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2)
毛概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
毛概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篇二
《淺析經濟全球化與中國經濟發展》
【摘要】近年來,經濟全球化不斷擴展,國家分工向縱深發展,各國經濟相互依賴度越來越高,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斷加大,中國經濟如何發展面臨更多問題,本文在全面分析了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挑戰基礎上,給出了中國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發展;對策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經濟領域發生的最為顯著的變化之一,就是經濟全球化的浪潮不斷推進和擴展,并導致國際生產、投資、貿易的規模不斷擴大,資本、勞動力、技術、信息等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自由流動,國際分工不斷向縱深發展,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相互依賴的程度日趨加強,地球已名符其實地成為地球村。經濟全球化是當今國際經濟發展的基本趨勢,是現代經濟、科技、政治高速發展的必然產物。
一、本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發展的新態勢
近年來,經濟全球化迅速發展。一是貿易全球化以更大的規模和更廣的范圍發展起來。同時,貿易范圍明顯擴大,服務貿易和虛擬貿易等新的貿易形式發展勢頭迅猛。貿易的深度也大為擴展,新興的基于產業內分工和產品內分工的國際貿易快速發展。二是生產全球化向縱深發展。從廣度上講,參與國際分工的國家和地區已遍及全球,從深度上講,國際分工越來越細,已由過去單一的垂直型分工發展為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多種分工形式并存的新格局。三是技術全球化迅速發展,不僅技術轉讓與貿易達到了空前水平,而且研發全球化發展加快。四是金融全球化快速推進。體現在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業務、金融資產和收益,以及金融政策與法律制度的全球化等方面。有研究指出,衡量金融市場開放程度的Chinn-Ito指數,發達國家1970年平均僅為0.19,此后不斷上升,2005年又上升到2.41,與指數的最高值2.65已相距不遠;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Chinn-Ito指數平均值1970年至1998年幾乎都是負值,但近年上升較快,2005年已達到了0.15跨境的資金交易額相對于貿易額的比率,發達國家從1975年的1.2一路上升至2006年的6.04,新興市場國家從1974年1.1的最低值上升至近年來的2.0以上。
二、繼續積極參與全球化、堅持對外開放,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
諸多學者的研究成果表明: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通過參與多邊貿易體系、加強區域合作、改革封閉的經濟體制,積極參與國際貿易,融入到全球化的浪潮中,“國際貿易是全球化不可或缺的核心組成部分,也是經濟增長的發動機”,“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和廣化,世界主要國家地區之間的對外貿易發展不平等程度總體呈下降趨勢,支持全球化有利于縮小地區間經濟發展差異的觀點”,“面對經濟全球化的現實,一個國家實施對外開放的戰略,大力發展國際貿易,積極融入國際分工,有利于加快經濟的發展,有利于縮小與其他地區的經濟差距”。
在對積極參與全球化有利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原因的探索上,大多數經濟學家認可出口為發展中國家具有比較優勢產業創造市場和需求而促進經濟發展。出口的擴張是擴大國內產業市場的擴張,進而帶動相關聯產業的發展,生產結構與就業結構隨之進行調整和提升,從而促進經濟結構整體的優化。一般而言,出口產業的全要素生產效率與競爭優勢較內需產業要高,隨著出口市場的不斷擴張,物質資本與人力資源不斷向具有優勢的出口產業傾斜,促進資源配置的優化,從要素生產力和資源配置兩個角度提高總體資源的生產力,創造了整體經濟的持續繁榮。進口貿易對中國經濟增長呈現正向促進作用,主要是因為進口貿易提供的示范和技術溢出效應誘導和促進民間投資和消費的持續增長,不斷優化后兩者的結構配置。同時進口貿易可以提升國內產業的技術水平,優化國內產業的技術結構。工業化階段的發展很大程度必須表現為現代化生產要素的不斷增加,進口貿易通過各種方式促進現代化生產要素的引進。另外,進口貿易發展帶來的鯰魚效應,加劇了國內市場競爭,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產業發展造成短期的陣痛,但長期而言促進了國內生產者提高生產效率的積極性。
從歷史經驗看,國際貿易能深化社會分工,提高勞動效率,革新經濟體制,擴大內外市場,對經濟發展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西方大國崛起的發展歷程表明,貿易中心國家都是經濟強國。從世界范圍內看,國際金融危機后,出口前所未有地迅速成為世界經濟的引擎,創造了經濟全球化條件下貿易拉動經濟復蘇的典型案例。自2010年以來,部分發達國家經濟也依靠較強的出口能力實現較快復蘇,使凈出口成為經濟的重要拉動因素。美國1~10月出口同比增長21.5%,高于美國經濟三季度的增速2.6%;德國1~9月出口增長14.1%,凈出口為二季度德國經濟貢獻了1.4個百分點;日本1~11月出口增長33.9%,實現貿易順差686億美元。因此,在經歷一輪恢復調整后,國際貿易與投資仍將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發動機。
從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高速發展的30多年來看,也是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快速向前推進,今后我國必須繼續堅定開放信念,與國際社會共享合作發展機遇,積極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進程,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世界經濟增長。
三、開放經濟給包括中國在內的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帶來的主要挑戰
經濟全球化加速了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促進了全球生產力的增長,推動了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以及貿易自由化、資本國際化和高科技發展,世界各國間的相互依賴進一步加強,為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騰飛和利用后發優勢趕超發達國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然而,經濟全球化對發展中國家的風險和挑戰也是不能忽視的,具有多方面的負面影響,如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主權面臨侵蝕、經濟風險加大、貧富差距拉大等等。必須清醒認識到在經濟全球化發展過程中全球化規則始終向發達國家傾斜。發展中國家沒有完善的可駕馭全球化的制度手段,種種約束和不利條件使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給中國經濟帶來的不僅有機遇,同時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主要表現在:
一是全球產業將繼續由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全球制造業在繼續向中國轉移的同時,也開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轉移。二是發達國家繼續牢牢控制科技創新領域,提高進入門檻。三是發展中國家不僅面臨來自發達國家的競爭,也面臨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激烈競爭。四是發展中經濟體對工業化經濟體的依存度不斷提高,經濟獨立性下降,風險加大。發展中國家金融服務業開放將使經濟面臨更大的風險。五是美國所主導的國際金融體系,是美國從其他國家轉移財富的機制。2008始發的國際金融危機使其弊端暴露無疑,新興國家需要更好地參與全球經濟事務,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
四、中國積極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對策
1.提升綜合國力,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對于任何一個國家而言,只有不斷增強綜合國力和提高國際競爭力,才能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為此,我國要繼續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迅速提升我國的經濟實力。在加入全球化進程時要注意時序問題,即根據自身經濟的適應能力來選擇加入到不同全球化領域的時間,以盡量減少風險和成本;在參與全球經濟合作與競爭中,注意通過國內的制度安排或影響國際的制度安排來維護國家經濟主權,在資源、基礎設施、支柱產業、重要的服務業以及信息技術產業方面國家要掌握主動權,以保證國家的經濟安全。
2.要完善相關建設,提高金融風險防范效率。金融是現代經濟的中心。目前,我國的金融體制還存在如金融體制不健全、融資結構不合理等許多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我國應完善企業融資結構,建立多層次的金融服務體
系;針對呆壞賬,建立一套金融風險防范機制;加大我國中央銀行的宏觀調控能力,加強金融法制建設,構建獨立的金融司法體系,推進金融監管法制化。同時,逐步提高我國金融業的透明度,做到各種金融制度的透明化,從而避免金融風險。資本自由流動加速,特別是進行投機性炒作的短期資本,常常導致金融危機的發生。建立有效的金融防范機制是國家金融健康運行的必要前提,也是更好地保護各方利益的重要手段。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要協調行動,形成統一的金融監管體系,形成監管合力;增強風險意識,樹立自控觀念,改變重制度建設輕工作落實的現象;借鑒海外監管實踐,從單純防范風險向支持金融創新與風險防范并重的監管方向轉變。還要防患于未然,在利用外資的同時,充分利用好內資。
3.積極參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競爭,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推進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經濟全球化必然帶來國際分工的發展、產業的轉移和生產要素的流動,使一個國家最大程度地擺脫資源和市場的束縛,為本國利用最有利的地區與資源提供了最大限度的可能。隨著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我國應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引進先進技術,更好地消化吸收,從而實現技術創新。同時,加大對我國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利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的設備和工藝,提高自身的科技研發和創新能力,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升級。在經濟全球化和知識經濟時代,中國實現新型工業化,必須繼續擴大利用外資規模,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發揮外資作用,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充分發揮中國的后發優勢。更加經濟地利用和整合外部資源,進一步增強自身核心競爭力和全球競爭地位。不斷增強模仿創新能力,實現向自主創新的跨越,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
4.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推動地區經濟一體化快速發展。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地區經濟一體化,以求實現更大規模經濟和強化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貿易的能力,對共同抵御經濟全球化的沖擊有不可小覷的作用。如今我國還基本上被排斥在世界經濟規則制定權之外,這與近年穩步上升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發展速度極不相稱。我國應有原則地盡快加入各種世界性的和區域性的經貿組織,以促使國際的制度安排更有利于我國的全面發展,尤其是以臺港澳為主體的華人經濟圈和東亞經濟合作組織。區域經濟合作能夠減少或抵御經濟全球化的負面影響,對中國的政治和經濟安全以及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黃玲.從金融全球化的不平衡發展看次貸危機根源[J].世界經濟研究.2009(4)
[2]余官勝.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的研究進展及對中國的影響[J].現代經濟探討.2010(6)
[3]魏浩.經濟全球化、國家間對外貿易的差距和中國的作用——基于1978~2007年全球36個國家地區的實證研究[J].世界政治與經濟論壇.2011(2)
[4]周善喬.后危機時代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調整與重構[J].學海.2010(3)
毛概關于中國經濟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