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機動通信論文
通信技術在軍事領域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軍事通信技術也在不斷的進步,在今后的發展上更是直接關系到我國軍事通信的方向。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軍事機動通信論文,供大家參考。
軍事機動通信論文范文一:軍事通信論文
軍事通信學是研究軍事通信一般規律,并指導軍事通信實踐的學科。軍事通信在人類戰爭史上,伴隨著武裝沖突和軍隊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戰爭和軍隊的發展而發展。在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很早就有關于軍事通信的論述。而軍事通信學真正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則是在軍事科學與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條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軍事通信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促進了軍事通信理論研究向學科化方向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視和加強軍事通信基礎理論的研究,從宏觀上探討軍事通信本質特征、規律和軍事通信學科體系結構的學術活動,對于軍事通信學的形成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軍事通信技術在戰后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
一、載波通信與光纖通信技術
載波通信就是利用頻率分割原理,在一對線路上同時傳輸多路電話的通信。其工作原理是:在發信端把各路電話信號分別對不同的載波頻率進行調制,將各話路的頻譜安排在各自不同的頻位上。在接收端,則進行相反的解調過程,把位于不同頻位的各話路還原為話音頻譜,實現載波多路通信。載波通信除了傳輸電話信號外,還可以進行二次復用,即利用載波話路來傳輸電報、傳真、數據等等。載波通信有效的利用了有線通信的線路,擴大了信道的容量,提高了傳輸的速度。在軍事信息量不斷增加、軍事通信要求高效迅速的情況下,載波通信是一種極好的技術手段。載波通信技術產生于20世紀初期,電子管和濾波器發明以后,為實現載波電話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同時,增音器和同軸電纜的發明又為載波通信的發展插上了翅膀。1918年,在美國的匹茨堡到巴爾的線路上開通了第一個載波電話通信系統,每對線通3路電話。到1938年,經過不斷改進,可通12路電話。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由于戰爭條件的限制,各參戰國(除美國外)的長途有線通信發展很慢。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初期,各國均建立了規模巨大的軍用長途載波通信系統,通信容量從最初的每對線幾路、十幾路,發展到幾十路、幾百路。20世紀60年代初,載波通信設備進入了半導體化階段。20世紀50年代初,單晶硅制備技術得到了突破性的發展,60年代各種晶體管電子元件相繼誕生。半導體晶體管的誕生是電子元件的第二次重大突破,它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耐震、壽命長、性能可靠、功耗低等電子管無法比擬的優點,有效地促進了電子技術的發展。載波通信的半導體化進一步促進了軍事載波技術的發展。到70年代,隨著半導體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和同軸電纜材料與性能的提高,10800路載波電話系統在一些國家的軍隊中先后投入使用。
光纖通信是以激光作載體,以光纖維做媒介來實行信息傳輸的一種新型通信方式。1960年美國科學家梅曼用紅寶石制成了世界上第一臺激光器,激光技術由此問世。其基本工作原理是,通過從外部對某些物質施加能量,使電子急劇增能,在外來光的激發下,以光子形式經過光學諧振腔的特殊裝置,等到聚能放大
而發射出來。激光具有很好的相干性、單色性和方向性,可在大氣空間、宇宙空間、光波導、光導纖維以及海水中傳輸,故能作為信號載波應用于通信。由于激光的光束很細、方向性極好,人眼又看不見,因此用激光進行通信具有極好的保密性。不易被敵人截獲和干擾,且不受熱核輻射的影響。激光技術的產生,為光纖通信創造了技術條件。1955年,英國倫敦大學的卡佩奈在其博士論文中提出了纖維光學技術的基礎理論。1970年,廷德爾首次表演了沿電解質管進行光的傳輸。光通信原理的提出和對于光纖維的研究,激發了人們對利用光纖維進行通信的興趣。但是要使它真正實現還要有賴于激光技術的成熟、光纖維的制備和光電調制技術。1970年,格拉斯研制成20db/km低衰減的纖維,這是光纖通信的一項重大突破。1971年,日本電星公司生產出一種具有分散折射指數的纖維。1976年,在美國芝加哥展示了試驗性光波傳輸系統(利用玻璃光波導傳送由超小型固體激光器和發光二極管發出的光脈沖信息)。1977年,美國及其他國家的一些電話公司建立了實驗性的光導纖維系統。80年代以后,光纖通信以逐漸滲透到陸、海、空乃至空間武器裝備系統中,成為現代軍事通信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各國軍隊紛紛以光纖代替原先的金屬電纜,美空軍后勤司令部已在所有空軍基地建立了據稱是迄今世界上同類網絡中最大的光纖通信網絡——“軍事基地光纖通信系統”。隨著光纖通信技術的發展,光纖通信在現代軍事通信中的應用將更加廣泛。
二、散射通信與衛星通信技術
散射通信是利用空中傳播煤質的不均勻性對電磁波的反射作用進行的超視距通信。大氣層中的對流層、電離層和流星余跡等,都具有對入射的電磁波再向多方向輻射的特性。利用這些煤質將視距傳播的電磁波傳送到視距以外,即可進行遠距離通信。對流層散射通信即用對流層對超短波或微波的反射作用來實施超視距通信。軍用對流層散射通信有固定式和移動式。流星余跡通信則是利用流行穿過大氣層高速運動造成的短暫電離痕跡對無線電波的反射或散射作用進行遠距離瞬間通信。流星余跡通信傳輸受核爆炸及太陽耀斑的影響較小,電波反射的方向性強,隱蔽性好,信號不易被截獲,適用于遠距離小容量的軍事通信。第一條對流層散射通信線路于1955年在美國建立,全長2600公里。
三、采用適合任務區域的通信保障手段
瀕海地區非戰爭軍事行動應急通信保障應由過去的單純“靜中通”向“擾中通”轉變,由過去以短波、超短波電臺為主的單一通信手段,向綜合利用移動通信、衛星通信、有線通信等手段實現非戰爭軍事行動應急通信保障方式轉變。另外瀕海地區無線信號密集,人口眾多,經濟發達,除正常無線電業務外,還有導航、漁業、對潛、對艦等通信任務,用頻裝備多。部隊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中要充分考慮復雜電磁環境因素,在瀕海城市地區可多利用現有完善的有線通信網絡,在瀕海非城市地區應多利用軍用機動CDMA移動通信和衛星通信網絡,通過采用適合任務區域的通信保障方式,實現非戰爭軍事行動應急通信的順暢。
四、防磁抗擾,增強通信保障可靠性
為應對瀕海地區尤其是瀕海城市地區復雜電磁環境下的通信干擾問題,防止指揮通信中斷,應綜合利用各種通信手段,增強通信網的多信道傳輸能力。如在非戰爭軍事行動現場接入固定通信網絡,利用其良好的抗干擾特性,完成快速可靠的通信。充分利用通信裝備自身的抗干擾性能,或通過加裝抗干擾單元,提高通信裝備的抗干擾能力。嚴格部隊遂行非戰爭軍事行動地區的電磁頻譜管理,及時清除電磁污染,確保各部隊的電磁使用環境安全有序。
軍事機動通信論文范文二:軍事現代化中的軍事通信
——數據鏈 摘要:數據鏈也稱數據鏈路,是指采用無線或有線通訊設備和數據通信規程建立的數據通信網絡,并直接為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提供支持、服務,是數據通信與計算機控制密切結合的通信鏈路系統。
關鍵詞:軍事通信 軍事現代化 數據鏈
引言: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數據鏈,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
軍事通信學是研究軍事通信一般規律,并指導軍事通信實踐的學科。軍事通信在人類戰爭史上,伴隨著武裝沖突和軍隊的產生而產生,并隨著戰爭和軍隊的發展而發展。在我國古代軍事理論中,很早就有關于軍事通信的論述。而軍事通信學真正作為一門相對獨立的學科,則是在軍事科學與現代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戰爭條件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特別是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世界范圍內爆發的幾場局部戰爭和信息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提高了軍事通信在現代戰爭中的地位,促進了軍事通信理論研究向學科化方向的發展。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重視和加強軍事通信基礎理論的研究,從宏觀上探討軍事通信本質特征、規律和軍事通信學科體系結構的學術活動,對于軍事通信學的形成起了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
在現代戰爭中,軍事通信的中樞神經作用顯得格外突出。而在現代電子技術、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等高技術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現代通信技術,則為現代軍事通信提供了更加有效的通信工具和更完善的通信手段。毋庸置疑,軍事通信技術在戰后得到了相當大的發展。信息化條件下聯合作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各武器平臺之間形成了橫向組網,并融入網絡化信息系統,實現信息資源共享,從而極大地提高武器平臺的作戰效能。
因此,能夠將傳感器、指揮控制系統和各作戰平臺連接到一起,從而實現優化信息資源、有效調配和使用作戰資源的“數據鏈”,正日益成為現代軍事通訊的研究熱點。
一、基本概念
數據鏈也稱數據鏈路,是指采用無線或有線通訊設備和數據通信規程建立的數據通信網絡,并直接為指揮和武器控制系統提供支持、服務,是數據通信與計算機控制密切結合的通信鏈路系統。主要采用無線網絡通信技術和應用協議,實現機載、陸基和艦載戰術數據系統之間的數據信息交換及戰術系統的各項功能。數據鏈包括一套通信協議以及被交換信息的定義,可以構成點對點和網狀數據鏈路,將通信距離內的各種指揮控制系統、傳感器系統和武器控制系統組成數據傳輸/交換和信息處理網絡,為作戰指揮、武器控制和作戰協同等提供有關數據和戰場態勢信息。
二、發展歷史
數據鏈來源于放空作戰,二戰時為了對敵機做出快速反應,構成了預警雷達、指揮系統和防空高炮三位一體的防控體系,建立了數據鏈的基本思路。
20世紀50年代初,美軍“賽其”防空預警系統率先在雷達站和指揮控制中心間建立了采用數據通信的數據鏈,雖然在現在看來很是簡陋,卻使其反應時間由10分鐘縮短為15秒,作戰效能提高近40倍。不久,北約裝備了Link-1數據鏈,將84座大型雷達站連接為一體,形成了整體防空能力。50年代中期,美國海軍裝備世界上第一個艦空數據鏈系統——Link-4。到了60年代又開發了Link-11,可以直接用于艦船、飛機、海軍陸戰隊與陸地之間雙向交換監視情報。到了70年代末,在Link-4基礎上發展了Link-4A/C兩套數據鏈系統。為了解決軍種之間數據鏈無法互通的問題,美軍研發了Link-16數據鏈。
三、作戰應用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一個裝備是不是真的實用,必定要在戰爭中實現其價值。下面以伊拉克戰爭中空襲作戰為例簡要介紹數據鏈在戰爭中的應用。
比如在空襲中,支援地空協同可分為起飛/著陸、空中編隊和前沿引導三個階段。
1、在起飛/著陸階段,在空戰指揮中心(E2-C預警機)利用Link-4A和Link-16數據鏈進行指揮引導,達成射手與控制中心的緊密聯系。
2、空戰編隊階段,主要利用攻擊戰斗機裝備的Link-16數據鏈達成編隊內通信,并與遂行作戰任務的E8-C“聯合星”飛機建立戰場感知聯系。航母編隊依照安裝在F/A-18攻擊戰斗機上Link-4A數據鏈實現對艦載機的指揮與控制,空戰指揮中心則運用裝備的Link-11數據鏈與空襲編隊的E2-C預警機達成航跡修正引導。
3、前沿引導階段,空空引導利用各作戰飛機上裝備的Link-16數據鏈完成,地空引導則由特種部隊通過增強型定位報告系統(EPLRS)來完成。
在伊拉克戰爭中,在Link-16輔助下,美、英聯軍實現了各作戰單元、主戰武器和指揮系統高度融合,戰場信息快速傳遞和目標準確識別,縮短情報獲取到火力打擊的時間,偵察打擊一體化、空地作戰一體化,大大提高了各作戰平臺的快速反應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使作戰效能成倍增加。特別是在大規模空襲與地面攻擊行動中,為其實現整體作戰目標與監測、戰場指揮控制和攻擊效果評估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發展趨勢
隨著世界范圍內新軍事變革的進一步發展,現有的數據鏈已經不能產生對敵人的優勢,因此對數據鏈提出了進一步的發展需求。
1、高速抗干擾
現在各個軍事大國都有著不弱的電子戰武器,可以說未來戰爭必定出現在復雜電磁環境中,因此掌握在復雜電磁環境下高速穩定傳輸數據能力的一方將占據優勢。
2、跨平臺通用化
未來戰爭決不僅僅是單一兵種的舞臺,陸軍小分隊、武裝直升機、無人偵察機、戰斗機、轟炸機、預警機乃至軍艦都是一場戰役的參與者,這些作戰單元每時每刻都需要交換大量數據,如果不能實現跨平臺直接交換,而是經過一個中轉站,很有可能在瞬息萬變的戰爭中貽誤戰機,導致慘敗。
3、網絡化分布式
在戰爭中需要進行數據交換的不只是指揮中心與作戰單元,各作戰單元之間也需要時刻進行數據交換,這樣不僅可以增加單個作戰單元的戰斗力,更可以提高數據鏈的可靠性,增加作戰單元與指揮中心的聯絡方式,延伸數據鏈的作戰范圍。而一個去中心化的數據鏈系統因為“沒有中心又處處是中心”,能夠有效地避開敵人針對性的打擊,大大提高生存能力。
作為戰爭的“神經系統”,數據鏈在戰爭中越來越重要,數據鏈的技術成熟度也幾乎可以代表對戰場環境的感知與快速反應能力和軍兵種聯合作戰能力。隨著戰爭形態的不斷變化,數據鏈也必將在戰爭中占據更加重要的地位。
參考文獻
[1] 孫繼銀.戰術數據鏈技術與系統 [J]. 國防工業出版社,2007.
[2] 呂娜.數據鏈理論與系統 [J].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軍事機動通信論文相關文章:
1.軍事論文范文
5.大學軍事國防論文
6.通信學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