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就業問題的思修論文(2)
淺析就業問題的思修論文
淺析就業問題的思修論文篇二
《大學生就業問題研究》
【摘要】對當前在全球金融危機之下大學畢業生就業異常艱難的現狀,本文從就業難的原因著手,提出了高校在專業設置和教學模式上應該靈活機動,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和樹立正確的擇業觀,使學生在提高就業競爭能力的同時要勇于自主創業,還要加大就業指導和服務 工作的力度。
【關鍵詞】就業形勢 就業難 職業能力 就業觀
【中圖分類號】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209(2010)06-00-01
2010年兩會大學生就業成為了關注焦點和社會問題,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歐美等國進口明顯下降,我國出口減少,企業效益降低,不少企業大量裁員或縮減招聘人數,在經濟復蘇的背景下如何擺脫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找到大學生就業的出路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1 大學生就業現狀
1.1 畢業生人數增加,就業形勢十分嚴峻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在2010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視頻會議上直言: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就業的不利影響還沒有消除,如果說2009年是我國經濟最困難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復雜的一年,整個宏觀層面就業形勢就很嚴峻。2010年的畢業生人數630萬,再加上往屆沒有實現就業的,就業大軍高達1000多萬人。
1.2 企業倒閉,失業人員增多
中國社科院近日發布報告稱,中國城鎮失業率已經攀升到9.4%,2009年中國有67萬家小企業被迫關門,約有670萬就業崗位蒸發,使失業人數遠高于官方統計的830萬。估計2010年大學畢業生中就業困難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1.3 公務員考試,招錄比例創歷史新低
被稱為中國第一考的公務員考試人數創新高,去年有77.5萬人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以遼寧為例,報名11.8萬人競爭5721個錄取名額,錄取比例約為21:1。今年的報名人數可能達到120萬人,其它行業工作崗位競爭也是異常激烈。
2 大學生就業難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就業市場供需失衡
大學生的就業源于市場的需求。一方面,畢業生人數每年呈上升趨勢,給勞動力市場的消化造成難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沖擊之下,勞動力需求不足與新增勞動力需求萎縮;再者,企業用于培養與培訓的費用大幅減少,企業在招聘時首先考慮專業對口、綜合職業能力強的畢業生。
2.2 大學生存在觀念誤區且缺少職業生涯規劃
大學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論知識與實際工作脫節,還存在就業后穩定性差、離職率高的問題。只選擇在發達地區、高薪部門工作,不愿意去偏遠地區工作,雖然他們對社會生活顯示出較強的熱情與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與合理規劃,表現在工資的高低、待遇的好壞成為擇業的首要準則。而對職業規劃,更多的人忽視其在就業過程中的重要指導作用,多數學生都沒有詳細、科學的規劃。因此進行合理的職業生涯規劃將直接影響大學生未來的前程,避免大學畢業生在盲目求職過程中造成人力資源不必要的浪費。
2.3 實踐能力弱
很多學校注重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忽視了他們的實際動手與操作能力,有知識儲備而不會靈活運用已成為大學生的普遍現象。雖然有些學校開辦社會實踐課,試圖讓學生所學到的課本知識與實際工作相結合,但是安排的時間太少,實踐效果并沒有達到,導致了大學生缺乏實踐能力,只能紙上談兵。
2.4 對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對稱
調查顯示,70.63%的學生對2008年的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不了解,信息不對稱嚴重影響畢業生的擇業與就業。他們只顧埋頭苦讀、熱衷考證或忙于各類社團活動,卻忽略了解就業形勢和政策及就業過程的重要性,而在實際就業供需矛盾面前束手無策,另外用人單位招聘信息的發布缺乏時效性。
2.5自我能力認識不足,所學知識與現實要求不匹配
在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同時,用人單位也普遍存在著“選材難”。我國的教育體制多年來按照一種模式培養人才,專業設置也脫離了社會需求,大學生有較扎實的專業知識,但缺乏實際操作能力。正確地認識自我,才能對就業做出最佳抉擇,在合適的工作崗位上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
3 大學生就業的途徑和方法
3.1 加強就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工作
很多畢業生經歷了多次面試的失敗,造成了心理的嚴重受挫。高校就業部門應幫助畢業生認清自己,認清社會,認清當前就業形勢,使其端正心態,轉變就業觀念,就業指導與就業服務在此特殊時期顯得尤其重要。
3.2 轉變就業觀念,降低求職要求調整就業心態
在就業時要樹立先就業,再擇業的就業觀。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市場需求量,了解社會及企業的用人要求。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農村、欠發達地區的鄉鎮基層。從就業門檻低、綜合要求較少的基層崗位做起,積累相關工作經驗,提高實踐能力,也可以先選擇在報酬較低的中小企業就業或可以靈活就業等。在校學習期間增強興趣的廣度,善于控制和調整情緒,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將擇業觀與人生目標聯系在一起。
3.3 勇于自主創業
高校畢業生創業可享受4項優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業性收費、提供小額擔保貸款、享受職業培訓補貼、享受更多公共服務等。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優惠政策,積極進行市場調研,選擇切實可行的項目,加入自主創業的行列。
3.4 繼續深造
既然就業市場處于低迷狀態,那考慮繼續深造考研未嘗不是一個好的選擇。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的專業知識,提高自己的學歷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時間回避當前不良的就業形勢,待幾年后整個市場回暖,再找一份合適的工作。
3.5 增加對當前就業政策的了解
既然在就業方式上實行自主擇業,大學生就該應熟悉就業政策及就業過程,了解就業形勢動態,根據變化及時調整自身發展方向,以滿足用人單位的標準。還要加強宣傳國家出臺的一系列幫助大學生就業的優惠政策,積極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好各類政策,實現順利就業。
3.6 注重自身素質的培養,提高就業競爭能力
首先,良好的職業素質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證。在大學期間應提升創新能力、協調能力、審美能力、組織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培養團結協作精神和知法守法、公平正義的品格。其次,大學生應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補充新知識、新信息。再次,提高就業競爭能力,也就是獲得與保持工作的能力,通過知識的學習和綜合素質開發而獲得的在社會生活中實現自身價的本領。
總之,就業難既有客觀的因素,也有主觀的多種原因。要解決這個問題,政府部門就必須加大對就業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積極的就業扶持政策;企業要樹立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做到不輕易裁員,在招聘過程中,不要過分強調經驗,給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個機會;學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業服務工作。除此之外,就業問題的解決還是要靠大學生自己,這也是解決此問題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 楊玉華.大學生就業難的結構性矛盾分析[J].商業時代,2007(15).
[2] 楊泰.學生就業難問題分析與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2學位 論文.
[3] 高山,王靜梅.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問題的研究。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8(5).
[4] 新華社《七成高校畢業生認為應先就業后擇業》,2009年6月25日.
淺析就業問題的思修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