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政工論文 > 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論文(2)

    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論文(2)

    時間: 家文952 分享

    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論文

    副標題#

      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論文篇二

      論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與核心價值觀

      內容摘要: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想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礎上,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背景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自主就成為社會主義首要的核心價值;公平是社會主義基礎性的核心價值;和諧是社會主義綜合性的核心價值。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要論述中進行歸納概括,善于在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其他經濟社會形態的比較中把握社會主義的精髓要義,弘揚集體主義、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關 鍵 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核心價值觀

      作者簡介:羅文東,中國社會科學院馬研院重慶郵電大學理論創新基地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中圖分類號:A2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2952(2013)03—0005—09

      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時代的精神象征,是一定社會的價值合理性和制度優越性的內在根據。胡錦濤在黨的報告中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興國之魂,決定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方向。”“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在當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世界范圍內思想價值觀念相互激蕩的形勢下,大力研究和實行既繼承歷史傳統又體現時代精神、既立足國情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對于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大中國夢,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國際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黨的報告在論述“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時,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學習教育,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②并把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列為新世紀新階段我國文化建設第一位的任務。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強調: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走中國道路”、“必須弘揚中國精神”、“必須凝聚中國力量”。作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關鍵環節和基礎工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是堅持中國道路,弘揚中國精神,凝聚中國力量,實現中國夢想的內在要求和重要保證。

      從國內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是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的迫切需要。

      共同的思想基礎是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沒有共同的思想基礎,政黨就要蛻變、國家就要解體、民族就要分裂。毛澤東早就說過,共產黨要有“共同語言”,社會主義國家要有“統一意志”。鄧小平也認為:我們這么大一個國家,要團結起來、組織起來,一靠理想,二靠紀律,否則建設就不可能成功。胡錦濤多次強調,要增強“民族精神”,鞏固“精神支柱”,形成“共同理想信念”。他在2008年1月召開的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堅定共同理想信念,強化精神支柱,弘揚基本道德規范,對于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指引下,把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作為長期的戰略任務和現實的緊迫工作抓緊抓好。”③這些重要論述都在強調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鞏固共同思想基礎的極端重要性。

      既然我們黨一直強調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但為什么在當前產生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迫切需要呢?原因在于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社會的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分配形式和利益關系越來越多樣化,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不斷增強,人們的價值觀念呈現出多樣和多變的趨勢。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了改革攻堅階段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各種新的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相繼出現,對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互聯網、手機等新型傳播媒體飛速發展,使信息傳播更加快捷和便利,各種思想觀念和價值訴求的傳播范圍更廣、渠道更多、影響更大。這些新情況的出現,一方面,使人們的眼界更加開闊,思想更加活躍,為主流意識形態和核心價值觀的豐富和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使整合多樣化和多變性的價值觀念的工作變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復雜艱巨。這就迫切需要在社會生活中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為人們判斷是非得失,提供一個相對統一、比較可靠的價值準則,以利于在尊重差異、包容多樣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形成社會共識。

      從國際上看,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迫切需要。

      當今世界,各國經濟既相互融合又相互競爭,不同價值觀念既相互借鑒又相互激蕩。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科技信息化的不斷深入,既挑戰著國家主權,又沖擊著民族情感。國家之間的競爭,既表現為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的較量,又反映在思想、道德等軟實力方面的爭奪。在軟實力中,最關鍵的就是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它直接體現著民族的持久凝聚力和國家的核心競爭力。

      從我國與發達國家的比較來看,“西強我弱”的態勢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西方列強加緊對我國進行包括價值觀念在內的意識形態的滲透。美國政要時常把他們的民主、自由等說成是唯一可行的、“普世”的價值,要求世界各國,尤其是社會主義國家都照此辦理,以便達到美國獨霸世界、和平演變社會主義的目的。長期以來,美國政府在對外關系中打著支持某些國家中的民主運動和民主制度的發展,結束當今世界的暴政的旗號,并以此作為其國際戰略和對外政策。美國前總統布什就公開宣稱:“我們在點燃自由之火。這把火將溫暖著世界上追求自由的人們,也將熔化那些壓制民主、阻礙民主的人。這把自由之火也將在地球上其他黑暗角落點燃。”④在經濟全球化、世界多極化的背景下,在經濟、社會體制深刻變化的條件下,只有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核心價值觀進行哲學、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等跨學科的、綜合性的研究,對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和價值合理性作出新的探索,才能爭奪社會主義在歷史和道義上的制高點,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這對于抵御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西化”、“分化”戰略,維護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促進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至關重要。

      二、弘揚自主、公平、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

      馬克思說過:“‘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系中產生的。”⑤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核心價值是指一個社會占主體地位的生產方式(包括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和政治關系所決定的,起主導和支配地位的價值關系;而核心價值觀是對核心價值的集中反映所形成的總觀點、總看法,著重體現統治階級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而核心價值體系是核心價值(關系)和核心價值觀的統一,是經思想家和政治家加工整理而形成,并加以提倡和實行的關于核心價值的理論學說和體制機制。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首先要搞清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什么?它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什么關系?

      1.自主:社會主義首要的核心價值

      在經濟文化相對落后的基礎上,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曲折發展的背景下,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建設和鞏固社會主義,自主就成為社會主義首要的核心價值。

      人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在世界這個大舞臺上“演出”的主角。人的自主發展是社會發展的最終目標和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早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深刻指出:“生產力與交往形式的關系就是交往形式與個人的行動或活動的關系”;“在整個歷史發展過程中構成各種交往形式的相互聯系的序列,各種交往形式的聯系就在于: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⑥然而,在私有制占主體地位的階級社會,人的自主發展與社會進步并不是一致的,只有那些掌握和控制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少數人,才能自主發展其能力和個性,而那些失去生產資料支配權的大多數人,則喪失了自主發展其能力和個性的權利。但在公有制占主體地位的社會里,“實現自己的充分的、不再受限制的自主活動”,是對“生產力總和的占有以及由此而來的才能總和的發揮”。⑦馬克思和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始終將每個人的自主發展作為區別于資產階級舊社會的新社會應該實現的理想目標和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

      自主體現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要求和工人階級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主義革命取得勝利之后,建立了生產資料公有制,以雇傭的聯合勞動為主要特點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逐漸被以自主的聯合勞動為主要特點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所取代。生產的目的不再是為資本家創造剩余價值,而是更好地滿足全體勞動者自己的生活需要;人們在生產中的關系,也不再是資本家剝削工人的雇傭勞動關系,而是平等協作的自主勞動關系。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這部科學社會主義的入門書中指出:一旦社會占有了生產資料,產品對生產者的統治也將隨之消除。至今統治著人們的生活條件,現在受人們的支配和控制,人們第一次成為自然界的自覺的和真正的主人,因為他們已經成為自身的社會結合的主人了。人們自己的社會行動的規律,這些一直作為異己的、支配著人們的自然規律而同人們相對立的規律,那時就被人們熟練地運用,因而將聽從人們的支配。只有從那時起,人們才完全自覺地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這是人類從必然王國進入自由王國的飛躍。”⑧

      自主還是我們推進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的內在動力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高度體現。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闡明了人的自主發展和個性解放對于建立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意義。他指出:“有人說我們忽視或壓制個性,這是不對的。被束縛的個性如不得解放,就沒有民主主義,也沒有社會主義。”⑨在黨的七大上,毛澤東又提出:要成立民主聯合政府,“領導解放后的全國人民,將中國建設成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⑩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隨著生產技術水平和勞動者素質的大幅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自由的要求愈益增強,社會的分工協作和經濟社會結構日趨復雜,必然要求對高度集中的社會主義體制進行全面的改革。鄧小平認為:舊的那一套“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思想上導致僵化,妨礙人民和基層積極性的發揮”。(11)我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黨和行政機構以及整個國家體制要增強活力”,“充分調動人民和各行各業基層的積極性”。農村改革“之所以見效,就是因為給農民更多的自主權,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我們把這個經驗應用到各行各業,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12)在新世紀新階段,胡錦濤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尊重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首創精神,保障人民各項權益,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只有保障人民主體地位,促進人的自主發展,才能增強社會主義制度的生機與活力,充分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創造既有集中又有民主,既有紀律又有自由,既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廣闊的發展前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當前西方發達國家占主導地位的全球化,在為我國吸收、借鑒資本主義國家文明成果提供機遇的同時,也把資本主義的各種矛盾和弊病擴散到全球,從而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構成挑戰。正如鄧小平所說:“整個帝國主義西方世界企圖使社會主義各國都放棄社會主義道路,最終納入國際壟斷資本的統治,納入資本主義的軌道。現在我們要頂住這股逆流,旗幟要鮮明。因為如果我們不堅持社會主義,最終發展起來也不過成為一個附庸國,而且就連想要發展起來也不容易。”(13)我們只有既吸收和借鑒當今世界各國、特別是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肯定性”文明成果,又堅持走自力更生、自主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抵制資本主義剝削制度和腐朽思想的侵蝕,才能鞏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世界社會主義運動走向復興和高漲。

      2.公平:社會主義基礎性的核心價值

      公平是人類從古至今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標,也是衡量社會進步的重要尺度。作為一個關系范疇,公平是指某人從他人或社會那里得到他應得的東西,強調人們的權利和義務、行為和報應之間相平衡或相對稱的關系。恩格斯曾經闡述過公平觀念對于資產階級革命和社會主義運動的重大意義,指出:現代的公平觀念“特別是通過盧梭起了一種理論的作用,在大革命中和大革命之后起了一種實際的政治的作用,而今天在差不多所有國家的社會主義運動中仍然起著巨大的鼓勵作用。這一觀念的科學內容的確立,也將確定它對無產階級鼓動的價值”。(14)同樣,公平作為社會主義基礎性的核心價值,在確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推動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歷史進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發揮著巨大的作用。

      實現比資本主義國家更高的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也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集中體現。早在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就指出:“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產生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的現象。”(15)2005年初,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在促進發展的同時,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依法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16)他提出的“四個公平”,將公平的形式與內容有機統一起來,將公平的條件、過程與結果有機結合起來,揭示了社會主義條件下實現公平的本質要求和現實道路。這種公平觀既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在社會公平問題上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又根據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特點新要求,對社會主義公平的科學內涵和實現途徑作出了新的概括。他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課題。”(17)只有促進社會公平,由全體人民共同占有戰略性的自然資源和生產資料、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人們的心情才能舒暢,各方面的社會關系才能協調,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才能充分發揮出來。

      3.和諧:社會主義綜合性的核心價值

      和諧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進步的一種理想狀態的描述,也是包括中國共產黨人在內的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社會理想。我國自古以來就產生過不少社會和諧的寶貴思想。例如,孔子提出“和為貴”;《禮記·禮運》中描繪了“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的“大同”社會。西方近現代以來也有不少思想家提倡社會和諧等關于未來社會的積極主張。馬克思主義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學說,指明了實現和諧的理想目標和現實道路,即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真正形成和諧的關系。

      在90多年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對實現和諧的核心價值進行了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探索。我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實現了國家獨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和社會主義制度,為實現和諧創造了根本政治前提。1956年毛澤東發表《論十大關系》,提出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基本方針。1957年他又在最高國務會議上發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的講話,提出r社會主義國家兩類不同性質矛盾的理論,要求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堅持統籌兼顧、適當安排的方針,解決全國城鄉各階層以及國家、集體、個人之間的矛盾。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黨總結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教訓,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堅定不移地實行改革開放,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黨的十六大首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提出來。十六屆四中全會進一步把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確定為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專門審議通過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全面闡述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意義、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我們現階段所要實現的和諧,既不同于我國歷史上一些思想家所向往的“大同世界”和“小康社會”,也不同于空想社會主義者所描繪的“烏托邦”和“千年王國”,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和諧的思想同當代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社會,是邁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階梯。

      和諧的核心價值,不僅繼承發揚了中華民族以和為貴的優秀文化傳統,而且賦予了社會主義的內容和當今時代的特色,開發出惠及全人類的世界性意義——推動建設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對于中國人來說,和諧既是一種孜孜以求的目標和境界,也是一種實現理想目標的方法和途徑。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不僅要做到“九族既睦”,還要爭取“協和萬邦”。(18)在新世紀新階段,我們對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以促進民族平等團結、社會協調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對外高舉和平、發展、合作的旗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同所有國家發展友好合作,推動國際秩序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我們黨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規律所取得的重大成果,是中國共產黨對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三、弘揚集體主義、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指出:“統治階級的思想在每一時代都是占統治地位的思想。這就是說,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19)社會主義作為一種新型的經濟社會形態,與其他經濟社會形態相比有著本質的區別,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在價值層面上的集中反映。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善于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和我們黨的幾代領導集體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重要論述中進行歸納概括,善于在與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其他經濟社會形態的比較中把握社會主義的精髓要義,使其充分體現社會主義運動的價值追求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價值合理性。

      1.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

      集體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產的必然產物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要求。它既和扼殺個性、否定個人利益的封建集權主義有本質區別,也和資產階級所宣揚的極端個人主義根本對立。在不同歷史時期,無產階級思想家和政治家都強調集體主義對于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意義。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只有在共同體中,個人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說,只有在共同體中才可能有個人自由。”(20)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拉法格把集體主義確定為同公有制相適應的一種道德原則。毛澤東也強調個人服從集體,局部服從全局的集體主義原則。他在《反對自由主義》一文中,號召人們尤其是共產黨員,“無論何時何地,堅持正確的原則,同一切不正確的思想和行為作不疲倦的斗爭,用以鞏固黨的集體生活,鞏固黨和群眾的聯系;關心黨和群眾比關心個人為重,關心他人比關心自己為重”。(21)鄧小平也指出:“我們提倡按勞分配,承認物質利益,是要為全體人民的物質利益奮斗。每個人都應該有他一定的物質利益,但是這絕不是提倡各人拋開國家、集體和別人,專門為自己的物質利益奮斗,絕不是提倡各人都向‘錢’看。要是那樣,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還有什么區別呢?我們從來主張,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集體和個人的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有矛盾,個人的利益要服從國家和集體的利益。”(22)江澤民進一步把集體主義提升為我國思想道德的主旋律,強調集體主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整個現代化建設事業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他明確地說:“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最重要的是要抓住為人民服務這個核心,在全社會堅持提倡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倡導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精神,倡導個人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局部利益服從整體利益、眼前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共產黨員要帶頭身體力行社會主義、共產主義道德,為在人民中倡導這些道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23)

      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堅持集體主義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利于促進市場經濟的牟利性、利己性與服務性、利他性的統一,有利于解決國家、集體和個人之間的矛盾。鄧小平說得好:“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絕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主義制度下,歸根到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24)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作出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強調,“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更要在全體人民中提倡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精神,提倡尊重人,關心人,熱愛集體,熱心公益,扶貧幫困,為人民為社會多做好事,反對和抵制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個人主義”,形成健康有序的經濟社會生活規范,以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和全面進步。(25)

      2.義利統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原則

      一個社會有沒有良好的社會風氣,是以人們有沒有良好的道德意識,能否正確對待義利關系為前提的。我國自古以來就崇尚倫理道德,倡導修身養性,祛惡揚善,做一個有高尚人格和道德情操的人。但在封建社會,為維護君主專制和等級秩序,統治階級宣揚重義輕利、尚義非利,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人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例如,孔子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26)董仲舒甚至鼓吹:“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27)宋明理學進一步將義與利、天理與人欲抽象對立起來,主張存天理、滅人欲,對貨物、爵祿等利益一概不計較。這反映了封建統治階級忽略人民群眾的物質利益和生活需求的唯心史觀和階級偏見。這種重義輕利的價值觀是自然經濟和宗法等級制度的產物,與社會化大生產和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是不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利用商品經濟沖破人身依附和地域局限,榨取剩余價值和超額利潤,又使人們陷入功用主義、利己主義的束縛之中。英國思想家穆勒寫了《功用主義》一書,認為:“承認功用為道德基礎的信條,換言之,最大幸福主義,主張行為的是與它增進幸福的傾向為比例,行為的非與它產生不幸福的傾向為比例。”(28)這種功用主義,將私人利益看作第一位,將社會利益視為私人利益的簡單相加,必然導致各式各樣的利己主義。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意識到利己主義對現代社會的嚴重危害,認為:“利己主義是對自己的一種偏激的和過分的愛,它使人們只關心自己和愛自己甚于一切”;其結果是“使一切美德的幼芽枯死”。(29)托克維爾的預言并非危言聳聽,功利主義、利己主義造成了資本主義社會許多嚴重問題,如某些人以自我為中心,陷入心理紊亂、行為失調的狀態,經受著孤獨感、恐懼感、頹廢感和絕望感的折磨。而社會主義則要實現無產階級和全人類的解放,達到絕大多數人的功利和道德的統一。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既然正確理解的利益是整個道德的基礎,那就必須使個別人的私人利益符合于全人類的利益。”(30)“過去一切階級在爭得統治之后,總是使整個社會服從于它們發財致富的條件,企圖以此來鞏固它們已經獲得的生活地位。”而“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31)列寧對資產階級的功用主義和利己主義的思想也進行了尖銳的批判,大力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或“人人為大家,大家為人人”)的社會主義倫理道德。如果說在資產階級那里,功利關系具有十分明確的意義,即“通過我使別人受到損失的辦法來為我自己取得利益”,(32)那么社會主義義利關系則是通過我使別人獲得最大利益的辦法來為我自己取得合理的利益。這就是把國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同時尊重個人合法利益的社會主義義利統一的價值觀。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如同一種“普照的光”,逐步沖擊著自然經濟、計劃經濟的體制結構和思想觀念,社會主義義利統一的價值觀也面臨挑戰。過去在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輕視利益,抽象地講求道義;不重視效率,平均主義地看待公平等觀念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同時,有的人走向了另一個極端,認為市場經濟追求的是個體利益,要發展市場經濟就應謀求個人功利,不能再提倡集體主義和奉獻精神了。我們必須充分認識這種價值觀的理論謬誤和實際危害。在現階段,既然要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不得不講求功利,不能不注重個人的能力、作用和利益,這種變化有助于為經濟和社會生活注入生機。另一方面,我們不能信奉西方資產階級的功利主義,見利忘義,唯利是圖。我國所要建立和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它超越了資本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局限,能夠在發揮市場對資源配置的基礎性調節作用的同時,通過國家的宏觀調控,實現人民群眾的局部的、個人的利益與整體利益相統一。這就為人們正確對待和解決義利關系問題,樹立和踐行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現實條件。

      實現自主、公平、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集體主義、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一個漫長的、漸進的歷史過程,必須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相適應。當前,我國的生產力得到了快速發展,綜合國力顯著提高,已具備更好地實現自主、公平、和諧,實行集體主義、義利統一的一定條件和手段。同時要看到,我國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大的差距,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還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就業、看病、上學等社會問題比較突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只有更加自覺地將自主、公平、和諧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集體主義、義利統一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徹落實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和黨的建設的各個方面和現代化建設的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才能越走越寬廣,并對世界和平與人類進步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注釋:

      ①《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②《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9頁。

      ③“新華網”2008年1月22日。

      ④參見《法國電視紀錄片〈革命.com.美國:征服東方〉解說詞》,《2007年世界社會主義跟蹤研究報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492頁。

      ⑤《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406頁。

      ⑥《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75、576頁。

      ⑦《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81頁。

      ⑧《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4~565頁。

      ⑨《毛澤東書信選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39頁。

      ⑩《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頁。

      (1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37頁。

      (1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1、242頁。

      (1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11頁。

      (14)《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頁。

      (15)《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3頁。

      (16)《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年版,第712頁。

      (17)《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年版,第803頁。

      (18)《四書五經》上,陳戍國點校,岳麓書社2002年版,第630、215頁。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8頁。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9頁。

      (21)《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1頁。

      (22)《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7頁。

      (23)《十四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下,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頁。

      (24)《鄧小平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5~176頁。

      (25)《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文獻選編》,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年版,第13頁。

      (26)《論語·里仁》。

      (27)班固:《漢書·董仲舒傳》。

      (28)[英]約翰·穆勒:《功用主義》,唐鉞譯,商務印書館1957年版,第74頁。

      (29)[法]托克維爾:《論美國的民主》下卷,董果良譯,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第625頁。

      (3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7頁。

      (3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2頁。

      (3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479頁。

      
    看了“核心價值觀的政治論文”的人還看:

    1.關于消費的政治論文

    2.關于消費的政治論文500字

    3.理性消費的政治論文

    4.政治論文800字關于消費

    5.高一消費政治論文800字范文

    24370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日本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视频网| 四虎成人免费网站在线| 国产一级黄色录像|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播放器下载| 国产视频一二三| 国精产品一品二品国精品69xx| 很污的视频网站| 插插插综合视频| 日韩一级在线视频| 暴力调教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变态另类刺激| 2018狠狠干| 7777精品久久久大香线蕉| japanese国产高清麻豆| av电影在线播放|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 |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亚洲av永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亚洲第九十七页| 亚洲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播放 | 久久老色鬼天天综合网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dvd|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 久草福利资源站| 中文字幕制服丝袜| a级毛片100部免费观看| 1000部啪啪毛片免费看| 韩国免费乱理论片在线观看2018 | 日日碰狠狠添天天爽不卡| 无码中文人妻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xxx在线|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电影| 成人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嫩草视频在线免费观看|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 国产黄三级高清在线观看播放 | 日本一道在线日本一道高清不卡免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