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廠水處理技術論文
電廠的每一個過程可以說都離不開水處理,在機組參數和容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發電廠水處理技術也在不斷發展。學習啦小編整理了電廠水處理技術論文,有興趣的親可以來閱讀一下!
電廠水處理技術論文篇一
發電廠水處理技術研究
摘要:本文主要針對熱力發電廠鍋爐化學水處理特點、熱力發電廠鍋爐化學水處理特點以及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進行簡要分析,僅供參考。
關鍵詞:發電廠;水處理;技術
中圖分類號:TM6文獻標識碼: A
一、化學水處理技術的發展特點
電廠的每一個過程可以說都離不開水處理,在機組參數和容量不斷提高的過程中,現代火電廠化學水的處理主要表現為以下的發展特點。
1、鍋爐補給水處理
傳統的鍋爐補給水預處理通常采用混凝與過濾處理。國內大型火電廠澄清處理設備多為機械加速攪拌澄清池,其優點是:反應速度快、操作控制方便、出力大。近年來,變頻技術不斷地應用到混凝處理中去,進一步提高了預處理出水水質,減少了人工操作。在濾池的發展方面,以粒狀材料為濾料的過濾技術經歷了慢濾池、快濾池、多層濾料濾池等發展階段,在改善預處理水質方面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粒狀材料的局限性,使過濾設備的出水水質、截污能力和過濾速度均受到較大的限制。目前,以纖維材料代替粒狀材料作為濾源的新型過濾設備不斷地出現,纖維過濾材料因尺寸小、表面積大及其材質柔軟的特性,具有很強的界面吸附、截污及水流調節能力。代表性的產品有纖維球過濾器、膠囊擠壓式纖維過濾器、壓力板式纖維過濾器等。
在鍋爐補給水預脫鹽處理技術方面,反滲透技術(簡稱RO)的發展已成為一個亮點。反滲透最大的特點是不受原水水質變化的影響,反滲透具有很強的除有機物和除硅能力,COD的脫除率可達83%,滿足了大機組對有機物和硅含量的嚴格要求。反滲透由于除去了水中的大部分離子(一般為90%左右),減輕了下一道工序中離子交換系統的除鹽負擔,從而減少酸、堿廢液排放量,降低了排放廢水的含鹽量,提高了電廠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在鍋爐補給水除鹽處理方面,混床仍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混床本身的發展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環保與節能。填充床電滲析器(電除鹽)CDI(EDI)是將電滲析和離子交換除鹽技術組合在一起的精脫鹽工藝,樹脂的再生是由通過H2O電離的H+和OH-完成,即在直流電場中電離出來的H+和OH-直接充當樹脂的再生劑,不需再消耗酸、堿藥劑。同時,該裝置對弱電離子,如SO2、CO2的去除能力也較強。
2、電廠化學水處理工藝多元化
電廠化學水的處理工藝和方法多種多樣,傳統工藝的主要特征為混凝過濾、離子交換、磷酸酸處理,而現在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廠化學水處理呈現出工藝多元化的特點。這些年化學水處理工藝多元化最突出的利用微生物對水質進行處理,其中利用膜處理技術對化學水進行反滲透、細微過濾等已經被廣泛地應用于水質處理,另外流動電流技術與反滲透的引用也在化學水處理中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電廠化學水的處理控制集中化
傳統的化學水處理控制采用模擬盤的方式,現在采用的控制為把各個子系統合為一整套系統,然后采用PLC加上位機的控制結構。其中,PLC負責對各個子系統進行控制和數據采集,通過通信接口與PLC連接起來的上位機負責對各個子系統進行集中監控、分開操作,實現自動控制。
4、電廠化學水處理呈現環保化
隨著國家對污染監督力度的加大以及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電廠化學水處理方式呈現出環保節能的特點。一方面,在電廠化學水的處理過程中,處理藥品選用沒有污染,無毒的,少用,甚至不用化學藥品,環保概念已經深入人心,化學水處理正在朝著“減少排污、減少清洗、循環用水”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為了節約水資源,提高水的利用率,電廠化學水處理正在依靠科學技術實現水的循環使用。
二、電廠污水處理技術
1、鍋爐補給水處理
工藝流程按照功能一般分為:預處理部分、一級除鹽部分、精除鹽部分。處理工藝上從傳統的離子交換、混凝、澄清過濾向膜分離技術發展。因離子交換法操作復雜、運行費用高、有酸堿廢液排放,同時自動化程度低,已逐漸被膜法所代替。上世紀7O年代反滲透的開創應用和近幾年EDI技術的發展這些技術的發展使水處理工藝越來越符合環保要求,符合現代工業技術的發展潮流。
鍋爐補給水水處理工藝預處理的主要目的是去除小的顆粒懸浮物、膠體、微生物、有機污染物和活性氯。預處理的一般工藝是對水進行混凝澄清、過濾,出水濁度降到1~ZNTU以下。根據需要,決定是否需要加氯殺菌;當余氯含量高時,決定是否需用還原劑或吸附脫氯一級除鹽過程一般是用很多化學方法來完成.現在普遍采用的幾種脫鹽技術有:離子交換技術、反滲透技術、電滲析技術等。
目前,常用的精除鹽系統有混合離子交換器、二級反滲透、電滲析和連續電再生除鹽技術(EDI)。混合離子交換器是成熟的精除鹽技術,出水水質比較高.可以達到出水二氧化硅小于20μg/l,出水電導率小于0.2μs/cm。但存在以下缺點:再生操作復雜,有酸堿廢水排放,樹脂交換容量的利用率低、樹脂損耗大。反滲透脫鹽率高,可以達到95%以上,但是。反滲透對對二氧化硅的脫除率較差。EDI裝置是近十年發展起來的新工藝.是將電滲析和離子交換除鹽技術組合在一起的精脫鹽。
2、鍋爐給水處理
目前用氨和聯氨的揮發性處理在爐水處理運用上較為廣泛,但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用于給水除氧也存在缺點與不足:在除氧效率上不如亞硫酸鈉,水溫低時除氧速度慢.只能在較高的溫度下才能有效地與氧反應達到除氧目的;分解溫度很高:聯氨是一種毒性較強的物質.并被懷疑有致癌作用.操作時容易濺到人的眼睛、皮膚或衣服上,極易被人體吸人.影響操作人員的健康;并且聯氨的揮發性強、易燃、易爆,給運輸、貯存和使用帶來了麻煩。雖然如此,國內許多電廠還是采用聯氨除氧.但歐、美、日等國家已相繼摒棄聯氨.開發和應用新型的有機除氧劑
3、凝結水處理
目前絕大部分300MW及以上的高參數機組均設有凝結水精處理裝置,并以進口為主,其再生系統的主流產品是高塔分離裝置與錐底分離裝置。但真正能實現長周期氨化運行的精處理裝置并不多,僅有廈門嵩嶼電廠等少數幾家,嵩嶼電廠混床的運行周期在100天以上,周期制水量達50萬t以上。從環保與經濟的角度出發,實現氨化運行將是今后精處理系統的發展方向。另外,在設備投資、設備布置與工藝優化方面,應考慮盡可能多地利用電廠原有的公用系統,如減少樹脂再生用的風機及混床的再循環泵等,盡可能把系統的程控裝置和再生裝置安裝在鍋爐補給水側,以利實現集中化管理。
另一方面,具有過濾與除鹽雙重功能的粉末樹脂(POWDEX)精處理系統也逐步得到應用,如福州華能二期、南通華能二期等電廠。但由于粉末樹脂的價格較高,主要依賴于進口,使得粉末樹脂精處理裝置的推廣應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4、廢水處理
國內大型的電廠工業廢水處理的布置基本套用寶鋼電廠的廢水處理模式,即采用廢水集中匯集,分步處理的方式。一般采用以鼓風曝氣氧化、pH調整、混凝澄清、污泥濃縮處理等為主的工藝。但這種處理方式的缺點是對水質復雜且變化范圍大的來水的處理難度較大,并影響到廢水的綜合回收利用。近年來,兩相流固液分離技術逐步得到應用,該技術采用一次加藥混凝、在一個組合設施內完成絮凝、沉淀、澄清、浮渣刮除和污泥濃縮等工藝過程,使水中的泥沙、懸浮固體物、藻類懸浮物和油在同一設施內分離出來。該處理技術提高了出水水質,降低了處理成本,擴大了回用范圍。
5、循環冷卻水處理方法
采用水分對工藝介質進行冷卻的系統則是冷卻水系統。一般情況下二令卻水主要包含三種形式:敞開式循環冷卻水系統、密閉式循環冷卻水系統以及直排式冷卻水系統。在熱力發電廠使用的設備中,作為循環機械,起到的是冷卻的作用,當系統在運行的過程中,設備中的冷凝器發揮功能,將原有較高的熱能在很短的時間內進行降溫,使得水環境不會因為很大的改變,尤其是使得內環境溫度不會發生太大變化。在鍋爐控制中,汽輪的排氣方式采用熱力增壓,將冷卻的氣體通過風扇傳輸出去,以此來達到循環使用的最終目的。
一般電廠的循環補充水采取如下的處理方法:加穩定劑處理,利用穩定劑來抑制循環水中碳酸鈣的析出,達到阻垢的目的。向循環水的補充水連續加入氧化性殺菌劑和向循環水系統定期沖擊加入非氧化性殺菌劑的聯合處理方式。
結束語
我國電廠水的處理還是存在很大的問題的.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是存在很大差距的,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來發展.已是勢在必行。但也應看到我國電廠處理已發展幾十年.在有些方面已經較完善,水處理的發展是穩步前進.在發展的同時也應結合我國國情進行研究技術創新。水處理工作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國家行業的要求,仍然需要在改革中進行創新,在繼承中進行發展.需要我們用科學發展的眼光、用開拓進取的思維模式、用與時俱進的工作作風進行探索和思考
參考文獻
[1]趙冰.電廠化學水處理工作中雙膜工藝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4,20:59.
[2]孫�.淺析水處理技術在熱力發電廠中的應用[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25:105.
[3]母志秀.鍋爐水處理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J].科技致富向導,2014,26:68+205.
[4]宋洪軍.淺析電廠化學水處理技術發展與應用[J].黑龍江科學,2014,02: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