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內當前的經濟形勢論文(2)
2017國內當前的經濟形勢論文
2017國內當前的經濟形勢論文篇二
中國證券市場交易與國內經濟形勢關系分析
摘要:對于中國證券市場而言,201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時間里股市經歷了“上漲-頂峰-回落”的運行周期。過山車般刺激的經歷落在每一個股市參與者的心里,也讓好多人深思這戲劇性股市巨變的原因。文章對2015年股市“先牛后熊”的原因和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做了一些探究,希望能夠有益于提高廣大股民的風險防范意識。同時可以給我國的監管機構完善金融監管,避免區域性,系統性風險的發生提出建議。
關鍵詞:證券交易;政策調整;突破;股市巨變
一、2015年中國證券交易市場變化及分析
(一)2015年中國證券市場初期瘋漲原因分析
在2014年末,由于券商股的瘋狂上漲,證券市場結構變得非常動蕩。從2014年12月到2015年1月,證券市場幾乎一直處于劇烈振蕩之中。之所以有這種劇烈振蕩,是因為券商股的大幅上漲引發了市場狂熱,伴隨著杠桿資金的運用,券商股股價和指數的波動率急劇擴大,最后加之各類媒體的忽視與鼓吹更催化了這種瘋狂。
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因為政府將股票市場抬到一個相當的高度。再加上近幾年傳統經濟的不景氣,銀行信貸的收縮,無風險收益率持續的持續下降,央行多次降息,多種對證券市場不利的舉措導致了這樣的結果。這好像對中國經濟實體造成了不小的麻煩。對于這種情況只能指望直接融資來進行幫助。為了營造一個能夠幫助債務問題緩解和經濟轉型的大牛市,中國股市迎來了奔放的黃金時期。金融監管在金融創新的名義下完全撒手,金融創新的快速推進又夾雜著濃厚的草莽色彩。證券這個利益鏈上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躍躍欲試,形成這次股市瘋牛原因之一便是放松了監管力度,導致大量的資金涌入,大家都愿意獲得更大的利益,哪怕是承擔與之相應的巨大風險。不僅是券商的各個業務線的不斷推進,各個更是想方設法的繞過限制,以看似合法合規的手段參與到股市之中,民間的資金更是大量積極的涌入股票市場,瞬間導致了股票市場的杠桿率急劇上升,推動了瘋牛的形成。中國股市瘋牛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杠桿的過度運用,中國股市閃電熊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杠桿的過度運用。當股災從天而降,演變到最后就成了所有人為了逃出市場,不計成本的拋售股票,在股災最極端的情況下,市場大部分股票都是無量跌停,并持續了數十日之久。
(二)2015年中國證券市場夏秋季閃電熊原因分析
瘋狂的上漲總有盡頭,盡管人們并不知道它何時到來。在狂熱情緒中,許多的風險信號被人有意無意的忽視。比如高風險偏好的資金已經大規模入市,而市場還在憧憬資產配置的大轉移。比如機構和投資者凈多倉位大規模提升,幾乎買完了市場上的流動性,還在指望更多場外資金的入市。直到大部分人盡可能加足杠桿站在山峰上時,才開始有人意識到自己的腳下好像已經沒有太多人了。
有些投資者對流動性風險置若罔聞,認為以當時指數頂峰時的成交額并不會出現流動性問題,且相信有股指期貨的做空就不怕現貨兌現不了。但這無法解釋為什么市場波動率的急劇上升。波動率的急劇上升其實意味著,市場參與者為了買入或賣出股票,需要支付更多的溢價,而這些溢價隱含的就是流動性風險。
但總歸有一部分市場參與者意識到了風險的存在,并開始偷偷縮減自己在股市中的頭寸。其中最為領先的就是銀行。在上證綜指接近5000點時,已經開始有銀行控制向股市投入杠桿資金。隨后,監管層似乎意識到了瘋牛不符合自己的工作開展計劃,可能在一輪牛熊閃電形成后新股發行規模還未順利持續的提升,于是著手風險控制。
但是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如果做出退卻便會引發杠桿,發生瘋牛崩潰,將對整個證券市場造成毀滅性打擊。
(三)2015年中國證券交易市場的救市措施
股市從六月下旬起,瘋牛突然急轉直下,三周來股市蒸發市值約21萬億,A股投資者經歷了從火焰中掉進冰窟窿的感覺。面對深市滬市的連連跌停,股災的突然降臨,救市措施呼之欲出。首當其沖的必然是中國政府,在股市調整的三周里,政府積極出臺措施,推出了十六項舉措旨在救市。6月27日,央行降息0.25個百分點并定向降準。29日午后,中國證券金融公司罕見盤中答問強制平倉規模小,晚間就養老金投資辦法征求意見,投資股票比例不超30%。7月1日晚間,證監會進一步拓寬券商融資渠道,滬深交易所調降交易結算費用三成。3日早間,四大藍籌ETF四天遭凈申購395億,匯金出手護盤已獲確認。晚間證監會發力證金公司將大幅增資擴股以維護資本市場穩定,QFII額度將從800億美元增加到1500億美元。政府的一系列救市措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大部分股民早已被套牢仍損失嚴重,受股災影響,因中國股市崩潰引發的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經濟、金融市場的不信任逐漸形成,當資金離開股市時,還有大量資金開始逃離中國,這造成了人民幣兌美元的貶值壓力釋放。在這一連串的巨變之下,不得不引發人們的反思,對于中國股市這種經常性大起大落,非常不穩定的特性,必須制定出好的措施來防范并修正這種情況。首先要做好證券市場的嚴厲監管;同時需要法杖機構投資者,起到穩定投資,穩定市場的作用;然后需要發揮市場的自主供求調節能力,減少國家自身對其的調整控制,推動注冊制改革;加強對投資者的教育,營造健康有序的證券市場環境。
二、2015年中國國內經濟形勢分析
(一)基本面:數據頻現積極信號
目前中國國內經濟趨勢不被看好,不論是疲軟的外部需求,還是落后的產能條件,亦或是不斷減少的人口紅利,都是眼下中國國內經濟的壓力,但是僅以此來說明中國經濟未免有些片面。
有數據顯示,1~5月份,中國國內經濟還是處于一個穩定的增長期,居民消費商品的增幅較小,就業形勢較為穩定,貿易順差的規模一直較大。在此規模之上,工業貢獻率跟上季度保持基本相同,上漲6.2%。貨物貿易順差為去年同期的3倍,達到13319億元。1~5月份,高技術產業增加值與上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2個百分點,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為11.3%,其中,投資于高耗能行業的占比下降,而投資于服務業的占比繼續提升。與此同時,民間投資的增長、PMI連續4個月的小幅擴張、部分傳統行業的盈利回升出現等積極信號我們也不能忽視。在這些主要經濟衡量指標呈現好轉態勢的同時,經濟結構層次的優化升級成為重中之重。北京市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楊松指出,中國經濟今年以來實際的表現其實要好于年初各界的預期。“這樣的表現,一方面源于中國經濟自身所具有巨大的潛力和韌性,另一方面也得益于政府及時有效的宏觀調控手段及穩增長政策。”因此從宏觀面上看,我國內在經濟形勢頻現積極信號。 (二)政策面:求新謀變屢出實招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促進跨境電子商務健康快速發展的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運用大數據加強對市場主體服務和監管的若干意見》……在這些有關經濟的政策性文件當中,很多轉型的詞句頻繁出現,這是6月中旬以來國務院謀求新政策以優化中國經濟的具體表現。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曾劍秋在評價國務院推動“互聯網+”的新政時認為,把諸如創新創業,協同制造,智能交通醫療等和人民生活日常息息相關的內容與互聯網+結合起來,無疑給我們未來社會經濟的發展指明了方向。這些立足于新經濟的政策,不僅能夠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刺激經濟增長,同時也能對新技術、新生態的發展方向做出長期規劃,從而挖掘出經濟運行潛力、釋放出更深層活力。
(三)信心面:高質增長廣受好評
國務院曾在之前指出,未來的人口遷移、集聚和安居將是大規模的,這代表著將要有大規模的消費情況以及大規模的家庭設備更換,這同時也代表著有著巨大的城鎮設施建設的進行,在這段時間將會有巨大的市場需求將要出現,各型各類的消費將會層出不窮。這其中不僅隱藏著巨大的商機與潛力,同時也為中國經濟增長提供了助力以及推動現代化建設。7月2日,在法國圖盧茲出席中法工商峰會致辭: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主要經濟指標趨穩向好。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實現今年經濟增長7%左右的預期目標。正是這種實實在在的美好愿景,讓不少海內外學者和機構對中國經濟普遍充滿著信心。“從短期來說,中國經濟增長減速意味著政府在結構調整和為解決金融脆弱性所作的政策努力方面正在取得進展。從中期來說,這些努力有助于推動中國經濟增長模式逐漸轉型,從制造業轉向服務業,從投資轉向消費,從出口轉向內需。”只要中國走過這一輪的經濟調整,將會走出最困難的時刻,迎來一個較好的內部增長期,預計將是今年下半年或是明年。
三、中國證券市場交易對國內經濟的影響及反思
(一)中國證券市場交易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從2015年6月中旬開始,A股市場就進入一個去泡沫化和不斷探底的過程。不到一個月的時間,主要指數下降了4成。而股市價值的大幅下降不僅會影響到股民的財產,也會影響到消費者的消費與信心,也可能會對實體經濟市場造成影響。但是對比往年的經驗,可以發現中國股市對國內實體經濟并沒有造成過什么大的影響。2000~2004年中國國內經濟處于高速增長的狀態,而此時的股票交易市場處于非常疲軟的狀態,而2007―2008年中國股市的暴跌70%更是沒對中國國內經濟造成什么大的影響。或許2015年的股市大跳水并不會影響到中國國內的實體經濟,但是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中國越來越不能獨善其身,特別是與其他國家經濟聯系越來越緊密的現如今,我們應該對比2008年歐美金融海嘯對其實體經濟造成的巨大破壞而做出警惕。
6月份如此劇烈快速的下跌,主要原因就在于去杠桿和做空股指期貨。加上了高杠桿運作的場外配資不斷被強制平倉,A股陷入了惡性循環。如果企業因為缺乏實體經濟投資機會而把資金投入股市遭受到巨大虧損,都可能使金融機構趨于謹慎而縮緊信用。不過2015年下半年股市有所回暖,對實體經濟市場造成的影響應該也會小一些。
(二)對中國證券市場交易現狀的反思警醒
8月份中國股市又遭遇了一次余震,這次余震對中國的警示意義其實高于股災,因為它直接觸動了中國最敏感的神經──資金逃離。此時中國政府和央行正式出面,在全球進行安撫工作,傳達人民幣沒有持續貶值的風險。中國央行為了改變全球投資者對人民幣的看法,借助金融機構之手入市承接人民幣,算是修正了之前一次性貶值所帶來的影響。中國政府和央行的努力短期看來行之有效,人民幣匯率不但被穩定住,甚至出現了明顯反彈,還有全球各色重要人物表示對中國市場有信心。之后金融當局加強了中國資金非法出入的查處和監管,地下錢莊也受到大規模沖擊。
中國政府依然需要中國股市為經濟提供融資功能,之前高杠桿的瘋牛有百害而無一利,于是牛還是牛市,但模式被引導到了慢牛,至少現在看起來如此。在一系列升級的各種手段管控后,股災時不得已推出的管制措施如今正慢慢退出。
2015年年末的IPO重啟標志著中國股市的重置。2016年中國股市將繼續肩負重任,在政府和監管當局的引航下,小心翼翼亦步亦趨的前行。2015年令人窒息的瘋狂和恐懼或許短期內不會重現,但必會是讓每一個證券市場參與者難以忘懷的記憶和經歷。
參考文獻:
[1]羅曼麗.影響我國股指波動性主要因素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2014.
[2]祁永忠.我國股票交易市場規制體系研究[D].遼寧大學,2014.
[3]肖瓏.政策性因素對中國股價波動的影響研究[D].湘潭大學,2006.
[4]馮金余.參與成本、反向申購與股票型基金“凈贖回悖論”[J].證券市場導報,2015(02).
[5]戒姝霖.我國股市機構投資者參與程度與波動性問題的研究[D].山東大學,2015.
(作者單位:武漢東湖學院經濟學院)
看了“2017國內當前的經濟形勢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