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教育現狀論文(2)
中小學教育現狀論文
中小學教育現狀論文篇二
《淺談我國中小學教育的現狀》
摘要:現階段我國的中小學教育存在三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生源分布不均衡;二是學校布局的不均衡;三是教育模式的程式化等一系列問題,造成我國現有的中小學教育處于不利狀態。通過對這些存在問題的分析、研究提出相應的看法以助于更好的解決當前中小學教育中的問題。
關鍵詞:生源分布 學校布局 教育模式
教育設施是一個城市的公益性公共設施,同時也是一個城市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公共資源;還是國家促進國家和諧發展,實現社會公正公平以及提升人民群眾整體素質的重要手段,是整個城市支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七大指出,要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優先發展教育,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堅持教育公益性質,建設人力資源強國。在經國務院批準的《十二五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規劃》中,已將基本教育列為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的“六教育模式的程式化根支柱”之一。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鎮化的不斷推進,城市人口規模以及城市框架的不斷外擴,學校布局的不合理、教育資源配置的不均衡、等一系列問題使現有的中小學教育面臨著嚴峻的問題和挑戰。
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比較突出,學校布局在新一輪的發展中急需調整。學校布局的不合理表現在幾個方面:
1 生源分布不均衡
生源分布不均衡可以通過讓學生就地入學,再加上硬件改造以及教師按照機制流動,應該可以解決,由于受到利益的驅使仍無法實現本地生源的就近入學,比如允許民辦學校的存在,就給當地教育主管部門提供了可乘之機。部分家長通過花費高額的教育費用,把孩子送到當地知名度較高的所謂民辦學校就讀。實際上這些學校大都是由辦學條件較好的公辦學校而來,股東多是以當地的教育主管部門為主,這樣民辦學校就可以實現“收費”的合法化。一些有點門路的家長,都把孩子送到了“名校”,這樣使得所謂的名校沖擊公辦學校的生源和質量,造成有的公辦學校生源質量差,甚至生源逐年減少,直接影響到一些公辦學校的生存。公辦學校實行就地入學制度,但學區內成績好的孩子大都被民辦學校選拔走了,所以公辦學校要想擁有好生源,就必須從根源著手——提高升學率,這是公辦學校持續發展和壯大的有效途徑。
傳統教學也就成了老師們不愿丟棄的靈丹妙藥。這就使得素質教育出于一種非常尷尬的低位,素質教育最后流于形式沒有真正發揮出其應有的作用。同時教育主管部門向學校要成績,學校給教師要升學率,教師向學生要成績,學生最后成為最大的受害者。這就是迫使學生向辦學條件好的民辦學校靠攏,發展較為緩慢的公辦學校在這種競爭面前出于不利。針對公辦學校所面臨的處境,當務之急,公辦學校應該認真領會素質教育的內涵,通過素質教育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支持者,成為學生獲得學習方法的引路人,這樣才有希望使我們的公辦學校在與民辦學校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
2 學校布局的不均衡
我國現有的中小學布局是在我國上世紀70年代至今隨著我國經濟、社會、人文的發展過程中形成的。近幾年來,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城鎮化步伐的不斷邁進,現有的教育布局在已建成區域基本上沒有變化;在新建區域,學校的空間分布和學區劃分的不合理與受教育對象之間的矛盾日趨明顯,老城區學校一般都沒有大規模的,根據現代化辦學宗旨,像是這樣的學校肯定是要被拆并或是擴征用地。但是拆除這些學校的話,就會使部分施教區學校缺失,學位難以滿足現狀和未來的需求,這主要是由以下兩個因素造成的,一是因為老城區人口密集高;二是因為老城區用地比較少學校周邊沒有足夠的發展用地。這樣我們并不能輕易的做出最佳的規劃方案,致使規劃布局調整陷入兩難境地。
我國城市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中,即使考慮到了中小學教育用地,但是內容還不夠完善,深度還差很多,沒有有效的整體調控依據,并沒有做好整體教育布局規劃框架的原則指導,同時缺少對未來教育發展需求的充分預測。所以,在總體規劃和分區規劃之后,還要從整體的角度,系統研究區域教育布局發展。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優化來解決學校布局的不合理性,減少資源的浪費和重復。
3 重理論素養、輕操作技能
關于人力資源開發的問題,國家財政對實驗教學的投入的資金與實際需求還差得很遠,我國的中、小學校實驗教師編制很少,實驗性課程的課時較少,實驗設備儀器不夠先進。在實驗性課程中,主要是教師進行示范,沒有給學生更多的動手機會;創新發明性的實驗不多,主要都是驗證性的實驗;學生自己設計的實驗不多,主要都是教師或教材設計的實驗。學校認為:能力和知識和書本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一樣的,人才和學歷和文憑都是等值的,在這些學校出現了“升學率=教育質量”的奇怪邏輯,追求文憑本位制,實行學歷論。他們只是通過書本學習知識,一點也不重視實驗、勞動、生活等的重要性,這樣就使得很多學生只會讀書考試,實際動手能力非常的差。他們認為理論學習跟實際操作技能是正相關的,將二者等同看待。職業中學和技工學校并沒有十分明顯的特色,經費十分不足,沒有足夠的實習機床,沒有充足的實驗儀器,只是設置了理論課,可以說已經是慘淡經營了。加之,我國的高等學校實踐操作和技能培訓比較少,使得我國非常缺少高級技能人才,而出現了過多的理論型人才。據相關資料顯示,2002年廣東社會勞動力總需求為102.4萬人,總供給為137.4萬人,技術工人供給量僅占30%,但需求量占40.8%,從經濟理論上來看,在技術工人的隊伍結構中,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技師以上的合理比例應該為31.8∶46.1∶13.9∶8.2,而目前廣東省的比例卻為58.9∶31.3∶6.8∶3。顯然,廣東省中高級技術工人十分不足。廣東尚且如此,全國可想而知,落后的西部地區更是難以想象,技術工人不足的情況比廣東嚴重很多。與此相反的是,我國大學生的供求比例為1.3∶1,形成了相對過剩的局面。
面對我們當前比較保守的教育制度和理念,建議學校加大實踐操作技能課程的課時量和門數,提高實踐操作課程的比重,增加學生的實習與操作時間,建議學校和單位應進行人格完善方面的教育,對學生的誠信、意志力、敬業精神、團隊意識和同情心進行培養,塑造完善的人格。學校真正辦成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既完善人格、自由發展,又適應社會需求的主陣地。
總之全社會都應該關注中小學教育問題,因為它不僅是培養合格人才的樂土,更是一代代孩子能否自由、幸福全面發展的場所。
參考文獻:
[1]岳小琴,黃明華.縣城中小學教育設施規劃指標探討[J].規劃師,2012(1):77-81.
[2]中何磊.廣東高級技能人才告急[N].中國青年報,2002-06-19.
[3]陳慧,周源.我國大城市老城區中小學布局規劃研究——以廣州市越秀區中小學教育布局規劃為例.工程建設與設計,2009年12期.
作者簡介:
劉廣業(1960-),寧夏西吉人,學歷:本科,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職稱:中學高級。
中小學教育現狀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