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軍事理論的相關參考論文
2017軍事理論的相關參考論文
近年,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加強國防教育,地方高校相繼開設了軍事技能和軍事理論學習課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推薦的2017軍事理論的相關參考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2017軍事理論的相關參考論文篇一
《創新發展軍事信息文化,促進我軍軍事文化轉型》
摘要:文章認為創新發展軍事信息文化目標要注重"三個著眼",即著眼于我軍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軍事轉型、著眼于軍事人才由"經驗型"向"創新型"轉型、著眼于信息條件下戰斗力的提高;在軍事信息文化體系構建上,要注重"四個著力",即著力創新軍事觀念文化、著力創新軍事科技文化、著力創新軍事制度文化、著力創新軍事信息行為文化;在軍事信息文化建設的現實途徑上,要注重"三個必須",即在內容創新上,必須大膽借鑒學習外軍信息文化;在創新主體上,必須尊重廣大官兵的創新地位;在傳播方式上,必須廣泛采用現代傳媒技術。
關鍵詞:創新;軍事;信息文化;文化轉型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要大力“推進文化創新,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我軍必須適應新形勢,應對新挑戰,大力創新發展軍事信息文化,為推動我軍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軍事轉型提供可靠政治保證和強大精神動力。
一、在軍事信息文化目標定位上,要注重“三個著眼”
軍事信息文化是人們在信息化軍事實踐中所形成的創造能力、活動方式以及創造的精神成果,它是軍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創新軍事信息文化在目標定位上,要注重“三個著眼”。
1、著眼于我軍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軍事轉型。伴隨著新軍事變革的滾滾浪潮,我軍正實現從機械化向信息化的轉型。在信息化條件下,戰爭的對抗形態、訴諸手段、展開范圍等方面都發生了極其深刻的變化。以體系對抗為表征的一體化作戰成為基本的作戰樣式,獲取制信息權成為取得戰爭主動權的關鍵,實體摧毀與虛擬攻擊的相互交織拓展了信息化戰爭的空間……這些變化使軍事信息文化在軍事資源建設中的作用日益凸現。最近發生的幾場高技術戰爭也表明,誰擁有了強大的軍事信息文化,誰就可能擁有高人一籌的軍事實力,更容易爭取主動和優勢。正是基于對軍事信息文化重要性的認知,美軍明確提出:“轉型始于文化,終于文化”;“軍事轉型的靈魂是培育創新文化”。軍隊轉型實質上是一種文化轉型。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軍的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信息化條件下的防衛作戰能力明顯增強。但是,我軍現代化水平和遂行軍事任務能力與形勢任務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我們創新軍事信息文化一定要著眼于我軍軍事轉型,緊跟時代步伐、適應使命任務要求,自覺實現軍事文化轉型。
2、著眼于軍事人才由“經驗型”向“創新型”轉型。現代戰爭模式正在發生深刻變化,戰爭對軍事人才的需求,由“經驗型”、“合作型”,向“創新型”、“聯合型”人才轉變,軍事信息文化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正在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目前,我軍信息化進程中,最大的阻力是舊的觀念、習慣,是官兵的信息素質跟不上軍隊信息化建設的步伐。因此,我軍創新軍事信息文化,主要解決的是軍隊信息化建設的主體——人的問題,解決人的認知問題、態度問題以及方向和動力問題。我軍要把著眼點始終放在培養造就大批高素質信息化軍事人才上,放在促進人才類型由機械化戰爭要求向信息化戰爭轉型上來,不斷增強官兵的信息素質和創新能力。
3、著眼于信息條件下戰斗力的提高。軍事信息文化是直接為軍事斗爭服務的軍事文化,其根本任務就是提高部隊的戰斗力,通過增強官兵素質、提高武器裝備的科技水平、實現人和武器裝備的有效結合等途徑,使軍隊更好地完成所承擔的軍事斗爭任務。因此,軍事信息文化系統中的每一個要素,都要體現為“打得贏”服務。在目前,創新軍事信息文化主要是促進官兵全面發展、培育官兵戰斗精神,提升信息化條件下的軍隊戰斗力。
二、在軍事信息文化體系構建上,要注重“四個著力”
軍事信息文化是一個內容豐富的大系統,包括軍事信息觀念、軍事信息思維、軍事信息倫理、軍事信息制度、軍事信息技術以及把信息技術運用于軍隊建設和作戰的各種理論、思想等。創新發展軍事信息文化,既要考慮體系完整,又要突出重點,重在轉變官兵的思想觀念,以新的文化自覺建構新的文化形態上。
1、著力創新軍事觀念文化。觀念是行動的先導,軍事觀念在軍事認識和軍事實踐中,對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有著重大而決定性的影響。《解放軍報》深刻地指出:“我軍信息化進程中,最大的阻力是舊的觀念、習慣”。沒有適應信息化時代的頭腦與思維,軍隊的“身子和四肢”就無法實現真正轉型。因此,創新軍事信息觀念文化是創新軍事信息文化的重中之重。目前,主要要樹立以下三種觀念:(1)信息制勝的價值觀念。在信息化戰爭中,信息對抗、信息優勢和制信息權成為戰爭制勝的關鍵因素。創新軍事信息文化要牢固樹立信息制勝的觀念,緊緊圍繞信息化這個核心來認識、設計和推進軍隊的現代化建設。(2)系統的思維方式。系統思維,是指沿著多個思維指向、多個思維起點、多種思維可能性,選擇多個思維路徑,全面、歷史、發展地思考問題,從而做出科學概括和正確決策的思維方法。信息化戰爭是體系與體系的對抗。這一特征要求采用系統的思維方式,摒棄傳統的以線性思維、經驗性思維為主要思維形式的保守性思維方式。(3)創新的人才觀念。信息化戰爭是創新性戰爭模式,需要不斷開拓進取,追求軍事理論、技術、組織體制、管理的突破。人才,特別是拔尖人才在創新活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我軍要樹立創新的人才觀念,提倡敢為人先、敢冒風險、勇于競爭,鼓勵冒尖;提倡允許試驗、允許失誤、寬容失敗,努力形成想創新、敢創新、能創新的環境,使官兵創新活力競相迸發、創新才華爭相展示、創新源泉充分涌流。
2、著力創新軍事科技文化。任何一場軍事革命所帶來的軍事文化的躍升,都是以軍事科技的創新為起點的。特別是當今以現代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群為支撐的新軍事變革,導致軍事形態發生了一系列根本性變化甚至質的變化,科技文化不僅是軍隊建設的有力杠桿,而且成為決定戰爭形態和勝負的關鍵因素。美軍提出了一個新的戰斗力公式.以凸顯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戰斗力=【(機動+火力+保護)x領導力】x【信息】。因此,創新軍事信息文化必須牢固樹立“科技強軍”的科技文化觀念,大力發展軍事科技,努力實現軍事科技的數字化、智能化、精確化,實現由經驗型向理性型轉變,由傳統型向科技型轉變,由零散型向系統型轉變。
3、著力創新軍事制度文化。由于武器裝備的變化,現代軍隊的組織體制正向著信息化邁進。其突出特點是部隊編成模塊化、多能化,作戰體系網絡化,指揮體制扁平化。上述這些與機械化時代的軍事組織體制相比,顯然發生了十分明顯的變化。因此,要充分認識軍事制度變革的迫切性,深入研究軍事制度改革的客觀規律,加強軍事制度變革的科學性。在深入研究國情、軍情、反復論證的基礎上,進行頂層設計,集中軍事理論精英和官兵的智慧,建立一套體系完整、功能完備的軍事信息制度,為軍隊信息化建設提供有力的組織保障和法律制度保障。
4、著力創新軍事信息行為文化。信息戰就是以信息技術為手段,以網絡為中心,把分散配置的不同類型的部隊無縫隙地聯接起來,實施一體化聯合作戰。要想在戰時實現聯合行動,必須通過專業教育和聯合訓練,培養官兵的軍事信息行為文化,養成聯合思維的習慣。因此,創新軍事信息文化必須從基礎的單兵訓練開始,就向士兵灌輸“本能的聯合思維”,自覺地從聯合的角度思考問題,采取行動。同時,以聯合作戰所需要的單兵聯合訓練科目為基礎,在其整個軍人職業生涯中進行全過程訓練,不間斷地強化對聯合作戰知識和聯合作戰技能的理解和掌握,從而增強官兵的協同性,發揮創造性,提高一體化作戰的能力。
三、在軍事信息文化建設的現實途徑上,要注重“三個必須”
創新發展我軍軍事信息文化,要大力推動文化內容、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開闊發展思路,拓寬發展途徑,增強創新能力,不斷增強我軍文化軟實力。
1、在內容創新上,必須大膽借鑒學習外軍信息文化。我軍要實現跨越式發展,增強信息文化建設的“后發效應”,必須要大膽借鑒學習外軍信息文化。但是,借鑒不是依賴。對后發者而言,借鑒是情勢所迫,也是優勢所在。但如果只“借”不“鑒”、抑或只借鑒不創新,則容易形成依賴性而不能自拔。因此,要運用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判析外軍軍事文化,探討其運行機制,汲取其有用因子,借鑒其經驗教訓,使我軍軍事信息文化的發展有一個較高的起點。借鑒不是主張“全盤西化”。大膽借鑒絕不是不加質疑地追隨外軍信息化取向,不加反思地接受外軍的理論,把本土資源作為論證外軍理論、實現西方社會思想的工具,而是要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辯證取舍、擇善而從,努力使信息文化與我軍傳統特色文化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在發展中保持自身特色,從而實現我軍信息文化的持續健康發展。
2、在創新主體上,必須尊重廣大官兵的創新地位。火熱的軍營生活、血與火的戰爭實踐,是軍事信息文化的真正源泉。知識分子創造的軍事理論、軍事科學技術是在總結廣大官兵的實踐經驗和創造成果的基礎上才形成自己的理論和創造的。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廣大官兵,尤其是知識分子在創造軍事信息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重視他們的勞動成果,使之在軍事斗爭實踐和軍事文化創造中充分發揮作用。要批判“官本位”的文化價值觀,在思想理論上確立廣大軍民是軍事文化創造主體的觀念,尊重他們的創造發明,充分調動他們進行軍事文化創造的主動性、積極性;在實踐中組織他們進行各種軍事文化創造活動,營造創新思考的環境,使官兵處處受到創新精神的熏陶,時時受到創新精神的激勵,人人做創新精神之人,事事干體現創新之事,在創新的實踐中建設軍事信息文化。
3、在傳播方式上,必須廣泛采用現代傳媒技術。軍事信息文化是一種由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形成的全新文化模式,具有全球化、數字化、虛擬化、交互性四大基本特征,是一種無時不在、不限時空、無語言障礙的交流。因此,我們在傳播方式上,必須大力發展現代傳媒手段,要盡可能地把數字技術、網絡技術、多媒體技術等先進技術手段運用于軍事信息文化建設,加快構筑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軍事信息文化現代傳播體系;建立文化數據庫、電子圖書館、網上博覽館和影視生活園地;建設網上文化活動中心,開展網上文藝調演、網絡文學作品欣賞等活動,綜合不同藝術門類的優長,打造更多富有創新含量的文化產品,最大限度地把官兵吸引到軍營網絡文化園地中來。
2017軍事理論的相關參考論文篇二
《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
[摘 要]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列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它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先進 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是我們黨寶貴的精神財富。本文從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和發展理論基礎、實踐基礎和哲學基礎三方面進行探討,以期對研究不同時代北京下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
[關鍵詞] 毛澤東;軍事思想;基礎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關于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際問題的軍事理論.它是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踐經驗的總結,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毛澤東軍事思想繼承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吸取了古今中外軍事理論的精華,即是對陳腐的軍事觀念的否定,又是對人類優秀軍事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先進的無產階級軍事理論,是我們黨的寶貴的精神財富,它的基本原理永遠是我們奪取革命戰爭的指南。經過半個世紀的實踐檢驗,證明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一個科學的,先進的軍事思想體系.深人學習和研究毛澤東及其他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軍事理論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我就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基礎進行淺薄的探討。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其形成與發展就是毛澤東對馬列主義軍事理論的創新發展。毛澤東對馬列主義軍事理論最大的創新發展,在于突破了在暴力革命方式上教條主義本本主義的束縛,找到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借鑒吸收了馬列暴力革命的理論,提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科學論斷,闡明了武裝斗爭在中國的極端重要性。強調“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在中國,離開了武裝斗爭,就沒有無產階級的地位,就沒有人民的地位,就沒有共產黨的地位,就沒有革命的勝利”。也就是說,中國共產黨必須建立一支在其絕對領導下的武裝,作為完成黨領導的革命任務的工具。毛澤東通過對中國國情的考察認識到,實現暴力革命的具體途徑在不同國家可以有不同的選擇,而這種選擇的根本依據只能是本國國情。中國與資本主義國家的國情不同,中國當時是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政治和經濟的發展都很不平衡,資本主義發展很不充分,產業工人人數很少,根本不具備以城市武裝起義奪取全國政權的條件。在全黨范圍內,毛澤東率先成功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原理同中國革命的實際相結合,在斗爭實踐中探索出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波浪式地發展農村革命根據地,形成農村包圍城市的正確道路。
此外,毛澤東還借鑒中國古典軍事戰爭思想,并與中國革命戰爭相結合,創造了最靈活、最完整、最成功的,形成符合中國革命戰爭的新的戰略戰術,他是一位最杰出、最巧妙地運用中國古典戰爭理論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的軍事家。毛澤東一生酷愛讀書,在他的萬卷苦讀中,歷史書籍占有很大比重,尤其是歷史兵書占有重要位置。如《戰國策》、《孫子兵法》、《三國演義》等。他對春秋戰國“七雄”爭霸古戰史十分精通,同時,對孫武、孫臏、諸葛亮等用兵之策頗有鑒賞。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和《論持久戰》中,特別下功夫地論述的問題就是游擊戰。毛澤東把古典戰爭經驗和理論,以最簡練的語言、最生動形象的比喻,賦予革命戰爭的實踐。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形成與發展的實踐基礎
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理論中最活躍的游擊戰爭思想理論,是他的親臨戰爭實踐與古典戰爭經驗相結合的產物。
毛澤東創立的游擊戰爭理論,決非單純的游擊戰術,它是游擊戰略思想與紅軍隊伍建設相結合的,是我軍各時期對敵作戰的戰略方針和在實踐中靈活運用的,并不斷發展的軍事戰略思想理論體系。這種戰略思想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其中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毛澤東親臨戰爭的實踐。
在“游泳中學會游泳,在戰爭中學會戰爭”,是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發展的標志。特別是反映在我軍初期的隊伍發展和軍紀軍風建設上,毛澤東親臨戰爭實踐,總結戰爭經驗,再運用于指導戰爭的思想和作風尤為突出。
如1927年秋,由于當時共產黨軍隊的力量薄弱,戰略戰術十分簡單,致使先后發起的南昌起義、廣州起義和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秋收暴動接連失敗。會師井岡山后,毛澤東認真研究紅軍隊伍建設和紅軍的戰略戰術問題,制定了著名的“十六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作戰原則。這個原則后被定為作戰方針,貫徹紅軍全軍。這個方針,總結了失敗的教訓,強調了在敵強我弱情況下,靈活運用游擊戰略,避免陣地戰,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的重要性。這樣,使紅軍的機動性和神速而有力的“短促突擊戰”優勢得到充分的發揮,使紅軍隊伍因此而不斷的發展壯大起來。
為加強紅軍隊伍建設,毛澤東將游擊戰的原則和紀律,作為紅軍官兵的守則,以軍歌形式在紅軍中傳頌,促使紅軍隊伍掌握戰爭原則和加強紀律建設的自覺性。他總結失敗原因時,得出必須加強我軍根據地建設的結論,進而又強調加強我軍根據地建設,必須考慮我軍依靠的對象和力量的重要性。因此,在完善軍紀上大做了文章。如最初在紅軍戰士中規定的三條紀律:行動聽指揮;不拿貧農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這三條簡明紀律,突出軍隊整體一致性,也突出了人民軍隊為人民的本質。該紀律貫徹執行剛開始,就得到了根據地農民的極大擁護和支持。后來,又在三條上增添了八項。即:上門板;捆鋪草;對老百姓要和氣,要隨時幫助他們;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和農民買賣要公平;買東西要付錢;要講衛生,蓋廁所離住家要遠。這些紀律的制定和逐漸完善的過程,反映了毛澤東親身體驗和實踐的過程,它既反映我軍的性質是革命的隊伍,又反映了這支軍隊與人民群眾的魚水關系。它是毛澤東在革命斗爭的實踐中,不斷總結創立的紅軍建軍思想,它體現了毛澤東軍事戰略思想形成的實踐基礎。正是在這種思想和原則的指導下,解決了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我軍生存與發展的重大問題。也避免了我軍孤立、簡單、拼消耗、傷亡慘重的局面。解決了巧妙地打擊了敵人,發展自己等一系列重大軍事戰略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