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推廣結課論文
農業推廣的本質含義是將農業技術在農村地區進行普及,使農民能夠掌握各項先進的生產技術,并將其應用于生產中,改變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將先進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農業推廣結課論文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農業推廣結課論文篇1
淺談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應用
[摘 要] 隨著現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的穩步提高,解決中國龐大人口的溫飽問題成為國家與社會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因此,設施農業應運而生,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工作也迫在眉睫。本文對我區現下的設施農業新品種發展的實際狀況以及存在的諸多問題進行了全面透徹的分析。為未來幾十年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應用提供一些實踐和理論依據。
[關鍵詞] 設施農業 新品種推廣和應用 存在的問題
一、設施農業新品種的興起
“設施農業”這個詞的提出源自于歐洲的發達國家,它是一個在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在經濟和科學技術相對成熟條件下形成的新概念。在我國,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廣大人民也開始漸漸接受和發展這項新興科技,這種新技術的應用為解決我區人多地少的社會現狀和人民的溫飽問題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如今,設施農業已成為國家大力支持和發展的新興技術工程。
二、設施農業新品種的出現,推廣和應用現狀
1.設施農業新品種的出現
在我區,設施農業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是龐大的人口所帶來的供求不平衡。不斷增加的人口和城市化進程所帶來的不斷減少的耕地面積,讓越來越多的人陷入恐慌之中,農業發展停滯不前所帶來的社會問題不斷增加,相對單一的農業作物早已滿足不了人們的生活需要,在這種背景下,設施農業新品種開始進入人們的視野,并開始大力推廣這種農業模式。
2.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現狀
設施農業在我區的推廣方法主要是指利用大棚種植,用人工技術的方法,改變自然的光照和溫度條件,給農作物提供生長所需要的最適宜環境,生長出我們所說的反季節作物。這種方法資金少,見效快,作物生長周期短,態勢良好,這些優點讓這項技術不斷在各個地區推廣起來,隨處可見的大棚種植,一輛又一輛的貨車運著這些農業產品駛向全國各地,但是,這些并沒有滿足人們的需求,新品種出現后開始不斷推廣開來,少見的農作物變的更多了,芹菜,菠菜等對環境要求更高的蔬菜變得普遍了,隨著技術不斷突破,環境更加安全,種類不斷繁多,新品種的推廣態勢更加良好。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新品種的推廣已經增加到園藝類,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的基礎上,精神上的審美需求使得園藝類的設施農業發展迅速,美麗的郁金香,高貴的牡丹,浪漫的玫瑰等,在這種技術的支持下,各個國家的花卉都可以進行培養,種植,從而滿足人們越來越高的生活需要。經過市場調差,園藝類新品種的推廣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的城市未來的發展規劃,高額的經濟利潤讓新品種的增加速度不斷提高,新品種的推廣面更加廣闊。
三、設施農業新品種推廣應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地區發展不平衡
隨著農業新產品的興起,不可避免的帶來一些問題,問題之一就是地區發展的不平衡,在科學技術較發達的地區,設備完善,而科學技術貧乏的地區則沒有必要的推廣和應用條件。在經濟較發達地區,對新品種的需求量高,在經濟落后地區則還停留在原有的基礎上,甚至需求量為零,嚴重阻礙了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更談不上應用了。當然,還有一些地區受自然條件的限制,根本不存在設施農業,如何發展新品種呢?
2.品種發展不平衡
首先,品種發展不平衡;由于人們需求的不同決定了新品種發展的進程也不同,需求決定市場,需求決定生產,對于需求量高的園藝類來說,品種發展全面而迅速,甚至出現了一些雜交和轉基因品種,而越來越少的農作物需求使得蔬菜類新品種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人們不再對生活之本的作物類感興趣,轉向了追求精神上的滿足,沒有了基礎,更高的追求也就失去了根基。這種不平衡導致了經濟發展不穩定。
3.技術上不成熟
其次,技術上不成熟,即使在總體上來說,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應用態勢良好,但是仍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尤其是技術的不成熟給這種推廣應用造成了很大的阻礙。不成熟的技術在經濟上表現為設備的高成本,很多技術都是從國外購買來的。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很多城市的設施農業簡陋,不適用正規的設備,技術落后,只有在少數城市里技術達到了成熟的階段,嚴格按照技術要求,應用在農業和畜牧業中。并且,這種不成熟的技術現狀讓原本的良好態勢走向畸形。
四、推廣設施農業新品種應用的有效對策
1.平衡地區發展
平衡地區發展從大局出發,應該做到統籌規劃,同時又能夠針對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國家通過政策上的支持,對推廣應用存在較大難度的技術貧乏地區給予技術上的大力支持,幫助它們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技術設施。對經濟落后的地區給予相應的優惠項目,并且多渠道籌集資金。最重要的是要對那些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區域,運用一切可采取措施,因地制宜,發揮環境的最大功效,用最少的條件創造最大的財富。
2.品種發展多樣化
堅持發展果蔬類,這是人民生活的物質基礎,無論市場需求怎樣變化都不能隨意縮減產量,要做到安全高效的生產。另一方面又要靈活應對供應現狀,將水產,家禽類在果蔬類基礎之上,以嶄新的姿態進入人們的生活,豐富人們的飲食。最后,多引進園藝類的花卉,循序漸進,規劃好新品種的種類和數量,做到百花齊放的多樣化格局。
3.完善科學技術
沒有科學技術的支持,設施農業便失去了其存在的基礎,正是科技的力量使這種理論成為現實。國家和地區應當改善落后的技術,相關人員要積極尋找對策,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高成本的設施,規范生產,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為未來的農業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五、結語
總的來說,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應用現狀是穩定良好的。在經濟方面,它的利潤高,周期快,對于地區發展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不斷增加的經濟又促進著更多新品種的出現,周而復始,良性循環。在社會方面,新品種可以最大程度上滿足更多的消費者,給人們的生活增添新的光彩,贏得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雙豐收。新品種的應用在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多方面,齊發展的良好態勢。在自然方面,這種應用或許能夠讓人們培育出新的自然品種,豐富自然生物的種類,維持自然的長期延續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相信設施農業新品種的推廣和應用一定會有廣闊的前景。
參考文獻
[1]李浩然.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設施農業推廣現狀與對策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劉興龍. 我國農業植物新品種推廣保障制度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3.
[3]惠飛虎. 揚油4號油菜新品種推廣機制研究及影響因素分析[D].中國農業大學,2004.
農業推廣結課論文篇2
淺析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
[摘 要]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目前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暴露出來的問題,影響我國的經濟發展,并帶了諸多問題,本文通過對目前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措施來完善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措施包括加強技術創新,提高農民的科學素質,完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并分析了農業技術推廣對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以及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
[關鍵詞] 農業 技術推廣 新模式
一、農業技術推廣模式現狀
1.經濟體制
市場改革到現在時間不算長,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發展不完善,到了如今這種市場經濟社會,顯得不協調,其服務效益低下,且不能滿足農民致富的需求。自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以來,過去由行政手段推動農業技術轉向自由發展,而考財政支持的公益性服務也止步不前。而今的技術創新和技術推廣早已分離,各自發展,技術的研制、推廣、生產等各個環節不能有效地協調和聯系,導致科技成果難以實現推廣和發展。
2.人才匱乏
縣級和鄉級是農業技術推廣的重點部門,因為這兩級的部門是知己面對農民的,需要提供技術給農民,縣級部門的職能比較多,是一個綜合性推廣機構,既要接受來自地級市舉行的科研實驗,又要把最新有用的技術推廣到鄉級。而鄉級農業技術部門的職能比較單一,主要負責將技術推廣給農民。然而這種政府主導的農業技術推廣模式卻出現了諸多問題,出現了,線斷網破人散的尷尬局面,只是基層技術人員不得不另謀出路。久久不更新的知識也使得技術人員的技術難以滿足農民的需要,在技術新模式推廣中,技術人員難以勝任。
3.經費短缺
根據調查顯示,不少基層部門的農業技術推廣基金嚴重缺乏,甚至有時連工資都成問題,各種去下鄉考察的經費更是難以報銷,致使工作人員很不滿意,這也導致技術人員幾乎沒有機會出外學習,無機會與相關前輩以及當下取得卓越成績的同行交流,導致技術人員的知識停滯不前,難以發展,更是難以取得成效。而根據另一份調查顯示,我國的農業技術推廣投資要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我國只占國內農業生產總值的0.2%,只占發達國家的四分之一。
4.僵硬的機制
目前我國基層技術人員對農業技術的推廣是有上面的行政權力操縱的,受到計劃的限制,體制顯得僵硬而不靈活,難以激勵基層人員,致使農技干部呈現出一副消極怠工的摸樣,技術人員的素質更是不同,不少上級把這個部門當做閑職,安排無關人員去工作混日子,而縣鄉兩級部門開會討論次數更是極少,幾乎無考核,無檢查,兩級部門嚴重脫節。
二、推廣新體系的方法
1.加強科技創新
要求技術人員致力于研究真正對農民有用,能夠給農民帶來實惠的技術,而技術的創新要建立在現代農業發展的實情,注重農業發展對農村經濟的內在關系。加強推動科技研究和推廣部門之間的聯系,使其相互協調,解決科研和生產的脫節問題,是科研來源于生活實踐,而又直接應用于農業,鼓勵基層技術人員積極到一線工作,掌握第一手實際情況,腳踏實地的進行研究,創造出對農民有用的科技成果。
2.建立新模式
2.1設立農業技術信息平臺
對各級的網絡資源進行整合使用,各級都要配備相關的網絡信息平臺,及時的研究其他各級的成果,選擇其中的有用的加以推廣,而各級部門技術人員也要加大研究,將成果積極分享給其他級人員,大家一起討論,加以改正和完善,積極與各級研究單位,專業學校以及推廣部門合作,從而更加有效的利用有效的資源,同時可以將成果推向大眾,給大眾一個咨詢和信息平臺。
2.2改善服務方式和運行機制
隨著農業的發展,當前的服務機制一不能滿足農業全方位需求,為了與農業發展相適應,服務機制以及運行機制應當積極改革,服務機制不該只限于過去的放式,要使技術服務擴大范圍,將服務推廣到產前以及產后。與此同時,要推廣創新服務,增強服務功能,最重要的是創辦科技示范園,引導農民怎么做,而不是指導農民怎么做。各級部門應當積極帶頭,加快技術推廣的速度。
2.3改革服務模式
促使企業參與到農業中,給農業帶來新的生產模式,讓企業帶頭,帶動農業經濟的發展,形成“企業+基地+農戶”的新模式,企業向農民做出全方面承諾,給農民全方位的支持,包括生產的產品、生產資料以及新技術推廣,形成訂單生產方式。企業除了與農民合作外,也可以與當地相關部門合作,雙方技術人員可以合作共同研究,共享研究成果,形成優勢互補,雙方共同發展,共同促進農業的發展。
2.4改變農資生產企業為主的服務模式
改變服務于農業的農資生產企業的服務模式,服務模式由間接供貨和直接供貨想結合的服務模式來取代過去間接供貨的服務模式,除了要實行經營銷售的服務之外,同時實行推廣服務。利用多種方法和渠道對企業的產品加以介紹,使農民了解,同時也要向農民提供生產資料。
2.5推廣以科技人員為主體的民營科技服務模式
近些年來,我國政府高度重視農業技術問題,出臺了一些政策,形成了良好的政策環境,目的在于調動廣大農業科技技術人員的研究積極性,鼓勵各類技術人員加強參與農業生產和經營開發。
3.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增強其技術的吸收能力
農民作為農村的主人,是發展農業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題人員,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是關鍵因素。要想農業科技能夠發展,離開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是難以行得通的,要使農民對技術的理解接受,并能加以利用。經過政府的努力,當代農民的科學文化素養有了明顯的提高,但是若要使從總體上看,農民的整體素質還是不高。近些年城市的工作吸引著農村的青壯年,大量年輕勞動力流向城市,只剩下婦女老人孩子,這也導致目前農民科學素養呈下滑趨勢。而對于農民的技術培訓更加顯得無力,不少地方更笨不存在培訓,要加大培訓的力度,也要增加培訓機構的成立,健全培訓的體系,改進培訓方式,加強創新。從多方面多層次培訓農民,以適應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孫旭光. 現代農業技術發展推廣新模式的探索[J]. 中國農業信息,2013,23:215-216.
[2]鄧闖. 農業技術推廣新模式探討[J]. 中國農業信息,2014,01:248.
[3]尹德明,陳泮江,王坤. 創新農業技術推廣模式探討[J]. 農業環境與發展,2013,01:35-37+68.
農業推廣結課論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