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理論論文范文
軍事理論是核心軍事能力的重要先導性因素,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斗力,一支強大的軍隊必須有科學理論作指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軍事理論課小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軍事理論課小論文篇一
《高校國防教育中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摘要:在全球化和中國“和平崛起”的大背景下,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全球化的參與者是多元的,有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社會組織,他們有著不同的意識形態、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價值觀念,中國要在這種情況下改變經濟、技術落后的狀態就要參與全球化,而要使全球化成為發展機遇就必須要堅持具有民族特色的自主發展,這就需要我們對民族精神進行更進一步的弘揚與培育。高校作為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主陣地,當然是首要考慮的。同時,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發揚愛國主義精神,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民族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因此,高校可以通過國防教育來進行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
關鍵詞:高校國防教育 民族精神 意義 優勢
1 民族精神與國防教育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與靈魂,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會實踐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為民族大多數成員所接受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和道德規范,是一個民族在生存和發展中表現出來的富有生命力的優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堅定的志向,是促使民族繁衍生息、不斷前進的精神力量和支柱。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興旺發達,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依靠一種高昂的民族精神。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精神支柱,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
國防教育是為了捍衛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安全,防御外來侵略、顛覆和威脅,對全體社會公民進行有組織、有計劃的培養國防觀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以樹立國防精神和國防意識為目標的教育活動,是國家根據國防的需要來培養人才的活動。它是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目的是使公民增強國防觀念、掌握國防知識、發揚愛國主義精神,自覺履行國防義務。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是國防教育的最高價值取向,國防教育開展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愛國主義這一核心。愛國主義精神是國防賴以確立的精神根基,又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高校作為國民教育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職責,是大學生民族精神教育的主要陣地。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是未來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將承擔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任務。高校國防教育又是國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民族精神與國防教育是相互促進,互相補充的。
2 弘揚與培養民族精神的意義
2.1 弘揚與培養民族精神,可促進和強化國防教育
民族精神是國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面對現在這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的世界,特別是我國周邊的安全情況,更需要我們用戰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從而重視愛國精神,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我國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國防教育同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兩者之間有共同的教育內容,因此,對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可以促進和強化國防教育的進行。
2.2 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可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只有擁有強大無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在全球舞臺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競爭中,挺起胸來,抬起頭來。人們需要用更深更遠的理性思維去看待目前的這些紛繁復雜的國際形勢,透徹分析其實質,做出合理的預測。國家的自尊自信意識是推動人民維護國格的強大力量,也是促成國防觀念形成和增強的內在動力。
2.3 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可提高民族凝聚力
十六大報告中指出:“必須把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胡錦濤同志在抗擊非典時指出:“越是困難的時候,越是要大力弘揚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千百年來,中華民族在歷史浪潮的激蕩中形成了強大的民族精神。這種精神在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3 高校國防教育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優勢
我國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
而在高校國防教育中對民族精神進行弘揚與培育也有其自身的優勢:
首先,新生入校伊始就要以軍訓為契機合理制定訓練計劃,秉承軍訓育人的宗旨,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滲透,注重育人實效。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豐富學生軍訓生活和軍訓內容,如放映愛國主義題材的電影、軍歌嘹亮拉歌比賽,軍人組歌演唱比賽、“軍訓感悟”演講比賽、軍民聯歡會,“一封家書”主題中秋晚會,“請英雄來到學生中間”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受影響、受教育。
其次,可以利用學校各種課程資源相互補充、相互滲透,使各種課程資源揚長避短,使民族精神培育全方位地得以融會貫通。制定可操作性強的機制與規范,使知識教育、實踐引導、行為養成相結合,實現課程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學校從學科特點出發,挖掘各學科教學中的民族精神內涵。創新方法,利用現代傳播手段,拓寬民族精神教育載體。積極開展主題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學校文化氛圍。
再次,國防教育其實質和中心內容是在學生中進行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教育、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教育,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培養學生強烈的國防意識、國防觀念及國家防衛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培養國民意識,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使青年學生意識到自己對國家的責任、對民族的義務,意識到自己的歷史使命,意識到自己人生的真正價值,是高校國防教育的根本所在。
高等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對于系統地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有著很大的優勢,而高校國防教育又是我國全民國防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才培養不可缺少的一個重要內容,對于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以及大學生的綜合素質的培養都有著重要的作用。
4 在高校國防教育中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在新世紀新階段如何弘揚與培育中華民族精神,也成了國防教育所面臨的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只有不斷進行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才有利于完成這一“極為重要的任務”,才能成為中華民族提供昂揚向上的精神動力。
4.1 深刻把握基本理論,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問題,做出一系列重要論述,特別是在黨的十六大上江澤民同志對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系統論述,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奠定了理論基石。高校國防教育的核心內容是愛國主義,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愛國主義,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內容的國防教育,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民族精神,兩者是統一的、相輔相成的關系。國防教育可以作為民族精神培育的載體和有效手段。
4.2 運用更廣泛的渠道,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國防教育是民族精神的重要活動載體。從實踐中可以得出:加強國防教育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把國防教育與其他教育結合起來,將國防教育滲透到其他教育之中,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如依托大眾傳媒聯合網絡,辦好國防教育專版、專欄和專題節目,舉辦講座,學術交流活動,對時事熱點問題的討論,通過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一些僵化的教育內容變得生動活潑,從而調動高校大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增強教育的時效性和有效性。結合國內外的重大軍事事件搞好宣傳教育,使學生了解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重大意義和責任,提高其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的使命感與自覺性。在弘揚與培育的同時也要注重正確引導學生的愛國熱情。
4.3 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
充分挖掘地方高校所處地的歷史和文化資源,利用“全民國防教育日”、“建軍節”、“國慶節”等節假日、紀念日舉辦參觀軍事博物館,紅色景區等,以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為主題的國防教育活動,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增強國防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利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事情,讓學生知道民族精神并不是一句空口號,而是常見的,具體的,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并能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標準來指導自己的行為。通過體能訓練意志,為其提供良好的身體素質和精神素養。
高校國防教育是調動青年學生的愛國熱情、培養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的有效載體。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具有統一的價值取向,弘揚與培育民族精神是國防教育的主要內容,又是國防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內在要求,同時,民族精神的弘揚與培育又能增強國防教育的效果。當代大學生是當代青年的杰出代表和先進集體,他們是祖國的希望,是建設國家的生力軍,是黨的事業的接班人。增強其國防理論知識素養,引導其科學的民族精神,培養其高度的國民責任感、使命感和憂患意識,激發他們的愛國熱情,是高校國防教育的歷史使命和歷史責任。
參考文獻:
[1]袁小武.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養[J].
企業家天地,2011.
[2]江澤民.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2002.
[3]胡錦濤.抗擊非典重要講話[J].2003.
[4]徐海亮.論高校國防教育與民族精神培育創新[J].科技資訊, 2010.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軍事理論課小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