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軍事醫學理論課論文
軍事需求導致軍事醫學的生成,軍事變革與軍隊戰斗力的躍升要求軍事醫學實施轉型。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有關軍事醫學理論課論文,供大家參考。
有關軍事醫學理論課論文范文一:軍事醫學模式轉換構思
摘要:建立績效導向的合理分配方式,按照績效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充分體現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向業績優、貢獻大、效率高的優秀人才傾斜,構建由勞動再現型向科技創新型傾斜的激勵機制,遵循“學術地位與科研責任相匹配、課題層次與支撐條件相匹配、成果層次與物質獎勵相匹配、轉化成效與經濟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完善涵蓋相關部門的激勵措施。
關鍵詞:軍事醫學;模式轉換
軍隊醫院轉型發展要義是發展模式轉型
1務實選擇醫院發展樣式要積極適應軍隊醫院為部隊服務工作模式整體轉型要求,努力推進醫院從數量規模型外延式發展模式向質量效能型內涵式發展模式轉型。中心醫院發展模式從傳統綜合型、臨床型醫院向醫、教、研并重的協作型、復合型、轉化型醫院轉型;從投入型、利益驅動型向創新型、科技驅動型醫院轉型;從建設“大而全”的規模型醫院向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結構優化、特色明顯、優勢聚焦的品牌醫院、精品醫院轉型。臨床部從診療型醫院向診療服務型醫院轉型;從“小而全”的綜合性醫院向協作聯動、“差異化”發展、特色鮮明的“大專科、小綜合”型醫院轉型。療養院從療養保健型向療治結合、注重康復、突出特勤、服務多元的綜合性療養院轉型。
2合理調控醫院建設規模醫院展開床位數要依據不同編制、級別控制在適度規模,堅持與承擔任務、等級標準、管理能力、人力資源、技術實力和運行效益相適應,充分考慮醫院基礎、部隊官兵需求、未來發展、輻射面積、駐地及周邊人口數量、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處置、資金投入與回報等多方面因素,科學論證,合理確定。醫院學科建設要從追求總量向追求要素匹配、結構優化、布局合理、優勢突出、特色明顯的學科體系建設轉變,重點學科向研究型學科轉型。科室設置與展開床位規模應遵循編制規定,適應保障任務,符合醫院等級標準要求和業務拓展需要確定,不得以單純經濟利益為目的。堅持著眼發展質量的提高和發展活力的增強,構建規模與內涵相互促進、滾動發展的長效機制,實現內涵發展推動規模結構動態合理調整。
3有效轉變服務保障模式適應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轉變新要求,著力構建依靠科技驅動實現內涵深化、技術進步、能力提升的新模式。積極建立區域協同、內外上下聯動協作和鼎力創新機制,加強在科技創新、學科人才、醫療技術等方面的業務幫帶、交流協作,加強重要基礎設施開放共享,構建功能互補、聯合互動、一體融合、共同進步的醫療技術和保障能力提升的新格局。
構建分級救治與遠程覆蓋、全維維護相結合的高效救治體系。醫療服務由傳統的重“病”不重“人”的單純疾病治療模式、“坐堂行醫”的被動診療模式和重“個體”不重“整體”、對“單兵”不對“戰位”的孤立服務保障模式向“醫療、預防、健康促進”為一體的新的服務模式轉變,推動保障工作由“點狀開花”向“樹狀建設”新格局邁進。著力構建寓軍于民、寓戰時于平時的醫療救護和應急救援體系,使應對多種安全威脅的衛勤保障能力與平時的醫療救護能力同步提升,拓展軍隊醫院優勢。
軍隊醫院轉型發展著力在運行機制轉變
1決策機制轉變醫院管理結構從垂直型、寶塔型向扁平型轉變,從職能型向流程型、網絡型轉變。建立戰略委員會,負責醫院發展戰略的制定與核心競爭力的管理。戰略委員會由醫院高層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以及與醫院關系密切的外部技術專家和管理專家組成,成為醫院黨委決策的支持機構。建立執行委員會,負責重大事項的科學決策和組織實施。執行委員會由醫院管理者、多專業、多系統的專家共同組成。
對大項工程建設、大型儀器設備配置、大宗藥品耗材采購、引資合作項目等醫院建設發展的重要事項,堅持基層調研、機關論證、專家咨詢、集中招標、全院公示、黨委決議、逐級報批的決策流程。
2管理機制轉變堅持從粗放型向精益型轉變,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轉變,從依靠傳統手段向基于現代信息平臺的管理方式轉變,走“精品、細化、厲儉”的節約化經營之路,成立人力資源、財經管理、物資采購中心,實現醫院資源歸口化、專業化和精細化管理。
創新成本管理的方法手段,從傳統經營型向戰略成本管理轉變,從資源配置的戰略角度研究成本形成與控制,優化價值鏈,促進醫院與社會良性互動,取得競爭優勢。主動納入區域衛生規劃,形成大局整合、功能互補、分級聯動、軍地協作、統籌共建、資源共享機制,實現資源競爭型向資源互補型轉變,更好適應多元辦醫格局,營造可持續發展環境。轉變后勤保障模式,實現從“醫院辦社會型”的封閉式發展向軍民融合、靈活取給、充滿活力、富有效率的“社會辦醫院型”的開放式發展轉變。堅持人事相宜、鼓勵競爭、促進流動的原則,推進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身份管理向崗位管理、“單位人”向“社會人”轉變,實現傳統的人事管理向人力資源管理模式轉變。
3評價機制轉變醫院評價要從單項指標評價向綜合績效評價轉變,更加注重管理水平、學科發展、人才涵育、成本控制等內涵要素的發展要求,建立體現資源配置與合理利用、數量增長與質量提升、效能發揮與潛能發展相統一的綜合評價標準,克服片面把追求業務量、床位數、毛收入等的增長速度作為衡量發展的主要指標的弊端,削弱逐利傾向,形成科學有利導向。
建立績效導向的合理分配方式,按照績效與目標管理相結合的原則,充分體現勞動、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向業績優、貢獻大、效率高的優秀人才傾斜,構建由勞動再現型向科技創新型傾斜的激勵機制,遵循“學術地位與科研責任相匹配、課題層次與支撐條件相匹配、成果層次與物質獎勵相匹配、轉化成效與經濟收益相匹配”的原則,完善涵蓋相關部門的激勵措施。
參考文獻
1 、論軍事醫學的戰略規劃與科學發展張明華; 王松俊; 吳樂山; 雷二慶軍事醫學2012-12-25
2、軍事生物醫學工程研究進展與展望董秀珍; 漆家學; 王政; 孫景工解放軍醫學雜志2010-12-01
有關軍事醫學理論課論文范文二:軍事醫學科創平臺建立分析
摘要:建立軍民兩用自主創新信息共享平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蓬勃發展,使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越來越廣泛,融合程度越來越深入。
關鍵詞:軍事醫學;平臺建立
1軍事醫學發展面臨的主要形勢
1.1(略)
1.2迅速推進的新軍事變革對軍事醫學提出新的課題世界軍事變革的嚴峻挑戰和迅速展開的形勢,要求我們以創新發展衛勤理論為先導、以培養新型軍事醫學人才為根本、以復合式發展為途徑、以發展信息化衛生裝備為基礎,加強研究常規武器高新技術化、大型武器裝備引進、戰略性武器升級換代、新概念武器日漸成熟等形勢給軍事醫學帶來的新問題、新熱點、新難題,按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消滅盲點、鞏固強點”的原則,強化核化生武器及次生醫學防護,加強軍事認知研究,深化特殊環境研究,拓展軍事作業研究,重視高新技術武器失能效應防治研究,積極應對中國特色軍事變革對軍事醫學提出的全新課題。
1.3日益嚴峻的反恐形勢給軍事醫學賦予新的任務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了深刻變化,國家安全問題的綜合性、復雜性、多變性進一步增強,我國安全環境存在著諸多隱患,新發傳染病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也時有發生,恐怖活動的突發性、不確定性和造成的心理恐怖效應等給軍事醫學賦予了新的任務,要求我們重點解決醫學防護保障措施在針對核化生武器損傷的同時,向針對恐怖活動的非武器損傷轉化。另外,針對國家公共衛生安全,按照國家賦予軍隊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新疾病防控任務,進一步拓展軍事醫學的研究領域。
1.4迅猛發展的全球科學技術對軍事醫學提出新的要求進入21世紀,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科技競爭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在改善和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科學研究出現了從高度分化走向交叉綜合的趨勢。科學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創性成果的產生,新的生長點乃至新學科的產生,常常是由不同學科的彼此交叉、相互滲透而產生的。迅猛發展的全球科學技術,要求我們必須重視開展化學生物學、藥物基因組學、生物物理學等新興交叉學科研究,緊緊把握學科交叉融合作為醫學科技發展的主要特點,廣泛交流,加強協作,攻克難關。
1.5加速實施的“三深”戰略給軍事醫學帶來新的機遇當前,世界各國大力開展以太陽系空間為目標進行的深空探索,以開發海洋資源和發展海洋經濟為目的的深海探測,以芯片、計算機、通信、消費電子、信息安全等為重點的“深藍(信息)”技術,使“深空、深海、深藍”戰略成為世界主要大國的戰略選擇。軍事醫學必須抓住這個機遇,進一步拓展航空、航天、航海醫學的研究范圍和研究領域,為未來的軍事醫學發展進行技術上的戰略儲備。
2瞄準軍事斗爭衛勤準備和非戰爭軍事行動需求,積極拓展軍事醫學研究領域
2.1抓住新概念武器的發展機遇,開展高新技術武器生物效應和醫學防護研究新概念武器的發展,為軍事醫學帶來了全新的研究領域和廣闊的發展空間。加強新概念武器傷害的發生規律、發病機制、熱效應與生物效應及醫學防護研究成為擺在全軍醫學科技人員面前的重要課題。“九五”以來,部分單位開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從整體布局看,仍未形成體系和規模。當前,應建立具有我軍特色的高新技術武器生物效應與醫學防護學科體系,形成“核、化、生、新”武器損傷與防護醫學研究新格局。
2.2根據戰爭形態和作戰樣式的變化,開展特殊環境醫學研究新軍事變革給作戰形態、作戰樣式帶來的全新變化,我國特殊而復雜的氣象地理,使環境因素對軍人健康的影響十分突出。當前,應把軍事醫學與環境醫學密切結合,建立特殊環境醫學學科體系,更好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協調人、機、環境的關系,提高軍人在自然生態、人工特殊和信息網絡環境中與機器和武器的協調能力。
2.3圍繞增強部隊平戰時生存能力和作戰效能,開展軍事作業醫學研究當前,應圍繞保持和增強部隊平戰時生存能力及作戰效能這一中心任務,整合軍隊衛生學、軍事勞動生理學、人機工效學等學科優勢,建立軍事作業醫學學科體系,開展保障和提高軍人作業能力措施、軍事作業環境有害因素損傷與防護對策和軍事作業模式對軍人作業能力與健康水平影響等研究,提高軍人作業耐力、工作效能和極限條件下生存適應能力。
2.4著眼于提高軍人武器系統綜合效能,開展軍事認知醫學研究信息化戰爭中,智能對抗持續時間長,睡眠剝奪、作業疲勞等容易造成官兵認知能力下降,而一些武器系統的物理性能遠遠超出其操作人員所能承受的生理極限,人的因素也成為制約武器系統效能發揮的“瓶頸”。當前,應充分認清增強認知能力、提高軍人武器系統的綜合效能已成為軍事醫學面臨的緊迫任務這一形勢,以提高廣大官兵認知能力為突破口,建立軍事認知醫學學科體系,實現軍事醫學全面保障與武器系統研制的同步化。
3應對國家綜合安全要求和世界科技發展趨勢,積極尋求傳統軍事醫學學科新增長點
3.1面對反恐安全形勢,加強“三防”醫學研究從國內外安全形勢看,我們必須根據國家安全和反恐斗爭需求,從特殊作戰環境、新的致傷機制和殺傷性能以及傷情變化特點出發,除繼續關注核、化、生武器本身造成的傷害外,重點關注核、化、生次生傷害、事故傷害和恐怖傷害等非傳統形式的武器傷害、醫學防護和臨床救治問題,使“三防”醫學學科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
3.2面對軍事斗爭和非戰爭軍事行動要求,加強野戰衛生裝備研制切實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是軍事醫學的主要任務和發展方向。我們必須努力迎接不同戰爭形態、多種作戰樣式轉變對軍事醫學提出的嚴峻挑戰,針對軍事斗爭準備和執行抗震救災、奧運安保等重大應急任務中暴露出來的衛生裝備問題,按照新研與改造、通用與專用、技術與勤務相結合原則,抓住重點求集成,攻克難點求創新,克服弱點求突破,注重綜合集成和系統配套,加快自主研發一批機動化、便攜化、模塊化專業裝備,全面提高野戰衛生裝備信息化水平和綜合保障效能。
3.3面對提高部隊作戰保障能力,加強軍隊特需藥品研發軍隊特需藥品是國家、軍隊處置核、化、生事件醫學救援最重要的技術手段之一,在國家、軍隊突發事件救援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我們必須抓住國家實施“重大新藥創制”和“艾滋病防治”等2個科技重大專項的機遇,加強軍隊特需藥品的靶標發現、合成工藝、復方制劑和劑型改進研究,開展心理應激損傷、抗高原缺氧、新武器損傷防治、軍事應激和抗病毒等藥物研發,建立完善軍隊特需藥品研發、生產、儲備和使用體系,提升保障打贏的綜合能力。
3.4面對世界大國的競爭特點,加強航天、航海醫學和信息技術對官兵健康影響研究當今世界,“三深”戰略已經成為各國競爭的熱點問題,我國相繼實施了嫦娥工程、巨型計算機工程等大型科學計劃,電子戰成為一種作戰方式。航空航天和航海醫學等傳統軍事醫學學科必須預有準備,抓住“深空、深海、深藍”帶來的廣闊發展空間,開展前瞻性研究。航天醫學應加強在軌飛行疾病診斷與處置技術、航天員健康監測技術、環境控制與生命保障技術等研究。航海醫學應加強深水條件對人體功能、結構再造、戰創急救的影響、艦船復合環境因素人機工效、減壓病等研究。同時加強我軍信息化裝備和電子戰帶來的生物效應和醫學防護研究,為各項大科學工程的實施提供醫學技術支持。
4著眼實現科學發展,加快培養軍事醫學優秀人才
4.1重點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近年來,領軍人才匱乏、創新團隊缺乏的問題,影響著軍事醫學學科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必須堅決樹立大人才觀,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創造的方針,以重大項目為牽引、重要平臺為依托、重點學科為基地,培養造就一批國內外知名度高、學術造詣深、創新能力強、戰略思維廣的將帥型領軍人才,為實現軍事醫學學科科學發展提供人才保證。
4.2著力打造一批能力復合人才通過軍事斗爭準備、抗震救災、奧運安保等多樣化軍事任務實踐看出,人員素質綜合性、能力多樣性和技術全面性不高的問題已成為制約軍事醫學學科發展的重要問題。我們必須牢牢把握醫學科技發展學科交叉、知識融合、技術集成的特征,打造一批既擁有傳統意義上的技能、智能和體能,又具備信息化條件下的軍事素質、專業素質和心理素質,達到知識復合、能力復合、思維復合標準的軍事醫學復合型人才,為實現軍事醫學學科科學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4.3積極營造人才成長環境當前,人才評價體系不夠合理、培養機制不夠創新、成長氛圍不夠和諧的問題一直阻礙著軍事醫學人才的全面成長。我們必須堅決確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完善吸引人才、培養人才、使用人才的政策措施,積極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人才評價機制,改革人才獎懲制度,營造”用事業凝聚人才、用實踐培養人才、用機制激勵人才”的良好氛圍,為實現軍事醫學學科科學發展提供制度保障。
5貫徹“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發展方針,利用地方科技資源為軍事醫學發展服務
5.1建立軍民科技資源協調配置機制建設軍民結合、寓軍于民的國防科技創新體系,是中國特色創新體系的建設重點,而軍事醫學學科在“軍民通用”的科研項目、科研基地和儀器設備方面具有獨特天然優勢。我們必須加強軍民科技計劃銜接和軍民兩用科技發展協調,建立促進軍民科技資源協調配置聯席會議制度,促進軍事醫學重大項目、基地建設和設備資源列入國家各類科技發展計劃,完善軍地科研合作機制,為軍事醫學學科發展提供強大動力。
5.2建立軍民兩用自主創新信息共享平臺當今世界科技革命、產業革命和新軍事變革的蓬勃發展,使軍用技術與民用技術的結合越來越廣泛,融合程度越來越深入。我們必須建立軍民自主創新信息共享平臺,加強軍用、民用技術、產品研究開發需求的互通交流及創新成果的雙向轉移,促進軍民科技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有機銜接,為軍事醫學關鍵技術和科研成果提供有效的外部出口,為軍事醫學學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5.3建立軍地聯合培養人才機制建立軍民融合式軍事醫學創新體系,必須大力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而地方科技和教育資源為軍事醫學人才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我們必須建立“聯合共育、復合鍛造”式的軍地聯合培養人才機制,采取“借池養魚”模式,與地方院校、科研院所共同培養研究生,采取“引水澆地”模式,積極聘請地方專家擔任兼職教授,走出軍地雙向聯合培養人才的路子,為軍事醫學學科發展提供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拓展軍事醫學研究的宏觀思考徐卸古; 雷二慶軍事醫學科學院院刊2009-08-25
2、2010年世界軍事醫學發展概覽刁天喜; 王磊; 蔣銘敏; 吳東; 劉胡波軍事醫學2011-01-25
有關軍事醫學理論課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