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政治論文怎么寫(2)
高中生政治論文怎么寫
高中生政治論文篇二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中生慈善意識研究
慈善意識是公民面對需要幫助的人或事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同情心”的自覺心理反應,以及由此產生的慈善行為的意愿和動機,是公民責任的重要體現。慈善意識是反映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重要標志,是公民社會成熟的標志,是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可見,慈善事業的發展需要全體公民的關注與參與,而青年學生是未來社會慈善事業的主要參與者。面對汶川地震等災難事件時,我們也發現中國青少年學生不缺乏慈善意識和責任感,但我們不能只單靠災難喚起他們的這種意識,就只有加強慈善意識教育。
一、高中生慈善意識現狀
為了深入了解當前青少年學生慈善意識及教育現狀,筆者根據實際情況對本校高中生進行了抽樣調查。主要存在這樣幾種現狀:1、慈善認識模糊、熱情度低。從對本校高中生的調查來看,高中生不僅對我國及地方慈善政策、慈善事業運作程序和相關法規等慈善專業知識了解非常少,而且很多學生對身邊或者所在城市的慈善活動等同樣知之甚少。另外調查顯示,大部分高中生能夠參與一些慈善活動,但是,從關注慈善活動的積極度上看,現今的高中生仍缺乏熱情或并不熱衷,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示經常關注慈善活動,積極找機會參加。這一點反映了當今高中生慈善意識薄弱,對慈善活動的熱情度不足。2、慈善環境不完善、不成熟。慈善環境不完善、不成熟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公民的慈善意識薄弱;二是慈善事業監督、管理不夠規范。對于“郭美美事件對你的影響?”有78%左右的學生選擇“很大,不再愿意慈善組織活動”。這說明“郭美美事件”等出現的貪污、挪用善款、騙捐等“問題慈善”現象,導致高中生對慈善組織的信任感大大降低,對慈善活動的認可和接受程度嚴重下降,甚至排斥慈善活動,這就嚴重削弱了高中生的慈善意愿,抑制了高中生慈善意識的養成。3、慈善行為被動化、單一化及功利化。在詢問參與慈善活動方式時,當今高中生參加慈善活動的形式主要是捐贈和以志愿者的身份參加。另外,慈善本應是不帶任何功利性的純粹的愛心行為,但是調查中也發現當前高中生慈善動機有功利化的傾向。據調查資料顯示,42.4%的高中生參加學校慈善活動的理由是“評先進,樹立良好形象”,幾乎一半學生的慈善動機是為了實現個人利益。一旦慈善行為帶上利己的功利化色彩,慈善行為就變了味,高中生的慈善觀就歪曲了——助己為主,助人為輔。這種慈善行為功利化制約了正確的慈善意識的形成。
二、高中生慈善意識培育
面對高中生慈善意識存在問題,筆者認為慈善意識是一種習得性素養,是可以進行培育的。高中思想政治課可以成為公民慈善意識培養、教育的主陣地。
1、充分挖掘政治教材,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的慈善美德,樹立正確財富觀。政治課堂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因此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進行慈善意識教育。比如,慈善作為一種樂善好施、完善個性的社會價值的選擇,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重要組成部分。講解《文化生活》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時可以貫穿其中。以孟子“四端說”作為探究材料,《孟子·公孫丑上》這樣說:“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1]從國學經典文化中,認識中華慈善文化的源遠流長,增強學生對慈善的認同,促發學生產生同情沖動和引發行善行為;再如講解《經濟生活》時,開展樹立正確金錢觀探究活動,可以穿插慈善意識的教育,尤其是講解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引導學生對于金錢要用之有益,在滿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同時,把錢用到有利于國家社會、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發展自己、實現人生價值的地方。為社會做出自己的貢獻,使靈魂更純潔,更高尚,人生更有意義。
2、打造精品校本課程,緊密聯系社會熱點現象,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判斷。新課程教學要求學校相關學科開設校本課程,可以邀請慈善機構的工作人員、研究慈善的專家學者,或者慈善先進人物給高中生從不同角度做慈善方面的專題報告,如我國慈善現狀、慈善法規與政策、慈善的社會功能、慈善文化、慈善史以及先進的慈善事跡等方面的專題報告,從而增加高中生對于慈善的認知。另外,利用校本課程對社會出現的“郭美美事件”和“河南宋基會事件”等問題慈善現象要及時進行客觀、公正地分析,既不能夸大其辭,也不能掩蓋其真相,發揮思想政治教育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引導作用,目的是要引導學生正確地認識諸如此類的現象,認識到這些失范現象只是少數人所為,并不代表慈善事業的主流,同時也要認識到這是慈善事業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只有這樣,才能使高中生對我國慈善事業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夠減輕這些事件對高中生慈善意識和慈善行為的負面影響,從而增強他們對我國慈善事業的信心。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利用校本課程編寫有關慈善知識的中學生讀本,進一步增強高中生慈善意識的深入理解。
3、開展慈善實踐活動,多部門協同合作,強化高中生慈善意識。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課,培育高中生的慈善意識要避免單打獨斗,形式單一。慈善實踐活動的開展需要多部門協調合作,如德育處,一方面開展關于慈善意識教育的主題班會活動,利用主題班會實現慈善意識的自我教育、同輩群體的相互教育以及老師的講授教育;另一方面利用家校平臺,充分發揮家庭在培養青少年慈善意識方面的積極模范作用,家庭是人出生后的第一所學校,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家庭教育擔負著傳授文化知識,培育道德品質,指導行為規范等責任。父母要言傳身教,子女是父母道德行為的最敏銳的覺察者,父母的慈心善舉,孩子自然是“看在眼里、記在心上”,適當時機,就會自覺表現出來。其次,與校團委合作,充分利用學生社團開展慈善意識教育和慈善實踐活動。例如建立慈善社團,如志愿者協會、學雷鋒協會等等;再次利用學生社團辦慈善宣傳專欄。慈善宣傳專欄的主要目的是普及慈善知識,宣傳慈善政策和慈善先進事跡,培養慈善意識。當前網絡發達,慈善宣傳專欄也可以開設在校園網站中。網上宣傳專欄有利于及時更新宣傳內容,呈現形式也可以多樣化,包括文字、圖片、視頻等,可以達到立體式宣傳效果;另外,利用學生社團在課余時間開展主題募捐活動或志愿服務,為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可以適當引進學生綜合素質考核,并作為高中生課外實踐學分記入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系統中。值得注意的是,慈善教育和實踐要堅持地方化,結合地方實際,挖掘地方特色資源,發揮地方特長,有計劃、有目的開展,講究實效而不圖形式,從而更有利于強化他們的慈善意識,激發他們參與慈善活動的意愿和興趣。
參考文獻:
[1]孔丘,孟軻. 四書(下冊). 時代文藝出版社. 2001年版. 第3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