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畢業論文 > 文學論文 > > 文學類論文投稿

    文學類論文投稿

    時間: 秋梅1032 分享

    文學類論文投稿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工具,比較形象化地反映客觀現實、表現作家心靈世界的藝術。下文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的關于文學類論文投稿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文學類論文投稿篇1

      淺論現代漢語助動詞

      摘要:助動詞作為漢語語法體系中數量不多的一類詞,在定義、名稱、詞性、分類、數量等方面卻無不存在爭議,由此奠定了它在漢語語法體系中的特殊地位。對現代漢語助動詞研究進行回顧,旨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從中找出其演變發展的規律,服務于漢語本體及對外漢語教學領域的助動詞研究,為后續研究提供依據。

      關鍵詞:現代漢語;助動詞;能愿動詞;情態動詞

      對助動詞的研究最早始于《馬氏文通》:“如‘可、足、能、得’等字,則謂之‘助動’字,以其常助動字為功也。”此后眾多學者對之展開了漸細漸微的研究,先后掀起兩次研究高潮,得出許多可觀的研究成果。但時至今日,對助動詞定義、詞性、分類等根本性問題存疑者仍不在少數。為揭開這一特殊詞類的神秘面紗,本文對現代漢語助動詞研究進行了詳盡的回顧與探析,以期對后續研究有所鋪墊。

      一、閃爍其詞的定義

      漢語語法中詞類大多有相對固定的名稱,并為古今中外的學者所承認和沿用,但助動詞在各方面卻一直廣受爭議。因此,現行的語法書對它的定義也多數采取了回避態度。下面從以下幾個角度歸納助動詞的定義類別。

      (一)從意義角度定義的

      陳望道(1978):“一般所謂助動詞都是衡量或評議事理的趨勢的,所以稱為衡詞。”張靜(1981):“能愿動詞是表示可能或意愿的詞。”胡裕樹(1981):“表示可能的動詞叫助動詞。”呂冀平(1983):“能愿動詞是表示可能、必要、意愿等意義的詞。”劉月華(1983):“能愿動詞多數表示意愿,少數表示可能。”高名凱(1986)把此類詞命名為“能詞”并解釋為:“所謂‘能’就是說明歷程或動作到底是屬于可能或是屬于應然,或是屬于允許的等等。”劉景農(1994):“能愿詞是在動詞前表示可能、必要或愿望等意思的。”邢福義(2004):“表行為或狀況的可能性、必要性和意愿性。”

      (二)從語法功能角度定義

      的馬建忠的《馬氏文通》(1898)中對助動字的定義是:“如‘可’、‘足’、‘能’、‘得’等字,則謂之助動,以其常助動字為功也。”章士釗(1907)在《中等國文典》中說:“助動詞者,所以助動詞也。”[1](P24)周法高(1961)在《中國古代語法·造句編》中說:“助謂詞,如可、得、能、足、敢,通常加在謂詞的前面,修飾謂語,有時可以單說者省略它后面的謂詞。”[2](P57)周秉鈞(1981)在《古漢語綱要》也指出:“助動詞往往放在動詞的前面幫助動詞表達意義,不能作主要的動詞,所以叫助動詞。”王力(1984)在《中國語法理論》中指出:“詞置于主要動詞之前,以助其勢者,曰助動詞。”

      (三)兩者兼顧的

      林杏光在《漢語五百句》里說:“助動詞是用在主要動詞前面起輔助作用的詞。”[3](P136)高耀墀在《現代漢語語法》修訂本指出:“經常111前邊,表示可能、必要、意志或愿望的動詞,也叫助動詞。”李臨定在《現代漢語動詞》指出:“助動詞是表意愿、可能、必要等的動詞,在句法結構中它經常位于主語和另一個動詞短語之間,起著一種謂語性的‘輔助’功能,因而稱為助動詞。”[4](P127)甘玉龍、秦克霞的《新訂現代漢語語法》(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1993)提出:“能愿動詞也叫助動詞,它是經常用在動詞、形容詞前表可能、應該、必要、意愿等意義的動詞。”黃伯榮、廖序東《現代漢語》(增訂三版)下冊(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對它的定義是:“能愿動詞又叫助動詞,能用在動詞形容詞前邊表示客觀的可能性、必要性和人的主觀意愿。”二、眾說紛紜的名稱助動詞,也叫能愿動詞、衡詞、能詞、能愿詞、情態動詞。從這些名稱中人們可以感受到它在現代漢語詞類系統中的特殊地位。這類詞的名稱繁多,常常引起不必要的麻煩。目前在學術界“助動詞”、“能愿動詞”這兩個名稱并存,其他說法則很少有人采納。

      紀漪馨(1986)認為:漢語中這種表可能和意愿的詞,有助動詞和能愿動詞兩種說法。前者劃的范圍大,后者小,前者包括了后者。稱助動詞,是就語法功能而言,稱能愿動詞,則是從意義而言。能愿動詞可以看作是助動詞的一部分,因此兩個概念并不矛盾[5]。薛國富(1989)、魯健驥先生(1999)、周有斌(2007)都贊同上述觀點。

      (一)能愿動詞

      “能愿動詞”這一術語最早見于五十年代問世的《暫擬漢語語法教學系統》。這一名稱有人認為是借鑒自英語的Modal verb,有人認為源于王力先生在《中國現代語法》和《中國語法理論》所談的“能愿式”:“能愿式可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可能式……用‘能、可、必、該’一類的字表示;第二種是意志式……用‘要、欲、肯、敢’一類的字表示。”[6](P130)呂叔湘(1984)指出:“助動詞里邊有一部分是表示可能與必要,有一部分是表示愿望之類的意思,所以又叫‘能愿動詞’。”目前對外漢語教學界多沿用這一名稱。

      (二)助動詞

      這是最早也是使用時間最長的一個名稱,至今仍為大部分漢語本體研究者所沿用。馬建忠在《馬氏文通》中提出“以其常助動字為功也”,故稱其為“助動字”。第一個使用“助動詞”這個名稱的是章士釗的《中等國文典》(1907),其定義為:“助動詞者,所以助動詞也。”此后的《新著國語文法》(1992)、《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79)、《語法講義》(2006)等著作均采用了這一名稱。

      周有斌(2007)認為“解放前和解放后的語法著作中對助動詞的所指并不相同。前者認為助動詞就是指“幫助動詞的詞”,而后者則認為助動詞是“輔助性的動詞”。

      段業輝(2002)認為“輔助性的動詞”和“輔助動詞的詞”有很大的差別:前者屬于動詞的范疇,應該具有動詞的全部或部分語法特點,其范圍窄、數量少;而“輔助動詞的詞”,除了助動詞以外,副詞、形容詞、某些名詞、數詞也可以輔助動詞表情達意,但它們均無動詞的語法特點。

      呂叔湘先生(1984)對此發表了自己的見解:“助動詞這個名稱是從英語語法引進來的,原文的意思是:‘輔助性的動詞’。很多人以為是‘輔助動詞的詞’,那是誤會。”(三)衡詞由陳望道先生最早提出。他在《文法簡論》(1978)中作了特別說明:“衡詞之名是我們擬定的,用以稱一般所謂助動詞(有的稱能愿動詞),一般所謂助動詞都是衡量或評議事理的趨勢的,所以稱為衡詞,衡為評衡的意思。”陳光磊(1978)發表了《關于衡詞的考察》一文,沿用了這個名稱。目前為止語法學界只有這兩人采用“衡詞”之名。

      (四)能詞

      高名凱(1986)在《漢語語法論》一書中采用“能詞”說,用以表現動詞的一種歷程或動作屬于哪一種“能”。他認為“助動詞”這個名稱不適用于漢語,因為漢語助動詞與西洋語法中的助動詞有很大差別。

      “能詞”之說只有他一個人采用過。

      (五)助謂詞

      周法高(1961)在《中國古代語法》中說:“助謂詞,如可、得、能、足、敢,通常加在謂詞的前面,修飾謂語,有時可以單說者省略它后面的謂詞。”“助謂詞”之名也只有他一個人使用過。

      (六)能愿詞

      錢乃榮(1990)編著的《現代漢語》中,把這類詞稱為“能愿詞”。

      劉景農(1994)在《漢語文言語法》中也提到112”:“表能愿的詞如能、可、肯、得等是對動詞有輔助作用。”(七)情態動詞這一名稱的產生大概是受英語中can、may、must、shall、will、ought to等情態助動詞的影響。許和平(1991)認為:“情態動詞這個名稱,既能準確地概括表示客觀情況的能愿動詞的‘情’,又能包容表示主觀態度的主觀情態動詞‘態’,能較準確地反映漢語情態動詞的本質特征。”三、難以捉摸的詞性馬慶株(《能愿動詞的連用》,語言研究,1988.01)確立了能愿動詞的形式分類標準。他認為:第一,能愿動詞屬于非自主動詞,不能自由構成肯定祈使句。第二,能愿動詞后面只能加謂詞性成分。

      王振來(《論能愿動詞的語義類別》,遼寧工學院學報,2002.01)認為馬先生的這兩條標準兼顧了能愿動詞的性質、功能、分布等方面特征。依靠這條標準劃分能愿動詞有兩點好處:第一,標準簡單明確,容易掌握;第二,解決了能愿動詞與其他動詞和副詞相糾纏的問題。

      劉堅(1960)在《中國語文》上發表了《論助動詞》,提出了區分助動詞和副詞的幾項標準。文章發表后引起了語言學界很大的興趣,同年《中國語文》也發表了兩篇談助動詞的文章。一是梁式中(1960)的《關于助動詞》,另一篇是王年一(1960)的《也談助動詞》。這些文章都探討了助動詞的詞性,并闡述了與其他詞類的不同之處及區分方法。

      (一)動詞說

      把能愿動詞作為動詞的一個附類,這是許多語法學家的共識。

      丁聲樹(1979)明確提出助動詞就是一種動詞。

      劉堅(1960)認為,“助動詞和動詞是不同范疇的詞……應該把它們分開。但是它們之間也有相同的地方,所以把助動詞看作動詞的一個附類是比較合適的。”持相同觀點的還有呂叔湘、馬慶株、馬建忠、黎錦熙、邢福義、張志公、趙元任、李臨定、梁式中等。

      朱德熙(1982)把動詞分為六類: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體賓動詞、謂賓動詞、名動詞和助動詞。

      他認為“助動詞是真謂賓動詞里的一類”。

      呂叔湘(1980)把助動詞歸入動詞。

      呂兆格(2003)提出,雖然大多數語法學家主張把能愿動詞作為動詞的一個附類,但具體認識上還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以下幾種說法上:特殊動詞、普通動詞、及物動詞、非自主動詞、屬性動詞等幾個方面。

      (二)副詞說

      代表學者有陳承澤、王力、呂叔湘等。

      楊伯峻(1981)《古漢語虛詞》中提到:“助動詞和副詞可以不必區分。‘可以’、‘應當’之類的詞,都可以看作副詞。”陳承澤(1982)《國文法草創》把能愿動詞歸入副詞。

      呂淑湘(1982)《中國文法要略》把“能、得、會、可、必、足”歸入“限制詞”(副詞)里的“判斷限制”類。

      (三)單列一類說

      胡裕樹(1981)把助動詞從動詞中獨立出來,并指出:“助動詞常用來修飾動詞和形容詞(這一點跟副詞相同),有時候單獨充當謂語(這一點區別于副詞)。”文煉(1982)認為“會”、“能”、“敢”、“該”等是動詞的一種形態標志,應該從動詞中分立出來。

      高名凱(1986)使用了“能詞”的說法,并認為應把它單列一類。

      四、見仁見智的分類

      關于能愿動詞的內部分類問題,歷來存在多種觀點,究其原因是內部成員的不同導致了分類標準無法統一,在可供查閱的資料中,大部分是從意義角度進行分類的,但也有從形式等角度來分的。

      王力(1955)分四類:能力的、意志的、命令的、受動的。

      周秉鈞(1981)分三類:可能、需要、愿欲。

      楊伯峻(1981)分六類:可能、應當、會當、意志、被動、遑遐。

      陳承澤(1982)分四類:表測度者、表推斷者、表容許者、表愿意者。

      楊伯峻、何樂士(2001)也分四類:可能、意志、應當、遑遐。

      呂兆格(2003)在碩士論文中提出:語法學界對能愿動詞內部分類問題總結起來有以下幾種:(1)分兩類,如胡裕樹的《現代漢語》(1981):表主觀意愿的、表客觀要求的。

      113分三類,如丁聲樹等的《現代漢語語法講話》(1979):表可能的、表意志的、表情理、習慣上或事實上需要的。

      (3)分四類,如李臨定的《現代漢語動詞》(1990):表意愿的、表可能的、表必要的和表其他的。

      (4)分六類,如馬慶株(1988)的《能愿動詞的連用》:表可能的、表必要的、表可能的、表愿望的、表估價的、表許可的。

      此外,黃郁純《漢語能愿動詞之語義研究》(1999)把漢語情態動詞的語義項概括為5個,即“認識”、“道義”、“潛力”、“泛指”、“意愿”。

      黎錦熙(1992)《新著國語文法》把助動詞分為兩種:1、前附的助動詞,再分七種:表可能、表意愿、表當然、表必然、表或然、表被性、表趨勢;2、后附的助動詞,再分三種:表可能、表完成、表持續。

      五、莫衷一是的數量

      從理論上講,能愿動詞作為一個封閉的類,其成員數量應該是一定的。但事實卻是各家說法相異,甚至同一學者在不同著作中亦有不同說法。湯廷池(1988)對此做出了解釋:“詞類與詞類之間本來就沒有黑白分明的界線。特別是國語的助動詞,既缺乏英語助動詞那樣明確的形式標志,又沒有英語助動詞那樣獨特的句法表現,實不易成為一個明確而獨立的語法范疇。”助動詞的數量在歷時分布上呈現出“兩頭小,中間大”的格局。馬建忠的《馬氏文通》(1898)中所謂的助動字是4個,而楊樹達《高等國文法》(1984)共歸納了30個,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1985)歸類23個,史存直《漢語語法史綱要》(1985)總結15個,王力《漢語語法史》(1989)分析的是9個。[7]王振來(論能愿動詞的語義類別,遼寧工學院學報,2002/01)對前人或時賢認可的能愿動詞進行了統計,確定了最大考察范圍(120個詞匯單位),并經過排除和增補,得出了71個能愿動詞。

      鄭天剛(2001)對此作過統計:劉堅(1960)26個,朱德熙(1982)27個,梁式中(1960)28個,孫德金(1999)37個,李臨定(1986)44個,陳光磊(1980)55個,馬慶株(1988)58個。[8]六、結語現代漢語助動詞除在上述幾方面存在爭議以外,“助動詞+動詞或動詞性詞組(V或VP)”的句法功能、助動詞的連用、助動詞否定式的不對稱問題也都是語法學界討論的熱點。如何規范助動詞的定義、名稱、數量、分類等問題,在漢語本體與對外漢語教學領域都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

    <<<下頁帶來更多的文學類論文投稿

    3237348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洲欧美色图小说|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专播| 午夜夜伦鲁鲁片|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高清一区二区三区日本久| 日韩精品无码一本二本三本色 | 玉蒲团之天下第一| 天干天干天啪啪夜爽爽AV| 免费毛片在线视频| japonensis19一20刚开始的| 男爵夫人的调教| 大桥未久aⅴ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色成在线播放| 亚洲AV激情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 精品中文字幕一区在线| 少妇粉嫩小泬喷水视频| 你懂的电影在线| 99国产欧美久久久精品蜜芽| 欧美香蕉爽爽人人爽| 国产精品夜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一欧洲中文字幕在线| 97国产在线视频公开免费| 激情五月综合网| 国产美女在线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另类欧美综合久久图片区| 色五五月五月开| 日本边添边摸边做边爱喷水| 四虎精品成人免费永久|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男人与禽交的方法| 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亚州av综合色区无码一区| 被公侵幕岬奈奈美中文字幕| 成人禁在线观看| 亚洲首页在线观看| 在线免费观看h片| 日韩a级片在线观看| 四虎影视久久久免费观看| aaa毛片在线| 欧美人与性禽xxxx| 国产亚洲精品bt天堂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