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數學創新論文參考范文(2)
中學數學創新論文參考范文篇2
淺論中學數學創新教育
數學是培養人思維能力的學科,“是人類悟性的自由產物”。(恩格斯語)幾千年來,數學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在人的自由理想王國里不斷發育成長、壯大,創新是數學的核心,也正是創新推動了數學的發展。在中學數學教學過程中,如何實施創新教育,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創造能力?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1.正確認識數學中的創新教育
一提到創新教育,我們往往想到的是脫離教材的活動,讓學生任意去想去說,說得離奇,便是創新。其實,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新發現、別出心裁的觀察角度等都是創新。一個人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被別人提過,而關鍵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于這個人來說是否新穎。教師完全能夠通過挖掘教材,高效地駕馭教材,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與教材內容有機結合,引導學生再去主動探究,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方法,了解更多的知識,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教育”是以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為基本價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對中學生施以教育和影響,促使他們去認識數學領域的新發現、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規律,培養他們具有一定的數學能力,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數學素質基礎。即在全面實施數學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著重研究和解決如何培養中學生對數學的創新意識、創新型思維、創新技能及創新個性的問題。
傳統教育把“傳道、授業、解惑”當做基本使命,教育就是把基本知識、技能傳授給學生,以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的下一代,所以知識就是目的。這種模式就是應試―升學。而知識增量的加速,知識外儲化的趨勢,以及伴隨知識不斷更新而出現的終身教育和全民教育思潮的興起,對以知識為中心的教育提出了挑戰。教育再也不僅限于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學生的理想、熱情、信心、責任感等。
2.數學教師的創新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首要條件
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的過程,教師必須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為目標,從教學思想到教學方式上,大膽突破,確立創新性教學原則。
2.1數學教師自身要具備創新精神。
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教師首先應該具有改革創新的意識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只有這樣才能自覺地把思想認識從那些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解放出來,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學方法,改變陳舊教學模式,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開拓精神。學生數學知識的獲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師的主導作用不可忽視,教師的創新精神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因此,應該充分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和創新精神,努力提高創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創新性、更靈活的教學方法。
2.2創新教育需要創新型的教師。
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能實施創新教育,才能培養出創新型的學生。因此,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較強的創新意識和較強的創新能力,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自己的創新實踐中發現創新能力形成的規律,為創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從而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將知識傳授與創新型思維相結合,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捕捉學生創新型思維的閃光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創新教育的教學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課堂上真正實現以學生為中心。應當把研究的重心從教師的“教”轉變到學生的“學”上,這需要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有創新型的教師才有創新型的學生。
3.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其創新型思維能力
3.1創新數學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在課堂上,引導學生自主地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提出一些新問題、新看法,可以發揮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創新意識。這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也是數學教學不斷追求的發展性目標。
現代教學論指出,從本質上講,感知不是學習產生的根本原因,產生學習的根本原因是問題。沒有問題,也就難以誘發起學生的求知欲望,感覺不到問題的存在,也就不會去深入思考。教師要把數學教學內容轉換成具有潛在意義的問題情境,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引起矛盾沖突,激發學生渴求知識的欲望,從而促使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促進學生自覺有效地參與到教與學的雙邊活動之中,促進學生創新型思維意識的萌芽。要利用“學生渴求他們未知的、力所能及的問題”的心理,培養學生的創新興趣。興趣產生于思維,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在教學中要恰如其分地出示問題,讓學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問題高低適度,問題是學生想知道的,這樣問題會吸引學生,可以激發學生的認知矛盾,引起認知沖突,引發強烈的興趣和求知欲,學生因興趣而學,而思維,并提出新質疑,自覺地去解決,去創新。
3.2親歷建構過程,形成創新型思維意識。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傳統的數學教學重結果,輕過程,學生不需要自主探索,只要認真聽講和記憶,忽視了學生學習數學過程中的思考與個性。而新理念強調的則是:數學學習必須重視建構知識的過程,才能充分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使學生探索經歷成為學習數學的重要途徑。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已有知識和經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自由地、開放地去探究,去“再發現”、“再創造”有關數學知識的過程。教師要把探索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多給學生提出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多為學生開展一些探索性的活動,幫助學生樹立學習信心,相信“不同的學生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使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真正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3.3解決實際問題,培養創新型思維能力。
數學內容生活化,讓學生學習現實的數學,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要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緊密地聯系起來,把社會生活中的題材引入課堂教學之中,促使學生在課外積極主動地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并由此體驗到數學知識散發出來的魅力,進一步激發其學習數學的濃厚興趣,從而使學生從課內到課外始終處于積極主動、自覺參與的氛圍中,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目的。
數學的教育目標之一――“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解決別人的問題與自己發現并解決問題的意義是不一樣的。能夠發現問題比已知問題存在而尋求解決的價值更大,即所謂的原創是高價值的創造。因此,“解決問題的能力”的教育目標應提高為“提出問題、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探求新的數學教學模式與普通適性數學教學相結合。如可用“情景―誘導―探練”進行嘗試,作為新的數學教學模式,逐步克服“精講多練”、“六步教學”等模式的不足,讓數學精神走進課堂,即主動地探索問題,開展嘗試、觀察、分析、演練、實驗建模等活動,使數學概念開始于情境中,誘導思維要點和關鍵,并在一般練習的基礎上通過體驗和探究活動,進一步鍛煉思考能力。
新時代的教育要面向市場、要體現學生的技能和素質,因此,數學教育必須改變傳統填鴨式應試教學,必須大膽地實行創新教育,全力推進創新教育、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調動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全面創新,以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數學教育作為各個學科的根基,在中學教育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對中學數學教育的創新極為必要,而且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申開明.中學數學創新教育經驗談[J].中學學科網,2009.4.
[2]李金平.淺談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創新教育[J].今日文教,2010.11.
[3]沈丙申.淺議數學創新教育[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2.
[4]趙臨龍,陳軍科.面向新世紀話數學作用[J].中學教研(數學),2001.1.
[5]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問題[J].全球教育展望,2001.1.
[6]袁智博.淺談中學數學教育作用和創新方法研究[J].文化教育,2009.2.
中學數學創新論文參考范文(2)





上一篇:中學數學創新方面的畢業論文
下一篇:中學數學創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