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思修課程論文范文(2)
大一思修課程論文范文
大一思修課程論文范文篇二
《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
【摘要】怎樣引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實現文化強國,文章提出了“五個結合”的路徑,即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內強素質和外樹形象相結合;繼承和創新相結合。這“五個結合”是從全國的文化發展大勢所總結提煉出的理論觀點,在實踐中也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社會思潮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五個結合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任務,強調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必須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專題研究文化的發展和繁榮問題,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這次全會,黨中央在總結十六大以來的文化成就、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方向,把文化強國作為國家戰略提出,標志著我黨對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問題有了明晰而深刻的認識,標志著我黨對文化認識上升到了新的高度,標志著我國的文化建設將進入一個新的時代。學習好、理解好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對我們更好地從事文化理論研究、教學和實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如何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路徑?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看,應做到“五個結合”。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結合
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先導。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強國的兩翼,缺一不可。在物質文明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精神文明顯得尤其重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可動搖,但我們常常會以犧牲精神文明為代價來換取物質利益。經濟這個中心是需要文化做靈魂的,沒有文化支撐的經濟,可以繁榮一時,不能繁榮長久,這是被歷史和現實反復證明了的真理。所以,鄧小平同志生前反復強調,“兩個文明都要抓,兩手都要硬”。一個硬一個軟是會出問題的。進入新世紀十多年,人們越來越感到,兩個文明的發展是不協調的。物質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下滑了。一些人以顛覆民族精神為能事,在物質利益面前表現得奴性百出,唯利是圖。更有甚者,理論界也曾出現一些理性倒錯、顛倒是非的現象。歷史證明是不對的東西,就有人喜歡唱翻案歌,誤導民眾、混淆視聽,對我們中華民族堅守了數千年的精神榜樣,也要以推翻為能事。而我們的干部隊伍中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懈怠癥和精神麻木病。胡錦濤同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周年講話中,就明確地指出,我們黨面臨四種危險,首要的危險就是精神懈怠。文化強國,首先要解決好國人的精神文明問題。什么時候精神文明能夠真正和物質文明一樣發展了、繁榮了,我們文化強國就離目標境地不遠了。
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治是一個社會文明進步的標志,實踐證明,我們強調以法治國的效果是明顯的。但我們也要看到,有法不依、執法不力的情況普遍存在,以致有人說,法律健全了,秩序亂了。另外,法律還遠沒有健全,舊的法律不適應新情況了,新的法律還沒有制定好,有的還在試行之中。法律更新也跟不上時代發展,經常出現法律滯后狀況。社會轉型、體制轉換、機制轉化,導致一些領域出現法律空白。如食品衛生的監管、信訪制度、腐敗問題的追究等等。再者,法律是靠人執行的,人的道德發生了偏差,法律也就會失去公平正義的屬性。執法者沒有道德約束是難以執法的。國內經常見諸報端的案例告訴我們,以德治國應是以法治國的前提。只有人人都有道德觀念并以此約束自己的行為,法律才是有效的,否則歪嘴和尚念經,好經也會被念歪。所以,文化強國必須讓人人知道法和德是不可分離的孿生兄弟。立法以德、執法以德,才能讓國家在公平正義的前提下強大起來。
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相結合
長期以來,我們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以為文化只是事業,只是投資,只是虛無的精神。現在,時代變化了,地球成為一個村落。全球化的經驗告訴我們,當今世界的文化是由兩大塊構成的,一方面是事業,另一方面是產業。沒有產業,事業后繼無力;沒有事業,產業沒有靈魂,這二者同等重要。我們要從文化認識的誤區中走出來。十六大以來,我國越來越看重文化產業對于國民素質提高、國家軟實力增強的重要作用,學習和借鑒了許多國外的先進經驗,提出了一系列發展文化產業的構想。國家專門制定了文化產業發展綱要,要求將文化產業作為未來十年的朝陽產業來發展,國家給文化產業以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再一次明確了這一點。這就告訴我們,講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沒有強大的文化產業是不行的。文化事業講公益,文化產業講效益,二者的真正結合才是文化發展和繁榮的標志。
內強素質和外樹形象相結合
文化是無形的,又是有形的。講文化的無形,是指人的素質要跟上。國民素質決定國家的強弱。我們要通過一切有效的教育途徑和培訓形式,讓人民群眾得到科學技術和文化修養方面的提高;通過一切文藝文化活動,讓人民精神得到充實,讓幸福指數得到提高。但我們不能忘記中華民族的形象塑造,不能弱化國人在世人面前的形象宣傳。要讓中華文明走向內在世界的同時也走向外在世界,通過一切文化交流和傳播手段,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知名度和美譽度,讓全世界人民了解中國文化,從而理解和接受中國人民的價值觀念,愿意同中國人民一道建立世界和平新秩序。近幾年,我國成功地舉辦奧運會、世博會、世園會,在世界范圍內舉辦孔子學院,為推介中國文化起到了好的作用。這方面的經驗是值得總結和推廣的。
繼承和創新相結合
今天是昨日的延續,今天是明天的歷史。歷史發展是有規律的,文化的發展也是講基礎、講條件、講客觀的。講文化發展,不能割斷歷史;講文化繁榮,不能不講基礎。我們一方面要避免簡單地文化復古,一說文化強國,就是照搬古人的東西,片面地張揚傳統文化,把人們引入引經據典、陳舊思維的死胡同;另一方面要避免簡單地文化西化,一說文化強國,言必稱西方,片面地不加分析地照搬西方國家的一套,把人們引入全盤西化的歧途。我們說,繼承和創新是不能分離的,古今結合、中西雜交才能變革出新的文化形態和文化業態。講繼承不忘創新,講創新不忘繼承,我們的文化才有可能真正地強大起來。中國文化的根本是傳統文化,靈魂是創新文化。時代發展變化了,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需要跟上時代步伐,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消費,但文化的內核不能變,天不變道亦不變。中國人的核心價值觀不能變,比如誠信、和平、公平、正義等等。如果把中華民族五千年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優良傳統丟掉了,那再好的創新成果也都失去了意義。我們文化強國的立足點是中華民族振興,而不是再造一個外星民族。但沒有創新就沒有活力,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頭在創新。有了繼承基礎上的創新,有了創新引導下的繼承,我們的文化強國戰略才能夠根深葉茂、花盛果豐。
以上五個結合,是通過學習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從全國的文化發展大勢所總結提煉出的理論觀點,在實踐中也具有指導意義。比如結合當前一些城市的建設實際,筆者認為同樣少不了這五個結合。第一,看精神文明能否緊跟物質文明步伐。一些城市已經蟬聯國家文明城市稱號,但要從根本上文明起來,需要堅持再堅持,不能精神松懈。第二,看文明執法的程度如何。法律和道德的天平,哪一邊發生傾斜,都會影響這個城市的品質。第三,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的發展狀況。第四,在加強干部群眾素質建設上一直沒有放松。對外推介的力度還不夠。知名度有了,美譽度還差很多。外界褒貶不一。針對這種情況,需要我們不斷發揚優秀的方面,如城市精神,改革開放的好經驗。第五,文化資源豐富,既有濃厚的傳統文化、近代文化、革命文化、民俗文化,又有廣博的現代文化、改革文化、海洋文化、商貿文化、客僑文化,充分利用好這些資源,在繼承和創新的結合上做文章,突出品牌效應、突出地方特色,光大城市文化,營造新的文化業態,是會大有作為的。我們文化工作者應帶頭形成合力,集中力量,為社會做好宣傳和引導工作,希望通過全體市民的努力,樹立起良好的城市形象。形象就是旗幟。如果文化能夠真正成為有號召力、凝聚力、指引力的、能夠引領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的一面旗幟的話,我們工作的意義和價值也就最大程度地體現出來了。
總之,從國內與國外、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視角,從政治和意識形態、全局、歷史、時代、戰略、改革創新的高度,正確理解和全面把握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理論內涵、精神實質,充分認識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切實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于我們認真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作者單位: 鄭州大學;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廳“十二五規劃”項目“研究生教育的功利化傾向及其糾正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JKGHAB-0008)
看過“大一思修課程論文范文”的人還看了:
3.大一思修論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