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學科論文 > 思修論文 >

    論文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作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也是一個文化自覺的過程。從文化自覺的角度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文化融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礎,文化整合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途徑,文化提升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當前,需要以文化自覺為基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實踐性;以文化自覺為途徑,增強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性;以文化自覺為方法,提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性。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打擊精心準備的:論文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論文化自覺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推進全文如下:

      摘 要:從文化角度來說,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機結合,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馬克思主義文化世界;從過程來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際上是中國共產黨積極推進文化自覺的過程。90年來中國共產黨在推進文化自覺的進程中,先后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兩大理論成果。文化自覺對于我們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啟示和方法論意義。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在我國,“文化自覺”由費孝通先生首次提出。他認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既定文化環境中的人對其文化的‘自知之明’,也即對文化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發展趨勢的了解,以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1]我們認為,文化自覺主要指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在文化上的覺悟和覺醒,包括對文化在歷史進步中地位作用的深刻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把握,對發展文化歷史責任的主動擔當。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文化自覺的政黨,自她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民族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不管是革命戰爭年代還是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新時期,每逢歷史發展的重要關頭,中國共產黨人總能緊密結合時代實際,主動推進文化自覺,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中國共產黨人推進文化自覺的必然結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就是一部中國共產黨人不斷推進文化自覺的歷史。

      一、革命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文化自覺促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一個理論成果的形成

      中國近代史是一部中西文化碰撞、交流、沖突、選擇和整合的歷史,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也沖擊了持續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傳統文化。面對民族危機,近代中國各個階級、階層的精英分子都在尋求救國救民的出路。然而無論是立足器物效仿的“中體西用”主張,還是立足制度改良的“儒表西里”主張,都無法改變封建王朝和中國封建傳統文化走向沒落的歷史悲劇。“隨著體制內器物、制度改良先后失敗,專制王朝賴以存在的社會基礎全面碎片化,其主導意識形態――以儒學為代表的傳統文化無可挽回地走向終結。”[2]在當時的中國,形形色色的文化主張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有的人提倡全盤西化,有的人主張儒學復興。隨著“十月革命”的爆發和“五四運動”的興起,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由于其世界觀和價值觀符合中國人對于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價值訴求,從而被先進知識分子選擇,從此,在馬克思主義的整合下,中國傳統文化的轉型才找到了正確的方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通過文化上的自覺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開始了將“一個被舊文化統治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為一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3]663的偉大征程。

      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過程中,既受到了來自外部封建文化的反對,又受到來自黨內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束縛,因此打破封建文化勢力的反對、破除黨內教條主義、經驗主義的束縛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進文化自覺的主要內容,毛澤東在1938年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此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自覺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發展,一系列馬克思主義著作相繼問世,從《反對本本主義》、《矛盾論》、《實踐論》的撰寫到《改造我們的學習》、《新民主主義論》和《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文章的發表,奠定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哲學基礎,確立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同時,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觀,即建立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對此,毛澤東指出:“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一切這些的目的,在于建設一個中華民族的新社會和新國家。在這個新社會和新國家中,不但有新政治、新經濟,而且有新文化。”[3]663 1942年5月,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又提出:“文藝要為人民服務,首先為工農兵服務”的核心思想。這為共產黨人文化的發展指明了正確方向,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建設的任務擺在共產黨人的面前,任務上的變化要求文化覺悟上的推進。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高潮的到來,不可避免地將要出現一個文化建設的高潮。中國人被人認為不文明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我們將以一個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現于世界。”[4]毛澤東根據主要矛盾的變化,提出了正確處理各種關系和人民內部矛盾,相繼發表了《論十大關系》和《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提出社會主義文化要為工農兵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根本方向,在科學文化工作中要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指出用行政的方法對于科學和文藝實行專斷是錯誤的,要批判封建主義和資本主義文化,吸收我國過去的和外國的有益的文化知識。從提出新民主主義文化到建設社會主義文化,這個過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了毛澤東思想的發展。

      總之,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于中國具體實踐,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文化自覺為動力,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大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

      二、改革開放以來的文化自覺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第二次歷史性飛躍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第二代、第三代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的新一屆黨中央始終高舉文化自覺的大旗,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道路,并在文化自覺中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毋容諱言,在十年““””中,我們一方面對西方思想文化關上了大門,另一方面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再加上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理解,使得社會主義建設和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漸失文化根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文化建設。首先,在文化思想領域進行了撥亂反正,開展了真理標準大討論,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再次喚醒了中國人民的文化自覺意識。其次,鄧小平強調要尊重文化自身發展的規律,不能再簡單地讓“文藝服從于政治”,改變了長期以來文藝從屬于政治、服務于政治的教條,確立了文藝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二為”方向。再次,鄧小平創造性地提出了以精神文明建設為核心內容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

      鄧小平在1979年指出:“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他還強調:“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忽視了發展生產力,所以現在我們要特別注意建設物質文明。與此同時,還要建設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1986年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從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角度比較系統地回答了關于文化建設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標志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的初步形成。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所提出的一系列關于文化建設的思想極大地豐富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進一步發展,形成了鄧小平理論,奠定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基礎。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國際形勢風云突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遭受嚴重挫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與此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暴露出新的危機,如道德失衡、價值困惑與信仰危機等等。國際國內形勢的變化,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出了新的文化要求,文化建設面臨著新的挑戰和機遇。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領導集體,立足時代潮頭、結合時代需要,在繼承和豐富毛澤東、鄧小平文化建設思想的同時,還不斷推動社會主義文化自覺。

      首先,進一步論述了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1996年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進行專題研究,并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決議論述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地位、指導思想和奮斗目標。

      其次,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理論。1997年黨的十五大全面論述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綱領。指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化的社會主義文化。”

      再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文化使命,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另外,我們黨和國家還提出了“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和“以德治國”的重要治國方略。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共領導集體以高度的文化自覺推動了馬克思文化理論的發展,也推動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又一次發展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新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世界文化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民族文化紛紛走出國門,融入世界,可文化霸權主義也同樣活躍在世界舞臺,嚴重威脅著發展中國家的發展。

      另一方面,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中國社會進入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變革時期,人們的思想觀念和文化素質與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相比顯得相對滯后,在這種形勢下,文化自覺與再一次轉型對于中國的發展和現代化建設尤為重要。“過去一個多世紀中國現代化進程中人們一次又一次提起的傳統文化轉型的任務又一次提到了現實的日程上。”[5] 2002年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的新一屆黨中央繼續堅定不移地推動文化自覺之路,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地位。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科學發展觀”,確立了“以人為本”發展理念,指出要“提高人們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加強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進一步提出了“加強文化建設,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要求和“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

      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了“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基本要求,進一步確立和鞏固了文化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格局中的戰略定位,進一步確立和強化了我們黨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的責任擔當,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總目標。2011年10月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文化自覺提升到了一個歷史的高度,也標志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最新發展。這還表明以胡錦濤為的新一屆黨中央立足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斷推動文化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并積極促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誕生新的成果。

      三、文化自覺對于當代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論意義

      90年來,中國共產黨文化自覺的軌跡揭示了文化自覺與黨的理論創新之間密不可分的聯系。文化自覺對于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深刻的啟示,對于我們當代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其一,文化自覺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引領發展方向。

      理論的創新和發展來源于人的思想觀念的進步,而人的思想觀念的進步最終來自于文化上的覺醒和覺悟。文化自覺對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起著引領方向作用:

      一方面,從文化層面來看,文化自覺包含著對文化性質地位的認識、對文化發展規律的把握以及對文化的使命責任的理解,文化自覺作為一種科學的理性認識具有指導社會進步和理論發展的前瞻性。正如胡錦濤指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思想精神上的旗幟。”這一句話深刻指出了先進文化對于馬克思主義政黨建設以及黨的理論創新的重要引領作用,文化引領時代風氣之先,先進文化必然會發揮“旗幟性”的作用引領著馬克思主義政黨理論上的進步。

      另一方面,就建黨90年我們黨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創新的歷史進程而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每一次正確發展,都得益于我們黨在各個歷史時期的高度文化自覺的引領。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沖破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束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從而引領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飛躍。改革開放新時期,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以及“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不斷做出新的理論概括和回答,表現出高度的文化自覺,也引領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果,先后創立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三大理論新成果,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充分體現了文化自覺的引領作用。

      其二,文化自覺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夯實文化基礎。

      第一,文化自覺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準備了文化上的“成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和正確發展需要立足于中國傳統民族文化之上。西方解釋學家伽達默爾說:“我們的種種成見,構成了我們的存在。……我們存在的歷史性需要種種成見為我們的全部經驗能力指定最初的方向。成見乃是我們向世界敞開的先人之見。它們簡直就是我們借以經驗某些事物的條件――憑借它們,我們所遭遇的才向我們訴說某種東西。”[6]立足中國具體實際對馬克思主義進行解讀需要文化上的“成見”,“成見”是由傳統構成,而傳統包括合理的和不合理的兩個部分,我們說的文化自覺就是對于不合理傳統的剔除和對合理傳統的繼承,就是“懂得發揚優勢、克服弱點”。以種種文化“成見”為基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才得以可能。

      第二,文化自覺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奠定了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馬克思主義本質上是一種先進文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文化的先進性一方面源于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另一方面更源于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所提供的養分,良好的文化環境和氛圍的形成依賴于人們對于文化的高度重視和文化發展規律的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這種先進文化在中國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良好文化環境的熏陶和烘托,而這一切最終離不開中國共產黨和人民群眾的文化自覺。

      第三,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實現依賴于人們的文化自覺。“理論創新每推進一步,理論武裝就要跟進一步。”馬克思主義大眾化構成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內容,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向前發展,二者有著內在的統一性,即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完成既需要理論傳播者的努力推動,也需要理論受眾具備一定的文化自覺。一方面,文化自覺能幫助理論受眾形成良好文化素質,這是接受理論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文化自覺能提高理論受眾對于先進理論的科學認知能力,在心理上主動親近馬克思主義,在思想上主動接受馬克思主義,從而有利于馬克思主義大眾化的完成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深入推進。

      其三,文化自覺為當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動力來源。恩格斯指出:“文化上的每一進步,都是邁向自由的一步。”文化自覺可以讓人們啟蒙心智、認識社會、獲取知識,意味著文化上的進步、思想上的自由,必將為我們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動力來源和方法支持。

      第一,文化融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動力基礎。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初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就是以馬克思主義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為基礎的,兩種文化的融合為馬克思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上的動力基礎。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深入發展的今天,推動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增強馬克思主義生命力更離不開文化上的融合,開放包容、博采眾長、吸收借鑒外來優秀文化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有的態度。

      第二,文化整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動力機制。所謂文化整合就是在容納多種文化因素的基礎上確立共同的思想信仰和價值觀念,以形成一個有序的、完整的文化體系。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是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簡單地結合,而是用馬克思主義來整合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美國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露絲・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中提出,每種文化現象中都有一種主導文化,然后依照這種主導文化選擇并強化某些文化元素,同時排除或抑制其他元素;在歷史的過程中,這些主要的文化元素便逐漸制度化,從而或多或少地獲得了整合[8]。文化自覺的過程中,文化整合發揮融合著眾多文化,確立主流文化、推進文化轉型的重要作用,費孝通先生認為,中華民族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也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容納、吸收并整合不同少數民族文化的多元一體格局,正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不斷整合才推動著中華文化兩千多年以來生生不息的發展和傳承。同樣,當代中國的文化整合一樣會推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不斷發展,實現馬克思中國化的不斷飛躍。

      參考文獻:

      [1] 費孝通.中華文化在新世紀面臨的挑戰[J].炎黃春秋,1999(3): 2.

      [2] 肖冬松.用之可以尊中國――談談人民軍隊充滿朝氣的軍事文化[N].光明日報,2011-8-12:13.

      [3]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 毛澤東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45.

      [5] 衣俊卿.文化哲學――理論理性和實踐理性交匯處的文化批判[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83.

      [6] 伽達默爾.美的現實性[M].北京:三聯書店,1991:170.

      [7]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20.

      [8] 宋一.思想變化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問題分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09(1):80.

    相關文章

    1.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文化認同的幾點看法論文

    2.高三政治上冊期末復習試題(答案)

    3.試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些思考

    4.淺論中國文化現代化的研究路徑

    5.2016高中政治一輪復習試題

    6.論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構原則

    461688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色吊丝中文字幕| 日本免费网站观看| 日韩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综合| 久草视频在线免费| 黑人xxxx日本| 激情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av中文| 免费A级毛片AV无码| linmm视频在线观看| 狠狠躁天天躁无码中文字幕| 奇米综合四色77777久久| 免费看美女隐私全部|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躁2022| 高清一级毛片免免费看| 日本人成18在线播放| 四虎8848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男生肌肌捅女生肌肌视频| 外国女性用一对父子精液生子引争议| 交换同学会hd中字| 884aa四虎在线| 男女爽爽无遮拦午夜视频| 成年网在线观看免费观看网址|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一区二区三区欧美在线| 美女大量吞精在线观看456| 日本高清二区视频久二区| 国产freesexvideos性中国| 一本大道香蕉大无线视频| 狂野猛交xxxx吃奶| 国产精品毛片完整版视频|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www成人在线观看|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区| 国产又粗又长又更又猛的视频 | 宅男噜噜噜66| 色偷偷女男人的天堂亚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