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2)
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篇二
《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
摘要: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中,“鄉風文明”是靈魂。要在新農村實現這一目標,必須賦予農村教育以新的使命。把農村教育和新農村建設事業融合起來,培養和造就有現代素養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持續發展的根本保證。農村教育的重心要轉移到為當地農村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為未來的農村建設后備軍打好文化基礎及提高綜合素質上來。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農村教育;發展;思考
中圖分類號:G40-011.8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0845(2006)10-0036-02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全局出發,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戰略任務。這一戰略任務的基本要求具體概括為二十個字,即“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可以說,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言簡意賅,內涵豐富,既要求通過發展農村生產力來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又要求通過發展農村經濟來促進農村各項事業的進步;既要求加強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求協調建設農村的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以及建設和諧農村。其中,“鄉風文明”應該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只有廣大農村公民具備了較高的精神境界和現代的思想觀念,具備了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化水平,以及農村形成了崇尚文明、崇尚科學、團結友愛、積極向上的良好社會風氣,“鄉風文明”的美好圖景才能在農村的大地上描繪出來。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關鍵是通過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來提高農民的素質,培育一代又一代新型的農民。因為廣大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農民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成效。正如溫家寶曾經指出的,我國農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根本在于提高農民素質。因此,在這樣特定的背景下,變革農村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是當務之急。
一、目前的農村教育存在的突出問題
長期以來,由于農村教育都是以升學為導向的,老師、家長、學生都以能升入高一級學校為最終目的,因而造成的結果是一部分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繼續深造,其余不能繼續升學的學生回到農村成了回鄉青年。據國家統計局編的《中國統計年鑒(2003)》(中國統計出版社,北京)介紹,2002年我國的初中畢業生平均升學率約為53%,也就是說還有約47%的學生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后就回到了家鄉。因為這些人在學校學的是動口不動手的書本知識,所以一回到家鄉多數人便成了“回鄉無技術,致富無技能,打工無門路”的郁悶一族。本來以他們的青春年少和知識智慧,應該成為農村建設的中堅力量,但現實是他們中的一些人卻成了家庭和社會的負擔。究其根源,是農村教育的“輕農”、“離農”和缺乏農村建設的針對性的不合理教育模式造成的。這也提示我們,該是對農村教育的指導思想及教育模式進行深刻反思的時候了。
二、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型農民
新農村建設的主陣地是農村,主力軍是廣大的新型農民。所謂新型農民,就是有知識、有文化、懂科學、有技術、會經營、善管理和有良好的道德修養與民主法治觀念、適應城鎮化的生活節奏及養成現代文明生產生活方式的現代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的角色是起主導作用,只進行整體規劃、引導、協調和監督,不能包辦代替,更不能靠行政命令,農民始終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要充分發揮廣大農民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可以說,大批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新型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保證。這也對農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意義上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沒有科學技術,滿足于溫飽,沉湎于舊習俗的農民顯然是不行的。而培養和造就大批新型農民的重任只有依靠發展農村教育。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既是對農村教育的挑戰,又是農村教育發展的新機遇。
三、構建培養新型農民的農村教育新模式
農村教育的著力點,究竟是片面追求升學率,把少數學生送出農門,還是培養大批安心在農村建功立業的有一技之長的鄉土人才和具有較高素質的農村勞動者?這個問題一直沒有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正因為農村教育指導思想長期模糊不清,才使得農村教育陷入了偏農的怪圈。那么,如何改革才能使農村教育向“利農”、“為農”的方向發展呢?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切實加強農村學校素質教育的落實工作
農村學校的“應試教育”積弊已經很深,要從根本上消除,非要轉變學校領導、教師、家長的教育觀與成才觀不可。因為“升學率”的高低一直是社會判斷學校教學質量的唯一指標,所以農村學校的一切教學工作都是為了升學考試進行的,考什么教師就教什么,學生就學什么,甚至人為地把各門學科分為主科和副科。副科就敷衍了事,或者用來上主科課程。由于音樂、體育、美術、信息技術等副科課程不被重視,因此學校也不進這方面的專業教師,結果是學生的知識結構很不完整,更談不上獲得了良好的文化修養。
事實上,農村孩子在接受九年義務教育的階段,正是他們的身體、各種潛在技能、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道德品質逐步成長的關鍵時期,他們需要有全面的知識營養和較好的技能鍛練。因而,使農村學校及時從“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是完全順應兒童的身心發展規律和教育規律的。農村學校的素質教育有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對農村孩子進行必要的文化基礎知識教育,這些知識要體現基礎性、全面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并且能為多數孩子成為未來的新型農民做好知識準備服務;二是要根據農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個性特點和內在潛能進行有針對性的教育,特別要有針對性地進行做人方面的教育。
2.農村教育要在農民的再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
新農村建設要有大批新型農民的積極參與,而現實中的農民大多數人整體素質都比較低,很難適應現代化農業生產、市場經濟和信息化社會發展的要求,因此對現實的農民就地進行市場觀念、實用技術等的培訓也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環節。從以下的相關數據我們更能體會到這項工作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目前,我國農民的教育情況大致是:全國約4.9億農村勞動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3%,初中文化程度的占49%,小學及小學以下的占38%,在這其中還有約7%的人是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曾業松.培養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環節,經濟時報,2006-03-02)。還要注意到,即使在13%的文化程度較高的農村勞動力中,多數可能是缺乏實用科學技術或致富技能的人。所以,對現有農民進行定期培訓,提高他們的現代素質,使他們能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盡快成為能融入新農村建設事業中去的新型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當前最本質、最核心的內容。
做好這一培訓工作,就要充分利用農村學校的現有教育資源,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拓寬農村教育的功能,通過定期的講座和遠程教育等多種形式,對農民進行培訓教育。這能豐富農民的業余生活,消除賭博、迷信等農村不良風氣,建設學習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也是最終實現“鄉風文明”的關鍵環節。
3.農村教育要為培養下一代新型農民服務
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宏偉而艱巨的系統工程,也是一項造福農民子孫后代的利民工程。要使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偉大事業順利推進,并且保持新農村面貌的持續繁榮,必須使農村后繼有人,即農村要有一批接一批的新型農民樂于從事家鄉建設。而要完成這一歷史使命只有發展農村的教育事業,使農村教育根據新形勢發展的要求調整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
首先,農村教育的培養目標要著重定位于為農村發展培養人才和勞動后備軍。到2007年,全國所有的農村孩子都可接受免費的義務教育,到時農村學校就學的人數將會比以前有較大增加,但他們中的大多數在接受完九年義務教育后,是要留在本鄉本土從事新農村建設事業的。另外,按照國家規劃,新農村建設到2020年要完成,根據這個時間來計算,現在在小學、初中接受教育的農村孩子離開學校走向社會后,都將是參與新農村建設的主力軍。所以,對他們的教育一定要面向未來,面向農村。
其次,農村教育的課程要增加有實踐鍛煉的活動課程,目的是提高學生動手操作的技能,同時使學生養成進行科學實驗和科學探究的意識與習慣。農村教育的教育內容要增加與新農村建設有關、與學生成長為新型農民有關的實用技術、職業技能、科學素養和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文明禮儀、道德倫理等。對于某些農村中存在的千百年傳承下來的、有文化價值和積極意義的物質或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根據實際納入教育內容。這可增進學生熱愛自己家鄉的感情,提高他們的精神修養,也是實現“鄉風文明”的新農村的重要方面。教育部周濟部長的一段話可以作為新形勢下農村教育課程和教學內容改革的重要指導思想,他說:“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在保證農村學校基本達到國家規定的辦學要求的同時,努力增加農村教育的適應性和針對性,使之更加適合農村實際,貼近農村孩子的需要;要讓教育不僅能滿足農村孩子學習文化知識和升學的需要,而且也能適應勞動力轉移的需要,為將來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要改革農村辦學模式,進一步加強‘農科教結合’和‘三教統籌’。農村學校要采取更加靈活的方式,積極開展農村職業教育和勞動力轉移培訓,要針對農村學生不同階段的不同需要,適當增加和滲透農村職業技術的內容”(周濟.全面提升農村義務教育發展水平,人民網,2005-12-26)。
最后,要加強農村教育師資的培訓。發展農村教育關鍵是建立起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這支師資隊伍不僅要有高尚的師德、良好的敬業精神和扎根農村建設的奉獻精神,而且要有較廣博的知識面,熟悉農村的實際,能對學生在農村的發展起一定的指導作用。另外,為適應這種新的需要,多數教師要由原來的單一學科教師轉變為復合型教師,即能夠擔任一門文化基礎課和一門以上的職業技術課的教學任務。這就迫切需要對農村教師進行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只有這樣,才能使農村教育真正和農村建設融合起來,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那么,如何創建一套適應新農村建設的農村教育模式呢?解決這一問題,湖南省郴州市的做法是很有借鑒意義的。該市從2004年開始,就在全市全面實施“教育富民計劃”。該計劃要求大多數的農村學生在初中畢業時既要有基礎教育的“畢業證書”,又要有實用技術、職業技能教育的“綠色證書”,從事農村教育的教師也要通過學習、培訓拿到“綠色證書”,從而使該市的農村教育較好地走出了以唯升學為價值取向的怪圈,建立了一種升學與就業兼顧、普通教育滲透職業技能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模式。
參考文獻:
[1]李國華,李讓恒.教育,為新農村建設開路[N].中國教育報,2006-01-04.
[2]曾業松.培養新型農民是建設新農村的首要環節[N].經濟日報,2006-03-02.
[3]趙麗霞.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的現狀調查及對策[DB-OL].教育學在線,2005-03-15.
[4]胡恒洋,等.對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認識[J].中國經貿導刊,2005(20).
[5]靳曉燕.教育是新農村的文化基礎[N].光明日報,2006-02-20.
對新農村建設中農村教育發展的思考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