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差異研究論文(2)
中外教育差異研究論文
中外教育差異研究論文篇二
《中外繼續教育比較研究》
摘要:繼續教育是國家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繼續教育的發展水平直接影響著該國的社會發展。美英德三國繼續教育的發展給我國發展繼續教育提供了值得借鑒的寶貴經驗。
關鍵詞:繼續教育;美英德
教育同國家的政治、經濟一樣成為構建社會體系的組成部分,繼續教育又是現代教育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院校教育系統整合構成終生教育體系,是提高國民整體素質、發展社會生產力、增強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之一。一個國家對繼續教育的重視與否、發展水平的高低直接關系著該國的綜合國力的強弱。搞好繼續教育對一個國家來說更是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美英德三國在繼續教育體系創建與發展中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繼續教育的楷模,為許多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發展繼續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將我國的繼續教育發展情況同美英德三國繼續教育發展相比較,從中找出差距與不足,提出改革我國繼續教育的思路與措施。
一、建立和健全繼續教育立法,為繼續教育提供法律保障
美國歷屆政府十分重視終身教育,通過立法來干預和保證繼續教育的開展。1976年頒布了《終身學習法》,1996年通過了《成人教育法》,該法案系統規定了美國成人教育的目的、任務、師資培訓、管理體制及經費籌措等要求,1997年,美國教育部制定了《1998-2002年教育發展的戰略計劃》,提出今后五年教育部的四項主要目標;英國于2000年頒布了《學習與技能法》;德國1970年制定了《教育制度結構計劃》,德國聯邦職業教育法明文規定了德國各類企業應承擔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任務和責任,同樣,聯邦政府促進法以及各州的相關法規也對企業在繼續教育方面的義務和責任進行了界定與明確。這些法律法規明確了從業人員的實行繼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使繼續教育能在法律規范下正常運行。
與美英德三國相比,我國的繼續教育立法工作顯得較為薄弱。目前,雖有幾個省市、自治區有了專業技術人員的繼續教育立法,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人大會沒有專門的繼續教育法律。由于缺乏繼續教育基本法,影響了地方性繼續教育法規的法律效力,致使許多關于繼續教育的規定流于形式,也使繼續教育行政工作缺乏有力的法律依據。為了完善繼續教育體制,加強繼續教育的穩定性、連續性和嚴肅性,我們應當積極推進繼續教育立法,變人治為法治,以法治教,以法保教,規范繼續教育的行為;保證對繼續教育人力和財力的投入,使辦學規模、經費、編制等適應繼續教育發展的需求;建立繼續教育發展的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在國家立法的基礎上,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法規,創造條件保證繼續教育。
淡化學歷化傾向,以就業能力為核心,樹立“顧客導向”意識,培養受訓者的實際應用能力,建立專業化的繼續教育體系。
淡化成人教育的學歷化傾向。在我國,學歷是一個人在社會上求職、立腳的“敲門磚”,高學歷,高待遇;低學歷,低待遇,是一種很普遍的現象,致使人們更多關注的是學歷教育,而忽視了或者說無暇顧及非學歷教育和非正規教育,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和實施。如成人教育,主要還是一種學歷教育。獲得更高一級文憑更大意義上代表著獲得被聘、晉級、升職、漲工資的資本,這使得很多人接受成人教育并非出于自愿,而是外力所逼、誘惑所使,學習動機的不端正和學習主體性的忽視必然導致學習效果的低下。
英國繼續教育的經濟使命,是以關注受教育者的就業能力和勞動技能等級為主要任務,其中根據個體、雇主、經濟發展的需要提供相應的技能培訓和技能認證則是核心部分。
美國的繼續教育是“買方”即委托單位的市場,形成了緊密結合實際、直接服務于經濟發展和委托單位需要的繼續教育模式。當前我國的繼續教育還沿襲著傳統的普通教育的形式,承擔培訓任務的單位往往不考慮委托單位和學員的需要,而根據自己的師資、設備等條件擬訂培訓計劃,教學內容強調理論性、完整性和系統性。委托單位和學員只好按培訓單位的預定計劃接受培訓,這種針對性差、學而無用的培訓,挫傷了參加繼續教育人員的積極性。因此,要進一步完善繼續教育體系,將培訓機構推向市場,參與競爭;培訓機構要樹立以委托單位和學員為主的“顧客導向”意識,改變傳統的坐等學生上門的思想。要深入到委托單位進行調查研究,了解委托單位的生產、工作實際,用科學技術的最新成果為委托單位開展繼續教育。要堅持“干什么,學什么;缺什么,補什么;需要什么,更新什么”的原則,學用結合,提高受訓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使其學以致用,直接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德國的繼續教育也更多地與個人興趣、個人自愿和個人需求聯系起來。因而我國要淡化成人教育的學歷化傾向就必須在人事制度上實行根本性改革,即破除學歷――職務――工資體制,建立健全能力――職務――工資體制。在人事任用、工資獎金分配等方面不以學歷文憑為唯一標準,而應以能力為核心標準來確定。這樣,成人學生的學習目的就從為了文憑轉向為了知識、為了提高自身科學文化素質上來。
二、廣開學路,多渠道辦學
在國際上,德國是繼續教育十分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繼續教育龐大的規模必然要求其承辦機構數量的充足和結構的完善合理。在德國的繼續教育眾多的承辦者中,企業、繼續教育學院和私人培訓機構擔當著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國的繼續教育大學、企業、社會團體、私人四個系統一起辦,廣開學路,不僅意味著多系統辦學,而且課程的種類、深度、組織形式也多種多樣,適合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我國繼續教育施教機構單一,主要是各種各類的高等院校,且多為有償服務,高額的學費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學習內容比較單一,多為學術性的,實用性不夠;服務對象也不夠廣泛,對特殊群體,如殘障群體、學習困難群體和老年群體的教育需求重視不夠。因此,我們必須廣泛調動社會各界的力量,充分發揮、利用各種社會教育資源,多渠道、多途徑、多形式提供豐富多樣的教育服務。既要注重正規教育,也要注重非正規、非正式教育;既要注重學歷教育,也要注重非學歷教育;既要注重學術性教育,也要注重實用性教育;既要注重知識、技能教育,也要注重閑暇教育。總之,各種教育機構、社會組織都應參與繼續教育,利用自身的特點和優勢,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務。
三、政府經費投入、專項資金計劃,繼續教育的強大經濟后盾
在過去的十幾年時間內,德國繼續教育經費承擔者的投入比例發生了不小的變化,企業支出的經費部分下降了10個百分點,而國家的支出經費部分提高了10個百分點,繼續教育接受者支出的經費一直保持在70%左右。德國繼續教育經費承擔者的投入比例的變化彰顯出政府對繼續教育的重視。
英國則建立一個功能全面的專項資金計劃,以支持繼續教育朝著白皮書所規定的預定方向發展,該資金計劃將以優先發展領域為目標并且緊跟學習者和雇傭者的需要。針對年輕人群體,將采取全額資助。對于成人,則提高資助金額,逐步建立各種資金分配計劃。例如“學習者賬戶”和“培訓即獲利”等形式的資金分配計劃,都是以市場需要和消費者的選擇作為指導的。
我國在繼續教育領域的經費支出還僅停留在高等院校的經費上。由于繼續教育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在繼續教育上政府的投入還是較少的。因此建立現代化的繼續教育體系,達到教育社會化、國際化、網絡化的目的,沒有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是絕對不行的。政府應該意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作用不亞于院校教育,在教育經費上,要加大對繼續教育的投資力度,政府當撥出專款,用于基礎和公用設施建設。同時,還要制訂自己的繼續教育發展專項資金計劃,做到專款專用。
無論是美英德三國繼續教育的發展,還是我國繼續教育的發展,他們都是經歷這樣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不系統到完善規范的歷史演進過程。因此我國的繼續教育也應適應現實需求,構建成多方參與、多種層次、多種形式的繼續教育承辦體系,汲他人之長,補己之短。讓我國的繼續教育真正成為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
中外教育差異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2.中西教育比較論文
3.中西教育差異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