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范文
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范文
高等學校開設軍事理論課,是培養大學生知識與思想的極其重要的一門課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篇一《論新形勢下黨對軍隊的領導》
摘要:黨的報告強調要毫不動搖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同志也指出堅持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強軍之魂。本文將從歷史和科學兩個角度詮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關鍵詞: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歷史必然性 科學真理性
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有其歷史必然性和科學真理性。它是中國共產黨在創建和領導人民軍隊的長期歷史進程中,不斷總結建軍治軍的歷史經驗,形成和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軍隊的根本原則,是人民軍隊發展壯大的根本政治優勢,是人民軍隊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
用歷史的眼光來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有其歷史必然性。
從中國近現代各種軍隊的發展命運看。中國近現代推動歷史發展的軍隊有三支。一支是清末新軍,一支是國民黨創辦的黃埔軍,還有一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在這之前的太平天國、義和團的武裝力量,是代表著落后意識和宗教意識的武裝,最終的破產和失敗是必然的,也在情理之中。新軍和黃埔軍,雖然一個成為推翻封建清王朝的重要力量,一個成為打擊軍閥,進行北伐的主要力量,但是,什么原因使他們背離了鴉片戰爭以來的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的根本價值取向?從新軍來看,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領導權被割裂,四分五裂,各人籌各人的軍餉,各搞各的地盤,最終淪為被人唾棄的軍閥。黃埔軍曾經是一支革命的軍隊,也曾受到人民的擁護,北伐時勢如破竹,但是,由于領導權被篡奪,軍隊成了個人手中的工具,脫離人民,被人民所拋棄也是必然的。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始終保持了正確的政治方向,始終把追求民族獨立、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作為軍隊建設和發展的價值追求,最終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開創了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的新時期。從中國近現代各種軍隊的發展命運看,領導權掌握在誰手中,關系到國家和軍隊的前途和命運。強調,保證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關系我軍性質和宗旨、關系社會主義前途命運、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是我軍的立軍之本和建軍之魂。
從我軍建軍歷史看,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使中國軍隊領導制度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使中國軍隊的面貌發生了根本性變化。這些變化主要有兩點:
一是軍隊由為反動政治集團服務,轉變為全中國人民服務。從我軍初創時期的兵員成分上看,除農民占多數以外,還有許多人是從舊軍隊過來的,雇傭思想、軍閥思想、流寇思想非常嚴重,存在著保守、散漫、缺乏政治遠見等弱點。為此,我們黨進行了多次的斗爭,提出并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用黨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革命真理武裝官兵,有了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的理性自覺,有了革命的正確方向,統一了全軍的意志,解決了人民軍隊生存和發展的根本問題。
二是軍隊的槍桿子由政客或軍閥的個人操縱,轉變為由黨的集體指揮和統領。在近現代中國史上,軍隊成為軍閥個人統治的工具。中國共產黨建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過程,也是反對軍閥主義傾向斗爭的過程。黨堅持從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牢牢掌握部隊,徹底消滅了一切舊式軍隊的消極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改變了軍權私有的軍事制度,使軍權真正回到了人民自己的手中。
從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歷程看,我軍始終以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的形象展現在歷史舞臺上,黨的領導使我軍從小到大、從弱到強,成了一支堅不可摧、無往不勝的革命軍隊。而最根本的變化:
一是我軍具有了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是通過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走向社會主義,實現民族振興,最終實現共產主義。我軍始終堅持這個政治方向,成為忠實執行黨的政治任務的有力工具,具有了光明的政治前途。
二是我軍樹立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以黨的宗旨為宗旨,在血與火的考驗中與人民群眾結成了骨肉相依的魚水深情。我軍視人民利益高于一切、重于一切,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贏得了人民群眾生死與共的堅定支持,鋪就了走向勝利、邁向未來的通途。
三是我軍保持了強大的凝聚力和戰斗力。人民軍隊從硝煙中一路走來,把聽黨指揮跟黨走的堅定信念,融入一代又一代革命軍人的精神血脈,成為人民軍隊永恒的紅色“基因”,這成了形成強大凝聚力和戰斗力的基礎,成了一支享譽中外的威武之師、文明之師。
二、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建設中的真理性體現
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具有科學真理性。
一方面,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對黨與軍隊基本關系一般規律的正確反映。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政黨、國家、軍隊是伴隨著階級的產生而產生的。政黨是階級的最高政治組織,國家是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形式,軍隊是階級的暴力工具。政黨支配國家和軍隊,國家、軍隊不過是政黨政治統治的兩個工具。政黨是現代政治生活的特有現象,主導或影響著社會政治過程。軍隊服從政黨的意識形態,軍隊本質上是政黨實現政治訴求的推手,執黨必執軍,中西方國家概莫能外,軍隊服從政黨的支配和領導,是一條基本規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體現了這一規律,它是這一規律的正確反映。當前,敵對勢力宣揚的“軍隊非黨化、非政治化”和“軍隊國家化”等觀點,企圖拔“根”迷“魂”,用所謂的“普世價值”離間黨和軍隊的關系,直接否認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妄圖摧“營”亂“陣”,從而達到以“亂”促“變”的目的。過去我們牢牢把住黨對軍隊絕對領導這一根本,粉碎了敵人陰謀和企圖,今天我們仍然要如此,才能處亂不驚,化險為夷。
另一方面,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對我軍建設特殊規律的客觀反映。在我黨歷史上有三件事對確立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起到了警示和推動作用。
一是國共合作的大革命時期,當時我們黨并沒有認識到獨立掌握軍權的重要性,所做的軍事工作主要是幫助國民黨建設和鞏固軍隊。當蔣介石、汪精衛用屠刀“清共”、“分共”時,我們黨根本無力制止國民黨新軍閥的背叛。從這個經歷中,我們黨深刻認識到了軍權的重要。毛澤東在“八七會議”上說:“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是用無數革命者的鮮血和生命換來的真理性認識。
二是1929年,我軍創建以后,紅軍內部發生了一場十分激烈的爭論,集中到一點,是要不要黨對軍隊的全面領導。這年12月誕生的《古田會議決議》,正確解決了軍隊和黨的關系問題,克服了妨礙黨對軍隊絕對領導的各種非無產階級思想,確保軍隊永遠置于黨的絕對領導之下,使我軍始終成為執行黨的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
三是紅軍長征到四川,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在川西北高原會師后,張國燾憑借人多槍多鬧獨立,直至宣布另立中央,發展到分裂黨、分裂紅軍,制造了一場極其深重的黨內危機。毛澤東總結張國燾事件的教訓時深刻指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容許槍指揮黨。”個人服從組織,少數服從多數,全黨服從中央,任何人都不能破壞黨的組織紀律。
從以上幾件具有重大影響的事情來看,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黨我軍歷史經驗的總結,是對我軍建設特殊規律的遵循。
三、黨對軍隊絕對領導是我軍適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
面對國際國內風云變幻,當代革命軍人要在歷史和現實的思考中廓清前進方向,“咬定青山不放松,任爾東西南北風”。始終堅定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的政治信念。
堅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基于對中國社會美好未來追求的理性自覺。指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最偉大的中國夢,因為這個夢想,它是凝聚和寄托了幾代中國人的一種夙愿,它體現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它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一種共同的期盼。”人民軍隊作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鞏固人民民主專政的堅強柱石、保衛社會主義祖國的鋼鐵長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肩負著對外要抵御侵略、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對內要防止敵對勢力的顛覆破壞、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神圣職責。在黨的領導下,軍隊要為中國人民撐起一片安全的藍天,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做出貢獻。
堅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應對執政面臨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客觀要求。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跟國家的長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緊緊聯系在一起。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前所未有。在世界民主政治不斷發展的情況下,有人對黨鞏固執政地位要牢牢掌握軍隊很不理解,說過去“槍桿子里面出政權”,今天是“選票箱里出政權”。但無論是“槍桿子”還是“票箱子”,歸根到底取決于人心向背,取決于人民群眾的支持。但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要充分認清他們“西化”、“分化”的政治企圖。堅持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就是我們不僅要重視“票箱子”,而且也要拿穩“槍桿子”。只有緊緊依靠全國人民,牢牢掌握人民軍隊,才可以“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是保持軍隊先進性的現實需要。人民軍隊作為一支新型的軍隊,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使命中發揮著先鋒模范作用。打鐵還得自身硬。人民軍隊的先鋒模范作用是其先進性決定的,從根本上是由中國共產黨的先進性決定的。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就是保持和發揮這一先進性的必要手段。只有這樣,軍隊才能在我們黨的正確路線方針指引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始終走在前列。
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篇二:《淺析軍事理論教學與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
。培育大學生的民族精神是新時期中華民族精神向前發展的要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務,也是軍事理論教學應承擔起主導性的作用。本文從民族精神、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等概念的詮釋入手,論述了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并闡明了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則。
關鍵詞:軍事理論教學;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
一、民族精神概述
1、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民族精神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更是民族凝聚力能夠亙古長存根本保證。黨的十六大報告對中華民族精神進行了闡述:“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一個民族,沒有振奮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民族精神也是民族傳統文化中不斷發展和進步的正確思想,是民族生存和發展過程中具有凝聚力和推動力的一種精神力量。
2、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內容
首先,加強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培育內容。
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為抵御外族侵略、謀求民族解放、甘愿自我犧牲的優秀品格。新形勢下,愛國主義已經融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中,推動著社會主義的快速發展,支撐著全國各族人民團結一心、共同奮斗的精神目標。這些優秀的民族品格體現了中華民族自立、自強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凝聚力。在當全球化帶來的政治格局動蕩中,某些國家對于我國的領土主權一再侵犯,此時維護國家主權的愛國主義更應該被列入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的內容中。只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提高大學生維護國家主權的思想和意識,才能使大學生時刻保持理智清晰的頭腦去看待西方文化滲透對于我國的沖擊,激發廣大學生乃至全社會的愛國熱情,共同維護國家經濟科技安全等多個方面的利益,保障國家的領土完整,并且以此將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發揚光大。
其次,培育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健全品格。
團結統一體現了中華民的凝聚力,各民族之間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無論在校園還是在社會中大學生都一定要與各民族的同學和睦相處,并且將團結統一的民族精神牢牢地印在大學生們的民族意識中,使其成為維護民族團結和祖國統一的牢固紐帶。中國被譽為“禮儀之邦”,中國人民一向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謀求自身的發展,作為中國后備力量的大學生更應該將這一光榮傳統發揚光大,在完善自身的同時也應該積極加入到維護世界和平的隊伍中,反對霸權主義和恐怖主義破壞世界和平,時刻為世界的和平貢獻自身的力量。大學生只有時刻牢記著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才能在他們的學習和工作中不斷開拓創新、勇于進取和探索,才能保證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當今激烈國際競爭中能夠順利的進行。
二、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
1、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主陣地
2011年7月2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下發《關于加強新形勢下國防教育工作的意見》明確指出:“堅持以國防教育法為依據,以弘揚愛國主義為核心”。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愛國主義,國防教育的核心也是愛國主義,兩者的價值取向是一致的。國家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也指出:“要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重要任務,納入國民教育全過程。”《軍事理論》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的必修課,是大學生接受國防教育的主陣地,因此,軍事理論教學是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有效載體和重要途徑。
2、軍事理論教學鞏固和深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歷史認知
鄧小平同志曾經指出:“我們要用歷史教育青年、教育人們。”要讓大學生擁有牢固的民族精神意識,就必須要求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歷史有高度的認知。《軍事理論》第一章《中國國防》第五節中國國防歷史,深刻闡述了中國國防的歷史發展,透過幾千年的中國歷史告訴我們:國防觀念淡薄,必將危及國家的生存,必須加強國防教育,不斷增強國防觀念;武器裝備落后是國防虛弱的表現,必須加強信息化軍隊的建設;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必須加強人才培養;民族精神是國家興盛的思想之魂,“國家興亡、匹夫有責”。
3、軍事理論教學強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
軍事理論教學強化了大學生的民族成就動機,增強了民族凝聚力。愛國主義是民族凝聚力的內核,民族凝聚力是愛國主義的外在表現,它們在維護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抵御外來侵略和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巨大的作用。軍事理論教材第三章《戰略環境》,系統闡述了國際戰略環境的歷史演變與發展趨勢以及國際戰略形勢,指明了我國周邊安全環境的現狀和面臨的安全形勢。第四章《軍事高技術》,系統介紹了軍事高技術種類、軍事高技術的發展趨勢和軍事高技術對現代作戰的影響,強化了軍事高技術與新軍事變革積極推動了中國特色軍事革命。第五章《信息化戰爭》,嶄新的戰爭形態拓寬了戰爭思維,因此,從世界范圍的軍事科技、政治經濟、國際局勢、意識形態領域日趨激烈的競爭等方面引起學生的理性思考,強化大學生的成就動機和應對外部挑戰和壓力的心理準備。
4、軍事理論教學與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辯證統一
首先,培育大學生民族精神,可促進軍事理論教學。民族精神是國民最深厚的思想基礎和精神支柱。面對現在這個國際形勢紛繁復雜的世界,特別是我國周邊的安全情況,更需要我們用戰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民族精神,從而重視愛國精神,強化國家主權意識。我國的民族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軍事理論教學同樣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兩者之間有共同的教育內容,是辯證統一的。
其次,軍事理論教學,可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一個民族要獨立,要生存,要發展,就必須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民族自尊心、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只有擁有強大無比的民族精神,才能使一個民族在全球舞臺上,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激烈競爭中,挺起胸來,抬起頭來。國家的自尊自信意識是推動人民維護國格的強大力量,也是促成國防觀念形成和增強的內在動力。
三、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對大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原則
1、正確導向原則
軍事理論教學必須堅持維護國家安全統一的正確導向,必須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分析問題時要入木三分,客觀全面地反應現實存在的矛盾和問題,以保證學生對問題有清醒的認識,既要看到我們的成就,也要看到我們的不足,特別是潛在的各種矛盾,一方面在教學過程中不能一味地夸大我們的優勢,在成績面前自我陶醉,這樣會造成學生盲目樂觀!妄自尊大缺乏危機意識;另一方面,也要防止片面地強調我們的劣勢,這樣容易導致學生產生悲觀情緒。特別是對一些網絡言論,比如網絡上說:美國,想打誰就打誰,英國,美國打誰就跟著打誰,俄羅斯,誰打我我就打誰,日本,誰打我我就要美國打誰,朝鮮,美國打我我就打韓國,中國,誰打我我就罵誰。對這樣一些網絡言論,在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對學生進行正確的教育和引導,不能人云亦云,無原則附和。
2、居安思危原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這句話是中華民族的古訓也是軍事理論教材上反復強調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義在于提醒人們:即使我們身處于和平的環境中也要想到潛藏的危險。隨著國家新安全觀的確立當代大學生必須具備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國防觀念增強國家安全意識。
增強憂患意識是培育民族精神的重點內容也是高校軍事理論教學的關鍵所在,“和平與發展”仍是當前時代的主題,但是和平與發展兩在主題卻仍面臨重大打挑戰。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存在,領土、民族、宗教、資源等因素引發的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連綿不斷。不公正、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沒有得到根本改變,發展中國家仍有億萬人民處于貧困狀態。這個世界從來沒有真正平靜過,局部地區軍事安全關系緊張,地區沖突不斷,軍備競賽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由來已久等等這些不安定因素一直威脅著世界的和平與安寧。讓學生明白我國的國防興衰史,學生就能體會到國防建設的重要性;明確了我國國防建設的現狀與不足,我國當前面臨的國際安全形勢及潛在威脅,學生就能增強其憂患意識;掌握了未來戰爭的焦點、戰爭形態以及軍事技術的發展趨勢,學生就能自覺地將憂患意識轉化成為祖國繁榮富強而自強奮進的巨大動力。把憂患意識融入到大學生的思想當中,強化他們的危機意識、責任意識以及奮進意識,使學生自覺地投入到關注國防、心系國防、振興國防的隊伍中來,這正是國防教育的目標和任務。
3、民族情感原則
軍事理論教學,要注重民族理想信念與情感教育。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因此,在軍事理論教學過程中,要通過新中國建立前后中華民族命運的對比,著重突出宣傳我國的國防建設成就,中國武裝力量的強大、軍事高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特別是航天航空事業飛速發展以及經濟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展望中華民族的美好未來,極大地激發大學生的民族理想信念與情感。
4、核心價值原則
黨的報告指出:“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深入開展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軍事理論教學中必須體現這一原則,因為大學生是社會發展的主力軍,他們的思想價值觀念影響著社會的整體風氣,因此大學生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正確引領,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內涵,提高大學生對事物的辨別能力,把握社會主流思想,在精神上和行為上都能夠做出正確判斷,對人生價值作出正確選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凝聚人心,團結大眾的精神動力,大學生只有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通過明是非而辨善惡,自覺抵制腐朽思想的侵蝕,樹立共產主義理想信念,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為社會主義的繁榮富強貢獻自身的力量。通過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習,展現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使學生的正能量得到發揮,成為弘揚民族文化、引領社會風氣、體現道德規范中最積極、最活躍的實踐者。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中發[2004]16號.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Z].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3]許亞飛.淺析高校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弘揚和培育[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4(5).
[4]俞祖華、趙慧峰.中華民族精神新論[M].山東: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
[5]孟露.論民族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J].山東:棗莊學院學報,2011(4).
[6]劉苑.《關于民族精神教育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研究.2004(11).
[7]趙榮、龍顯清.新編軍事課教程[M].國防科技大學出版社,2010.
2017軍事理論2500字論文篇三:《試論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情感教育的價值》
摘要:民辦高校的軍事理論課教學由于生源素質問題,在當前的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具有更艱巨的教學任務。故筆者在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從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情感教育的價值。
關鍵詞: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情感教育;價值
“國無防不立,民無兵不安。”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強大的國防,就無法抵抗外來的侵略,制止武裝顛覆。高校國防教育是全民國防教育的基礎,是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途徑。高等學校對大學生進行國防教育,開設軍事理論課程是國家行為,貫徹的是國家政策。
民辦高校作為高等學校的一部分,其生源素質在某些方面與“一本”“二本”學校有差距,學生在軍事理論課的學習方面也存在積極性不高、思想上不重視、態度不端正等問題。
情感教育是整個國家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教育者通過在教育過程中尊重和培養受教育者的社會性情感品質,發展他們的綜合情感素質,促使他們對生活、學習和周圍的一切產生積極的情感,形成獨立健全的主體性人格,從而為促進人和社會的和諧發展提供人才和精神上支持的一種新型的教育范式。
在當前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中,不斷提高全民的國防教育基礎,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全民軍事素質是我們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的重點,情感教育在這些方面具有天然的優勢。
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程是國防教育的一部分,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情感,進行情感教育更是到了刻不容緩的時刻。筆者在本文中主要從政治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三個方面來分析情感教育在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的價值。
一、 情感教育的政治價值
西方“兵圣”克勞塞維茨曾指出,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在任何時候,軍事都離不開政治,軍事是政治斗爭的最高形式。
在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的政治引導是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工作需要完成的重要任務。盡管軍事理論課教學在高校教學工作中不是一個舉足輕重的專業課程,但是卻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育在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教學中的政治價值主要體現在“政治協調價值”。
所謂情感教育的“政治協調價值”,是指情感教育活動有助于處理好不同主體間的各種分歧與矛盾,從而達到平衡、和諧的關系狀態。當然,在協調中,平衡只是相對的,否則就會導致死板和平庸,缺乏生機和活力。
在民辦高校中,所有學生都要繳納高昂的學費,這會導致家庭富裕的學生和家庭貧困的學生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加大。情感教育是融洽人際關系天然的“潤滑劑”,情感教育具有調整、維系人際和諧的功能,通過其特有的感染、交流等方式來促進人與人之間思想和情感的理解和溝通,可以提高他人對個體言行的可接受性,形成和諧的情感氛圍,進而增強對他人的親近感、社會的歸屬感和向心力,為社會的政治穩定奠定堅實的基礎。
情感教育幫助民辦高校在校學生克服心理偏差,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斷進行自我調整。通過溝通、感化、說服等方式,使大家能夠在不同程度上超越本位的利益。從全局的角度、從整體利益的角度考慮問題,正確處理好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關系,會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讓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樹立起獲取利益合理、公正的觀念,從而促進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另外,情感教育本身具有感染的功能。人是有理想、有感情的,人的真情和熱忱可以被激發、被引導,從而產生強烈的共鳴。在民辦高校學生的工作學習中,用情感的力量打動人、感染人,用邏輯的力量說服人,就會讓不同利益主體間的利益訴求表達出來,增進彼此交往的良性循環,緩沖其對社會的沖擊,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二、 情感教育的經濟價值
民辦高校的在校學生,雖然當前的主要任務是文化知識的學習,而不是直接進行社會生產,但是作為社會的一部分,他們馬上將成為社會生產力的一部分,故其自身所具有的經濟價值不容我們忽視。從經濟學的角度講,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賴于社會生產力的提高。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而獲得物質生活資料的能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情感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精神生產活動,其本身并不具備生產力的性質,但它具有生產力的潛能,由潛能可以間接地轉化為生產力,這種轉化將通過兩個步驟完成。
第一步,情感教育將社會要求的思想、道德、規則傳遞給作為主體的人,影響主體的情感、意志的生成,激發其勞動積極性和創造性。這是直接地作用于主體的人而產生的精神價值。
第二步,作為主體的人在這種情感教育的激發下,將熱情變成實際行動,最大限度地發揮聰明才智,通過勞動和生產,產生了物質價值。從而實現了一種間接的經濟價值轉化,通過這種轉化,原有的精神價值就轉化成了物質生產力。
在這個轉化的過程中,主體的人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因為只有作為主體的人才是世界上唯一具有能夠將精神轉化為物質的自覺的能動性動物,而這種能動性發揮得如何主要取決于人所受到的教育。情感教育正是通過提高人的情感素質,激發人的熱情,從心靈深處點化、滲透,來調動人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其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之中,在生活學習中充分發揮自己的潛能,提高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從而促進經濟的發展。
因此,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我們必須注意情感教育,來讓民辦高校在校學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潛能,以更高的熱情、更昂揚的斗志投入到生活和學習中,最終來提高社會的生產效率,增加經濟效益。
三、 情感教育的文化價值
世上有一種東西,比歷史更悠久,比權力更威嚴,比磐石更堅固,改朝換代剝蝕了它的容顏,卻從不能折損它的傲骨。它就是文化!文化是一個意義十分寬泛的概念,中國古代《易經》上說:“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它的意思是用“人文”去“化育”人群,用精神、理論、制度、法令、條理、習俗等去感化、教育社會與人群。泰羅(E.B.TyLor)說:“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總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與習慣。”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情感教育在軍事理論教學中的文化價值,指的是情感教育活動對于人們文化需要的滿足程度以及對促進社會發展方面的積極意義。一般來說,這種滿足是通過文化傳播、文化的過濾選擇以及文化創造來體現的。
在當前信息化社會的背景下,民辦高校學生作為高級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其接受的文化沖擊紛繁復雜、良莠并存,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情感教育不可能將之完全兼收并蓄,而是依據一定社會、時代的要求,對其進行必要的價值甄別與篩選過濾,然后將與情感教育的目標相一致,便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情感能力、情感意識、情感價值等的文化因子,以積極的姿態加以吸取,編撰至情感教育的體系。反之,如果一定的文化因子與情感教育的目標不一致,甚至相違背,情感教育則會對其消極的因子進行排斥和揚棄。在當前信息社會,民辦高校學生接觸的文化良莠不齊,情感教育的這種文化過濾價值將比教師和家長被動的說教更有實際意義。
情感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創造精神、創造思維、創造激情)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其一,情感教育有助于激發人的創造思維。思維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精神現象,曾被恩格斯稱為“地球上最美麗的花朵”。創造思維是現代人類智力與實踐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在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創造思維的作用。因此,激發和培養人的創造思維就顯得尤為重要。
其二,情感教育有助于激發人的創造激情。通過情感教育的實踐活動,廣泛地接觸社會,主動獲取課本以外的知識,從鮮活的人和事例中感受創造的巨大魅力,激活原有的知識儲備和創造情感,從而點燃發自內心的創造激情火花。
其三,情感教育有助于培養人的創造精神,情感本是主體內在的一種綜合體驗。這種綜合性的體驗必然包含著情感上的追求和變化。通過不同形式的體驗,人的一切外在現實主體化、內在化,成為人內在生活的有機成分,主體和客體融為一體,生命進入新的境界。生活得到創造的洗禮,于是創造的精神應運而生。
其四,情感教育還能在微觀上為創造個性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圍。通過發展個體的創造意識,培育個體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堅強的意志與刻苦鉆研的精神、頑強的毅力和勇于挑戰的氣度等,達到個體創造性的激發。 軍事理論課教學由于在高校中受重視的程度不夠,因此課時有限。軍事理論課教師在有限的時間內將眾多的軍事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是艱巨的任務。在這種情況下,情感教育在培養學生的創造素質方面為我們解決了難題。我們在平時的軍事理論教學中,可以有意識地使用情感教育過程來完成對于學生個體創造性的激發,最終完成繁重的教學任務。
四、結語
情感教育作為整個國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能使民辦高校軍事理論課更具有針對性,使學生在學習中更有積極性。民辦高校學生在學習自覺性、學習能力方面和“一本”“二本”的學生有差距,因此,我們必須在軍事理論課教學中注意使用情感教育來提高軍事理論課的教學水平和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德順.關于價值和“人的價值”[J].中國社會科學,1994(05).
[2]韓東屏.“價值是人”及其意蘊[J].哲學研究,1993(11).
[3]何愛霞.情感教育價值探析[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1998(02).
[4]沈嘉祺.基礎性道德情感的教育價值及其培育[J].中國教育學刊,2000(02).
[5]徐梅榮.論知識轉型期情感教育的價值[J].聊城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6]鄧偉志,等.當代中國家庭的變動軌跡[J].社會科學,2000(10).
[7]李德民.讀“辛酸父親的來信”[N].人民日報(海外版),2014-11-29(06).
[8]宋斌.“情感教育”在體育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學校體育,1994(05).
[9]尤建興.情感教育的嘗試[J].小學教學參考,2005(15).
[10]王玉梁.客體主體化與價值哲學的本質[J].哲學研究,199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