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論文寫作范文
文學活動是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之一。文學作品是文學活動的直接產物。一部文學作品從其誕生之日起,就成為一種社會評價系統內的評判對象。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學論文,供大家參考。
文學論文范文一: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挑戰思考
摘要:隨著我國網絡技術的進步與發展,網絡文學逐漸興起,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運用網絡來創作自己內心世界的文學作品,使得文學形式更加多樣化,同時也能夠帶給讀者更多的閱讀選擇。與傳統文學相比,網絡文學更加平易近人,能夠滿足不同讀者的閱讀口味,從而給傳統文學的發展帶來巨大挑戰。本文首先對網絡文學的特點進行分析,充分認識該種文學形式的特征,然后介紹當前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各種挑戰,給傳統文學創作提供更多借鑒,以最終實現我國文學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網絡文學;傳統文學;特點;挑戰
0前言
科技發展會影響一個時代的文學發展,尤其是信息網絡技術的出現,打破了傳統文學的創作方式,它給人們帶來更多創作的可能性,也可以讓人們通過網絡來表達自己的看法。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出現許多網絡文學網站,如“瀟湘書院”、“豆瓣”、“新浪”、“網易”、“百度”等。這些網絡作者可以通過網絡連接來實現與讀者的互動,在創作過程中能夠參考更多人的意見,為自己的寫作帶來更多思路。與傳統文學不同,網絡文學更受青年人的喜愛,它能夠滿足青年人的“快餐”式閱讀需求,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消費,所以網絡文學出現后呈現出一種快速成長的勢頭,給傳統文學發展帶來巨大的沖擊與挑戰。
1網絡文學的特點分析
(1)展現個體內心想法。與傳統文學的社會教化功能不同,網絡文學更加注重個人情感的宣泄,它們一般都是從網絡文學創作者的角度看問題,充分展現出個人內心想法。因此說該種文學形式更多的帶有一種娛樂性,可以讓人們在閱讀過程中來發泄內心的憤懣或者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傳統文學中,人們更加關注其社會功能,比如在“新文化運動”中許多文人志士就希望運用文學來激發人們的建設國家、抗擊外敵的斗志,帶有較強的社會目的。網絡文學則相反,它的創作處于一種虛擬的狀態,讀者不了解作者的具體情況,作者也不用承擔相應的社會教化責任,他們只需要用文字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即可。除此之外,網絡文學的創作更加自由,只要擁有一臺電腦,連接一根網線,無論何時何地每個人都能夠參與到網絡文學創作中來,充分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降低文學作品傳播潛在的危險性。
(2)更加突出平面美。網絡文學注重的是一種“快餐”式的閱讀消費方式,所以它們的創作更加平面化,大多數都不會講究蘊意美,突出的是直白化與平面化。傳統文學強調的則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語言中包含的信息極為豐富,需要讀者去慢慢閱讀、細細品味,才能得到文中寓意。進入新世紀以來,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傳統文學的閱讀方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快節奏生活的需求,人們渴求一種平面化的文學形式以得到精神慰藉。網絡文學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產生的,它的語言不求精致,而是用最簡單、最樸實、直白的話語來打動讀者,讓讀者能夠與創作者產生共鳴。但是由于網絡的虛擬性,一些網絡文學作品充滿了色情和暴力,為社會文學發展帶來不好的影響。因此在網絡文學創作中突出平面美的同時也要注重創作質量,直白不等于媚俗和低俗,而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來展現文學之美,給人帶來更多精神安慰。
(3)形式更加豐富。網絡時代創作出的文學作品形式更加豐富,比如年輕人喜歡閱讀的小說和詩歌文學,它們描寫的大多數是一種理想下的形象,描寫方式和表達方式非常豐富。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不同,它不僅能夠運用文字來表達情感,同時也可以通過動畫、聲音等來體現文學意境。比如黑可可創作的長篇小說《晃動的生活》,它就將動畫、聲音、文字等充分結合,讀者在閱讀時不僅能夠聽到與文學作品相對應的音樂背景,還可以在閱讀中閃現精致的圖畫,給讀者帶來視覺上和情感上的沖擊,滿足他們的現代化的閱讀需求,更好的理解文章所描繪的情節。因此在今后的發展中,網絡文學會有更多的空間,能夠滿足更多青年人的閱讀需求,給傳統文學帶來更多的沖擊與挑戰。
(4)消費性超越欣賞性。網絡文學大多數屬于一次性消費品,它們主要是為了解決讀者的閱讀饑餓,所以說網絡文學的消費性超越了它本身的欣賞性。傳統文學一部作品的創作需要幾年甚至十幾年的打磨,而網絡文學往往在幾個月或者一兩年之內就完成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字的作品,這樣的速度令人咋舌,但是其創作質量也就大打折扣,一些作品往往經不起推敲,只能夠滿足人們當時的閱讀需求,一旦網絡文學作品的創作速度下降或者點擊量減少,這部作品的人氣則會降低,最終會不了了之。比如當前一些比較“火”的文學連載作品,大多數讀者的評論留言都與作者的更新速度有關,從這些評論中也可以看出,目前人們對網絡文學作品呈現出一種消費的態度,他們希望作者的寫作速度能夠滿足自己的心理需求,是一種“我花錢找快樂”的典型。
2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挑戰
網絡文學在表現形式、表現手法、語言描述、審美方式及創作方法上與傳統文學存在非常大的出入。該文學在上述基礎上突破,形成了新的文學形式和文學內容,實現了文學的轉變和拓展,對傳統文學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威脅。
(1)表現形式的新穎化。傳統文學主要通過文字、圖片等進行實現,通過上述內容展現文學的內涵及思想,營造文學氛圍。網絡文學可以借助網絡體系,在傳統文學基礎上進行拓展,通過網絡系統中的文字、圖像、聲音、顏色、超鏈接等對文學內容進行展現,實現了文學的多元化和立體化,完成了文學形式和文學內容的創新,是文學發展的一大突破。在該文學形式下,網絡開始成為文學的主要展現途徑,開始與人們的生活接軌,成為了人們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在潛移默化中拉近了文學與生活的關聯。這種文學方式更容易被人們接受和接觸,已經成為新時期人們參與文學活動的主要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文學市場,對傳統文學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
(2)表現手法的藝術性。傳統文學主要通過語言藝術實現文學內容的表現,手法較為單一。網絡文學借助網絡中的各項元素,在傳統文學語言藝術的基礎上融入圖片、視頻、聲音等,形成了多維、多面的表現體系,使文學作品中的內容能夠直觀、生動地展現在人們面前,從根本上降低了文學作品的理解難度,提升了人們對文學作品的了解和認識。上述表現手法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學市場,給傳統文學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沖擊。網絡文學表現的過程中就有非常典型的網絡物質特征,這種文學能夠被計算機語言編譯,惡意借助多媒體語言和圖像語言表達,形式上具有較高的不確定性,實現了文學語言的高級展現及處理。如多媒體語言中就可以借助超文本鏈接對文學中的內容進行穿插,通過超文本鏈接將不同的文學內容組合,形成系統的展現體系;圖像語言中就可以借助圖片表達形式對文學中的特定場景、特定語言等進行展現,形成針對性環境體系。上述表現手法完成了傳統文學表現的革命,已經成為文學的主流表達途徑。
(3)審美方式的個性化。網絡文學的審美方式與傳統文學存在非常明顯的差異。傳統文學主要通過文字展現文學的魅力,其審美方式較為單一。而網絡文學從其表達形式、表達手法等各個方面充分展現文學的特征,形成了較為個性化的審美體系,這種審美不再局限于文字的本身,開始從各方面進行分析和研究,從根本上改善了審美方式,豐富了審美內容。如網絡文學在進行表述的過程中開始借助文字美、圖片美、聲音美等實現美學環境的構建,借助上述網絡元素形成了以多元立體化為核心的美學體系,向人們展示了不同的網絡文學審美特征及審美價值。這種審美方式顛覆了傳統文學中的純文學審美,實現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審美反思,從根本上改善了文學的審美效益和審美質量,給傳統文學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大的沖擊。
(4)創作方法的信息化。創作方法的信息化是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之間的典型差異。傳統文學主要借助傳統工具,如筆、紙等對文學進行創作和記錄,創作時間較長,查找、修正等較為復雜。網絡文學主要借助計算機工具對文學進行創作,通過計算機完成文學寫作,可以非常便捷地進行查找、修正等,從根本上提升了文學創作的速度和效益。與此同時,網絡文學創作的過程中可以借助互聯網系統,在上述網絡信息基礎上形成相應的內容,進行迅速創作,有效地縮短了創作時間,已經成為新時期文學創作的重要形式。2000年以來,我國已經開始運用APPLE微機進行計算機網絡創作,其智能化詩詞創作速度達到30s/首,創作效益非常顯著。而在《文字溫泉》一作品中就利用上述網絡創作方式,對文學內容進行拼接,形成了不同的文學環境,其內容變幻莫測、豐富多彩,避免了傳統文學導致的創作枯燥之感,給人以新奇的感受,大大提升了網絡文學的吸引力。
3總結
綜上所述,網絡文學的出現為傳統文學的發展帶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網絡文學在發展過程中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能夠滿足現代社會人們的“快餐”文化消費需求。同時網絡文學的發展也給人們帶來不同的文學審美觀念,它能夠讓人們更直接、更快速的了解文章所述內容,節約人們寶貴的時間,讓人們在作品中得到精神上的滿足。在今后的發展中,傳統文學應該要積極借鑒網絡文學的優勢,網絡文學也要避免低俗化、媚俗化的現象,努力提高創作質量,最終實現我國文化產業的繁榮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姣華.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挑戰與超越探究[J].作家,2011.6:177-178.
[2]尚靜宏.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秩序重構的可能性[J].文藝理論與批評,2013.3:126-128.
[3]王曉英.論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審美體系的解構[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3.6:119-122.
[4]羅靜雯.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沖擊[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3.2:55-57.
[5]羅靜雯.網絡文學的挑戰——論網絡文學對傳統文學的沖擊[J].宜賓學院學報,2003.2:50-51.
文學論文范文二:中國現代文學語言變革發展影響
摘要:本文首先通過以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簡要概述為切入點,引申出語言變革在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展下的地位,進一步分析困境下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探討語言變革對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
關鍵詞:語言變革;現代文學;文學形式
前言
:語言不僅是人類的交際工具和交流載體,更是人們進行思想傳遞與升華的重要媒介。而文學作為人類歷代思想藝術的結晶體,通過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形式,表達出每個文學作家內心的聲音,并且客觀的反映出了寫作現實。文學的類型有很多,不論是散文、小說、詩歌還是劇本等,都用不同形式的表現手法傳遞出作者的真實情感和心靈深處最想要說出的話。我國的現代文學家認為在現代文學語言中,既包括了加工后的書面語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語,也包括在藝術層面上的文藝作品的語言。在這種理解中,現代文學是順應著民族發展歷史而共同前進的,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對現代我國民族整體構建中發揮著共同語建設的積極意義。語言會隨著時代的發展發生一定程度的改變,那么就會對文學形式的轉變產生影響,語言變革為我國文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扮演著助推者的角色同中國文學一起進步。語言變革為文學實現跨越出改變做出了生命跡象二次重現的關鍵影響,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尋找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啟示。
一、關于中國現代文學發展史的簡述
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個漫長而又曲折的過程,中國現代文學的形成就是中國文學逐漸現代化的整體過程的成果。中文現代文學史的醞釀期在1840年至1898年,該期間段是近代先進的中國人發揚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的高度展現,積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和技術,積極走在探索“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道路上。近代先進的中國人在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積極轉變陳舊的中國傳統思想并努力尋找變革的各種渠道,發揚中國獨立自強和民主富強的主題,體現了主張變革人們的內心渴望獨立自強的愿望,反映出了強烈的反封建主義和反對帝國侵略的思想。在醞釀期中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發展滋生了萌芽,提供了先進的、優良的思想前提。接著是發生期,該階段在1898年到1917年之間。在這段時期中式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的發展歷程,該表了中國有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第一步,也是文學發展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中,語言文字進行了很大程度的變化,文學語言的框架構建也進行了細致的研究與梳理,這對中國文學的現代化、為中國現代文學語言的生成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障,為中國現代文學歷史演進增添了更多的價值與歷史意義。最后是發展期,時間段在1917年至1949年。首先,發展期中的第一部分是在1917年“五四”運動爆發之后到1927年國民大革命失敗的這一期間段;第二部分是1927年之后到1937年我國全面掀起抗日熱潮,抗日戰爭徹底爆發這一期間段;第三部分就是1937年之后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期間段[1]。
二、語言變革成為中國現代文學形勢發展的載體
(一)文學語言發展的豐富性
從中國文學的發展歷程來看,每個時期的文學發展都具有不同的特點和秉性,反映出的社會現實程度亦不盡相同,但是都共同體現出了文學語言的豐富性,都具有不同語言形式的表達方法和寫作手法。在二十世紀初期,我國的語言形式特點多偏向口語化,“五四”運動之后追求白話文形式的文學表達手法,體現的文學性質更加精準,對畫面和人物的描述也更加詳細,體現出很大程度的豐富性。同傳統文學語言表達方式的模糊性對比而言,文學語言的發展多傾向于意義層次鮮明、寓意深厚、象征性突出、功能特征強化等特點,而這些特點都統一的表達出了文學語言發展向豐富性轉變的性質。“五四”運動發生在民族危機沉重、社會危機不斷擴張的大背景下,很多哲學家、藝術家會更加追求西方民主制度的優越性,從而大量的引進外來思潮,帶來了國內的哲學思潮涌動,進而推動了文學論壇發生了藝術思想的更替與轉變。五四新文學的質變早已經蘊藏在文學的量變之中,每個層次的文學發生狀態上的激進都是由于藝術家的內心追求發生了升華,在大背景的轉變之下語言發生了豐富多樣的變革,而語言的變革就使得中國文學發生了質的改變[2]。
(二)人物語言的地方性
在文學發展的過程中會由于地域的不同發生文學作品的語言地方性特征。隨著時代的變遷,中國現代文學中體現出來的“地方性”不僅僅體現在了語言內容上,在文學中的地域文化、地方思想以及風土人情上都有很多地方區域的劃分表現,使得每個文學作品都有自身的個性與本真性。文學語言是文學家進行文學創作的重要工具,是文學作品得到展現的根本載體和構成基礎。隨著“五四”運動之后對白話文的普及,為現代文學使用標準普通話的形式打下了堅實的語言基礎。在普通話文學語言的時代中,在文學中的人物語言更加體現了“地方性”的特征,文學語言更加成為了人物語言的地域性表現。中國現代文學的整體特征表現都是建立在普通話的標準之上的,但是很多具有深厚地域色彩以及人情風俗的人物肢體語言的描寫中還是要依賴對地方語言的運用,這樣通過地方性語言的口語化特點,突出了文學作品中應要表現出來的情感與人物刻畫特征等,都能進一步增強了作品的中心思想表述,升華了文學要義[3]。
(三)五四之后的現代漢語
“五四”運動之后,在新時期的文學發展更加注重對小說的寫作,各個藝術家也更加推崇小說的發表,不論是針對作品中人物語言的描寫還是對社會現實的批判,都是對白話文的語言方式加以發揚。總的來說,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后,從客觀上推動了小說這種文學形式從邊緣化向中心化發展,也更加推動了語言變革的步伐,使白話語言方式得到進一步的普及與推廣。另外,從文學形式的獨特性來思考,小說這種文學形式也具有著自身的文體要求,并且以小說和童話這種文學類型來說,使用白話文的普通話形式與文言文相比,會更加通俗易懂,不論是想象空間還是情感表達都更加豐富直接,也更加感性和具有體驗性。五四運動的爆發使得國內思潮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我國整體思想陣容中注入了新鮮學習,發對舊思想、就道德,追求民主制度,提倡新思想、新道德觀念,這些先進的思想進一步推動了語言變革,是現代漢語產生的助推之手[4]。
三、困境下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雙重構建
(一)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順應
法國的語言學家索緒爾的主要觀點認為,文學語言不僅指的是文學作品中的語言形式,更是一般意義上的正式或非正式的語言。在二十世紀中期,我國的現代文學家認為在現代文學語言中,文學語言包含雙重概念,既包括了加工后的書面語言形式的民族共同語,也包括在藝術層面上的文藝作品的語言。在這種理解中,現代文學是順應著民族發展歷史而共同前進的,二者是緊密聯系的,對現代我國民族整體構建中發揮著共同語建設的積極意義。現代文學發展在民族情感的背景下,涵蓋了豐富的國家大義和民族之情,不論是“美學”、“文學”還是“語言學”,都是民族共同語下的產物,更是中國現代歷史發展和文學書寫進行雙重結構的相互作用。
(二)民族背景下現代文學發展的偏離
在民族發展的背景下,現代文學的演變會由于叛離思想的沖突而發生文學變革的偏離。從文學語言的發展規律來看,民族共同語同文學發展之間會產生于同一性相背離的發展方向,雖然都是語言變革的產物,但是同正面的、積極的、順應大環境發展的思想浪潮來說,是不利于社會發展和更替的。在時代進步的同時,會有順應時代發展的部分,就會有相悖的部分,二者共同作用、交接,促進時代的進一步發展[5]。
四、語言變革對現代文學形式的影響
(一)促使現代文學更加具有人文主義
中國文學現代化的步伐產生于五四運動,五四運動的各個主要人物都受到西方先進思想的啟發,對人文主義的追求程度更加高漲,提倡使用白話文作為寫作語言,摒棄了文言文的寫作手法,從而產生了語言變革。而語言變革的步伐對現代文學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其中強調發揚人的情感以及個性的發散,同時對文學人物的塑造也更加突出個性化趨向。隨著啟蒙思想對我國文學浪潮影響的不斷深入,從各個方面都更加提倡人文主義,進一步促進了新文學題材的創新和設計,極大了發揚了以人文主義藝術為中心的藝術描寫手法。
(二)促進現代文學向唯物主義形式發展
在五四運動的浪潮中,語言變革逐漸深入使得中國現代文學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形式發展,各個主要人物主張的中心思想同過去一代的哲學家相比,從“為了藝術而形成藝術”、“主張內心的追求”發展到了“時代的發展推動了思想的發展”、“把握住社會的前進腳步,發揚唯物主義觀念”。同時,由于受西方思想浪潮的影響較重,現代文學的發展形式雖然對傳統文化較為重視,但是更加講求傳統的突破和轉變,在文學的創作手法上更加提倡新穎和雜感,并從側面進行現實主義的批判和揭露[6]。
(三)促進現代文學手法多樣化
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受語言變革的影響,在寫作形式上更加多樣和多變。總的來說,現代文學的手法在不斷加工的道路上逐漸構建出了屬于中國獨有的現代文學體系,其中語言形式的轉變在以獨特的方式影響著現代普通話語言形式的前進步伐。在現代文學整體框架中,文學手法的形式越來越多樣,其中小說作為現代文學的熱門文學形式發展的最為高漲,還有散文、劇本、論述文、戲劇、詩歌、傳記、寓言等各種類型的文學手法紛紛出現,使得現代文學浪潮洶涌澎湃。那么總結來說,語言變革引起了現代文學的發展,而現代文學的茁壯成長也進一步推動了語言變革的步伐。
五、結論
綜上所述,文學作為人類歷代思想藝術的結晶體,通過以語言文字為工具的形式,表達出每個文學作家內心的聲音,并且客觀的反映出了寫作現實。中國現代文學是在“五四”運動爆發之后興起而出,產生于“五四”運動中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的改革浪潮之中,也正是因為正常語言變革,成就了中國現代文學的蓬勃發展,乃至達到了日新月異的高漲表現。“五四”運動中大量的引進外來思潮,帶來了國內的哲學思潮涌動,進而推動了文學論壇發生了藝術思想的更替與轉變,為中國文學的現代化進程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提供了先進的、優良的思想前提保障。優秀的文學作品是基于文字的運用、時代的背景和個人的思想追求等很多因素綜合作用的成果,而語言變革為文學實現跨越出改變做出了生命跡象二次重現的關鍵影響,為中國現代文學的發展尋找出了更加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的啟示。
參考文獻:
[1]朱曉進,李瑋.語言變革對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發展的深度影響[J].中國社會科學,2015,01:138-160,205.
[2]周棉,李新亮.辛亥革命時期白話文學的興起與發展[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4:37-43.
[3]徐時儀.略論漢語文白的轉型[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2:62-73.
[4]朱曉進,何平.論文學語言的變遷與中國現代文學形式的發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05:120-129.
[5]李瑋.從“詩文合一”到“詩文劃界”———論文學革命發生后新詩語言調整與文體發展的互動[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5:130-136.
[6]泓峻.現代漢語與現代文學關系的復雜性及現代文學觀念在其中的作用[J]
文學論文寫作范文相關文章:
1.文學論文綜述范文
2.有關文學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