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如何看待我國當前經濟形勢論文2000字論文
經濟形勢是我國的經濟研究的重要方面,經濟是反映我國的實力的一個重要指標。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整理的2017當前經濟形勢論文2000字論文,歡迎大家閱讀。
2017當前經濟形勢論文2000字范文篇一:《淺談當前我國經濟形勢分析》
【摘 要】本文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分析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環境,經濟發展形勢總體向好但也不容樂觀,根據當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實際,提出兩大方面的對策建議,即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穩定經濟增長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集約發展之路。
【關鍵詞】經濟形勢;宏觀調控;對策建議
過去五年,我國政府有效應對金融危機,經濟取得平穩健康發展。國內生產總值從26.6萬億元增加到51.9萬億元,躍升到世界第二位;公共財政收入從5.1萬億元增加到11.7萬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增長8.8%、9.9%;“中國速度”、“中國經驗”已經成為世界中心話題。世界傳媒巨頭默多克就說出這樣一個新聞傳播事實,“一份報紙希望在全球暢銷,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把中國放在頭版”。由此可見中國在國際上的社會地位之高,影響力之廣。
2013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7.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3.5%左右,制定這樣的經濟發展目標一方面考慮到要保持經濟適當增長以帶動就業,另一方面也按照的要求,把經濟發展的立足點轉移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講求穩中求進。實現這些經濟目標,就需要有良好的發展環境,但是就我國現在所處的發展環境來看不容樂觀,我們從國際和國內兩個方面來分析。
一、國際風險
(一)主要發達經濟體經濟發展緩慢,世界經濟增速放緩
主要發達國家去債務化進程將抑制經濟增長。美國自奧巴馬連任以來,政治形勢趨于穩定,但是各方對“財政懸崖”問題擔憂加劇,兩黨將在激烈博弈中共同采取行動緩解這一問題,后果則將是美國政府出現更高的債務水平。主權債務危機的陰影會抑制美國經濟復蘇,減弱其增長勢頭。
歐債危機的緊張形勢短期內已有所緩解,但是歐盟仍然沒有走出債務危機的陰影,未來經濟低迷態勢難改。加上塞浦路斯危機的爆發,使歐洲的財政風暴又發展到強力削債的新階段,與財政收緊相輝映,風險自然上升,歐盟經濟2013年會出現停滯狀態。
新的一年,日本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其國內非貿易部門拉動經濟增長能力有限,而貿易部門則受外部形勢影響嚴重,日本高達2.3倍多的公共債務率會直接危及財政可持續性,加上日本挑動釣魚島爭端等,對日本經濟影響較大。
(二)新興經濟體增長動力不足
新興經濟體的第一梯隊就是金磚五國。然而受發達國家經濟下滑的影響,導致其外部需求萎縮,以及為抑制國內泡沫而采取的收緊政策,致使新興經濟體出現了經濟整體減速的態勢。巴西,2012年僅增長1.5%左右,印度僅增長5%左右,俄羅斯增長4%左右。但相比世界發達國家,新興經濟體總體上仍保持了較快增長,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三)貿易保護主義加劇,影響我國出口貿易
由于世界經濟不景氣,各國為保護自身的民族企業,加大了貿易保護壁壘。而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國外市場依存度過高,像鋼板、光伏產品、通訊設備等連續幾年遭受貿易救濟調查,影響我國出口貿易。
二、國內壓力
(一)實體經濟利潤空間縮小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然而受市場需求乏力和要素成本上升的雙重影響,我國實體經濟利潤空間日益縮小,大部分投資者轉向金融、擔保等領域,實體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
市場需求不足。國際上主要發達經濟體失業率仍處高位,新興經濟體又面臨著經濟增速放緩和通脹水平較高的雙重壓力,致使我國實體經濟外需不足。從國內市場上來看,受經濟增速回落、固定資產投資放緩、產能過剩等因素影響,今年年初以來國內市場需求明顯減弱。
要素成本上升增大企業經營壓力。原燃材料成本上升。隨著煤炭、電力等能源價格上調及鐵礦石、稀土、鋁土等原礦進口價格上漲,我國制造業企業原燃料成本不斷上升。此外,成品油價格的持續上漲對交通運輸行業發展產生較大沖擊。同時,由于企業融資渠道不暢、融資成本高,增加其經營風險。
(二)資源和環境壓力
由于我國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難循環、低效率的發展模式,導致我國資源消耗過大,環境污染嚴重,使資源和環境面臨巨大壓力,同時反過來影響我國經濟發展。
2012年我國經濟占世界的10.41%,而消耗的能源占全球的20%,鋼材占49%,水泥占55%。同時,近幾年高速的經濟發展帶來巨大的環境污染,導致癌癥村的大量出現,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也吞噬這我們的經濟發展成果。根據《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研究報告2010(公眾版)》,2010年,生態環境退化成本達到15389.5億元,占當年GDP的3.5%。
三、針對當前經濟發展環境采取的對策建議
(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進一步穩定經濟增長
2013年要保持7.8%的經濟增長速度,需要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充分發揮逆周期調節和推動結構調整的作用。因此,要繼續完善結構性減稅政策;要嚴格財政收支管理,加強地方政府債務管理。同時,適當提高中央預算赤字水平,擴大財稅政策的回旋余地;還要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根據經濟形勢的發展變化,適時適度的進行調節,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
(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走集約發展之路
1、擴大內需。
堅定不移的把擴大內需作為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而擴內需的重點和難點在于消費,擴消費從四方面進行。一是提高消費能力,增加老百姓收入,讓他們有錢花;二是穩定消費預期,完善收入、養老、醫療、住房等保障制度,讓老百姓沒有后顧之憂;三是增強消費意愿,了解老百姓的消費偏好,完善消費結構;四是改善消費環境,加大食品藥品的監督檢查力度,讓老百姓敢消費。
2、發展實體經濟。
實體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我們應完善各種體制機制,促進實體經濟健康發展。一是把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作為壯大實體經濟的關鍵支撐,本著“做強一產、做優二產、做大三產”的原則,著重促進制造業與服務業的深度融合。二是把集群發展作為壯大實體經濟的重要途徑。集群發展可以壯大企業規模,降低交通物流等成本,產生規模效應。
3、加大生態文明建設。
我們要按照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全過程和各個方面,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一是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促進耕地、工業用地、宅基地集約發展;二是全面促進資源節約,注重發展低碳化,提倡綠色消費、綠色建筑,發展循環經濟、低碳經濟。
2017當前經濟形勢論文2000字范文篇二:《試談經濟形勢與政策前瞻》
內容提要:GDP增速短期回調、長期回升,CPI漲幅回落但物價水平仍在高位震蕩,結構調整步履蹣跚,都決定了應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基調不變,但要適時、適度做好必要的預調與微調。
2011年,中國經濟運行中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怎樣認識這些趨勢性變化?2012年宏觀政策如何調控和引導這些發展態勢?
明年是換屆之年,也是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一年。認真分析中國經濟運行中發生的趨勢性變化,研究制定和實施正確的宏觀政策,對于實施“十二五”規劃,保持經濟社會發展良好勢頭,具有重要意義。
GDP增速短期回調
這一輪增速回調,既是對上一輪高速增長的調整,又是下一輪高速增長的前奏。在兩輪高速增長之間回調的深度和時間,內在因素取決于中國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進度,外在因素受到全球經濟復蘇狀況的制約和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盡管有些年份增長率超過14%,也有些年份增長率低于5%,但30年平均增長率接近10%。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更是進入新一輪持續高速增長通道,從2002年到2007年,年均增速10%以上。
巧合的是,與2007年8月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幾乎同時,從當年三季度開始,中國經濟增速連續七個季度逐季下滑,從13.8%劇烈滑落到2009年一季度的6.6%。是什么原因導致的?2009年4月我曾提出“內生因素為主,多種因素疊加”,由次貸危機引爆的國際金融危機沖擊只是外部誘因,根本原因在于長期積累的結構性矛盾和體制性問題。
不幸的是,2009年我們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經濟刺激政策有點過頭,M2增長了30%以上,投資增長了30%以上,導致投資膨脹和流動性過剩。僅僅用了四個季度,就迅速扭轉了經濟增速下滑的態勢。到2010年第一季度,GDP增長率又重回11.9%的高度。一年多來,中國又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把經濟過熱的趨勢壓住了。
令人苦惱的是,中國經濟隨后又一路回調,從2010年二季度的10.3%、到今年三季度9.1%,不少機構預測今年四季度為9%左右,剛好又連續回調七個季度。
歷史給我們開了一個玩笑。今天,我們似乎又站在2008年四季度的起點上,很多人對于未來經濟走勢莫衷一是。
目前,社會上對中國目前經濟狀況和明年走勢又有許多議論:有人認為,中國經濟中長期增長潛力下降,今后將由高速增長轉入中速增長甚至是低速增長;也有人認為,中國經濟正在朝硬著陸的方向發展,明年有可能出現二次探底,甚至會發生滯脹。這些意見與3年前的“W”型(懷疑派)、“L”型(悲觀派)如出一轍,驚人相似。
我認為,今明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雖然有所回落,但不存在硬著陸問題,也不可能出現二次探底和滯脹問題。
今年中國GDP增速雖然有所回落,但仍有可能達到9.3%左右,與去年GDP增速10.4%相比回落只有1個百分點。就季度之間增速看,即便今年四季度降低到9%左右,與一季度9.7%相比,回落幅度也不到1個百分點。
從2010年開始至今,中國經濟增長由依靠政策刺激開始向恢復市場力量和經濟內生性增長轉變,繼續朝著宏觀調控的預期方向發展。多數機構預測2012年GDP增速將保持在9%左右,即使再回落也不會降低到8%以下,既不會發生從過熱急劇轉變為過冷的“硬著陸”,也不會出現下降到2009年一季度6.1%以下的第二次探底,更不會發生滯脹。
我也不贊成使用所謂“增長潛力下降”,來否定今后仍有可能的新一輪高速增長。有人認為,中國經濟在經歷30多年高速增長后,潛在增長率將從原來的10%左右下調到8%左右,經濟增長速度下滑一個臺階。還有人提出,2010年-2020年如能達到8%的增長即算常態,2020年-2030年如能達到6%的增長也可算常態,越往后越會逐步降低。這有點牽強附會。
潛在增長率通常是指各種資源充分配置條件下所能達到的最大經濟增長水平,主要取決于資源、資本、勞動、技術等要素生產率的變化,與經濟體制、經濟結構和發展方式有很大關系,并不存在由高到低的直線變化。
在“十二五”乃至今后相當長時期,中國仍處于戰略機遇期,保持經濟持續較快增長仍有許多有利條件,如工業化、城鎮化、信息化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區域互補性強回旋余地大,國內投資和消費需求旺盛,長期緊缺的資金已經變得比較寬裕,人力資本提升空間較大,技術進步、科技和管理創新能力增強。
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擴大開放、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轉變發展方式,肯定可以抵消勞動力、資源、能源、環境約束和成本上升所喪失的傳統優勢,中國經濟增長的支撐動力依然強勁,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將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度過短期增速回調之后,到2012年下半年或者2013年,中國經濟仍有可能繼續高速增長的奇跡。
CPI漲幅將回落
這一輪物價上漲勢頭之猛、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已經不是結構性物價上漲,而是全面的、比較嚴重的通貨膨脹。在建立拐點之后,物價水平仍處于高位,中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仍不能低估。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逐步擺脫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價格由負轉正后進入上漲通道。2003年11月至2004年10月,CPI連續12個月上揚。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CPI連續19個月上揚。
從CPI的八大分類指數看,這兩輪CPI上揚都表現為食品、居住類價格上漲。在第一輪中,其他六類都出現下跌。在第二輪中,煙酒及用品類、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類、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類價格出現上漲,但衣著類和通信類價格持續下降。因此,這兩輪CPI上揚只是結構性物價上漲,而不是全面通脹。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從2007年3月至2008年10月的CPI上揚,不是被調控下來的,而是因為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斷的。針對當時形勢,2007年曾提出“穩物價”,2008年又提出“兩防”。國際金融危機不僅沖擊中國經濟減速,而且也導致物價下滑。
在經歷短暫沉寂之后,2009年11月CPI同比漲幅由負轉正,結束了連續9個月的負增長。2010年11月CPI同比漲幅5.1%,創28個月新高。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后,12月CPI短暫下降到4.6%,但今年7月又爬升到6.5%,漲幅達到年內最高點。CPI漲幅在連創36個月新高之后,才勉強開始回落,11月降至4.2%的水平,預計今后兩個月漲幅還會進一步回落。CPI漲幅連續數月自高位回落,表明中國經濟已經成功實現“軟著陸”。
現在看來,2011年全年CPI漲幅肯定突破4%左右的預期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一輪CPI上揚從去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開始明顯加速,物價漲勢之猛、范圍之廣、影響之大,已經不是結構性物價上漲,也不是單純的通脹預期,而是現實的、全面的、比較嚴重的通脹。
與以往不同,在新一輪CPI上揚中,八大類價格出現了全面上漲態勢。從2010年10月至今年10月,有4個月漲幅在5%以下(溫和通脹),4個月超過5%(嚴重通脹),4個月超過6%(惡性通脹),12個月平均漲幅接近5.5%,今年前三個季度同比上漲5.7%。
這一輪CPI上揚雖然沒有超過2007年-2008年期間的6%,但社會反映更為強烈,主要是因為物價與房價同時上漲。盡管房價沒有列入CPI,但房價上漲同樣會導致購買力縮水。由于肉禽、糧食、油脂、鮮菜、鮮果等食品類價格和居住類商品價格上漲幅度大。
據有關機構抽樣調查,有近80%的人感到物價上漲已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有超過50%的人感到工資上漲趕不上物價上漲。如果再加上負利率對儲戶的剝奪,通貨膨脹對居民生活的影響是明顯的、嚴重的,對低收入群體的影響更大。
實際上,這一輪通貨膨脹是多種因素相互交織、相互疊加、綜合作用的結果,如全球主要農產品減產、美元貶值引起國際市場大宗商品價格走高,中國資源、能源、土地、人工等各類要素價格上漲幅度較大,以及自然災害的影響。但最根本原因在于長期經濟過熱,直接原因則與近兩年來應對國際金融危機刺激政策的副作用密切相關。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為拉動中國經濟回升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同時也為通貨膨脹奠定了堅實的貨幣基礎。從長期看,中國投資膨脹和貨幣信貸超常規增長對物價的影響,不僅表現在被CPI和PPI所覆蓋的普通商品價格上,也表現在以房地產價格為主的資產價格飆升上,最終為通貨膨脹埋下伏筆。
在今后一個時期,撇開投資膨脹和貨幣流動性仍然充裕的因素不說,導致這一輪通脹的原因還沒有消除。外部輸入性通脹壓力有所加大,國內成本推動壓力成為長期趨勢。
今年適逢地方政府換屆和“十二五”開局之年,各地、各方面加快發展的動力較強。隨著工業化、城鎮化加速推進,能源、原材料、土地、勞動力、資金等要素成本逐步上升,節能減排和資源價格改革、稅費改革也要推進,這些都加大了物價上漲的壓力。
再加上國外大量熱錢流入、國內一部分游資投機炒作,不僅會推升短缺商品的價格,放大漲價效應,同時也必然加劇社會恐慌心理。盡管目前物價上漲已經見頂,明年的物價水平將會回落,但中期的通貨膨脹壓力仍不能低估。
結構調整步履蹣跚
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暴露出中國經濟結構的重大缺陷。近幾年來,我們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中取得一些進展,但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仍然面臨艱巨的任務。
長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過度依賴投資需求推動。1978年-2010年,資本投入對GDP增長年均貢獻率接近50%。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把擴大政府公共投資作為刺激經濟增長最主動、最直接、見效最快的手段。
2008年-2010年僅中央政府就新增公共投資1.26萬億元,推動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67.58萬億元,其中2008年17.28萬億元、2009年22.48萬億元、2010年27.81萬億元,分別相當于同期GDP的55%、67%、70%,2009年投資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高達95.2%。
最近幾年,一些地方和部門為投資而投資,高鐵、高速公路、機場、港口、地鐵、網絡建設出現新的“大躍進”,基礎設施過度超前。因擴大投資也加劇了投資領域不均衡、投資質量和效益不高等問題,導致產能過剩和信貸擴張,產生了地方債務和通脹壓力等消極后果。
投資拉動型需求結構必然影響產業結構變化。建國之后,中國經濟發展從工業化起步,更多依靠第二產業主要是制造業拉動經濟增長,產業結構明顯偏重第二產業。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開始逐步擺脫農業基礎薄弱、工業發展水平較低、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的局面,產業結構調整雖有成效但進展緩慢。
一、二、三產業比例,從2000年的15.145.939,轉變為2010年的10.146.843.1,但還存在產業結構偏重、一次產業不穩、二次產業不強、三次產業不大的問題。今年以來,重工業增長依然快于輕工業,高耗能行業增速加快,很多地區出現油荒、電荒,突出反映了中國經濟結構矛盾、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依然嚴重。
在資源和環境約束日益嚴重的情況下,目前的經濟結構很難延續。2010年,中國的發電量和能源消費量都超過美國,單位GDP能耗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倍多。中國GDP占世界總量不到10%,但消費的鐵礦石、粗鋼、氧化鋁和水泥占世界消費總量的比例卻分別達到54%、43%、34%和52%。石油、鐵礦石、鋁土礦、銅礦等重要能源資源消費對進口的依存度都超過了50%。今年上半年,全國單位GDP能耗僅下降0.8%,資源、生態、環境等問題十分突出。
明年政策基調不變
最近我到一些地方調研,許多人士認為明年經濟增長速度和物價上漲幅度將進一步回落。估計今年GDP增長9.3%左右,CPI同比上漲5.5%左右。預計明年GDP增速回調到8.5%-9.3%之間,CPI漲幅回落到4%-5.5%之間。根據“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的目標,希望明年國民經濟計劃將GDP增速確定為8%,將CPI漲幅確定為4%。
關于明年宏觀政策,大家希望保持基調不變,繼續實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的變化,適時適度做好必要的預調與微調,保持前瞻性,提高針對性,增強有效性,不斷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合理把握調控的力度和節奏,推動國民經濟繼續朝著宏觀調控預期方向發展。
第一,財政稅收政策重在加大結構性減稅的力度,提高民生支出比重,嚴格控制并逐步減少中央赤字和債務余額規模,切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防范債務風險。
第二,金融貨幣政策重在保持貨幣信貸總量合理增長,優化融資結構和優化信貸結構,大幅度降低融資成本,增加對實體經濟和小微型企業的金融支持,防范金融風險。
第三,產業科技政策重在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加快技術進步和技術改造,促進自主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對農業和現代服務業支持,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
第四,環境資源政策重在改革能源供給和資源價格體系,節能和生態建設,大力發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促進循環經濟發展,加強環境保護。
第五,收入分配政策重在調整優化國民收入分配格局,健全資本、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制度,整頓和規范收入分配秩序,促進農民增收,盡快扭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趨勢。
第六,社會政策重在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對教育、醫療衛生、文化、社會保障、就業、保障性安居工程,以及社會發展薄弱環節、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鄉統籌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
在制定和執行宏觀政策過程中,我們還必須注意加強宏觀政策之間的協調和配合,堅持依靠改革推進,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為長遠發展留下空間和余地。
2017當前經濟形勢論文2000字范文篇二:《試談當前經濟形勢下投資市場分析》
摘要:本文分析了在當前全球宏觀經濟衰退,復蘇跡象緩慢的大環境下,比較股票、房地產、商品期貨等主流投資市場的投資特性和優劣勢,認為當前值得把握的投資品種機會主要在股票和商品期貨兩大市場,并提出了具體的市場參與建議。
關鍵詞:經濟復蘇 股票 商品期貨 估值體系 資產配置
一、當前經濟形勢定性分析
經濟的運行總遵循特定的規律,經歷周期性的經濟擴張與緊縮,循環往復。繁榮、衰退、蕭條和復蘇四個經濟階段具有不同的市場特性,對投資市場而言,準確界定當前所處的經濟大環境是確保投資方向的大前提和基本條件。
自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世界經濟經歷了一場盛世后的破滅,在多重沖擊下艱難爬行,全球經濟體的共同救世舉措使經濟從衰退中緩慢復蘇。縱觀全球主要經濟體,美國在美聯儲刺激經濟回暖、拉動就業增加的兩次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推動下,仍然復蘇動力不足,僅維持溫和增長。量化寬松貨幣政策所釋放出的流動性并沒有進入美國實體經濟,相當一部分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大量資金流入新興市場國家引發資產價格泡沫,既導致美國經濟復蘇動力不足,又推動能源和大宗商品價格上揚,加劇了全球通脹壓力及全球經濟下行速度,反過來又影響到美國商品出口和就業機會增加。總體來看,未來相當長時間內美國都將面臨償還債務和減赤的痛苦,勢必繼續通過美元貶值和通貨膨脹向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轉嫁危機,推動貨幣摩擦升溫。因此,美國未來經濟不會有大幅上漲的可能。
歐洲因債務危機已陷入衰退。接二連三出現主權債務危機和債務險情,歐洲金融動蕩已部分擴散到了此前尚未受影響的發展中國家和其他高收入國家。這種傳染性推高了世界許多地區的借貸成本,拉低了股市,而流向發展中國家的資本流量也出現急劇下跌。同時,歐債危機導致歐洲整體經濟實力衰退,缺乏競爭力是歐洲債務國面臨的根本問題。
作為亞洲主要經濟體的中國和日本,經濟復蘇情況同樣不樂觀,中國的經濟受內外部失衡壓力所致增長明顯放緩,連續6個季度GDP同比回落;日本則先后經歷了地震、海嘯和核泄漏,重創了日本經濟。
整體來看,世界主要經濟體均沒有快速增長的基礎,奠定了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世界經濟還處于大幅下跌后的復蘇期,全球經濟沒有快速增長的可能性,總體經濟形勢并未得到根本的好轉。
二、國內主流投資市場及投資品種分析
全球總體投資環境并不理想,國內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在此背景下,出口、投資需求面臨下行壓力,國內物價上漲、需求放緩,房地產市場、投融資平臺、民間借貸等領域潛在風險增大。盡管如此,對投資市場而言,總是不乏機會,端看人如何發現和把握。無論經濟處于繁榮、衰退、蕭條還是復蘇,任何一個經濟階段都會有適合的投資品種機會存在,了解這些主體投資品種的優劣勢和市場特性是把握投資機會的前提。本文將從國內主流投資市場――房地產、股票和商品期貨三大市場分析當前經濟環境下的品種投資策略。
1、房地產市場
從市場經濟的角度而言,中國目前的房價已經處于較高水平,但從計劃經濟的角度上講卻另當別論。某種程度而言,國內的房地產市場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并非完全意義上的市場經濟,這與國內的土地出讓制度有關,土地出讓面積受到控制,且長期偏緊,這是國內維持高房價根源。從金融危機以來國內房價與國外房價的差異化走勢也可以印證兩者的差別。亞洲地區普遍存在高房價,這一現象與中國人乃至亞洲人對房產和土地的熱衷有直接關系,大多數人愿意壓縮消費花去一生的積蓄來買一套房子,這在國外是非常少見的。因此,國內的房價即使相對于國外來說偏高也是可以理解且合理的。
從宏觀層面來看,政府在房地產調控政策上的政策導向將是長期維穩,房地產行業將經歷一個漫長的陣痛和降溫過程,未來將呈現較為平穩的運行狀態。政府對房地產投機行為的打壓雖然會削弱市場需求,但作為自住型購房的剛性需求仍然存在對房產價格形成支撐。總體來看,未來房價不會快速大幅上漲,相對資金成本來說,因投資需求而購買房地產并不劃算,且高價位的房產要出售轉賣并不容易,因此,從投資角度而言,未來國內房地產市場對資金的吸引力度有限。
2、股票市場
在當前經濟環境下,我們認為國內股票市場具備較大的投資價值。一方面,國內的投資市場相對國外而言非常少,任何一個投資渠道都具有非常大的投資價值,而股票市場即是國內稀缺投資市場中的主要投資選擇。另一方面,中國股票市場的上市規則注定了相當多數的股票從上市之初就是被大幅高估的,通常反映在較高的市盈率和市凈率水平上,也從側面說明,相對國外市場而言,中國的大部分個股基本不具備投資價值。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的股票市場經歷了一輪大幅下跌之后,大部分股票的估值已經處于較低水平,因此從價值投資的角度出發,未來2-3年中國股票市場將逐漸具備較大的中長期投資價值和投資潛力,有較大的上漲空間。
回顧上一輪股市走勢,我們發現03年底到04年初,股票市場有一波大級別的反彈,上證指數從1300多點上漲到1800多點,反彈了30%,之后經歷04、05年行情見底之后迎來一波大牛市。投資市場上歷史總會重演,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上證指數上漲幅度也基本接近30%,兩次30%反彈在時間點上的重大事件都是政府換屆,這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中國股市的政策市行情,以史為鑒,若在適當的時候配合利好因素(如分紅制度的確立、稅收減免等)的推動,未來2-3年內國內股票市場的上漲行情是值得期待的。
3、商品期貨市場
商品期貨市場包括了貴金屬和大宗原材料商品,如有色金屬、能源、化工、農產品等,這些商品與我們的經濟生活息息相關,正因為如此,其價格波動更能嚴格的遵循價值規律,在一個合理的區間范圍內波動,不會過多偏離合理區間。因為一旦價格波動偏離了合理的價值區間太多,市場將出現無風險套利機會,市場套利投資者將利用該機會通過套利操作獲取無風險收益,并最終促使價格回歸合理區間,使市場回歸到正常水平。
所有投資市場的訣竅都是高拋低吸。一般投資市場的操作是低買高賣,如我們所熟悉的股票市場,但商品期貨市場除了可以低買高賣之外,還可以進行高賣低買的操作,雙向均可行。因此,相對于房地產和股票市場而言,商品期貨市場具備無論在經濟繁榮或衰退階段均具有的投資價值和盈利特性。
對于商品市場而言,如何正確判斷商品價格的高和低將是投資能否成功的關鍵。商品價格的高低往往與其產業相關,通常我們將產業庫存水平的變化、產能與產量的變化、下游消費、企業利潤以及期貨和現貨的比價作為評判的主要指標,建立商品的估值體系。一般而言,價格從高到低的轉變過程也是產業庫存從高到低的變化過程,且庫存相對于價格的變化有一定的滯后性,即最低價位不一定出現在庫存最低的時候,反而可能出現在從最低價位開始上漲的初期階段,原因在于,市場需求在復蘇,而供應在減少。從產能與產量的角度,產能的集中投放往往出現在較低的價位,且周期較長,往往幾年甚至幾十年,而產量在價格從高到低的過程中則表現為逐步遞減。從企業利潤和下游消費的角度,往往價格最高的時候,消費最高,利潤最高,反之亦然。期貨與現貨的比價關系也是判定商品價格高與低的重要判定指標,即基差的變動。
整體上,相對于單向操作的投資市場,商品期貨市場的投資更具靈活性和多樣性,無論在哪個經濟階段都有可能出現較大的投資機會。而從當前經濟環境來看,危機之后的大宗商品經歷了一輪較大幅度的下跌,大多數期貨品種到目前的價位都已經出現了底部的數據結構(如銅),即期貨與現貨的比較關系出現較低的價格極值。在這樣的市場結構下,我們判斷未來商品市場的總體價格走勢將是從低往高走。那么對于投資者而言,順應大勢,低買高賣,逐步建立多頭頭寸將是較為恰當的操作方式。
三、投資建議
綜上,全球經濟緩慢復蘇,國內經濟面臨結構性調整的大背景決定了現階段經濟沒有快速上漲的可能性,經濟的運行處于衰退后的復蘇期。這一經濟階段特性決定了作為普通投資者,我們既面臨可以預見的通貨膨脹風險,也面臨可以預期的政府救世政策所帶來的相關行業的利好,以及經濟逐步復蘇帶來的資本市場新一輪上漲行情的歷史機遇。在當前國內投資渠道有限的前提下,根據自身不同的風險偏好進行資產組合的有效配置將非常必要。根據上述投資市場分析,國內投資者從中長線資產配備的投資需求考慮,可將關注的重點投放在股票市場和機會較多的商品期貨市場。
參考文獻:
[1]羅云峰.2011年1-7月外貿形勢分析[J].中國投資.2011年09期
[2]張玉梅.后危機時代的金融風險預警[J].商業研究.2010年11期
猜你喜歡:
1.中國經濟發展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