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食品安全政治論文(2)
校園食品安全政治論文
校園食品安全政治論文篇二
基于供應鏈系統的校園食品安全探究
[提要] 食品安全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蘇丹紅”、“紅心鴨蛋”事件成為人們熱議的話題。食品安全問題已經滲透到校園,直接影響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通過分析校園食品安全現狀和各種因素,建立校園食品安全供應鏈系統,推行各種切實可行的行動方案,實現全方位、立體化的校園食品安全監管,解決頻頻發生的校園食品安全問題。
關鍵詞:食品安全;校園;供應鏈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的穩定,是政府和社會關注的焦點。2012年4月11日,云南省普洱市景東縣漫灣鎮中學學生因食用學校食堂午餐出現惡心、嘔吐事件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
制定校園食品安全問題解決方案變得迫在眉睫,成為當前一段時間內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介紹校園食品安全供應鏈系統,實施校園監管,做到及時反饋信息,切實解決校園食品安全問題。
一、校園食品安全現狀
當前一段時間內,頻發的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在社會上造成了巨大影響,干擾了正常的校園生活秩序。教育部辦公廳通報了發生在學校的食品安全事件,從2012年3月份起,已收到各地疑似食物中毒事件8起。這些校園食品安全事件,影響了在校學生的身心健康和身體安全。以下是2011年發生的幾起校園食品安全問題:
(一)3月3日,蕭縣過期食品致使學生中毒事件;
(二)3月8日,安徽亳州18名學生集體中毒事件;
(三)4月13日,無錫桶裝“毒”水使百名學生中毒事件;
(四)4月15日,羅城“毒白糕”事件;
(五)5月12日,安徽一所小學14名學生食物中毒事件;
(六)9月4日,唐山市玉田縣育英小學發生疑似食物中毒事件;
(七)9月20日,河北隆化135名中學生腹瀉疑事件;
(八)9月20日,桐梓縣茅石鄉中學34名學生食物中毒事件;
(九)10月10日,太原市新曉雙語小學發生食物中毒事件。
如此校園食品安全現狀,引發了社會各階層的關注,社會大眾十分期待切實可行的校園食品安全監督、控制、信息反饋的行動方案。
二、校園食品安全問題原因分析
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發生,使得學校食品安全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食品供應鏈系統涉及種子、水質、除草劑、農藥、收割、食品原材料的采購、生產、加工到銷售的各個環節,稍有疏忽都有可能引發食品安全事故。導致校園食品安全問題頻頻發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監管方面。新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于2009年6月1日已開始實施,新《食品安全法》涵蓋了“從農田到餐桌”食品安全監管的全過程,但是各地依舊頻頻發生食品安全問題,在流通領域例行檢查中,有問題的食品仍源源不斷地進入流通市場。
部分學校的食品監管機制不健全,沒有形成總體的、統一的、規范的監督管理體制。發生校園食品安全問題時,部分學校對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不夠,沒有使其感受到觸犯食品安全法律法規的嚴重性,更沒有起到很好地警示作用。在管理執行層面上,導致違反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成本較低,校園食品安全問題一再發生。
(二)餐廳方面
1、進貨渠道環節。部分學校食堂在進貨方面沒有選取正規店進貨,沒有嚴格執行大宗食品定點、定向采購和查驗票證制度,采購的食品存在安全隱患;另一方面,一些采購員抱有僥幸心理,貪圖低價,采購了劣質或質量不達標的產品,造成安全隱患。
2、操作間條件。部分學校基礎設施建設條件差,布局不合理。表現為:無專用洗菜池、洗肉池;冰箱內生熟食品混放;無“一洗二清三消毒”專用池,無衛生標識或標識不全;餐具消毒保潔工作未跟上,食堂三防(防蠅、防塵、防鼠)設施不健全等,造成嚴重的安全隱患,容易產生安全事故。
(三)從業人員素質方面
1、從業人員食品衛生意識差,衛生知識缺乏。在對從業人員的食品衛生知識培訓方面,一般只針對承包人本身,而較少涉及承包人聘請的工作人員,他們缺乏專業食品衛生方面的知識和培訓,食品衛生意識差。
2、從業人員操作方面。部分從業人員在食品制作時,沒有完全執行食品質量安全規則,經常把剩下的產品材料用于下一次制作中;或者將沒賣出去的食品直接添加到新的食品中,容易導致食品變質等。
(四)倫理道德方面。部分食品經營者法律意識、道德意識淡薄,唯利是圖思想嚴重,不講求誠信道德,不注重食品質量;部分食品經營者在進貨時不認真履行法定進貨查驗義務,很少去注意商品的商標、廠名、廠址,甚至生產日期及合格證等內容。
三、全方位、立體化的解決方案
(一)政府行政措施。《食品安全法》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統一負責、領導、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監督管理的工作機制……”。
《食品安全法》第七十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以及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本行政區域的食品安全事故應急預案……”。
教育部在校園食品安全機制建立和監督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下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的意見》的文件和指令,進一步加強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工作,全面推進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監管和整治工作。
教育部在對于食堂食品安全違規的處罰方面,應該進一步出臺《加大學校食堂食品安全相關責任人的處罰力度的通知》,加大對相關人的處罰力度。通過嚴厲的處罰,加強對校園食品安全其他相關責任人的警示作用,用行政手段減少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發生。
(二)健全學校食品安全預防、監管體制。健全校園食品安全預防、監管體系,搭建監管部門——學校——在校學生三級監管網絡,形成監管部門——學校——在校學生三級監管模式,加大校園食品安全監管力度。
(三)建設學校食堂食品安全供應鏈系統。為進一步保證學校食品安全,可以建設食品安全供應鏈系統,通過對餐廳食品進貨、加工、生產、餐飲的每個環節進行監督和控制,確保學生安全就餐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合規、安全,杜絕校園食品安全問題的產生。(圖1)
同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現實可行的學校食堂食品安全規劃,利用寒暑假時間進行食堂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重點改造,改善學校食堂基礎設施。
通過建立校園食品安全供應鏈系統,從最初的采購到最終的出售,各環節都加強監管。具體的行動措施包括:1、嚴格落實食品安全工作責任制,從整體上提高校園食堂的衛生水平;2、加強內部管理,嚴防食品安全管理人員與承包人員產生利益關系;3、按照《學校衛生工作條例》、《學校食堂與學生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等法規政策,建立健全學校食品衛生工作制度;4、學校有關部門要引進食堂食品安全量化管理制度,提高學校食品安全管理效能和水平。
同時,加強對校園商店的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強度。校園商店出售的食品、飲料,必須是正規渠道購進的合格產品,否則不允許銷售。
(四)建設學生食品安全反饋機制。學生食品安全反饋機制也是進行校園食品安全監督和管理的有效方式。建設學生食品安全反饋機制,由學生作為食品安全的參與者和監督者,監督校園食品安全,并把相關信息及時反饋給有關部門。(圖1)
同時,充分利用校園廣播、黑板報、宣傳欄等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宣傳教育,努力培養在校學生的食品衛生安全意識,做到就餐安全。校方加強與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配合,建立監管單位、承包單位、學校三方食品安全機制,確保學生在校就餐時的安全問題。
主要參考文獻:
[1]許潔,俞捷.淺談搭建校園食品安全“防火墻”體系[A].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1.6.
[2]王幼珠,杜桂黔.建立高校食品衛生自身管理體系初探[J].中國學校衛生,2000.1.
[3]楊應仙.高校食品衛生安全狀況及措施分析.高校招生:理論研究.
[4]石燕.淺嘗學校食堂的衛生監督管理體會和建議[J].西藏醫藥雜志,2009.3.
[5]張芯.全國學校食堂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拉開帷幕[J].中國學校衛生,2010.6.
[6]百度百科《食品安全法》詞條法規亮點.
看了“校園食品安全政治論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