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毛概論文>

    淺談中國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領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篇一:《中美關系與臺灣問題》

      摘要:如今中國的國際地位步步提高,于今年六月七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與美國總統奧巴馬的會晤也成為了全世界關注的話題,中美關系發展的影響的已經不僅僅是中美兩個國家,還影響著整個世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發展。而作為中美關系談話中,臺灣問題一直是其中的焦點問題,從建國以來,臺灣問題的起起伏伏不斷影響著兩國關系,本篇文章將以講述這幾次起伏的過程和分析這幾次起伏的原因切入點分析新中國時期中美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關鍵詞:中美關系 臺灣問題 中美三次聯合公報 《共同防御條約》 《與臺灣關系法》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國民黨逃至臺灣,為大陸與臺灣的分裂埋下伏筆。對于想要“重返亞洲”和迫切希望制約蘇聯的美國來說,臺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當蔣介石敗退,美國國務遠東會議上得出中共的軍隊將攻占臺灣的結論,使美國對臺灣的態度發生的轉變。在1949年12月23日,美國國務院聲稱“美國對臺灣沒有承當義務”、“美國不會卷入臺灣[1]”,1950年1月,杜魯門發表《關于臺灣的聲明》聲稱:“美國及其他盟國承認中國對該島行使主權,美國對臺灣或中國其他領土從無掠奪之心。”這表明了美國是“無意在臺灣獲取特權權利或建立軍事基地,亦無意使用武裝部隊干預現在的局勢,亦不擬遵循任何足以把美國卷入中國內爭中的途徑”[2]臺灣被美國列為了“不管區”。對于這此美國放棄臺灣,有著諸多的原因:第一,代價的考慮,在蔣介石政府即將被打敗時,美國其實主要面臨就是出不出兵的問題。出兵,就免不了與中共的軍隊進行正面的沖突和對抗,且長期卷入到中國的內戰中,而如果要保證勝利的概率,就要投入大量的軍援并且要動用到美國的軍隊,而這樣大量的投資是美國不愿意的,在美國國務卿艾奇遜會見軍方代表時表示:“還沒有人會認為臺灣在戰略上重要到如果一旦喪失,真的會打斷美國隊的防線。所以美國不值得為臺灣這么高的代價。”[3]第二,配合新亞洲政策。該政策的核心在于,爭取與除中國外的亞洲國家,特別是要加強日本和菲律賓為首的國家防務,用來抵制共產主義在亞洲地區的蔓延。美國為了保證想要局勢,首先,就不能過多的染指臺灣問題,這種行為會造成亞太地區小國對于美國的不信任;其次,在新中國成立,蔣介石的國民黨政權被逐出大陸后,國民黨政府的形象大為下跌,如果這是的美國支持國民黨政府的話,于美國來說不利。第三,蘇聯問題,中蘇交好是美國不愿意看到的,這對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有著重大的威脅。艾奇遜也提出國關于分離中蘇的看法:“美國應該利用蘇聯在滿洲和新疆因其的中國人民的“領土首付主義”情緒,在這種時候,美國最需要避免的是把中國人民的“民族情緒”從蘇聯引向美國,美國應該在臺灣問題上作出一點高姿態。”這些都促使美國“棄臺”。

      但《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打破了美國幻想,加之臺灣海峽的氣候使中共軍隊不能及時的對臺灣進行軍事行動。朝鮮戰爭爆發后,美國的第七艦隊進駐了臺灣海峽,粗暴干涉中國的內政,隨后“放蔣出籠”、《共同防御條約》,都顯示美國對于臺灣的重拾。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朝鮮戰爭爆發后,迫使了美國美國重新對遠東戰略進行考慮,加之社會主義“鐵幕”的出現,促使美國制定了以蘇聯為主要對手、以歐洲為主要戰場的全球戰略。[4]第二點,“不沉的航空母艦”論指出:只要臺灣落入中共之手,那么臺灣一定會成為蘇聯海軍和空軍基地,這顯然對美國極為不利。第三點,在朝鮮戰爭的拖延,使美國進退兩難,這促使“放蔣出籠”政策的出臺。但實際上這種“放蔣出籠”政策位的不是要蔣介石反攻,而是“以攻為守”,確保臺灣。第四點,《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的簽訂,是美國不得不重新規劃對于蘇聯的牽制方式,美國希望臺灣與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家一道,成為西太平洋上的防線,《共同防御條約》應運而生。

      20世紀70年代,中美破冰。破冰有著多方面的因素:兩極格局的逐漸打破和多極格局的發展;美國對中國的遏制和孤立的失敗;中蘇分裂;美國陷入越南戰爭的泥沼;美國經濟的發展出現衰疲。這些都促使著美國不得不放棄之前的政策,于是就有了三個聯合公報,分別是:1972年2月28日的《上海公報》、1979年1月1日的《中美建交公報》和1982年8月17日的《八一七公報》)。在上海公報中強調,只有一個中國,且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在是唯一合法的政府,解放臺灣是中國的內政,他國不得干預,要求美國撤走全部武裝力量和軍事設施。在《中美建國公報》中,中方要求美國停止出售武器給臺灣,美方則希望保持同臺灣的文化、商務和其他非官方交往。而在《八一七公報》中再次強調了“一個中國”的問題,也就美國對臺出售武器的問題進行相關規定。而在這一時期,臺灣就被美國“冷落”了不少,“毀約”、“斷交”、“撤軍”、在聯合國被驅逐。而最大的目的就是想“以臺制中,以華制蘇”[5]可以說這些公報,特別《八一七公報》就是冷戰的產物。但在三個月后的《與臺灣關系法》中,臺灣再次被美國拾起,臺灣問題逐漸尖銳,接下來的克林頓總統的對臺調整政策、李登輝訪美和布什總統的“中國威脅論”,美臺的關系都一直加強。主要原因如下:一,全球化戰略的考慮。中國改革開放后,中國迅速崛起,一方面美國當心中國會迅速的占據亞洲市場,另一方面,美國則是霸權主義的施行者,而中國以反霸權主義為外交的政策;二,“安全因素”的考慮,中國的快速發展使美國感到了恐慌,于是想利用臺灣和中國周圍對中國進行限制:用日本牽制中國,用臺灣牽制中國大陸,用東盟牽制中國南海。三、美國長期的對臺投資,使臺灣成為了資本主義經濟該體系中得重要組成部分,臺灣作為一個很好的市場和亞洲的立足點,使美國愛不釋手。

      如今的中美關系友好促進的雙方的發展,臺灣問題的懸而未決一支是所有中華民族的心頭的一個坎兒。但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今中國無論是經濟實力,國際地位都是在蒸蒸日上,而臺灣問題也會隨著中國實力的不斷增強而步步的到解決,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而臺灣始終是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所有作為的“一中一臺”不順應歷史潮流,定會被扼殺,統一則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參考文獻:

      [1]楊福昌,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2001[M].中國青年出版社,74. [2]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

      [3]沈駿,主編.當代臺灣[M].安徽人民出版社,48.

      [4]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5-106.

      [5]黃安余,著.新中國外交史[M].人民出版社,108.

      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篇二:《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

      摘 要:臺灣問題關系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和日本的戰略利益,所以成為了中日兩國關系中具有高度敏感型的問題。從長遠來看,臺灣問題將會得到較好地解決,中日關系將會走向正常化,并實現良性互動。

      關鍵詞:臺灣問題,中日關系

      眾所周知,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臺灣問題本來只是中國的國家統一問題,完全是中國的內政問題,不容許其他國家進行干預。但是總有一些國外勢力費盡心機企圖干預這件事情,試圖想要鼓動臺灣與中國大陸分離,阻礙中國的和平統一大業,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日本。在多種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近幾年中日關系一直處于持續僵冷的狀態,其中,臺灣問題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原因。本文將試著從臺灣問題的由來、臺灣問題所具有的高度敏感性等方面來對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企圖從中得出中日關系中臺灣問題的未來發展方向。

      一、臺灣問題的由來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但是由于中日甲午戰爭中清政府戰敗,臺灣被迫脫離祖國的懷抱,成為日本的殖民地;后來臺灣好不容易得以回歸祖國,但是又由于中外反動勢力的阻撓,臺灣遲遲不能與祖國統一。

      從歷史進程來看,臺灣問題的由來曲折復雜,大致可以分為以下五個不同的歷史階段。第一階段是從中日甲午戰爭到二戰結束。1894年,日本對中國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并打敗了清政府,清政府被迫與其簽訂了不平等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了日本;第二階段是從二戰結束到新中國成立。二戰結束后,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作為戰敗國的日本不得不把臺灣歸還給了中國,但是一些日本反動勢力仍通過各種方式來插手臺灣事務;第三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到中日建交。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是日本政府并不予以承認,而是頑固地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并于1952年與臺灣當局締結了《日臺條約》,同臺灣當局建立了所謂的“外交關系”①;第四階段是從中日建交到冷戰結束。在這個時期,日本對臺灣問題采取了一明一暗的兩手政策。一方面,日本為了維護跟中國大陸的友好關系,在正式的外交場合極力表示一定會遵守中日聯合聲明的原則;另一方面,日本在背地里做了很多違反原則的事情,企圖阻撓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第五階段是冷戰結束后。冷戰結束后,日本在臺灣問題上仍然采取之前一明一暗的兩手政策,并且增強了干涉臺灣問題的力度。表面上日本在臺灣問題上做出承諾,表示會盡量維護中日友好關系的大局;而暗地里日本的動作也更加頻繁。20世紀90年代以后,日臺實質關系有了明顯的提升,日臺官員互訪不斷,日本與臺灣的關系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二、臺灣問題在中日關系中具有高度敏感性

      臺灣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在近幾年來中日臺灣問題有了明顯升溫的趨勢,中日釣魚島爭端不斷,更加激化了中日臺灣問題。由于臺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涉及中日雙方的發展戰略布局,更關系到中國的核心利益,因此臺灣問題日益激化,不可避免的成為中日關系中的一個具有高度敏感性的問題。

      臺灣問題關系到中國的核心利益。首先,臺灣是中國領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臺灣問題關系到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關系到國家的統一;其次,臺灣問題在本質上是中國內戰遺留的一個內政問題,不容許其他國家勢力的染指;第三,臺灣是中國進入太平洋的唯一通道,也是外國進入中國的必經之路。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使得臺灣對中國大陸的經濟、政治發展有積極的意義,并在中國的安全戰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總而言之,臺灣問題是一個集國家主權、領土完整、民族尊嚴和戰略利益于一體的“國家核心利益”問題②。

      臺灣問題影響日本的戰略利益。首先,臺灣對于日本的經濟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日本是一個島國,國內資源貧乏,市場狹小,對外依賴嚴重,因此作為世界交通樞紐的臺灣對日本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日本作為臺灣的第一大進口國和第一大出口國,每年可以從臺灣賺取巨額貿易順差,獲取巨大的經濟利益;其次,日本對臺灣有著難以割舍的歷史“情結”③。日本在臺灣進行殖民統治長達半個世紀之久,長時間的統治使日臺兩地在文化、價值觀等各方面進行了交流,甚至產生了難以割舍的歷史“情結”;第三,中國在政治、經濟、軍事上的迅速崛起威脅到了日本,日本想要利用臺灣問題來阻撓中國統一,以此來分散中國的注意力,限制中國的發展與強大。

      三、臺灣問題和中日未來發展的預測

      臺灣問題日益突出,成為中日雙邊關系的癥結,并有愈演愈烈之勢,并延伸到領土爭端、東海油氣田爭端以及西伯利亞輸油管線爭端等其他領域④。這直接導致了近年來中日關系急劇降溫,但是從長遠來看,臺灣問題將會得到較好地解決,也就是說中日關系將會走向正常化,并實現良性互動。首先,正確、妥善地處理好臺灣問題,符合中日兩國的共同利益,這是中日關系回到正常軌道的重要基礎。雖然中日之間存在矛盾和摩擦,但是兩國之間仍存在著廣泛而巨大的共同利益。在政治外交上,有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朝核問題等問題需要中日的合作;在社會問題方面,有維護市場安全、環境保護、能源等非傳統安全問題需要中日攜手合作;在經濟方面,中日兩國需要彼此的扶持。中日兩國是世界上的兩大經濟強國,經濟往來密切。中日貿易經過多年的發展,相互依賴程度不斷提高,越來越需要彼此的相互扶持來實現經濟的增長;其次,中日合作符合亞太地區要求穩定、發展與繁榮的共同愿望⑤。中國和日本是亞太地區較有影響力的兩個大國,同時也是地區穩定和發展的兩大支柱,中日關系的發展會直接影響到亞太地區的安全乃至世界的和平發展。因此,東亞地區存在著要求中日關系穩定與和諧合作的環境,有了外部環境,中日友好關系就不難形成。

      臺灣問題涉及到了多個國家的利益,解決臺灣問題任重而道遠。在亞太地區乃至全世界中,推動中日關系朝向穩定、合作方向發展的動力是巨大的,中日關系的正常化只是時間問題而已。一旦中日關系在良性互動中走上友好合作之路,臺灣問題在中日關系中就不在是牽制對方的籌碼,于是臺灣問題也就回歸到了中國的內政問題的本原位置,到時只要協調中國內部的矛盾就可以解決臺灣問題了。

      參考文獻

      [1] 張仕榮:21世紀初期中美日安全關系中的臺灣問題[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2] 申振華,楊紅華,趙艷紅:論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新西部,2007(14)

      [3] 修春萍: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臺灣研究.對外研究,2005(6)

      注解:

      ① 申振華,楊紅華,趙艷紅:論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新西部,2007(14):102

      ② 申振華,楊紅華,趙艷紅:論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新西部,2007(14):102

      ③ 申振華,楊紅華,趙艷紅:論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新西部,2007(14):102

      ④ 申振華,楊紅華,趙艷紅:論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新西部,2007(14):126

      ⑤ 修春萍:中日關系中的臺灣問題[J].臺灣研究.對外研究,2005(6):53

      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篇三:《歷史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臺灣問題》

      摘 要: 臺灣問題是歷史教學中的一個 熱點問題,對學生進行臺灣問題 教育,必須使學生明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深刻認識臺獨的本質,從而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行徑,并且意識到“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本文作者就此問題展開探討。

      關鍵詞: 歷史教學 學生 臺灣問題

      馬英九上臺后兩岸關系回暖,然而自1949年以來,海峽兩岸已經人為地分離了近60年,臺獨勢力對大陸的丑化宣傳,從 文化上、傳統上割斷了兩岸 聯系,加上1979年以前大陸對臺宣傳存在政策性偏差,這些都使得兩岸同胞產生了 心理隔閡,和平統一大業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歷史教學要使學生正確認識解決臺灣問題的重要性與曲折性,使學生認清臺獨的本質,堅決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的分裂行徑,自覺投身到建設祖國、實現祖國統一的大業中去。

      一、必須使學生明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神圣領土

      臺灣包括臺灣島及附近島嶼(即臺、澎、金、馬等),陸地面積35961平方公里,現有人口2300多萬。絕大部分臺灣居民的祖先來自祖國大陸,文化傳統與大陸同一源流。臺灣在先秦被稱為“島夷、夷洲、蓬萊”等;三國時稱“夷州”,公元230年孫權曾派人率兵到臺灣;隋煬帝曾先后三次派人到臺灣;元朝于1340年左右設立澎湖巡檢司, 管理澎湖列島和臺灣島;明朝先將臺灣稱為小琉球,1620年后稱為“臺灣”,同樣設置了行政管理機構。在這前后,西方殖民者先后侵略臺灣,1642年荷蘭人占領臺灣,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1683年清軍進駐臺灣。到了1684年,清政府正式設立了臺灣府,1885年,中法戰爭之后,鑒于臺灣在海防中的重要地位,清朝設臺灣行省,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并在臺灣進行了改革。中日甲午戰爭之后,腐朽的清廷與日本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臺灣島給日本,從此日本對臺灣人民進行了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然而,即使在這50年,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也從來沒有停止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埃及首都開羅召開了中、美、英三巨頭首腦會議,會后 發表了《開羅宣言》,明確規定日本侵占中國的領土如臺灣、澎湖列島等在戰后必須歸還給中國。二戰結束后,戰敗國日本把臺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黨政府,至此臺灣在游離了50年之后回到了祖國母親的懷抱。抗日戰爭結束后,國共內戰爆發,1949年12月蔣介石在大陸徹底失敗,“國民政府”遷往臺灣,海峽兩岸陷入了長期分離狀態。由此可見,無論是從歷史上,還是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臺灣無可爭議地都是中國的神圣領土,無論臺獨分子如何狡辯、破壞,臺灣與大陸系出同源,臺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而如今大陸與臺灣之所以還沒有實現統一,完全是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屬于中國內政。

      二、必須使學生深刻認識“臺獨”的本質

      所謂臺獨,是妄圖把臺灣從中國分裂出去的“臺灣獨立運動”的簡稱,其本質是分裂祖國,謀求“臺灣獨立”。臺獨分子說1895年在臺灣人民反抗日本占領的斗爭中出現的“臺灣民主國”是其起源,事實上當時臺灣人民是在被晚清朝廷拋棄又不愿當亡國奴的情況下才自立為國的,存在時間很短。但就算在那種情況下,臺灣人民依然堅持臺灣是中國神圣領土的一部分,“臺灣民主國”的國號為“永清”就是明證,這與后來的臺獨運動非但毫無瓜葛,而且本意完全相反。臺獨源于1945年抗戰勝利前后,一些不甘失敗的日本少壯派分子與極少數賣國的臺灣士紳相勾結,搞起了所謂的“臺灣獨立運動”,這一分裂活動很快被國民政府鎮壓。20世紀80年代,李登輝通過偽裝贏得蔣經國的信任,在1988年蔣經國病逝后得以繼任。開始李登輝對外界還有所遮掩,但后來其臺獨傾向逐步顯現,1999年拋出“兩國論”徹底暴露其本來面目。李登輝是臺獨的總后臺,在他的縱容支持下,民進黨由小到大,最后成為臺灣的執政黨。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尤其是2004年獲得連任之后,臺獨勢力在分裂祖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臺獨運動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陳水扁先是承諾“四不一沒有”,后來對一個中國的原則進行有意的模糊,再到所謂漸進式臺獨,不斷制造事端,瘋狂挑戰一個中國的原則,又鼓吹一國論、兩國論,搞所謂的制憲公投、正名運動、去中國化、去蔣化、廢統終統,企圖強行擠進聯合國等國際 組織,叫囂出臺臺獨時間表、建立臺灣共和國等。孫中山說: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祖國統一是歷史 發展的潮流,是李登輝、陳水扁之流所不能阻擋的。

      三、引導學生認識“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

      “一國兩制”是鄧小平提出來的具有創造性的解決國家和平統一問題的偉大構想。臺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平解決臺灣問題必須考慮臺灣的歷史和現實,既要考慮到臺灣同大陸隔離多年的歷史,又要考慮到各方 社會制度本質不同和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既要考慮到祖國統一是大趨勢,又要保持臺灣的穩定和繁榮。“一國兩制”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實事求是、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在作為國家主體的大陸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澳門繼續實行資本主義制度,兩種制度長期共存、和平共處、共同發展,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強烈愿望和迫切要求。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反對分裂,追求國家統一和民族的團結是自古以來中華民族的傳統,是我們國家歷史發展的主流。中華民族有著數千年悠久的歷史,有著共同的文化傳統、 語言文字、倫理道德、思維方式和生活習慣,每一個中國人都把自己看成是炎黃子孫、龍的傳人,基于這種認識,各族人民都把維護祖國統一看作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并為此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盡管臺灣在歷史上曾經分裂于祖國大陸,但臺灣人民同大陸人民同為炎黃子孫,熏陶于相同的中華文明,因而海峽兩岸人民仍有著強烈的認同感。“一國兩制”要求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有利于維護穩定、民族振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與發展。和平統一是中國政府的既定方針,同時我們也要強調,和平統一實行“一國兩制”并不排除使用武力,不承諾放棄武力不是針對臺灣人民,而是針對“臺獨”分子和國際上妄圖分裂中國的反華勢力的。鄧小平關于祖國統一提出的“一國兩制”構想,是鄧小平理論的偉大創舉,極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是“實事求是”精神具體體現的典范,反映了人民的意愿、歷史的要求,順應了國際潮流,充分照顧了各方利益,是兩岸統一的最佳方式。

      作為新世紀的中學生,不僅要正確認識臺灣問題的由來和實質,認清臺獨的本質,還要以實際行動反對和遏制臺獨勢力的分裂行徑,隨著現代電腦 網絡的普及和兩岸三通的實現,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加強與臺灣青少年的溝通與交流,培養“兩岸一家親”的民族情感,為臺灣問題的最終順利解決貢獻力量。引導學生努力學習,為實現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力量,強大的祖國必定也是一個統一的祖國。

      參考文獻:

      [1]莫紹深.關于《概論》課中“臺灣問題”的教學思考[J].欽州學院學報,2007,10.

      [2]李曼.臺灣問題與中國統一[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10.

      [3]楊華洋.“一國兩制”是解決臺灣問題的最佳方式[J].貴州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4,03.


    猜你喜歡:

    1.淺析臺灣問題的毛概論文

    2.淺析實現祖國統一的毛概論文

    3.談發展才是硬道理的相關毛概論文

    4.論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

    5.淺論祖國完全統一的毛概論文

    6.談美麗中國建設的毛概論文

    23040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3d性欧美动漫精品xxxx|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japan69xxxxtube| 精品久久伦理中文字幕| 我想看一级毛片免费的| 国产乡下三级全黄三级|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麻豆| 高清性色生活片2|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影院| 国产在线拍揄自揄视精品不卡| 五月婷婷丁香六月| 99精品众筹模特私拍在线| 明星xxxxhdvideos| 国产在线精品二区韩国演艺界| 久久精品7亚洲午夜a| 蜜桃成熟时33d在线| 无码中文字幕日韩专区| 君子温如玉po| 一二三四日本高清社区5| 狠狠躁夜夜躁人人爽天天不| 大陆少妇xxxx做受| 亚洲护士毛茸茸| 女人隐私秘视频黄www免费| 最近中文字幕电影大全免费版 | 波多野结衣无内裤护士| 国产草草影院ccyycom| 亚洲免费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2020| 日本午夜电影院| 午夜成年女人毛片免费观看| youjizz麻豆| 欧美精品xxxxbbbb| 国产欧美日韩中文字幕| 久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精品国产午夜理论片不卡| 大豆网52dun怪汉网如如| 亚洲日本乱码一区二区在线二产线| 久久久久777777人人人视频|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免费看小12萝裸体视频国产| 99精品在线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