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技術的推廣論文
農業技術的推廣論文
農業科技推廣作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橋梁和紐帶.是發展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農業技術的推廣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農業技術的推廣論文篇1
淺談農業技術推廣問題及建議
摘要:概述四川雅安市漢源縣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現狀,總結近年來漢源縣農技推廣的內容及成效,剖析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加強和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建設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發展現狀;對策
一、漢源縣農技推廣體系發展現狀
四川雅安市漢源縣經過上世紀80年代的開發農業和90年代以來的產業結構調整,農業生產取得一定成效。一直致力于建設全面提升農業技術能力,著力建設有完善的管理體制、規范的運行機制、精干的人員隊伍、穩定的經費保障、必要的工作條件的 “五有”鄉鎮的農技推廣體系。
(一)農業技術推廣體系隊伍建設情況
1.縣鄉兩級推廣機構設置及職能配置情況
漢源縣縣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根據自身的職能設置農技、植保、果樹、蔬菜、土肥等13個事業機構。全縣40個鄉鎮設置了40個農業服務中心。縣鄉兩級職能根據所屬管轄范圍,宣傳貫徹執行國家農業法、農業技術推廣法以及相關法律法規,制定所轄范圍內的農業中、長期規劃,組織實施指導全縣和鄉鎮的農業技術的引進、宣傳、培訓、推廣,指導全縣農業生產的發展。
2.縣鄉兩級推廣人員的編制及現有人員情況
鄉鎮級推廣人員編制,1993年按照國務院“三定”方案,經過全縣各鄉鎮按系數測定,報縣編委批準211個編制。1996年機構改革,批準40個鄉鎮農技、農經站編制為211個,其中農技123個,農經88個。2003年機構改革,將全縣40個鄉鎮農技站和40個鄉鎮農經站合并成40個農業服務中心,職能也隨之合并,漢源縣機構編制委員會批準編制137個。
3.縣鄉兩級推廣人員業務建設情況
據統計,2010年漢源縣級農技推廣事業人員為65人,其中已聘任的研究員4人,占在崗人員的6.1%;高級農藝師22人,占在崗人員的33.8%;中級師16人,占在崗人數的24.6%;初級職稱14人,占在崗人員的21.5%;無職稱的9人,占在崗人員的13.8%。
從學歷情況看,縣級推廣人數65人中,本科學歷40人,占在崗人員的61.5%,專科學歷的13人,占在崗人員的20%,中專學歷的5人,占7.6%,中專以下學歷的7人,占10.7%。
農村基層工作人員相對合理,有利于農技推廣工作順利開展。
(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制度建設情況
1.鄉鎮推廣機構實行的管理體制
1993年以來,漢源縣對鄉鎮農技站、農經站的管理實行是以縣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為主,鄉鎮人民政府管理為輔的管理方針。推廣機構負責人任命,專業技術職務晉升,工資調整,年終考核,由縣農業局負責,辦公用房等大型固定資產由鄉鎮政府管理使用,所有權歸縣農業局。推廣機構人員由鄉鎮人民政府管理,辦公條件由鄉鎮人民政府提供。
2.人員聘用制、推廣責任制、工作考評制及多元推廣制度的建立和運行
1993年以來,漢源縣對鄉鎮推廣機構的人員實行專業技術職務聘任制,并簽訂聘任的任務合同書。2004年起,實行全員聘用制,聘期為5年,任期屆滿后或年終考核后不合格的,不予晉升,不予聘任。對縣鄉兩級推廣人員,實行縣級站股室對其進行逐行打分,對鄉鎮級的年終考核優秀指標單獨考核測評。并實行農業推廣責任制到鄉鎮,對農業新技術的推廣、宣傳、試驗示范以及重大項目的實施,實行站長負責制。制度建設相對完善。
(三)農業技術推廣的保障措施
1.資金來源
縣鄉兩級推廣機構的經費主要是三個方面:一是全縣縣鄉兩級推廣機構人員的工資屬財政全額撥款,每月按國家政策規定全部兌現。二是工作經費。由縣財政局按縣級機關和鄉鎮標準分別按人頭撥付到縣農業局和40個鄉鎮政府。三是項目經費由國家和省、市、縣直接按項目實施經費撥付到位,并進行專款專用。
2.工作條件保障
縣級推廣機構的辦公用房、儀器設備等由縣政府組織建設,目前項目資金已到位939萬元,正在組織實施建設中,預計2012年底能全面竣工。全縣40個鄉鎮農業服務中心計劃18個鄉鎮新建,每個鄉鎮計劃新建250㎡辦公用房,投資46萬元;配備設備儀器19臺(套),投資10萬元;每個鄉鎮總投資56萬元,18個鄉鎮共投資991萬元。其余22個鄉鎮,只有待重建的18個鄉鎮竣工,等待鄉政府機構改革后再決定是否新建還是修復。
二、近年漢源縣農業科技推廣情況及成效
(一)近年漢源農業科技推廣情況
1.在宣傳方面
一是利用有線電視和宣傳車在重要集鎮進行宣傳。二是組建了農業執法大隊。對全縣農業種植生產、銷售的單位和個人,每年不定期進行全面檢查,對嚴重違反《農業技術推廣法》有關規定的必須嚴重查處。
2.在技術推廣方面
結合漢源縣的實際,開展水稻旱育拋秧技術、地膜覆蓋栽培技術、玉米肥團育苗技術、優質稻高產高效栽培技術、脫毒馬鈴薯高產栽培技術、馬鈴薯良種三級繁育體系、高山蔬菜栽培技術、大棚蔬菜栽培技術、水果高枝換頭和套袋技術、測土配方施肥技術以及無公害水果、蔬菜栽培管理技術等取得了顯著的效果。
3.在農民科技培訓方面
據調查,1993年以來,每年組織縣、鄉鎮、村、組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宣傳、培訓人數達10萬余人次,農業技術推廣率達95%以上。每年印發各種技術宣傳資料達15萬余份。
(二)漢源縣農業科技推廣成效
1.果樹產業方面
漢源縣依據當地氣候等環境條件,先后建成了優質金花梨、甜櫻桃、晚熟黃果柑和伏季水果四大特色生產基地,其中漢源櫻桃基地面積達2.95萬畝,投產面積0.7萬畝,在西南地區位居第一。對加快農民致富起到了積極作用。截止2010年,全縣果樹種植面積達到23.3萬畝,生產優質水果18.9萬噸,產值達到2.33億元,農民從水果中獲取的純收入為800元。
2.蔬菜產業方面
通過近年來的產業結構調整,漢源蔬菜已形成了“高、中、低”,“早、中、晚”的生產格局,河谷壩區早淡蔬菜、低中山區秋延蔬菜、中高山區反季節蔬菜“競相爭艷”,特別是漢源蒜薹,以其早、脆、嫩、香遠近聞名,暢銷全國二十多個省市,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1998年漢源縣被列為四川省蔬菜產業十強縣;2002年,被列為四川省“第一批優質蔬菜基地縣”和“首批無公害農產品基地縣”。據調查,2010年,全縣商品蔬菜基地面積已達11.15萬畝,總產量12.37萬噸,總收入2.61億元,占全縣農村和農業經濟總收入的12.98%和30.33%,蔬菜產業對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貢獻達890元以上,占全年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0.01%。 3.馬鈴薯產業方面
馬鈴薯是我縣中高山區農民實現增產、增收的主要產業之一。歷來是周邊區縣和川西壩子商品馬鈴薯和種薯供給縣,2005年,我縣被列為“四川省馬鈴薯優勢產區”和“四川省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縣”,馬鈴薯產業得到了快速發展。據調查,全縣現有馬鈴薯種植面積已達到14萬畝,其中脫毒薯推廣面積6.5萬畝,總產量達到26萬余噸。通過湖北援建全縣建成了年生產原種600萬粒的馬鈴薯良種繁育中心。同時在全縣建成了1萬畝馬鈴薯高產示范片,高產示范片畝產達 2500公斤,最高達4100公斤,比全縣平均畝產高25%,因此全縣馬鈴薯產業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1993年來,在省、市、縣科技部門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精心組織下,已取得了國家和省、市、縣農業科技成果102余項,其中:農業部科技成果獎2項,省級科技成果獎15項,市級科技獎58項,縣級科技成果獎29項。
三、漢源縣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技推廣機構人員缺乏, 推廣隊伍不整齊。2010年編制為137個,實有人數50人,比1993年實有人數少34人,少68%,比2000年少63人,減少126%,比2006年減少20人,少40%。漢源縣40個鄉鎮中有15個鄉鎮缺乏農技人員,27個鄉鎮缺乏農經人員,11個鄉鎮雙缺(缺乏農經、農技人員),相關工作人員近幾年的削減給農技推廣工作帶來不便。同時,農業人才結構不盡合理,綜合素質偏低,不適應現代產業化發展。
二是農民科技文化水平低,接受新知識能力差。農民是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關鍵,農民接受新科技的能力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成效。漢源縣位于四川西南地區,屬少數民族。農民素質較低,市場意識差,這就嚴重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使許多科技成果不能盡快轉化為生產力。
三是農業科技推廣經費不足。農業技術推廣和農民科技培訓方面沒有專項經費,每年只靠國家和省級項目經費來支撐。這給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帶來極大的不便。
四是農業科技推廣不深入。農技推廣長期徘徊在傳統農業技術層面,手段落后,創新不足,現代農業技術推廣舉步維艱。
四、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建議
(一)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工作人員培訓,提高營運能力
縣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加強對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的指導、服務和監督;縣級財政部門應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知識更新培訓經費的投入;縣級農業部門應加強與農業院校、農業科研院所的聯系合作,建立現代農業技術培訓基地,采取產業辦班、集中調訓和學歷提升等多種方式,認真組織實施農技人員知識更新培訓。將農業技術推廣參加繼續教育等知識更新培訓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和考核結果,作為考核、聘任、晉職、職(執)業資格注冊的依據之一。
(二)增強財政保障,提高農業技術推廣能力
市、縣兩級政府應對縣鄉兩級農業技術推廣機構建設納入財政預算。一是各級農業部門要加強與財政部門的溝通協調,積極爭取提高鄉鎮農技站人頭經費的標準,保證鄉鎮農技推廣日常工作的正常進行。二是積極爭取落實業務推廣經費,將鄉鎮站推廣業務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 實現長期、固定的預算。三是加大基層農技推廣項目經費的投入。
(三)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制,提高組織的運行能力
應對新形勢,立足當前,兼顧長遠,充分利用漢源優勢,進一步調整農業科技推廣體制,依靠科技,實施標準化栽培,搞好名、特、優、新品種的引試推廣,探索優化作物間、套、輪作模式和其它高效栽培技術,以示范基地建設為著力點,以輻射帶動為依托,以經濟社會發展為主線,加快漢源特色農業產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民增收,形成四川省的特色區域經濟區之一。著力發展鄉鎮公益性農技推廣機構并實行縣級農業部門和鄉鎮政府雙重領導、以縣級農業部門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
(四)提高農民科技意識,順利推進農技推廣工作
農民是農業經營主體,也是農業技術的需求主體、市場主體。農業技術推廣離開農民科技素質的提高就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應將全面提升農民科技素質作為首要目標。漢源縣屬邊遠山區農業大縣,農民的認知能力和新科技的接受能力直接決定了農業科技推廣工作實施的深度。因此,應加強農業技術推廣知識培訓的管理,加大鄉鎮農技推廣培訓和農民實用技術培訓。
參考文獻:
1. 張明學.曾都區免耕栽培技術推廣中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農技推廣,2008(1).
2.宋啟道等.貴州省基層農技推廣體制現狀與發展對策[J].熱帶農業科學,2011(1).
3.謝正升.關于加快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思考[J].現代農業科技,2007 (21).
>>>下頁帶來更多的農業技術的推廣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