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相關論文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相關論文
新聞職業道德是從事新聞傳播活動的人們在長期的職業實踐中形成的調整和處理新聞機構內外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或準則。它既不同于新聞法規,也不同于新聞紀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相關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相關論文篇一
《臺灣地區的新聞法規和職業道德建設》
摘要:臺灣新聞的法制管理經歷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這與百年臺灣歷史中所經歷的那些社會動蕩密切相關。為了鞏固政權臺灣制定了重重法令規章,加強對新聞媒體及傳播活動的日常管理。迫于兩岸文化和民間交流不斷發展的現狀,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也制定了相關的管理辦法,用以規范兩岸的新聞傳播活動,這客觀上促進了兩岸交流。為了控制臺灣新聞局面的惡性發展,臺灣新聞評議組織成立后,制訂了一批內容具體、規定詳盡的新聞職業道德準則,但所制定的條文達不到真正實現約束的目的。
關鍵詞:臺灣;新聞法規;職業道德;新聞自律
在大眾傳播中,任何生態失控或失衡都會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產生極其巨大的影響,對已經形成的媒介生態平衡帶來破壞。媒介生態要維持動態平衡,就要充分發揮媒介生態系統的自控、自凈能力和社會自動調節裝置的監督作用。任何媒介的違規操作或不法行為,都會引發眾怒或促使國家啟動制裁機器。
新聞法規是一種法律條文,以立法的形式強制新聞工作者服從;而新聞職業道德是新聞工作者自立的行為準則,它借助于輿論力量促使新聞工作者自覺遵守。新聞法規是他律,新聞職業道德是自律,兩者相輔相成,共同督促新聞工作者完成社會使命。
從兩岸傳媒比較研究上看,新聞的制作、傳播與管理存在著更多的差異,彼此的猜忌與隔閡也更深。而在法制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這方面,可供分析比較、參考借鑒的地方自然也就更多一些。
一、臺灣新聞的法制管理
臺灣新聞的法制管理經歷過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這與百年臺灣歷史中所經歷的那些社會動蕩密切相關。
日據時期的臺灣新聞事業毫無新聞自由可言,新聞法規卻多如牛毛,其用意本來就不是為了促進臺灣新聞事業的發展,反倒是為了限制,以便為日本的長期殖民服務的。日本管制臺灣新聞業,皆以日本本土法令為基礎,有的直接套用過來,有的則做進一步的延伸規定。在這些新聞法規中,以1917年12月18日公布實施的《臺灣新聞紙令》最詳盡、最完整,是日本管制臺灣新聞事業最主要的依據。《臺灣新聞紙令》共33則條文,另有附則,包括管制范圍、申請許可、交納保證金、實行檢查制、發行人身份限制、禁止刊登的事項以及警察直接干預新聞自由的權利等,基本上是出于打壓和限制本土新聞事業發展的需要。
1949年以后,國民黨政府遷到臺灣。政權初期所遭遇的各種對抗與不合作,使其不得不通過加強輿論控制來鞏固統治地位。為此,執政者對報業采取長期的高壓手段,制訂了重重法令規章。政府對報業管制最主要的是五項限制措施:限證、限張、限印、限價、限紙,統稱“報禁”,目的就是進行輿論控制。臺灣從1950年開始直到1988年,進入了長達近40年的“報禁”時期。在“報禁”時期,除了五項限制之外,政府還以各種法律、命令、規范,約束報紙的新聞與言論內容。立法院審議通過的第五次出版法修正案,賦予了行政機關可以不經過司法審判,可以對報刊警告、刑罰、停止發行、撤消登記等實行處分的權力,成為“報禁”時期管制新聞的最主要法律。
“報禁”解除后,新聞輿論環境逐漸改善,臺灣新聞業日漸繁榮。不但報業發展突飛猛進,而且廣播、電視也快速發展,新聞業呈現出多元化趨勢。臺灣當局對新聞的控制和管理,實行微觀放活,宏觀控牢的策略。即在具體的細節問題上較少干涉,但在基本傾向和立場方面,巧妙加以控制。這種控制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依據“刑法”“特別刑法”“出版法”“廣播電視法”等相關法律對新聞界進行控制;二是成立“行政院新聞局”,作為其新聞行政工作之主管機關,負責對于新聞媒體及傳播活動的日常管理。
就新聞而言,電視日益成為臺灣的主媒體參與進來。這其中,臺灣地區對于有線電視的管理,經歷了一個尷尬和荒.唐的過程,成為臺灣新聞法制管理的一個特殊“案例”,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東西。2005年8月,無黨籍“立委”邱毅在TVBS《2100全民開講》節目中揭發高雄捷運弊案,導致陳水扁親信、前“總統府副秘書長”陳哲男落馬;2006年初,還是這個節目,又爆出陳水扁妻吳淑珍炒股案、SOGO禮券案,……,一連串弊案的揭發讓陳水扁當局面臨尷尬處境。2005年底,陳水扁當局借口所謂“換照”(電視播放執照換發),利用行政手段打壓TVBS。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新聞法制的發展進程,加大了新聞執法的難度。
從臺灣第一個非法的電視系統1976年在基隆出現至上世紀末,有線電視在臺灣以非法的形態存在了20多年。其主要原因是在法制建設過程中,遇到了很多現實的困難,使合法化的速度過于緩慢。即使在1993年有線電視法制定頒布實施后的一些年里,非法的電視系統仍隨處可見,并且至今沒有完全消失。臺灣新聞局能做到的只是對非法的有線電視臺進行簡單的粗糙的管理——剪線。實際上,要想從根本上使有線電視系統完全實現法制化管理,還必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如何杜絕電視臺播放未經許可的也就是非法的節目;二是臺灣政局動蕩,多黨相爭,導致各家電視臺都在為各自支持的政黨提供輿論服務,難免會想方設法去鉆法律的空子。所以臺灣島的有識之士認為:導致有線電視出現法律真空的主要原因,是政黨壟斷媒體資源。
在臺灣新聞法制的管理中,更值得一提的還有對大陸報道和兩岸傳媒互動的態度變化。迫于兩岸文化和民間交流不斷發展的現狀,臺灣行政院新聞局不得不著手制定了《大陸地區大眾傳播人士來臺參觀訪問采訪拍片制作節目許可辦法》、《臺灣地區大眾傳播事業赴大陸地區采訪拍片制作節目管理辦法》,用以規范兩岸的新聞傳播活動。盡管政治上的防范與活動限制仍然很多,但畢竟是從法律的高度給予了許可,客觀上也起到了促進的作用。然而,兩岸的新聞交流一直以來仍處于嚴重失衡狀態。從1996年起,大陸已先后批準8家臺灣媒體來大陸駐點采訪,且對申請來大陸駐點的臺灣媒體沒有數量限制。臺灣方面卻遲至2000年11月才表示允許大陸媒體赴臺駐點采訪,但數量上卻限制只能有4家新聞媒體,而且還以所謂“總量控制”為由,必須先中斷一家大陸媒體駐點采訪的正常工作,才能再批準另一家,并且實行同一種性質的大陸媒體只準一家赴臺駐點采訪的政策。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新聞法規與職業道德相關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