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科學發展觀時代內涵和現實定位
試論科學發展觀時代內涵和現實定位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的發展觀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程為根據,合著世界發展的節拍,經歷了一個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到強調可持續發展,再到全面、協調、可持續綜合發展的變化過程。近一個時期以來,人們對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問題展開廣泛的探討。
一、關于科學發展觀的豐富內涵
首先,有必要從從本體論、價值論和終極意義方面來科學把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時代蘊涵。(1)就本體論意義而言,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時代目標。(2)在價值論層面上,關注民生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模式。(3)人是終極追求意義上之本,科學發展觀應強調可持續性發展的終極關懷。另有人認為,科學發展觀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用科學的理念來定義發展,并確立發展目標;另一方面是通過科學、利用科學的手段實現發展,并達到發展目標。因此,科學發展觀涉及科學和發展兩方面的概念。科學發展觀既是一種價值觀,又是一種思維方式。從可持續發展的視角去分析新的科學發展觀,應該說,以人為本是發展的本質,協調發展是發展的核心,文明發展是發展的境界。也有論者認為,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真善美相統一的科學理論。科學發展觀蘊含的“真”,體現為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共產黨執政規律的創新認識;科學發展觀蘊含的“善”,體現為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價值取向;科學發展觀蘊含的“美”,體現為實現社會和諧發展、實現世界和諧發展、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還有學者指出,科學發展觀眾既有“以人為本”的內涵,又有“科學”規定的內涵,兩者是有機統一的。實踐活動過程既是人們的主體性、目的性、能動性的實現過程,又是客體、對象以其自身的規律性對主體的作用過程。人們只有把對對象、客體的改造建立在認識和把握其規律的基礎上,實現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才能在實踐活動中達到預想的目的。因此,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必須堅持以人為本與尊重客觀的統一、價值論和認識論的統一、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統一、目的性與規律性的統一。
二、關于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特點
對于科學發展觀的基本特征,可以從不同的方面觀照。從綜合的方面說,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主要包括以下特征:第一,突出人類利益的主體性,在更全面、更合理的意義上肯定人的主體性原則,最終關懷的是人的生存和發展問題;第二,重視人民利益的至上性,強調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居于各種社會利益的最高層次;第三,強調發展的協調性,將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視為密不可分的整體,充分考慮到系統和要素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制約關系,強調人民根本利益的全面協調性;第四,保持發展的持續性,關注發展在時間上的動態平衡性。另有人認為,以人為本新發展觀的本質特征表現為:一是新的發展觀注重人的主體性,立足從人的角度對發展理論做出全新詮釋,抓住了發展的本質、發展的根本、發展的內源;二是新的發展觀具有深刻性,它已深入揭示到發展的深層次的核心和實質的問題,對人的本質又有了新的解讀,建立了以人為中心的新發展觀;三是新的發展觀具有廣泛性,它所強調的發展克服了經濟利益與文化價值的潛在沖突,注重經濟對文化的依賴性。新發展觀是以文化價值為基礎,把發展問題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來研究,是社會發展理論的重大轉變。
從另一方面看,科學發展觀具有鮮明的系統性、現實性、時代性、合理性特征,是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體現了既要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既要滿足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的利益更要實現大多數人的利益,既要追求當前人的發展又要追求未來人的發展,明確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
三、科學發展觀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地位
科學發展觀意義重大,地位重要。基本要點是,堅持以人為本,它把歷史主體論、社會主義人民當家作主論與執政為民的共產黨執政理念有機結合起來,深化了對三大規律的認識,高揚了社會發展中人的價值思想,突出了發展的主體問題,是人本主義發展觀的體現。全面發展的思想深化了社會發展的整體性思想,突破了唯經濟主義的發展觀,拓展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內涵,突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建設中統攬全局的執政能力問題。協調發展的思想豐富了社會發展的系統性、和諧性、平衡論理論,揭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統籌兼顧、互動互促、良性循環的和諧發展機制,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助推發展中的體制性建設路徑。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體現了對社會發展規律的時代性把握,深化了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的認識,明確了馬克思主義執政黨在實現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所擔負的深遠歷史責任。另一些人指出,科學發展觀是以胡錦濤為核心的新一代黨中央領導集體運用唯物史觀研究、總結和指導黨的建設和社會發展的光輝典范,它的科學性、現實性和深刻性,不僅在于準確地把握住當今我們黨所處時代的脈搏,而且還在于它立足歷史唯物論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開辟了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新視角:社會發展評價尺度應是以生產力尺度、制度尺度和人的全面發展尺度為主要內容的三維發展尺度體系。新發展觀是總結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歷史經驗教訓而得出的科學結論,是我們黨從新世紀新階段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思想,它為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提出了一個完整嚴密的評價尺度。它立意深遠,內涵豐富,具有重要的創新價值,把歷史唯物主義關于社會發展評價尺度的理論提到了一個新的境界。
如果變換視角,從社會文明演變和人類文明的拓寬來說,科學發展觀實現了從兩個文明、三個文明到四個文明的飛躍。鄧小平的文明觀重點揭示了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統一。他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系統地闡述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相互關系。江澤民的文明觀提出了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概念,認為社會主義文明是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科學發展觀的提出則內在地包含了四個文明,即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在對傳統發展觀徹底顛覆的基礎上實現人類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的理論產物。生態文明倡導整體性、持續性、公平性的原則,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價值觀,勾畫了人類未來文明的發展藍圖。
四、關于如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問題
從價值觀轉型方面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必須以清醒的理論自覺和價值自覺,認清世情、國情、黨情、民情,從客觀實際和人民利益出發,選擇正確的發展目標、發展模式、發展路向,以正確的價值觀念規約我們改革與發展的實踐,以正確的價值理想指引實現全體人民富裕幸福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光榮事業。從根本上來說,科學發展觀的價值取向是由以人為本的人文價值觀、全面協調發展的社會價值觀以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價值觀三個價值維度構成的價值規范系統。要確立人民至上、人民本位的價值取向。人是發展的實踐主體和核心動力,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和最高價值,中國的一切發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也是為了實現、維護和發展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使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清醒的價值自覺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我們黨提出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生態文明觀,是一種價值自覺。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工業化、現代化發展戰略的突出位置;要完善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續發展體制機制;要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要加大節能環保投入,改善城鄉人居環境;加強水利、林業、草原建設,加強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進生態修復。從實踐操作和思想認識方面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做到“四個積極”。 一要積極領會發展的“全蘊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統籌兼顧、協調推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黨的建設各項工作,著力于全方位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不全面、不協調、不均衡問題,不斷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這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解決的認識前提。二要積極探索發展的“新樣式”。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順應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新要求,以辯證的眼光重新審視、大膽揚棄那些我們所熟悉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思路,勇于沖破阻礙又好又快發展的傳統路徑和習慣做法。探索科學發展的新樣式,必須緊密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大膽探索,努力走出一條符合科學發展要求、體現時代特征、具有地域特色的發展新路。這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必須具備的思想方法。三要積極消弭發展的“負效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求各級干部積極創新思路,在發展實踐中積極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中求得更好發展,既不斷化解當前發展中出現的各類矛盾和困難,又努力消除前輪發展中遺留的“負效應”。這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應該具備的負責精神。四要積極建樹發展的“軟績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要求各級干部能自覺克服發展上的“短視”、“弱視”,克服工作中的急功近利,在重視提升“硬件”發展水平、追求“顯性”發展績效的同時,更加注重培育長遠競爭力和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把更多的財力、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那些惠及長遠、惠及群眾、惠及子孫后代的“軟績效”上來,努力追求經濟社會更持久、更長遠的發展。這是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應該登上的境界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