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城市規劃設計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
論文摘要:探討了城市規劃設計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關系,結合工作經驗探討了通過科學的城市規劃來實現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與現代城市建設的有機融合,并提出了具體措施.關鍵詞城市規劃設計;歷史文化遺產;古建筑保護
具有2300多年歷史的古城保定,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家優秀旅游城市和對外開放城市,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光榮的革命傳統.是河北省第一文物大市,直隸總督署,是我國現存的唯一一座最完整的清代省級衙署.眾多的文化遺跡和文物古跡,是保定的寶貴財富,更是建設保定不可替代的寶貴資源.
眾所周知,歷史文化是長時間沉淀產生的,是一個地區傳統特色的積累與表現,它既帶有某一歷史階段的時代烙印,又融合了多個歷史階段的修正與積累,具有豐富、珍貴的科學文化價值和教育美學價值.城市歷史遺留下的建筑空間環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載體,它們凝固與濃縮了當時的文化,并以物質的形態進行展示,是城市傳統與特色的繼承.從不同時期的建筑空間環境的變化可以找尋到城市歷史演變的軌跡,從而了解一個城市的發展變化.
我國現在已進入城市化發展的高速階段,1990年我國城市化率為28%,至2005年已快速上升為43%,而據權威預測,未來幾年我國城市化水平還將以平均每年1.5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城市化是我國當前發展主要趨勢所向,也是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資源稀缺性問題的突出,舊城改造及其規劃設計開始成為各級政府管理部門的關注焦點,而隨之所出現的歷史文化保護問題也成了舊城改造中備受爭議的問題.
1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要素和原則
1.1保護要素
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首要條件是要保存有相當數量具備歷史文化價值的建筑物(建筑群)、構筑物或工程遺址,并被分別認定為一定等級的文物保護單位.文物管理部門按“搶險第一、保護為主”的方針和“修舊如舊”的原則,對古建筑進行保護和維修,這是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第一要素.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護”,主要是指歷史街區、歷史村鎮這一較大地域范圍內原有建筑及其歷史環境的外觀保護.這個地段的多數建筑物應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來修復,但建筑物的內容可以更新,可以改變用途,以適應社會的發展.城市演變至今已邁入21世紀,幾乎不可能對歷史文化漫長的古城實施整體原貌保護,因而遴選少數有代表性的歷史街區就顯得十分必要而且比較容易實施.
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第三要素是“風貌保護”,一般是指在特別重要的文物建筑周邊地段或城市的“景觀走廊”中,對新建工程實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風格協調.對于國家明令實施古城風貌全面保護的少數歷史文化漫長的城市,風貌保護的范圍則擴大到整個古城,包括街市、河網、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適度體現等等.這種保護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在傳統與現代的兩類建筑形象之間尋求一種過渡,使本已寥寥無幾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沒在現代建筑的夾縫中.
1.2保護原則
首先要落實名城保護的具體內容.如歷史街區、自然風景區、重點文物、風貌控制區、文化景觀敏感區等都要進行規劃控制并落實實際保護措施.對于具有獨特的城市景觀特色的歷史文化遺存,要提出全面系統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時還要注意古城天際線與新區的風貌相協調,強調歷史文化名城整體保護.
第二,要建立完善的保護體系.要在整個城市范圍內,明確確定歷史文化保護區域范圍、城市總體布局、古城整體保護方案、歷史街區或歷史保護區、文物古跡的分布以及其周圍環境的保護及整治.
第三,協調名城保護與城市建設、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城市是一個活著的文化遺產,我們應讓它活得更加和諧,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同時又不傷害原來的脈絡和空間肌理構成.其重點就在于古城內部旅游產業的選擇與協同發展模式,處理好名城保護與舊城改造、環境整治綠化與名城文脈復興的關系.
2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設計策略
2.1科學規劃
從科學的規劃出發,在保護中尋求發展.規劃是從全局出發,對整體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從空間上和時間上對整體的協調,達到和諧發展.舊城改造由于其內容的復雜性、涉及對象的多樣性、目的的綜合性,一個全局性的綜合性的規劃顯得更為必要.要想協調好城市改造與歷史文化保護間的關系,合理解決拆與留的矛盾,一個具體詳細的舊城改造規劃必不可少.
以城市規劃為主要依據.城市規劃是建設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據,是對城市空間布局和各項建設的綜合部署與具體安排,是對于一定時期城市發展的總體規劃.舊城改造作為城市建設的一部分必須符合城市規劃的目標,以城市規劃作為建設的主要依據,根據城市定位與發展目標,結合歷史、現狀與未來發展,確定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內容.規劃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都是歷史的積累,智慧的結晶.但城市建設是一個連續相繼的過程,有時可能是斷斷續續的,城市規劃很難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因此,在城市規劃時要留有可持續發展的空間,不要大拆大遷,要給后人留下余地.對于直隸總督署所在的裕華路,規劃時要充分利用舊城的現有設施,考慮舊城原有建筑風格和傳統.完全保護直隸總督署現狀,改造周邊環境,保護其所涵含的歷史文化片斷,使其成為街區的標志性建筑,突出傳統街道的藝術魅力.
2.2合理城市設計
舊城改造是為了使原來的城市能夠更好的發揮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夠工作、生活在一個舒適、安全、美觀的環境當中,所以城市的設計以及城市的再建設是舊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這種新的城市設計和再建設也要根據所設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來進行.
對于在已保護的古建筑周圍進行的城市建設,應在總體設計上與古建筑盡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體感、協調感,處理好現代化和歷史性的關系,不至于出現一個城市,兩種文化的現象,這會使城市出現分裂感.如在進行古建筑周圍建設時,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結構、高度體量上應與古建筑相照應,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現一片古樸的古建筑群孤獨的陷入大片的后現代主義建筑中.這種格格不入將會埋沒了具有城市標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樣帶給別人一種極度的不協調感.這樣的城市設計將會是一個失敗的作品.
2.3開辟新區、保舊城
中國城市大多具有較高的密集度和緊湊度.所有的歷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過度重疊的城區,而這種多功能重疊對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非常不利,必須對它進行硫導.從功能上看,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過開辟新區來保護舊城,引導城市創造可持續發展的空間形態.在中國每年大約有1500萬的農民移居到城市,這相當于每年中國都要創造一個像紐約那么大的大都市來容納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個城市都要考慮到自己的發展空間和妥善保護老城.我國作為一個高緊湊度的歷史文化名城眾多的國家,如果沒有良好的思路、正確的定位、準確的時機把握來進行新城開發,就很難保護好歷史文化遺產和城市特色風貌.
對于保定來講,應重點向北、向西發展,建設新市區,保護好老中心街區和古建筑,促進旅游業和經濟的快速發展,把保定建設成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現代化風景旅游城市.
3結束語
歷史文化的保護作為城市設計的重要內容,它對于城市文化的認同與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歷史文化是城市的資源,它對城市形態的發展具有非常大的意義,如果將保存維護的概念擴大到歷史資源的保護和利用,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