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utput id="aynwq"><form id="aynwq"><code id="aynwq"></code></form></output>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
  • <mark id="aynwq"><option id="aynwq"></option></mark><label id="aynwq"><dl id="aynwq"></dl></label>
  • 學習啦>論文大全>學科論文>教育論文>

    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

    時間: 堅烘964 分享

      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以工程和項目為主要形式,而工程和項目的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建設必須禁錮于項目撥款的周期,尚未形成循序漸進和持續改進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篇一

      《中國教育信息化的云中漫步》

      [摘要]隨著云計算技術的不斷成熟,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成為熱點。目前,我國教育云建設的輿論接受度較高,但實際應用尚處于起步階段,教育云的標準亟待研制,教育云環境下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轉變需要研究,教育云的運行管理機制尚需探討。各類被教育云連接的教育主管部門、供應商、學校、學術研究團隊以及教師和學習者必須在教育云熱的大環境中保持理性并積極應對。才能促進教育云應用實踐的良性發展。

      [關鍵詞]云計算;教育云;教育云生態環境;連接式教學;教師專業發展TPACK

      如果說最近兩年,中國教育信息化的熱詞之一是“《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其中明確指出“信息技術對教育發展、提高質量具有革命性影響”,將教育信息化的地位提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層面。那么,“教育云”也無疑是熱詞之一,雖然云技術已經熱了好幾年,但在2011年,從教育部到各省市區教育主管部門,都明確將建設教育云作為當前和近期工作的重點之一;微軟、谷歌、思科等各大公司都推出了各自的“教育云”技術解決方案:有的區域教育云已經進入試用階段,部分師生開始嘗試從云端獲取各類教學支持。

      每當一項新技術被引入教育實踐,往往會被寄予巨大的期望,教育云也是如此。《劍橋多媒體學習手冊》主編理查德,E・梅爾(Richard E,Mayer)指出,媒體/技術中心的研究思想導致20世紀教育技術的發展形成了一個從“被寄予對教育進行革命的巨大期望”到“在學校中大規模實施尖端技術”再到“數十年后被證明期望落空”的怪圈Ⅲ。桑新民教授也認為,“當代日新月異的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引發了深刻的歷史變革,但在學校、課堂、家庭裝備了越來越多的信息技術設拖之后,教育領域的歷史性變革并沒有發生,傳統教學方式在課堂中安然無恙,學校大量配置的數字化設備被用來使・黑板搬家“教科書搬家’,以‘人灌+機灌’的形式加劇了學習的異化和“非人化”。

      此處引用這兩段話,并非是要在教育云的孕育萌芽階段就去否定其存在的價值;相反。筆者也一樣希望教育云能夠成為給教育帶來真正變革的解決方案,只是同時希望各類被教育云連接的教育主管部門、供應商、學校、學術研究團隊以及教師和學習者能夠在教育云熱的大環境中保持謹慎理性和更為積極的應對態度,促進教育云應用實踐的良性發展,從而實現真正自如的“云中漫步”。

      一、云計算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潛在優勢

      (一)對云計算及其特征理解的復雜性

      雖然學界對云計算(Cloud Computing)有過一些界定,不少人還都有自己的理解。但由于語境的不同,我們很難給出明確公認的定義。比如,維基百科對云計算的定義是:是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方式,共享的軟硬件資源和信息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按需提供給計算機和其他設備:用戶無需了解“云”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云計算提供了一種基于互聯網的新的信息技術服務增加、使用和交付的商業模式,通常涉及通過互聯網來提供動態易擴展而且經常是虛擬化的資源。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院(NIST)(NafionM Institute 0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的云計算定義是:云計算是一個模型。這個模式使得用戶在任何地方都可以根據需求,方便地通過網絡訪問可配置的共享的計算資源庫(包括網絡、服務器、存儲、應用和服務等),而這些資源以最小化的管理和交互成本來快速供應和釋放。

      從2006年3月亞馬遜(Amazon)推出彈性計算云(ElasticCompute Cloud;EC2)服務,到2006年8月谷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在搜索引擎大會(SESSan Jose 2006)首次提出“云計算”的概念至今,云計算在商業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核心技術也得到不斷發展和創新,并被認為是繼大型計算機、個人計算機、互聯網計算模式之后的信息技術發展的一種新的必然階段。其實,云計算的一些核心技術(如分布式計算、網格技術等)在提出云計算的概念之前就已成熟,在云計算的概念被認可后又不斷被發展并融入新的技術,被綜合在云計算技術的范疇里。

      因此,教育界應該明白,云計算不是橫空出世,技術的發展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云計算的概念提出到其商業模式的成功推廣,則是在很短時期內被包括教育界在內的各個領域所接受。對云計算的理解可以從純粹計算機科技的角度,也可以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但目前往往大家在沒有明確的界定下各自談各自的云,更有很多商業炒作造成了很多“人云亦云”的現象。

      (二)云計算的教育應用

      云計算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也是隨著技術公司的推廣方案而迅速展開。一方面,技術公司需要高校的人力資源為其提供云計算技術本身的前沿研究:另一方面,不少高校的高性能計算等為教學科研提供技術支持的應用,本身在云概念提出之前就已經建成。并初步具有云的形態,教師和學生可以直接通過自己的終端根據需要使用高性能計算,而不需關心高性能計算的硬件在哪里,資源如何分配,

      埃森哲(Accenture)公司在2010年世界經濟論壇上發布的“探究云計算的未來:駕馭技術驅動轉型的下一次浪潮”調查報告(Explorlng the Future of Cloud Computing:Ring theNext Wave of Technology-Driven Transformation)顯示,云計算在教育科研行業的潛在應用體現在三點:獲取全球資源(Ac。tess to global isonrces);低成本仿真(Low cost simulation);高度交互/協作學習(Highly interactive/collaborative learning)”。納比・蘇丹(Nabfl Suhan)則認為,低成本是吸引教育機構使用云計算的重要原因。

      美國新媒體聯盟(The New Media Consortium)與EDU,CAUSE Leamin Initiative聯合發表的2009年地平線報告(Horizon Repo)指出。云計算將在未來兩年左右成為學校的主流技術,教師和學生可以通過安裝基于瀏覽器的瘦客戶端應用程序的計算機甚至移動終端進行開展各類學習活動。《美國2010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頒布了標題為“改革美國教育:技術支持的學習”(Transforming American Edu,cation:Learning Powered by Technology 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 Plan 2010),在報告中說明了學習經驗所需的集成軟件服務的綜合性,并指出這種綜合服務可以從云中

      交付。

      黎加厚教授提出了云計算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帶來了“云計算輔助教學”的新概念。他認為,“云計算輔助教學”(Cloud 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簡稱CCAI)是指學校和教師利用“云計算”提供的服務,構建個性化教學的信息化環境,支持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提高教學質量。“云計算輔助教學”作為一個新興的學科研究領域,是信息化教育(教育技術)的新發展。“云計算輔助教學”屬于計算機科學和教育科學的交叉領域,是在信息化環境下,研究云計算提供的服務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規律,它關注的是“軟技術”,而非云計算的硬件技術,其核心是云計算服務支持的信息化教學設計。

      黎加厚教授的定義沿用了教育技術學科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ing Assisted Instructions,簡稱CAI)的定義模式,并對其進行了擴展,這個定義已被多篇論文引用。筆者認為,這個定義在傳統CAI定義的基礎上,引入了云計算的概念,明確了云計算環境有利于個性化學習,有利于提升教學質量,并將云計算在教育中應用的關注點設定在應用(如何用得好)而非技術本身,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但這個定義的范疇是相對狹義的,

      目前,國內公眾已經普遍接受教育云這個名詞。教育云的表述更為簡潔和生動,其囊括的內容也可更為廣義,因此,筆者在本文中直接使用教育云,并且根據云計算的定義,嘗試將教育云定義為通過云計算的模式根據用戶需求提供教育應用的硬件、平臺和軟件服務。

      二、均衡與提升一教育云建設的愿景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與教師隊伍建設、經費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個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確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長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21世紀世界教育發展的鮮明時代特征,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所面臨的許多關鍵問題,諸如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和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創新人才培養和教育質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終身學習體系的構建,以及教育管理決策與服務水平的提升等問題,都離不開信息化的推動。舊

      我國教育信息化五年行動計劃中,將建設基礎云服務平臺、教育資源云和教育管理云作為主要內容。旨在采用云計算服務模式,形成資源配置與服務的集約化、效益化、優質化發展途徑,構建穩定可靠、低成本的國家教育云服務平臺。國家教育云基礎平臺是各級各類教育信息化應用的基礎支撐平臺,形成覆蓋全國的分布式部署,面向教育提供公共存儲、計算、共享帶寬、安全認證及各種支撐工具等通用服務:云資源平臺為各級各類教育資源共建共享提供支撐:教育管理云服務平臺為各級各類教育管理和應用提供服務。這些云的服務層次,覆蓋了IaaS、PaaS和SaaS三種形式,將為提供基于硬件、平臺和軟件的各種類型服務,基本勾勒了國家教育云的輪廓,

      可見,在新一輪教育信息化建設中,教育云承載了教育均衡和提升教育質量的美好愿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尤其是通過“十一五”期間一批重點工程的實施,我國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國外發達國家比,還存在顯著差距。在這樣的教育信息化基礎之上,建設教育云,歷史包袱較輕,可以有后發優勢。新一輪教育信息化建設也為云計算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今后,很多教育資源甚至教育本身都將以服務的形式呈現,這與云計算以服務為導向的特性相契合,選擇云計算作為新一輪教育信息化的技術架構顯得非常自然。

      綜合目前已有的各類文獻,我們認為,教育主管部門開始大力推進教育云建設,是基于教育云的以下主要潛在優勢:

      (1)教育云能夠節省投資、提高硬件系統的利用率、降低管理和運維成本、節約能耗。通過教育云平臺,可以整合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資源,實現計算資源的集中,通過虛擬化技術實現硬件資源的動態共享,提高IT硬件設備的利用率,低碳環保且降低硬件成本舊。對于教育信息化相對薄弱的地區,建設區域教育云,可以獲得最佳的總擁有成本(Total cost of ownership,簡稱TCO)。

      (2)教育云可以提供集中的網絡管理和運行維護服務。云平臺一般由專業機構和專業人員建設和維護,具有更好的穩定性和安全性,用戶無需安裝軟件或者只需安裝少量客戶端軟件。我國的教育機構特別是基礎教育機構,普遍缺乏專業的IT技術團隊,學習者本身對于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也有限。教育云的建設,可以使得云端的學校和學習者無需為軟硬件環境耗費大量精力,只要根據需要購買服務(由于教育云的公益屬性,甚至可以是政府直接買單),從而更多地關注教學和學習本身。

      (3)教育云可以提供資源共享和教學科研協作。通過建設大規模共享教育資源庫。構建數字圖書館,虛擬實驗室,打造教學科研“云”環境地區等,能夠實現優質的教育教學資源共建共享,實現教研跨區域協作,縮減不同區域、不同類型學校的差距,為學生學習和教師專業發展提供更加有效的支持,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在教育云上,資源的使用可以是開放的,同時資源建設過程也可以是協作和開放的,資源的提供者與使用者之間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資源的使用者有時又能成為資源的提供者,通過協作平臺教師和學習者都可以參與教育資源的建設,取長補短,不斷補充更新優質資源庫并保持其可持續發展。

      三、風起云涌――我國教育云的建設現狀分析

      目前,尚無明確的統計數據說明我國已經規劃或正在建設的教育云有多少朵,但是教育云的應用案例不勝枚舉,隨時隨處可以感知我國教育云建設的風起云涌。

      例如,教育部教育科技發展中心主辦的“中國學術會議在線”使用云計算技術,提供學術會議的云服務,服務內容包括:存儲服務(會議報告視頻資源的存儲)、傳輸服務(流媒體服務支撐,存儲的數據可以實時分發、傳輸給用戶)、檢索服務f用戶可通過多媒體智能搜索服務支持高效檢索相關資源)、交流分享(各院校、師生等個人用戶都可以建立自己的資源專欄、頻道和門戶)等。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發展中心在推進“基于網絡的雙課堂教學應用試點示范項目”時,以知好樂教育云作為公共服務平臺。云端服務內容包括課程資源共建共享、“雙課堂”創新教學應用、師資培訓、教育管理和評價、家校互通等。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教育云的建設目標為構建便捷高效的基于“云計算”技術的智能教育信息網絡服務體系,重點探索云計算“泛在學習”體系建設,共建教育信息公共服務平臺,推廣“電子書包”等教育信息化創新應用項目等。

      根據對目前各地各機構教育云方案的分析,我們認為,目前我國教育云建設的現狀可以總結為:

      1.概念上的高接受度和應用上的淺層次

      由于云計算概念在全球范圍內的炒作,教育云的概念已被普遍接受,并且對教育云賦予了較高的期待。但所有的應用,都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應用的起點就是容易用,這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部分教育云的建設,所謂的IaaS只是使用了部分云計算的技術,云的規模也較小,而且缺少云計算的很多增值服務,特別是面向教師和學生的服務。大多數云計算應用實際上是一種傳統的基于網絡的遠程應用。

      2.教育云標準研制尚未先行

      目前,各類教育云的建設都是各自為政。缺乏統一標準,缺乏全盤規劃,如果不及時關注這些問題,教育云應用將成為新的片片“孤云”。因此,如何以國際云計算標準為基礎。建立我國統一的教育云標準應該盡快提上議事日程。

      3.教育云生態系統中的角色更加多元

      教育云的模式構建了一個開放的教育信息化的生態系統架構,在這個系統中,參與者的身份比傳統教育生態系統更加多元,我們認為,大致有供應商、教育主管部門(其中還包括電教館系統、遠程教育系統、教育裝備采購系統等相互重疊的復雜生態)、學術研究團隊、廣大一線師生等。企業作為供應商。將教育云作為一種商業模式,期待從中獲得市場份額,更關注新技術新產品的推介。教育主管部門作為政府的代表,關注宏觀變革,期待新技術的引入能帶來根本性的改變,同時也受任期等限制,制定的政策方案容易依靠項目,缺乏延續性。教育技術和課程教學專家作為研究者,關注教學理念范式的變化,但是缺乏認真、深入、持續的研究行動,而教育云的建設過程中將專家作咨詢和詮釋的場合多,給專家提供真正深入研究并指導教育云實踐的機會少,尚未看到對教育云的基于科學方法的定量實證研究。

      作為教育云的最終服務對象的一線教師和學生,教育云的按需提供服務的“需”其實最終應該是教師專業發展和學生個性化成長的“需”,而他們在這個系統中顯得最為弱勢,鮮少發表意見的機會,只能被動接受安排,事實上少了一線教師的積極支持和學生的主動參與,教育云的愿景只能是水中看月。圖2描述了教育云生態系統中各角色的定位、需求

      4.教育云治理新格局尚待確立

      教育云的模式使得我國將逐漸形成以教育主管部門為主導、企業、研究機構、學校等共同參與的教育云治理新格局。教育主管部門應該承擔公益性、基本的、普惠性的公共教育云服務的成本,同時在教育主管部門的有效監管下,各類社會組織可向社會提供多樣的、可選擇的教育云服務。教育云的模式也帶來了信息化建設經費管理模式的變化,教育云使得教育服務可以按需購買。教育信息化早期的經費以購買硬件為主,后來軟件所占的比例也逐步提升,在教育云環境下,信息化經費中購買服務所占的比例也將逐步增加。教育主管部門必須清晰界定資產和服務的關系,在制度層面規范購買教育云服務所需財政經費的合理和有效使用,才能引導學校積極購買云服務并從云中受益。

      5.尚未形成教育云可持續發展機制

      云計算不是新一輪的信息化建設,而應是信息化的升級。但是現在,當前不少云計算方案都是基于一種全新系統,就是新購置硬件、新購置軟件,通過這些新購置的IT基礎設施來實現云計算。如果是這樣做的話,云計算應有的IT基礎設施的節約作用就無從談起。如何合理利用已有的資源,讓現有的數據中心和分散的計算設備在云環境中發揮作用,如何通過對現有軟件的改造減低教育云上的應用投入,如何在教育云上提供不斷增值的服務等,在各類建設方案中較少體現。此外,中國教育信息化建設一直以工程和項目為主要形式,而工程和項目的管理模式使得信息化建設必須禁錮于項目撥款的周期,尚未形成循序漸進和持續改進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

      6.網絡的互聯互通成為發展瓶頸

      教育云基本都建在教育網內,而由于中國幾大網絡間有限的互聯帶寬以及NAT、防火墻(Firewall)、多出口(Multi,homin~)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了網絡的互聯互通問題。用戶在教育網外要獲取教育云上的大量教育資源和擴展應用,體驗會非常差,這將成為影響教育云用戶體驗的關鍵因素。因此,在推進中國教育云的建設過程中,如何實現教育網與其他不同網絡間的高速互聯。也是必須關注的問題。

      7.數據安全問題不容忽視

      教育云的應用,將逐步使得我國各類從宏觀(各類教育管理信息)到微觀(學生的個人信息等)的教育數據得以集中,數據安全的問題也必須關注。其中既涉及個人數據的保護問題,也涉及使用海量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后產生的各類數據分析報告和發展預期的保密問題,什么樣的教育數據可以托管給第三方,什么樣的數據必須保存在教育機構內部,這些都是數據的安全管理層面必須解決的問題,

      教育云建設中的值得關注和研究的問題非常多,上述也只是列舉了其中一些。但不管以何種方式研究云的應用,不能回避的是教育云環境到底能怎樣影響教學模式的變革和教師的專業發展。下面筆者將著重闡述教育云環境下教學模式的變化和教師的專業成長。

      四、連接式教學一教育云環境中的教學模式改變

      在教育云環境中,學習不是孤立的行動,各種與學習相關的人、資源和工具都通過網絡被連接在一起。《美國2010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提出了一個新的“用技術支持的學習模型”――連接式教學模型(A Nodel of ConnectedTeachin)。

      這個模型以學習者為中心,通過技術將與學習者學習活動相關的人(教師、父母、同伴、導師和教練)以及各種學習資源和工具連接起來,在教育云環境下的教學模式就是這樣一種以學習者為中心,各種學習資源和工具通過云匯集并相互積極作用產生最佳學習效果的過程。研究者應該關注這種連接式教學模型下影響學習效果的各類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并提出相應的可操作的解決策略,以真正指導教育云環境下的教學實踐。

      在連接式教學活動中,教師應該如何應對?《美國2010年國家教育技術計劃》(NETP)專門有一章節描述“教學:準備和連接(Teaching:Prepare and Connect),描繪了教師構建連接式教學所需的新的能力和專業知識。的教師所處的教學場景不再是傳統教學活動中的一個人面對一群學生,教師自身也通過連接獲得來自其他教師、家長、專家團隊的集體支持,教師的教學活動不再是孤立的個人行動。教師可以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獲得專業成長,教學是一種團隊活動而不再是個別教師的行為,偶發、低效的教師專業發展被協作、連貫、持續的教師專業學習所取代,可以說,教育云尚未創造出新的教與學的理論,目前來說,很多學習理論從技術角度看有可能變成現實。

      五、TPACK――教育云環境中的教師專業成長

      教育信息化的實效必須由應用效果來評估,應用應該成為推動教育云建設的內在驅動力,而教育云的最終應用,最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和學生的應用。如果師生不在教學活動中使用教育云提供的各類資源和支持,教育云始終不能化云為雨”,取得實效。

      一個理想運用技術進行教和學的模型應該是教育技術、學科知識、教學法三者良性整合的。全美教師教育學院協會(American Association oif Teacher Education,AACTE)創新與技術委員會主編了《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教育者手冊》,書中指出“在決定技術進入課堂的時間、場合和方式,及‘是否、何時和如何’上,教師們的作用非常重要”,圖5顯示了TPCK框架及其知識要素。因此,在教育云的應用推廣過程中(也包括其他新技術在教育的推廣過程中和教師的入職前教育中),我們必須讓教師學會在教學活動中何處使用技術,使用何種技術以及如何使用這種技術去開展教學,也就是教師的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技術促進教學的理想狀態應該就是TPACK的良性運行,教師培訓項目應該改變只是讓教師關注技術本身的窘境,要給教師傳授多樣的技術在每一個學科內容領域中的獨特應用方式,從而促進從技術中心的視點轉向真正的、針對每一個學科內容領域的技術整合。

      六、結語――架構建設與教學研究并重才能建好教育云

      在目前教育云的案例研究的介紹中,我們大量看到的是解決方案的架構介紹、教育主管宏偉思路的介紹、資源以行’政手段進行整合的介紹、個別公開課的介紹,幾乎沒看到基于統計和測量的實驗研究的介紹。這也導致了目前教育云建設的幾個怪圈。

      一:一方面。可能把目前教育信息化所做的一切說成都是教育云,把云變成一個“筐”,什么都往里裝,以至于大家都有云里霧里、不知所云的感覺;另一方面,我們確實還需要哪怕一個公認的在技術創新、教學改進上都典型的教育云案例。經常看到的是,我們的教育官員、教育技術學者、廠商很大部分(至少在公開場合)都在第一個方面進行概念宣傳,而很少有人在第二個方面進行深度研究。比如,在云的四種部署模式(私有云、社區云、公有云和混合云)中,真正有影響力的教育云似乎都應該與公有云有關,但我們還沒有看到真正的成功案例。

      二:一方面,我們把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用在裝備采購和架構搭建上面,把云作為一種爭取上級資源和財政投入的概念;另一方面,教學資源建設的整合和標準化問題則很突出,重復搭建的各種互相孤立的小云依然很多,在一些瓶頸很難解決的同時,展示甚至是炫耀裝備的傾向往往蓋過對實際績效的追求。比如,帶寬、網速等問題就不是教育主管部門和供應商能夠完全左右的。

      三:一方面,大家都號稱云對教學第一線有重要作用,列舉種種好處;另一方面,則缺乏一線應用的科學研究。以國際公認的科學方法,進行一個教育云在學校環境中的研究,應該至少進行一定樣本的、持續跟蹤的、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測量與評估相結合的實驗研究。以筆者的經驗,啟動到完成應該至少需要一年左右。

      總之,雖然我們承認新興技術的產生有一個從典型到普及的過程,也不反對各種展示聽課活動。但我們所有人都要看到,技術支撐教與學最關鍵的是看如何讓大部分教師在常態條件下用好技術,不是在典型課堂(一兩節公開課、一兩個高裝備教室)、特定課程(一般局限在科學課、探究課、活動課)、個別教師上。

      我們應該承認。教育云進入一線師生的常態教學還任重道遠,而這個過程需要教育云生態系統中各個角色的主動參與和良性互動。只有承認這些。我們對教育云的信心和愿景才可能是理性的。

      [參考文獻]

      [1]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EB/OL].[2011-12-10]

      [2]任友群,對中國教育技術學的方法、實踐與理論的再思考[EB/OL].[201l-10-16]

    點擊下頁還有更多>>>中國教育信息化論文

    26922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在线观看h| 午夜电影在线观看国产1区| 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亚洲| 波多野结衣一道本| 国产女人18毛片水| japanmilkhdxxxxxmature| 校草让我脱了内裤给全班看| 国产99视频在线观看| 91麻豆久久久|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青青草91在线| 在线毛片片免费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波多野结衣大战三个黑鬼| 国产女人好紧好爽| 99精品国产成人a∨免费看|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北条麻妃|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黄色一级视频在线播放| 天天干天天射天天操| 久久国产精品电影| 波多野结衣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无码福利在线看网站| 99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 日本免费色网站| 亚洲妓女综合网99|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国产特级毛片AAAAAA高潮流水| 一本色道久久鬼综合88| 日韩在线第一区|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播放|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播放 | 一区二区视频在线播放| 最近最新中文字幕2018中文字幕mv| 免费无码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黄网站在线播放| 国产青榴视频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一精品亚洲无线一区| 最近免费中文字幕大全高清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