度的下降。
國內經濟發展的不利因素
1、經濟社會生活的現象層面上看,現在最突出的是兩個問題,一個是資源短缺和環境惡化的問題日益突出。一些基本的自然資源短缺的程度越來越嚴重,最近幾年一些可貿易資源因為中國需求量的急劇增長,把全世界的價格都抬上去了;至于一些不可貿易的資源,比如石油,則出現了供應短缺甚至造成了社會生活的困難。另外一個突出問題,是社會環境的惡化。其中最嚴重的問題,一個是腐敗的蔓延,另一個是貧富差距擴大。這些,都滲透目前社會經濟生活中。
2、從宏觀經濟的深層結構看,問題的發生可以歸結為內外兩個方面的失衡。內部失衡的主要表現是投資和消費的失衡--過度投資而消費不足。
3、內部失衡和外部失衡在宏觀經濟上的集中表現,是貨幣的過量供應或流動性泛濫,而貨幣的過量供應又必然導致房地產、股票、收藏品等資產泡沫的形成或通貨膨脹,即消費物價指數(CPI)的上升,或二者兼而有之。
從中長期的觀點看,這一問題的危險還在于,它會使我們的金融體系變得非常脆弱,當遇到外部或者內部沖擊的時候,就會出現嚴重的系統性風險。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經歷過高成長的時期,成就了所謂“東亞奇跡”。但是,它們大多數都因為內外失衡的處理不當,而沒有逃脫金融系統的危機,以致損失了幾年、十幾年的時間,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所以,我們必須盡力地防止出現這樣的問題,防止我們大好的經濟成長形勢出現逆轉。
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
1、我國市場潛力依舊很大 經濟持續增長可期望。
盡管受價格因素影響,今年以來我國投資實際增速有所下降,但投資需求持續增長的潛力仍然很大,投資增長的長期動力沒有因為短期調整而明顯衰減,因此不會出現投資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一方面,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同時,新農村建設、中西部大開發建設正在積極穩步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和產業轉移的步伐不斷加快。另一方面,當前我國地區差距和城鄉差距依然很大,為保證中西部地區、農村地區的較快發展,保持較高的投資增長率是必不可少的條件。
2、大規模的基礎建設投資與政策的扶持。
節能減排、扶持農業、災后重建等也都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比如,我國將籌集約1萬億元資金用于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同時,近期國務院又出臺了十項政策措施,目標直指“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從加快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到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從加快鐵路、公路和機場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到加快醫療衛生、文化教育事業發展、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再到加快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等等這些投資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對擴大內需,對經濟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拉動作用。
3、我國現存勞動力資源豐富,高科技人才不斷的涌現使產品生產成本降低,生產周期縮短,提高經濟效益。提高了企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為開拓占領世界市場提供了前提條件。
從當前中國經濟的基本態勢看,中國經濟的內生機制與內在發展潛力明顯。目前受影響的,多是一些出口加工貿易企業及相關行業。隨著相關行業因應世界經濟形勢調整企業的發展戰略,因應國家出臺的這些措施及時調整發展方向,所受的不利影響或將加速消除。增速保持平穩,符合調控預期,最新數字顯示,2008年1至8月我國城鎮固定資產投資為84920億元,同2007年相比增長27.4%。與2007年同期相比,增速加快了0.7個百分點。 綜觀今年以來各月增長情況,投資月度增速基本保持在25%左右,投資增速呈加快趨勢。隨著十項政策措施的調整和實施,中國經濟的活力、發展的動力將在投資與消費的推動中進一步顯現。
2017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篇二
《論新形勢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
[摘要]受國際金融危機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形勢更加嚴峻,經濟增長的結構性問題更加突出。金融危機為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我國應由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拉動經濟增長,轉為依靠內需和消費帶動。
[關鍵詞]經濟增長方式;需求結構;消費
一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我國對外貿易形勢更加嚴峻
國際金融危機使發達國家陷入經濟衰退,需求驟減導致我國對外貿易嚴重受阻。2009年我國出口總額同比下降16%,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又加劇了我國對外貿易的困難。“中國制造”屢遭貿易摩擦,2009年美國采取的貿易保護措施包括反傾銷和反補貼,“337條款”以及特保案等。2009年前三季度,有19個國家和地區對我國產品發起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特保等在內的貿易救助調查88起,涉案總額達102億美元。2009年1―8月,G20成員對我國共發起貿易救濟調查73起,同比增長27%。貿易保護不僅是對某一行業的限制,其負面效應還會通過傳導機制影響到被制裁行業的上下游產業,造成整個產業鏈發展減緩。
(二)經濟增長方式的動力結構嚴重失衡
在當今世界產能過剩,全球市場從賣方市場轉向買方市場的背景下,需求拉動對經濟增長的重要作用日益顯現。消費、投資、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消費和出口形成最終需求,投資只是相對意義上的最終需求,缺乏消費和出口的投資只會形成閑置生產力和產能過剩。“十二五”期間重點強調需求結構的調整,讓城鄉消費和民間投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結合2009年的經濟數據可以看出,國內投資占GDP 42%,同比增長33.3%;而前三季度消費增幅只有15.1%,這說明我國經濟增長方式已出現嚴重結構失衡。
二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0
(一)過分依賴投資導致產能過剩
2009年我國的投資率上升至改革開放以來的最高水平46%,而消費則下降至改革開放以來的最低水平。投資和消費的嚴重失衡,意味著大量投資實現的生產力會出現過剩。我國目前已有許多產業存在產能過剩,如鋼鐵、水泥等傳統行業產能大量過剩,數據顯示2009年國內鋼鐵產量約為6.6億噸,但國內需求僅為4.7億噸,存在25%左右的過剩產能。而國內水泥總產量達17億噸,存在約3億噸過剩產能。
單純靠投資拉動的經濟增長,在短缺經濟條件下能發揮有效作用。但轉向需求約束型經濟后,買方市場占主導,投資增加的供給不能為市場所吸收而形成無效供給。在消費不足、出口萎縮的情況下,投資增加只會導致能源、材料的供給跟不上投資需求,進而對工業生產、物價水平和銀行風險等造成負面影響。
(二)居民消費需求嚴重不足
金融危機給就業造成的壓力,明顯影響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和消費水平。2008年我國私人消費占GDP 35%,比2000年的48%下降了13個百分點。美國等高收入國家的平均消費率均在80%以上,這說明我國居民消費率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部分發展中國家。
居民消費需求不足,主要是因為收入相對下降而并非過度儲蓄。2009年10月,我國本外幣存款達60萬億人民幣,其中城鄉居民存款接近24萬億,占總存款的比重比五年前下降一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趨勢,而國有企業和政府收入增速卻高于GDP增速。這說明經濟增長的成果不為民所用,“國進民退”最終將削弱經濟增長的原動力。
(三)對外貿易依存度過大
外貿拉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容易受制于國際市場的變動。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對外貿易出口急劇下降。人民幣升值等因素加劇了出口加工貿易的倒閉和產業工人失業。2009年上半年,我國進出口總額9461億美元,同比下降23.5%。2009年凈出口對我國經濟增長貢獻率為3%,即負向拉動作用。在外部需求萎縮、出口大幅下滑及貿易保護主義加劇的情況下,我國依賴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會導致經濟不可避免地出現滑坡。
三 我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對策
(一)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目前,我國正處于消費結構加速升級換代的時期,擴大消費需求的潛力巨大,而關鍵在于增加居民收入。因為增加居民收入是擴大消費需求的直接手段,只有居民收入持續提高,消費需求才能持續增長,產能過剩的壓力和經濟對外需的過度依賴才能得到緩解,從而促進經濟的良性發展。提高居民收入必須改革收入分配體制,改變現有的分配結構。在初次分配中,2007年勞動者報酬占比為39.74%,較1995年的51.44%下降了11.7個百分點。而目前我國家庭收入最高的20%階層和最低的20%階層的收入差,從2000年的3.6倍擴大到2008年的5.7倍。所以要擴大消費需求,首先應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其次應加大對二次分配的調節力度,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水平。
(二)增加政府公共服務支出
2009年12月我國居民消費保持了15%的增速,在公共和準公共消費領域的投資比重明顯提高。從長遠來看,應加大對學校、醫院、養老院和其他民生性公共消費品的投資和生產,這對于拉動個人消費具有積極作用。政府增加公共服務支出,居民在醫療、教育、養老等方面的支出必然減少,其謹慎預期就會弱化,消費傾向就會提高。總體上,我國政府機構離公共服務型政府的要求還相差甚遠,現在應讓政府支出結構向公益性回歸,增加政府公共服務支出,加快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推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將注意力從對GDP的關注轉移到對人民生活需求的建設上來。
參考文獻
[1]劉小芳,后經濟危機時代對我國經濟結構調整的思考[J],特區經濟,2010,(07)
[2]蒲曉曄,趙守國,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動力結構分析[J],經濟問題。2010,(04)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形勢與政策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