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視野中人的和諧發展論文
分析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視野中人的和諧發展論文
我國目前處于社會主義轉型期,即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的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帶來的好處,是人們有目共睹的,其帶來的弊端,也是顯而易見的。一方面,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和個人化特征,使人們往往限于追求個人的利益得失,且偏重物質利益,輕精神追求,導致人的發展上的物化狀態,限制了人的自由、全面的發展;另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所具有的市場分工要求彼此交換來滿足相互利益的本性,又強化了人的個體能力的單向度發展。目前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力取得的巨大進步,一定程度上是建立在個人的片面發展基礎之上的。不揚棄片面性就不可能達到人的全面發展。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分析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視野中人的和諧發展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分析馬克思主義“現實的個人”視野中人的和諧發展全文如下:
摘要:關于人的問題始終是人類社會不停研究的一個大課題。人類的發展經過了幾千年的歷史,社會中一切事物的發展都以人的發展為前提。經歷了漫長的社會積累,人類的發展從古代社會走到現代社會,但隨之而來的是人類發展的矛盾問題,其中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矛盾、人與社會之間的矛盾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能夠實現這三方面的和諧發展,是人類在社會中繼續發展下去的前提。
隨著人類的逐漸發展,社會的不斷進步,發展的矛盾也隨之顯露出來。馬克思對人類的發展有一個較早的觀點,即人類社會經歷了原始社會階段、資本主義階段,再到共產主義階段,是一個由自由到被束縛又到自由的發展階段。然而這其中并沒有包括社會主義階段,恰恰我們的國家也正處于這一社會階段。如果說發展需要有理論基礎,那么當前我國的發展狀況就需要自己來發現和創造理論基礎,發現和創造并不等于完全零基礎,是要吸取前人的先進經驗。根據社會發展的現狀,不斷去改進、完善馬克思的理論依據,并創造出符合我們國家發展道路的一套理論依據。
一、馬克思主義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
“現實的個人”理論是馬克思提出的唯物史觀理論的依據和基礎,這體現出馬克思對人的發展的思想深刻并豐富,他始終以人的發展為前提,來探討社會現實的問題。“現實的個人”強調的是人與現實的關系,與社會自然界的關系,想要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首先要實現個人與現實社會的和諧發展,與周圍現實存在的環境的和諧發展。因此,馬克思關于“現實的個人”理論有其豐富性和深刻性,同時在探討人的和諧發展問題中,馬克思的理論是很好的研究視野。
研究人的和諧發展這一課題,有利于解決當前社會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矛盾,有利于實現人的全方面發展,有利于構建和諧的社會環境,因此馬克思關于“現實的個人”理論,有利于探究人與社會、自然甚至現實的關系,對其實現人的和諧發展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二、關于人類和諧發展的歷史考證
我國古代的社會發展以人為主,重視人的道德培養,形成文人輩出的古代社會。其中包括思想家、政治家以及教育家等等。由于古代社會的封建制度制約人的發展,導致其文人思想家更加崇尚人的個性發展,也同樣提出了造福萬代的和諧發展思想,例如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強調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過“美德乃是和諧”,“靈魂是一種和諧”等理念,即強調和諧的重要性。
由此可見,無論是西方還是東方,從古至今都對和諧有著不懈的追求。雖然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有過不和諧的事件發生,但總體的發展趨勢還是以和諧為主,但插曲的教訓就要求我們要吸取歷史的教訓,避免重蹈覆轍,將人的和諧發展進行完善,使其一直發展下去。
三、關于和諧發展的真正含義
(一)人的內涵
在馬克思的觀點中,人是指“現實的個人”,并不是抽象的、孤立的個體,而是在現實社會中從事具體活動、物質生產的人,是在一定的物質條件下卻不被限制的人。因此,探討人的發展問題一定要將其放在現實社會中去,與具體的、歷史的社會進行比較衡量。關于人的本質問題,馬克思也提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同樣的,無論是人的含義還是人的本質,都離不開“現實”這兩個字,也就是說人的發展形態,都體現在現實的社會關系中。由此可見,人的發展離不開現實社會,人的本質即人的社會關系。
(二)和諧的內涵
和諧是一種事物與事物之間,事物本身內部之間以及事物與周圍環境之間的一種發展狀態,是發展達到最佳狀態的最好體現。這種狀態能使事物長期穩定的發展下去,并得到周圍環境以及周圍事物的支持。體現在人身上,同樣是這樣,當人與人、社會、環境之間達到和諧發展,則會體現出社會的協調性、一致性,人類社會就會得到長期穩定的更好的發展,也會得到來自周圍環境的保護與支持。
(三)發展的內涵
發展是一個過程,是一個延時間順序性持續發生的動態變化過程,同時發展也是一個社會的運轉流程概念。而社會離不開人,有人的發展才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因此,社會的發展就是人的發展,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發展,由此可見,社會的發展與人的發展是互為前提的。
這樣,人的和諧發展總體來說就是在現實中的人在影響其各方面發展狀態和關系的條件下實現一種組合的優化以及協調的發展狀態,這種發展狀態包括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
四、從“現實的個人”出發來看人的和諧發展
(一)從自然屬性來看
從“現實的個人”這一理論觀點來看,它與人的和諧發展是具有一致性的,因此其自然屬性決定了它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從古至今,人類的生存發展就離不開自然,它存在的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具有自然屬性,而人又是現實存在的,也就是說人依賴于自然的生存發展。人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有生命的動態的自然存在物,人的生存發展是依靠實踐活動的探索去主動積極地適應自然并且改造自然。也正是因為人對自然的探索與改造,才與自然產生了密不可分的關系。但過度的改造自然并不是好事,自然有其自身的發展的規律,人類應該在遵循其規律的前提下進行探索,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二)從社會屬性來看
在自然界的生存發展前提下,人開始創造屬于自己的國家,自己的領土,形成了各種生產活動,即社會。人是生存在社會上的人,社會是由人的群體構成的,只有人與人互相交流、彼此合作才能使其成為社會,因此,“現實的個人”理論的社會屬性強調的是人不僅與人和諧發展,還要與社會和諧發展。馬克思對人的本質下的定義為“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代表著人不僅僅是自然的一部分,更是社會關系的產物,只有在社會中,人才能脫離原本自然賦予的野獸的本質,才能具有生存的意義。因此,人的和諧發展離不開社會的和諧發展。
(三)從精神屬性來看
人的和諧發展除了與人、與社會、與自然的關系以外,還有人自身內部的和諧發展。就其內部而言,是要求其內在達到最充分、最全面、最自由的發展,其中包括智力、體力、思維能力等等。因此人的自身的和諧發展需要其從精神屬性上出發來不斷提升自身的本質力量。
五、結語:
由上述分析得出,“現實的個人”理論思想為人的和諧發展提供了理論依據。其要求人應與自然和諧相處,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尤其是環境污染以及生態失衡的問題,這些現象提醒人們應正確認識自然規律并重新審視自然與人的關系,以便更好地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