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論文(2)
淺談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論文
淺談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論文篇二
《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對現代教育的啟示》
摘要:中國作為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經歷了漫長曲折的發展過程,在工業革命以前,中國的經濟曾經長期領跑世界。經濟的繁榮,同時也帶來了科教文化的興榮,產生了許多偉大的教育家,如孔子、孟子、老子、荀子、朱熹、王陽明等等。當然也給中華子孫留下了許多寶貴的教育著作:《論語》、《孟子》、《道德經》、《荀子》、《禮記》、《中庸》等。他們留下的古代教育思想依然給我們帶來莫大的啟示,對當今教育的發展和改革依然起著指導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教育思想;啟示
作者簡介:劉囡囡,女(1987.3-),徐州沛縣人,江蘇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2010級教育學原理專業研究生,研究方向:德育與人格塑造研究。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2)-17-0-02
人類社會的三大領域:經濟、政治、文化。經濟政治人才的培養,文化的傳承、傳播和發展靠教育,毋庸置疑,教育在任何歷史社會中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教育思想更多地著眼于國外。中國學者們大量地將外來教育思想本土化。但我們不要忘記中國的教育實踐也有著豐富的經驗,教育思想更稱得上是源遠流長。我們今天所追求的理想教育,渴望“詩意地棲居”,倡導“最優化的教學”(巴班斯基),提倡人文教育以及素質教育,這些都可以從遠至先秦的諸子百家中找到理論與實踐的雛形。而這些歷經久遠至今仍熠熠生輝的思想,是古人在長期的教育教學實踐中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其中充盈的是先哲和先賢的教育智慧,時至今日,仍在給當代的教育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帶來諸多深刻的啟示,本文以幾個例子說明之。
一、“富國教民”與“滿足低級需要是教育的基礎”
《論語·子路》:“冉有 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認為,要治理好一個國,有了眾多的人口,就要努力發展經濟,使它富足起來;已經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后以“富教”指富民和教民。謂使人民富裕,并加以教育。孔子的“庶、富、教”并不完全適用中國當代社會,因為我們“庶”有余而“富、教”不足,現在“富、教”才是我國強國之本。但是孔子早就意識到:循序漸進才符合人的發展規律,所以“富、教”是我國社會健康發展的基礎。
與孔子思想相近的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亦稱“基本需求層次理論”,是行為科學的理論之一,由美國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于1943年在《人類激勵理論》論文中所提出。他將需求分為五種,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按層次逐級遞升,分別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實現的需求。另外兩種需要:求知需要和審美需要。這兩種需要未被列入到他的需求層次排列中,他認為這二者應居于尊重需求與自我實現需求之間。我國學者在馬斯洛的研究的基礎上,發展了基于中國文化的“需求層次理論”。但這兩個理論最基礎的需要都是相同的。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要。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來,其實就是按照孔子的教育思想的路線。“富之”,然后“教之”。黨的十一屆三中會議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起點,近30年,我們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在經濟發展上取得了巨大的成績。1978年到2007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由3645億元增長到24.95萬億元,年均實際增長9.8%,是同期世界經濟年均增長率的3倍多,我國經濟總量上升為世界第四。我們依靠自己力量穩定解決了13億人口吃飯問題。我國主要農產品和工業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涌現,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推進,城鄉面貌煥然一新。雖到今天雖然沒有達到全民富有,但大部分人都基本上滿足了生理的需求和安全的需求。基于此,我們下一步的計劃必須是“教之”,不然很多悲劇就會發生。近來,像“我爸是李剛”;“藥家鑫殺人”;“上海少女援交”等類似的事件頻頻發生,究其深層原因就是“富之”之后,沒有充分的重視“教之”。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對教育的投入力度應該加大。
二、“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與“自我教育”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出自老子《道德經》。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靈之明。“知人者”,知于外;“自知者”,明于道。智者,知人不知己,知外不知內;明者,知己知人,內外皆明。智是顯意識,形成于后天,來源于外部世界,是對表面現象的理解和認識,具有局限性和主觀片面性;明,是對世界本質的認識,具有無限性和客觀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見,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覺悟者。 老子認為,只知他人是非黑白而不知自己,這是普通知識。能知道自己所行缺點和優點才是真正明理之人。
自我教育作為學校德育的一種方法,要求教育者按照受教育者的身心發展階段予以適當的指導,充分發揮他們提高思想品德的自覺性﹑積極性,使他們能把教育者的要求,變為自己努力的目標。要幫助受教育者樹立明確的是非觀念,善於區別真偽﹑善惡和美丑,鼓勵他們追求真﹑善﹑美,反對假﹑惡﹑丑。要培養受教育者自我認識﹑自我監督和自我評價的能力,善於肯定并堅持自己正確的思想言行,勇於否定并改正自己錯誤的思想言行。要指導受教育者學會運用批評和自我批評這種自我教育的方法(見批評與自我批評)。
“自知”不僅是整個自我教育的基礎。通過自知還可以培養自信的品質。自信,是指自己對自己有信心,自己相信自己的實力和潛力。 自信,需要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自己,也就是所謂的“自知”。“自知”要如實地認識自己,全面地認識自己,發展地認識自己。科學地正確地認識自己,一靠自己的實踐活動,通過親身的實踐,取得體驗;二靠別人的準確的評價,在別人正確的幫助下認識自己。所以,自信是建立在“自知”的基礎上對自己產生的信心。自信并不是人主觀地認為自己沒有缺點,而是相信自己能克服缺點;科學的“自知”首先要“知人”,要對別人和實際情況有清楚的認識和定位,而不是盲目地認為自己必須超過別人,不會因自己有某些缺陷而全面貶低自己,否定自己,失去前進的勇氣。自信的人相信自己有潛力,自信的人認為每一個人可以有自己不同于別人的特色,都可以找到自己恰當的位置。 因此,自信又是建立在科學的“知人”基礎上而產生“自知”的一種信念。
淺談中國古代教育思想論文相關文章:
1.關于古代教育論文