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關論文(2)
環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關論文
環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關論文篇二
《對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思考》
摘 要:可持續發展思想的提出,把環境與社會發展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要求轉變傳統的社會發展模式,使人類與自然和諧,環境與發展相互促進,同時兼顧當代與后代的利益。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環境教育內容必須注重對人與環境的整體性、持續性、共同性的關注,而不僅僅是單一的知識、技術的學習,通過學習轉變傳統價值觀,并采取正確的態度和積極的行動。應該注意的是,環境教育內容不是靜態的,而是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而不斷地充實和完善的。
關鍵詞:環境;道德教育;可持續發展
20世紀五六十年代工業革命以后,人口急速膨脹,工業化步伐更加快速,生產力突飛猛進的發展,極力追求經濟的迅速增長,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的物質需求,導致資源嚴重浪費,環境破壞極其嚴重。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近百年來,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地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的變化:一是社會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人類創造了空前豐富的物質財富;二是世界人口快速增長,給經濟和社會發展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三是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的擴大,自然資源過度消耗,污染物大量排放,導致全球性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及生態變化。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環境保護以及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已經成為民族興衰的關鍵。
隨著世界經濟的騰飛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人們開始日益關注環境的保護,保障人類的健康生存,因此環境教育理念出現了新的趨向――可持續發展。同時,基于環境教育的本質特征,以培養受教育者綜合環境素質為目的,一種新的辦學理念與辦學模式應運而生。因此現代社會要求以創建綠色學校來培養國際社會合格公民為目標。
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已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發展的道路上,我國出現了許多不可忽視的環境問題。加入WTO后,意味著我國國際化進程已經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在國際舞臺上發揮著極其重大的影響,想要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顯然發展是硬道理,關鍵是要使我國的社會與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要以不損壞我們的生存環境為前提,這就離不開人們正確的環境及發展價值觀,對環境的重要性有強烈意識。因此,以培養較高環境素質為特征的環境教育,在我國顯得尤為重要。
環境意識是當今人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具有深刻的內涵與特點。學生環境意識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實施科技興國戰略及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樹立青少年的正確環境意識,培養良好的環境素養。1992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大會后,我國政府在制定《中國21世紀議程》中,教育部參與對學校環境教育的規劃,環境教育被列為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同志指出:“意識、生態文明是現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的環境素養,才符合現代社會對每個人基本素養的普遍要求”。這個意義上講,環境教育是現代素質教育基本內容之一。目前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將環境意識明確地納入到整個課程改革的基本內容中。與此同時,作為實現環境教育與目標的重要舉措――綠色學校的創建工作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使我國環境教育事業成為國際環境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作為新一代的公民,學生是未來世界命運的主宰,環境保護意識是他們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學生頭腦靈活,思維敏捷,樂于接受新鮮事物,他們關注地球,關注人類生存發展狀況,關心社會可持續發展。
我們應該使學生有一定的環保意識,使他們能關注環境問題,而且在課外時間看一些有關環境保護方面的書籍和影片。但是學生缺乏對環境科學等方面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了解,運用所學知識、技能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較差,環境道德觀模糊。學生認為環保應是地理、社會等輔導課關注的問題,和基礎學科關系不大。從中可知,在高中思想政治課中教師有意識地進行環境保護知識的滲透是明顯的不足。
調查表明,一方面是當代學生迫切需要環保教育,另一方面是思想政治學科教育與環境教育相互游離,滲透力度薄弱。所以,在當前的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如何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環境保護教育十分必要。
加強環境道德教育必須重視典型示范作用,在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過程中,典型示范的表率作用與引導作用是不可忽視的方面。要注重發現、培植保護環境先進典型,弘揚其高尚的環境道德品質,使公眾感到真實感人、可望可及,啟發、激勵、引導人們實踐環境道德義務,逐步養成尊重自然、保護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當然,高校的工作者,特別是教育工作者首先要有良好的環境道德品質,并且做到表里如一。這不僅是給大學生作示范,而且也能使環境道德教育更具有說服力。
同時,加強環境道德教育也必須重視反面懲戒作用,在宣揚正面典型的同時,也要發揮反面案例的警示作用。宣傳法治思想與各種反面案例形成對不道德環境行為的強大威懾;另外強化輿論監督,廣泛而恰當地造成或利用正確輿論,對現實生活中的環境行為,也包括大學生自身環境行為,加以倡導或斥責,鼓勵或鞭撻,敦促人們反省自己的思想行為,在榮、辱的激發下,確立和增強環境行為道德義務感和道德責任心。
當然,高校環境道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還有很多方面,比如,加大環保宣傳經費投入、將環境道德教育納入教學大綱、環境道德教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等。高校環境道德教育要結合各自特點和實際,建立制度化、經常化、實踐化的環境道德教育機制,引導大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響應和執行黨的決議,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中去。
根據國際環境教育的目標和我國“十一五”環境教育的要求,結合我國的具體情況,我國高中階段的環境教育其主要目標是:使學生增進對環境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增強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意識;初步學習有關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樹立正確的環境道德觀;逐步形成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參與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王春華,王春多.關于加強環境道德教育的思考.法制與社會,2009(12).
[2]謝天.環境道德教育應做好四個層面工作[N].中國環境報,2002.
[3]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走環境育人之路.辦有特色“綠色學校”[N].江蘇經濟報,2002.
(作者單位 付廣環:河北省秦皇島中國環境干部管理學院 劉東升:河北省秦皇島東北石油大學秦皇島分院 邢偉:河北省秦皇島市中國環境干部管理學院)
環境道德教育探析的相關論文相關文章:
2.傳統道德教育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