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與解決措施
下面是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與解決措施,希望你們喜歡。
摘 要: 全面小康社會即將實現, 給大學生提供了更多個性化發展機會。由于現行的教育體制還不完善, 教師對教育規律把握得也不夠精準, 加之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 致使當代大學生中存在一些道德問題。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校園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文章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現狀, 并對當代大學生中存在的道德問題的解決途徑和對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大學生; 思想道德; 原因分析; 對策;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夢是我們的, 更是你們青年一代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終將在廣大青年的接力奮斗中變為現實。”大學生是寶貴的人才資源, 民族的希望、祖國的未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不僅關系到個人的成長, 而且關系到國家的發展, 所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要和緊迫, 了解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同樣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015年, 全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發展研究中心開展了相關調查。調查表明, 當前高校學生思想主流積極向上, 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能力, 高度認同黨的路線、方針、政策, 對國家的未來充滿信心。他們思維方式更加成熟、理性, 能夠擔當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任。
但是個別大學生違背道德事件時有發生, 影響了學校及社會的和諧穩定, 如何解決這類問題, 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關鍵所在。
一、當代大學生思想道德現狀
(一) 積極方面
調查顯示, 高校學生擁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 對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的工作紛紛點贊, 中央領導集體“實干、親民、務實、廉潔”的形象深入人心。五年來, 我國取得了巨大成就, 大學生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認同度有了極大的提高, 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實現中國夢的不二之路。特別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朱日和閱兵、海軍南海軍演和臺灣海峽實彈演習等, 更讓大學生引以自豪, 愛國已成為大學生最深厚的情感, 他們更加關心國家發展, 關注社會熱點問題, 思想趨于成熟, 思考問題更為客觀。
道德評價不斷進步。進入互聯網+時代, 大學生的信息量愈加豐富, 思想前衛程度超過了以往任何時代。社會的發展, 改變了人民生產、生活方式, 大學生道德評價的范圍也迅速拓展, 腐敗問題、就業問題、國際關系、生態環保等問題都成為道德評價對象, 雖然每個人的評判角度不同, 但評價結果都充滿了正能量, 反映了大學生的道德觀念日漸成熟。
傳統道德意識回歸、崇尚理想人格。近年來, 西方的節日、生活方式等曾一度充斥大學校園, 影響了傳統的審美標準, 但是瘋狂過后, 大學生感受到的不是輕松與快慰, 而是靈魂的浮躁, 甚至是道德的缺失, 思想處于茫然混沌中。他們在揚棄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傳統文化, 認為誠實守信、真誠待人的傳統美德不能丟, 雷鋒精神依然是寶貴的道德品質, 通過內修達到外治才是成才之路, 貢獻社會是人生意義所在, 思想道德綜合素質日漸提高。
渴望被尊重理解, 參與意識增強。大學生個性強, 敢于發表獨立見解, 關注政府對突發事件的處理方法, 以及對待媒體和公民的態度, 表現出了他們的公民意識。政治體制改革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意識, 他們對中國夢的實現充滿信心, 密切聯系社會, 渴望平等交流、溝通、相互理解和尊重, 這必將對社會進步起著推動作用。
(二) 消極變化
道德認知與行為不和諧, 重智能輕修身。雖然大學生能夠心系國家發展, 但是仍有少數學生道德認知與行為不匹配, 表現為時代感強, 責任意識弱;認同感強, 踐行能力弱;參與意識強, 辨別能力弱;主體意識強, 集體意識弱;個性特征強, 承受能力弱等等。
常立志不能立長志, 甚至無理想。當代大學生熱衷于考研、考證, 但是部分學生的考試動機把實現經濟富有、生活安逸、地位顯赫放在首位, 過分關注眼前利益, 忽視遠大理想和目標, 重實惠、求實用, 社會責任感淡漠, 個別學生為了入黨、當干部、評優秀請客送禮, 對己有利的事竭盡全力, 至于手段是否道德并不在乎。
二、大學生道德問題產生的原因
由于經濟的高速發展, 出現了的貧富差距過大等問題, 奉獻、利他的社會倫理受到等價交換、自由競爭價值觀念的沖擊, 使大學生產生困惑。部分學生在追求自我價值實現的同時, 不能把自我發展同社會需要聯系在一起, 雖然有了物質生活的改善卻丟失了精神家園。一些具有道德示范作用的公務員、公眾人物的不良表現, 遠大于課堂的說教, 傳統文化中的“修、齊、治、平”“以吏為師”的觀念還深藏在人們心中, 仍然影響著大學生道德觀念的形成, 這些狀況也使想方設法向我們滲透西方價值觀的有可乘之機。
現行的教育體制在傳授知識的同時, 忽視了對學生的德育教育, 育人為本、德育為先的原則沒有得到真正體現。思政課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滯后, 使學生的理想過于抽象, 難以實施。部分教師不懂教學規律, 要求學生死記硬背道德原則, 教學效果用考試的分數來衡量, 導致學生分數合格道德行為卻有缺陷。
教師的道德示范降低。部分教師專業知識豐富而人文素養缺乏, 缺少職業操守:愛心不足, 規避責任, 自由散漫, 漠視規范, 重才輕德, 認知模糊, 教育學、心理學知識欠缺等, 在他們身上“行不言之教”已成一句空話, 致使學生身邊道德榜樣缺失。
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修養的提高遠未跟上經濟發展的速度, 部分家庭的錢財取之無道, 用之無德, 傳統的家庭觀念淡漠;有些家庭道德喪于貧困, 為了一己私利行賄受賄, 弄虛作假等, 如果學生從小耳濡目染, 良好道德的形成也就無從談起。
三、解決大學生道德問題的對策
1.完善德育體系。高校應建立以愛國主義為核心, 包括愛國、正直勇敢、盡責誠信、熱情善良、團結友愛、守法合作等內容的道德教育體系, 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使學生成為熱愛真理與正義, 富有責任感與進取心、自主精神與創造力, 具有道德判斷力、道德心靈豐富和道德實踐能力強的社會主義公民。
2.大力宣傳并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切實落實黨的十九大以來的會議精神, 鏟除腐敗, 陽光施政, 建設崇德榮耀有利, 悖德可恥受損的社會環境, 加強黨員教育, 讓黨的先進性體現在道德倫理上, 倡導以德為先的用人原則, 確立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正確導向。
3.注重校園文化建設。高校的硬件設施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但是軟件建設有自己的發展規律, 教育理念發展創新、管理風格確立、紀律規則的制定遵守、學習研究風氣養成、教師榜樣樹立、創新意識的培養, 人際交往的和諧等都是高校競爭力的核心, 應常抓不懈。要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 例如在情景活動中, 通過營造民主、平等、寬松、和諧的氛圍, 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 以求得實效。
4.加強師德建設。高校教師要加強師德師風建設, 補充德育教育相關知識, 學習德育心理學, 提升自身修養, 用思想的前沿性、語言的哲理性、認識問題的深刻性來影響學生, 言傳身教。更要以人格魅力行不言之教。
5.德育教育與時俱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高校思想工作關系高校培養什么樣的人, 如何培養人, 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 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 把思想政治工作貫徹教育教學全過程, 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始終是教育的最高目標, 實現這一目標應從公民教育入手, 循序漸進。“耳目留意窗外事, 引入課堂做評說”, 真正幫助大學生提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下道德辨析能力。
6.建設“大思政”格局。發揮各學科對思想道德教育的“滲透作用”, 挖掘各學科中內含的道德因素, 讓學生從歷史、社會和倫理學的角度進行學習和研究, 掌握專業領域涉及的社會和經濟問題, 要面對的倫理和道德問題, 將職業道德教育貫穿于專業知識傳授中。
7.提升家庭教育環境。家長要勇于拼搏、積極進取, 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場堅定, 愛憎分明;樹立樂觀、自信、開朗、友愛、合作、好學的形象, 嚴格要求子女, 培養正確的成才觀。
2013年5月4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題為“實現中國夢、青春勇擔當”的主題團日活動中強調, “廣大青年一定要錘煉高尚品格”。習近平總書記對“中國夢”的闡釋為大學生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明確了內容, 提出了方法和路徑, 對促進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 推進大學生道德教育的有效開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呈現出許多新特點, 要求我們思想政治工作者對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模式做出前瞻性的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新聞辦.權威調查告訴你:2015年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是啥樣[N].微言教育, 2015.
[2]陳會昌.《德育憂思》——轉型期學生個性心理研究[M].華文出版社, 1999.
注釋:
12018.7~8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
思修論文相關文章:
大學生思想道德問題與解決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