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論文(2)
中小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論文
中小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論文篇2
淺析中小企業法律風險的防范
[摘 要]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的加快,我國企業法律風險日益增多,許多中小企業因疏忽法律風險防范導致重大損失,企業應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
[關鍵詞]企業法律風險;類型;管理現狀;防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小企業蓬勃發展,據統計數據顯示,中小企業戶數占全部企業總數的99%,在全國工業產值和實現利稅中分別占60%和40%左右,提供了大約75%的就業機會。①可見,中小企業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促進就業、推動產品出口、加快技術創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中小企業在機遇增多的同時所面臨的法律風險也在增大,涉及憲法風險、行政違法風險、稅法風險、勞工糾紛風險、合同法律風險、刑法風險、不正當競爭風險等。許多企業由于疏忽了法律風險防范,造成了無法挽救的損失。企業的法律風險防范體系,是通過對經營中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防范、控制和化解來維護企業財產和交易安全的重要機構,關系著企業的命運與發展。因此,企業建立健全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刻不容緩。本文就中小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和法務管理現狀,探討如何防范中小企業法律風險。
一、中小企業常見的法律風險類型
企業法律風險是指企業因自身經營行為的不規范或者對方違法犯罪、侵權違約以及外部法律環境發生重大變化而造成的不利法律后果的可能性。②法律風險貫穿于企業經營活動的始終,因其潛在性和無形性,往往被企業經營者或管理者所忽視,給企業帶來不可挽回的損失。中小企業由于其自身規模小、經營人員法律意識淡薄等制度和人為原因,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法律風險,嚴重者致使企業倒閉,甚至因犯罪引發牢獄之災。歸納起來,中小企業常見法律風險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企業在內部管理上常見的法律風險包括:1.治理結構缺陷帶來的決策、資產管理風險;2.人力資源管理風險;3.企業印章管理寬松引發的債務風險。4.財務稅收法律風險。
(二)企業在對外經營中常見的法律風險包括:1.投資、融資、交易風險;2.合同簽訂、履行風險;3.不規范經營導致的行政處罰風險;4.債權過于集中帶來的壞賬損失風險;5.被惡意侵權導致的損失風險。
以上僅是從對內、對外管理方面對企業常見法律風險進行的概括性闡述,而實踐中的法律風險往往更加復雜。
二、中小企業法律事務管理現狀
為有效防范法律風險,很多大型企業在內部建立了法律顧問制度,法律風險防范機制較為健全,但中小企業由于實力有限,一般外聘律師擔任法律顧問。在服務形式、服務內容等方面,存在許多缺陷,不能充分發揮防范、控制企業法律風險的作用,無法全面為企業經營保駕護航。存在的問題主要有:
(一)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法律意識欠缺
部分中小企業沒有充分認識到律師在企業管理與發展中的重大作用,管理者對法律風險缺乏必要的重視,事前缺乏律師參與,產生諸多法律漏洞,一旦引發糾紛,進入訴訟階段,才意識到律師的重要性。此時,一些案子由于漏洞過多或缺乏有效證據,已回轉無力,即使律師參與也只能挽回少部分損失,甚至血本無歸。
(二)外聘法律顧問工作流于形式
一方面,一些律師本身定位不明,缺乏深入企業內部服務的積極性,僅將企業作為交易對象;另一方面,部分中小企業只是在有糾紛時才想起法律顧問,律師顧問只是提供被動式服務,有的僅局限在訴訟領域;部分律師缺乏責任心,“顧而不問、蜻蜓點水”的現象隨處可見。
(三)缺乏系統的法務管理制度和法務人員
一些外聘律師參與中小企業法務管理偏向于應急性、被動化模式,律師服務偏重于代理案件訴訟,顧問律師遠離公司的核心決策圈,對企業的重大決策發揮不了應有的影響,無法全面識別企業存在的法律風險,更談不上采取有效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與此同時,企業又缺乏系統的法務管理制度和法務人員,導致法律服務無法深入到企業日常經營活動中,企業法律風險陡增。
總體上講,中小企業由于經營者對企業法律風險缺乏深刻認識,外聘律師的法律服務整體水平也不高,導致不少中小企業對法律風險缺乏認識,防范、控制法律風險的能力比較弱,其法律風險一旦從隱患發展成為現實損害,將削弱企業實力及市場競爭力。
三、中小企業如何防范法律風險
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企業經營行為,包含著各種法律風險,在經濟活動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些糾紛。與糾紛發生后打官司相比,企業事前法律風險防范成本低、效果好。因此,防范企業法律風險,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建立健全企業的法律風險防范機制,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管理等環節進行全面、綜合法律監控,并通過對監控過程中發現和反饋的實際問題進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逐漸優化法律風險防范的制度設置和操作流程,為企業的生產經營提供更完善的法律環境。讓企業在承擔最低的法律風險的前提下,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
這就需要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改善:
首先,經營者和管理者要提高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法律事務往往不能夠為企業創造直接利潤,在其風險后果還未顯現的時候往往不被重視,即便遇到不得不解決的法律問題,人們往往也首先考慮通過人脈關系解決,而不是找專業的法律人士。長此以往,不但無法滿足經營發展的需要,更使風險逐步加大。這就需要企業經營者和管理者,提高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并在企業里積極倡導;作為企業聘請的律師或者內部法律人員應幫助企業樹立全方位法律風險防范意識,以使企業行為合乎法律規范,日常經營管理做到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補救。
其次,企業需要建立、健全適合企業自身發展法務規章制度和運行體系,由專業的法務人員負責識別潛在法律風險,并有效防范。法律事務機構是具體實施企業法律事務管理的職能部門,在企業法律風險防范機制中起著業務保障作用。企業的律師要全程、實時參與企業決策、經營、管理等重大涉法事務。
一個企業存在法律風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企業潛在法律風險而不自知。與自然風險、商業風險等風險不同,法律風險可防可控;“法律是一種管理資源”,③應當充分用運到企業經營管理的全過程,把法律風險防范意識納入企業戰略管理的重要內容當中去。
企業是以實現利益最大化為終極目標,防范法律風險應該以此為基點。防范法律風險不能僅僅停留在理念的層面,重點應當放在法律事務的操作層面。一些企業至今尚未形成凡事都往法律上想一想的思維習慣,法律風險防范意識匱乏,事后法律救助機制欠缺:多數國內企業不重視律師的作用,許多重大投資決策事前均是主觀或者行政因素主導,由于律師角色的缺失、缺位,為投資活動本身造成大量先天性缺陷,為未來開展經濟活動帶來許多陷阱和不利影響。
防范企業法律風險是個系統工程,企業從設立到終止,做到全程監控、實時監控,防范法律風險;構建企業項目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化解的系統風險防范機制,做到事事監控;對企業每一項業務的風險系統地進行識別、規避、控制和化解,做到事事防范;在人員方面,不僅企業高層要對法律風險防范有足夠的重視和起到示范作用,還需要對全體員工進行法律風險防范培訓,做到人人防范;律師或企業法務提前介入調研,做一些預見性的法律論證,就可以把一些隱患解決在投資決策之前,為企業保駕護航。企業內部行政、人力資源管理、生產、采購、財務等工作以及對外宣傳、銷售、合作等都需要專業的法務人員進行全面風險評估、識別、防范、控制,確立法律參與經濟活動的程序和環節,從制度上保證合法經營、依法決策。
第三,適時選擇外聘律師提供法律服務。
企業根據自身實力,結合企業發展需要,發揮律師在企業依法決策、依法經營管理和依法維護企業合法權益方面的作用,以提升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如果企業還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為節約成本,可以聘請律師幫助企業形成“自我保護、自我約束”的依法經營機制,通過法律咨詢、出具法律意見書等形式,指導企業建立人事管理、合同管理、稅務管理等制度,或通過定期上門方式對企業的法律風險進行診斷和預防,可全方位多角度幫助企業防范法律風險。在企業發展成熟階段,如遇到專業性強的法律事務,也最好聘請律師為企業提供專項法律服務,以促進企業的健康成長、穩步前進。
中小企業要在外聘律師或內部法務的幫助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及時識別、系統分析經營活動中存在的法律風險,進行風險評估,確立企業整體風險承受能力和業務層面的可接受風險水平,采用相應的控制措施,盡量防范、規避風險,將企業內部風險、外部風險控制在企業可承受的風險限度內,提高企業法律風險防御能力;將對經營風險的處理態度由事后化解轉變為事前預防,最大限度地把企業經營和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法律問題消滅在萌芽中。
中小企業要善于防范法律風險,建立符合自身發展階段的法律風險防范體制,充分發揮企業法務人員和外聘律師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減少生產經營中的法律風險,實現企業健康運行和長久發展。
[注釋]
①湯文彬:我國中小企業的營銷發展分析.市場周刊(理論研究),2010年第3期。
②國資委:《中央企業全面風險管理指引》2006年6月。
③王思魯:《南方人才》雜志2009年第六期封面人物及專訪報道,轉自北大法律信息網。
中小企業法律風險防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