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思修論文>

    關于幸福的思修論文(2)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關于幸福的思修論文篇二

      《關于幸福的思考》

      【摘要】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哲學發展的終極目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新的社會轉型期眾多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本文嘗試從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及我國幸福感的現狀分析出發,探討實現幸福的途徑,以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關鍵詞】幸福;幸福感;主客觀條件

      “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溫家寶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這一句話,如此溫暖人心,又如此震撼人心。

      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哲學發展的終極目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新的社會轉型期眾多社會問題也日益凸顯。因此,必須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讓發展成果惠及人民,不斷改善人們幸福的主客觀條件,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人類思想史上對幸福問題的討論由來已久。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認為,幸福就是“身體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1]。而我國傳統的儒家思想認為,德性即是幸福。佛家思想認為人生來就是痛苦的,必須消除欲望進行修行才能幸福。現代很多人認為豐衣足食、身體健康、家庭和睦、事業成功就是幸福。對于幸福的理解正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真正科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即幸福是人們在一定的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物質和精神等需要得到滿足后,獲得自由和發展后的一種良好狀態。

      一、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

      唯物主義者認為幸福是客觀和主觀的有機統一,亦是說幸福一方面取決于當時社會的經濟發展情況,另一方面取決于人們對客觀事物及其外部世界的感受和評價。與資產階級幸福觀不同,馬克思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一)幸福是主觀性與客觀性的統一

      幸福的主觀性指的是不同社會生活條件下以及有不同的主觀思想意識的人們有著不同的幸福觀,表現為個體差異性。幸福的客觀性指的是社會對人們需求的滿足,如物質和精神生活等條件。幸福的客觀性決定幸福的主觀性,幸福的主觀性依存于幸福的客觀性。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其中介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由此可見,幸福雖然是人們主觀意識的反映,但是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的經濟基礎和社會生活條件決定的。同樣地,人們處于一定的社會生活條件下,充分認識客觀世界,將主觀性運用于改造客觀世界的實踐活動之中,從中感受和理解著幸福,繼而得到的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滿足。

      (二)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

      在幸福觀發展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享樂主義幸福觀和禁欲主義幸福觀,這兩種幸福觀,都是在特定時期條件下出現的片面且狹隘的幸福觀。享樂主義幸福觀把人的勞動排除在人生意義之外,單純追求肉體感官方面的滿足:“把丑惡的物質享受提高到至高無上的地步,毀掉了人的一切精神內容。” [2]636禁欲主義幸福觀宣揚對精神的至高追求,而排斥對物質的追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幸福觀提出了幸福是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的統一。物質與精神就像人的兩只手,相互作用,不可分割。物質生活為精神生活的實現提供了必要條件,而精神生活的滿足能夠促進物質生活的提升。就人們而言,人的生活就是物質需求與精神滿足的結合,因為人在具有生理需求性的同時,也具有豐富的情感,需要情感的升華及歸屬。

      (三)幸福是享受與勞動的統一

      人區別于動物的最主要特征就是制造和使用生產工具從事生產勞動。一方面,人們通過勞動,與社會接觸,充分體現了人的社會性本質。另一方面,人之所以勞動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社會生產、自身生活的需要,更是在勞動過程之中體驗勞動所帶來的幸福和快樂之感,即一種精神上的享受。馬克思主義勞動價值論認為,勞動創造價值,勞動是創造一切財富的唯一源泉。勞動在創造物質財富的同時,也創造著寶貴的精神財富,使人們得到了身心和生活上的滿足感和幸福感,而這無形的精神財富則會激發人們的勞動熱情,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使人們可以更好地享受勞動帶來的幸福。這無疑就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勞動成為享受的前提,享受又成為勞動的動力,幸福則成為二者的統一。

      (四)幸福是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人的屬性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而社會屬性則是最根本的屬性。這一根本屬性,就決定了人與社會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那么,個人幸福就與社會幸福緊密相連。每一個人都生活在社會這個大家庭當中,我們有權利去追求個人幸福,但是絕對不能把個人幸福擴大化,那樣就容易形成利己主義,損害社會利益,阻礙社會經濟發展。鄧小平同志曾講過:“風氣如果壞下去,經濟搞成功又有什么意義?會在另一方面變質,反過來影響整個經濟變質……” [3]110只有把社會利益和集體利益看得高于個人利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個人利益;只有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才能為個人利益的實現提供良好的平臺;只有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個人幸福。

      二、幸福感現狀分析

      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攀升,“如何提高人民的幸福感”逐漸被提上了議事日程。官員三句話不離幸福,老百姓渴盼著幸福,幸福在哪里?中國幸福的現狀怎樣?

      首先,我國居民的幸福感呈明顯上升趨勢。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溫飽問題基本解決、基本實現小康和向全面小康社會過渡,人們的快樂幸福感整體上呈明顯的上升趨勢。

      其次,幸福發展不平衡和多層次性。中國科學院發布《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報告顯示了他們對294個城市幸福感的調查結果:“我國居民幸福感整體上呈上升趨勢,城鄉和區域差別較大,位于環渤海地區的內地石家莊市居幸福感第一。” [4]幸福感排名第一的石家莊市,而不是經濟最發達的一線城市香港、臺北、北京、上海和廣州。可見,客觀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是人們獲得幸福的前提條件,但不是唯一的決定因素。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民主政治的關注參與欲望也越來越強烈,因此,政治文明建設也是幸福的重要條件。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會不斷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建設也是時代所需。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們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日益提高,但是,由于人類的無節制的膨脹欲望,掠奪式開發破壞了生態平衡,出現了人與自然不和諧的狀況,人們也不斷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健康和生命也受到威脅,不言而喻,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也是幸福的重要條件。   最后,人們主觀感受幸福的能力較差。人們要想幸福的生活,在客觀的生活質量具備的前提下,(下轉第128頁)

      (上接第126頁) 還要加強幸福感的學習教育,樹立科學的幸福,善于認知發現幸福、正確處理幸福與不幸的關系,合理調生活目標、選擇適當的參照系和對比度,保持良好的知足常樂心態。

      三、提升人們幸福感的現實路徑

      追求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主題和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哲學發展的唯一終極目的。馬克思把人類社會的發展從靜態角度概括為:人的依賴、物的依賴和人的全面發展過程。幸福的生活令人神往,那么,如何才能實現幸福,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呢?

      (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創造幸福的生活條件

      科學發展觀作為一個科學理論,它的第一要義是發展。因為發展能夠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而提供人的發展需要和幸福的客觀物質基礎。鄧小平同志強調,“發展是硬道理”。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基礎比較薄弱,一切問題的解決靠發展,而且需要科學的發展。實現13億人口的幸福更是如此。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發展是為了人民,是要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踐行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實現好、發展好和維護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溫家寶指出:“讓人們生活得有尊嚴和更幸福的意蘊就是讓人們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對未來有信心。”科學發展觀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時,追求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這都有利于人的發展,建設人們的幸福生活。

      (二)關注民生,保障幸福

      我國處于從傳統到現代的新的社會轉型期,經濟發展日新月異,但是也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勞動就業、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社會治安和食品安全等民生問題尤為突出。這些民生問題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存發展和延續問題,與廣大人民群眾利益密切相關,影響人們的幸福感。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因為社會建設與人們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兼顧社會建設,不斷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提高社會保障服務水平,完善社會管理智能,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因此,要消除人的異化,不斷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不僅需要經濟發展的GDP指標,還要不斷關注和改善民生,真正實現勞有所得、學有所教、老有所養、病有所醫和住有所居的理想社會目標。

      (三)提高幸福能力

      人們要想獲得幸福,不僅需要社會提供客觀的物質條件,還應該改造人們的主觀世界,培養幸福能力。幸福能力的培養,首先要人們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實現物質幸福和精神幸福、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享受幸福和創造幸福的統一。市場經濟的沖擊,人們的價值觀劇變,不少人的物欲膨脹,他們往往只注重物質享受,輕視高質量的精神生活,成了欲望的奴隸,而遠離了幸福。馬克思主義幸福觀之所以是科學的幸福觀,它首先要求實現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在個人獲得幸福的同時發揚集體主義精神,樂于奉獻,在幫助他人、造福社會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實現幸福。當然,人們要享受幸福,必須創造幸福,實現奉獻和索取的有機統一。其次,還要培養人們的心理幸福感。叔本華曾說:“個性不健全的人對于人生歡樂的感受,就像美酒喝到含著苦膽的嘴中一樣,無非是苦澀的。” [5]幸福表現為一種主觀體驗,同樣的活動,同樣的經歷,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感受,因此,只有養成外向、自尊、樂觀和自我控制的幸福品格,才可能更幸福。

      【參考文獻】

      [1]周輔成.西方倫理學名著選輯(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238.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2011年中國城市競爭力藍皮書: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EB/OL].中國網,2011-05-06.

      [5]叔本華.叔本華處世智慧[M].林康成譯.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02:39-40.

    關于幸福的思修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中國夢的思修論文

    2.有關中國夢的思修論文3000字

    3.關于中國夢的思修論文4000字

    4.大學有關道德的思修論文3000字

    5.1500字左右的思修論文范文

    6.關于人生觀的思修論文

    245278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本一二线不卡在线观看| 51影院成人影院| 粉嫩小仙女脱内衣喷水自慰| 日本zljzljzlj日本| 国产一级一级片| 丰满女邻居的嫩苞张开视频| 视频久re精品在线观看| 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看|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中文字幕影片免费在线观看| 美女污污视频在线观看| 性孕妇video国产中国| 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一区二区三区四区在线视频| 疯狂做受xxxx高潮视频免费| 天堂中文在线资源| 亚洲欧美日韩久久精品第一区| 3d无遮挡h肉动漫在线播放| 欧美一级久久久久久久大片|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进击的巨人第五季樱花免费版| 揄拍自拍日韩精品| 免费少妇荡乳情欲视频| 992人人tv| 欧洲精品久久久AV无码电影| 国产区视频在线观看| 中国老人倣爱视频|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天天97| 国产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黑人啊灬啊灬啊灬快灬深| 无码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看美女隐私全部| 6080yy午夜不卡一二三区| 最新中文字幕一区| 东北老妇露脸xxxxx|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 国产精品久久亚洲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 男女一边摸一边做爽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